中澳检察制度比较研究_第1页
中澳检察制度比较研究_第2页
中澳检察制度比较研究_第3页
中澳检察制度比较研究_第4页
中澳检察制度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澳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篇一:中外检察制度的比较和启示中外检察制度比较与启示 但伟、黄芳 当前进行检察改革时,应该特别重视比较各国检察制度的特点,从中发现我国检察制度的长处与不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献计献策。 一、中外检察制度的共性 (一)各国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都是履行公诉职责。无论各国检察机关的隶属关系如何,或是从属于行政机关的附属政府部门,或是被选举产生的独立司法官员,或是上级任命的行政官,都须承担公诉职能,都是本国独一无二最具权威性的公诉机关,都是独立行使公诉权,保护政府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不可缺少的法治社会的重要一分子。这主要是由检察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所决定的。西方检察官的出现,是代表统一民族国家的中央王权实现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的需要。在此之前,无论是封建领地法庭的专横还是落后的地方习惯法所盛行的自诉形式,不仅严重威胁到王室的利益,也暴露出自诉权引来的种种弊端(如庭下交易的流行) ,与商品经济所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进程相违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王室才委派自己身边熟悉法律业务的人-国王律师或法律顾问,作为王室外案件的诉讼权代表出庭,维护王室利益。不久,这类人的积极作用为世人所知,并日益受到重视,被看作清除自诉弊端的有效方式,从而渐渐演化为统一民族国家中的政府官员,控制了起诉权。自诉权则相对没落,有些国家将之取消,有些国家则进行了严格限制。公诉权的扩大和统一由检察机关行使,作为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日趋巩固和稳定下来。 中国的现代检察制度起源于 1907 年,当时的清王朝颁布了高等以下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对检察制度作了具体规定:除法律规定须亲告案件(如胁迫、诽毁、通奸等罪)外,凡刑事案件,无论因被害者告诉、他人告发、警察的移送或检察官自行发觉,都由检察官提起公诉。以后的中国,虽然政治制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但仍保留了检察机关的公诉基本职能,无论是宪法 ,还是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都明确规定除三种自诉情况外,其他案件一律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否则,不能进入审判阶段,诉讼程序也将自动中止。 (二)各国检察机关都具有一定的侦查权或指挥侦查权。 “检察”二字本身就体现出检察机关绝不是单纯的公诉机关,而是拥有较大权力的监督机关,此种监督权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检察机关所具备的侦查权或指挥侦查权。如日本刑事诉讼法第 191 条第 1 款规定:“检察官在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侦查犯罪” 。 各国法律之所以赋予检察官或大或小的侦查权力,其主要原因是检察官垄断了起诉权和实行了起诉便宜主义的结果。公诉权的行使与侦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保证检察官顺利地履行公诉职责,更好地揭露犯罪、查获证据,为公诉作好准备,以保证诉讼案件的质量,检察官们必须拥有一定的侦查权,从而可以在不受牵制的情况下自行开展调查工作,查明真相,收集证据。而且因某些犯罪的特殊性不宜由警察进行侦查时,检察官必须享有对此类案件的侦查权方能有利于司法公正。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对检察官的侦查权的规定也不尽然一致,有的国家赋予检察官非常广泛的侦查权,对一切案件皆可进行侦查(如日本) ;有的国家虽给予检察官侦查权,但同时又加上种种限制,如指定侦查案件种类、方式、方法等等(如中国即严格限定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种类) 。在大多数国家,检察官除享有直接侦查权外,还享有由监督权派生出来的指挥侦查权。检察官在其管辖区域内对司法警察进行的各类案件侦查有权作出必要的一般性指示或指挥。司法警察必须予以服从。检察官可以在其认为必要时调动、指挥警察中断侦查、调整侦查方向或重新开展侦查。但在中国,检察机关不具有指挥侦查权,而只能开展自侦或补充侦查工作。 (三)各国检察机关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法律监督性质。追诉犯罪,实际上就是一种司法监督,是检察机关独有的、其他机关不可替代的司法监督形式。西方资产阶级接管国家以后,实行权力分立制衡,大致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分。在这一格局中,行政权力正是通过检察制度,监督和制约司法审判权的。所以,西方国家认为检察机关参与诉讼审判不是与法官一起对被告定罪量刑,而是以国家公诉人身份提起或停止诉讼,防止司法诉讼中可能出现的对犯罪,特别是对国家和社会利益施行侵犯的犯罪的放纵,防止出现对依法应当保障的公民权利的司法上的非法侵犯或剥夺。在警方和法院之间插入这一中间的独立机构,用意就在于由检察官通过指挥侦查、批准或提起公诉、出庭支持公诉、监督审判、监督判决执行等一系列手段,达到监督整个司法诉讼过程严格依法进行,以防止枉纵情形出现的目的。也正基于此,西方各国才无一例外地设置检察制度,并赋予其公诉权以外的监督指挥侦查权、监督判决执行权等。 (四)中外检察机关都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各国检察制度中,公诉人都负有决定是否有充分证据证明犯罪并进行起诉的任务。检察官们的自由裁量权意味着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有罪也可作出不起诉决定,检察自由裁量权并不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而主要是基于政策的考虑。如美国检察官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可以在任何案件中应用该项权力而不 提出指控,而且他们可以减少指控的罪行,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广泛运用辩诉交易。英国检察官则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由运用自由裁量权而不起诉。(五)各国检察机关均开始涉足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刑事诉讼活动。检察机关以国家名义参加民事诉讼的法律规定,最早见于 1806 年的法国民事诉讼法典。其后,许多国家也逐渐规定了检察机关的这项权力。当今,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已成为世界通例。检察机关以原告人、诉讼参与人、公益代表人、公诉人乃至被告人的身份提起或参与各种民事诉讼。我国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可以依法提出抗诉,从而使其在民事诉讼中处于法律监督者的地位。 至于行政诉讼,虽然许多国家法律对于检察机关参加行政诉讼的规定不如民事诉讼那么普遍和广泛,但大多数国家还是赋予了检察机关以公益代表人身份或资格参加行政诉讼的权利。国外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原告或者被告的地位。依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我国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仍是处于法律监督者的地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的权利和范围在各国均有扩大的趋势。 二、中国检察制度的特色 (一)中外检察制度尽管存在以上诸多相同之处,但我国检察制度与国外检察制度仍有诸多不同,并因此而显出社会主义新中国检察制度的特色。中外检察制度最大、最首要的区别应是政治性质不同。中国检察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检察制度,而如上所述几国检察制度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检察制度。资本主义检察制度其本质上是为少数剥削者统治多数劳动者服务的,他们的一切工作都是针对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的,其作用是为了维护剥削者的统治地位和特权。而我国检察机关既然是社会主义性质,则与之截然不同,其是适应建立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需要而成立的,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人民的检察机关,是代表人民行使检察权的国家政权机关。根本目的是为全体劳动人民服务的。我国检察机关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监督。这一本质区别是其他所有区别的根基所在。 (二)中外检察机关虽然都享有监督权,但其内涵和意义大不相同。国外检察机关的监督是司法监督,一般隶属于国家司法行政系统或与司法行政机关合为一体,其基本职能是代表国家追诉刑事犯罪,即使享有监督权,也是对司法中法院审判和判决执行等具体活动的监督,而不具有对国家法律的执行与遵守实行专门的、普遍监督的性质特点。而我国的检察机关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地位要高于资本主义国家检察机关,它虽也有公诉职能,但只是作为法律监督职能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法律监督职能。同时,它也不同于俄罗斯联邦的检察制度。我国与俄罗斯联邦的检察机关虽同是法律监督机构,但是俄罗斯联邦的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最高监督机关,而我国的检察机关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授权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最高法律监督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所拥有。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范围非常广,包括公民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监督权、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刑法行为的法律监督权、对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对于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人民法院审判活动、刑罚执行机关的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权。(三)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明显高于国外的检察机关。所谓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是指检察机关在国家机关中所处的位置及其隶属关系。在国外,除少数检察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合一以外(如美国,司法部与联邦总检察院为同一组织) ,绝大多数都是隶属于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门,也有个别隶属于法院系统。特别是在奉行三权分立的国家中,检察机关在国家机构中的组织内具有层次性,即其与立法机关(议会) 、司法机关(法院) 、行政机关(政府)并不属于同一层次,而仅是行政机关下属的司法部门隶属机关。而我国检察机关根据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检察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受它监督,对其负责。检察机关同审判机关、行政机关平行设置,相互独立,互不隶属,从而保证了检察机关真正独立行使检察权。 (四)我国检察机关内部领导体制与国外检察机关不同。检察机关领导体制是指检察机关内部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保证检察机关各机构正常活动而建立起来的重要制度。国外检察机关内部领导体制多为“一长负责制” ,即检察长负责制,其特点是总检察长或检察长统一负责检察机关的工作,一切检察活动均以总检察长或检察长的名义进行,而且,对于一切重大问题检察长拥有最后的决定权。如美国,联邦检察机关的一切事务均由总检察长指挥,总检察长指挥并监督联邦司法管辖区的检察官和法庭警察长。但在我国,检察机关内部领导体制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其特点是检察机关的一切重大问题,由集体组织形式的委员会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由检察长组织贯彻执行,一切检察活动均以检察机关的名义进行。(五)在检察官的任免制度上,我国检察机关与国外检察机关有明显的不同。国外的检察官任免有的不论其级别高低,一律采取任命的方法,或由国家权力机关和检察长决定任免(如俄罗斯) ,或由总统、国家权力机关和检察长决定任免;有的则根据检察官级别的不同分别采用选举制和任命制,如美国,联邦总检察长和联邦司法区检察长是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各州的检察长和检察官则除四个州外均由选举产生。我国关于检察官的任 免制度与国外有所区别,是既采用任命制、选举制,又采用选举制与任命的结合制。根据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实行选举制,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除省一级检察院分院)实行选举和任命的结合制,既分别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又报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任免。而其他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检察员、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和省一级检察分院的检察长,均分别由法定的相应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任免。(六)刑罚执行中,我国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能与国外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能有较大差别。检察机关在执行刑罚的活动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职能,即指挥刑罚的执行、实际执行和监督执行。各国由于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及司法制度等不同,其执行刑罚制度也不尽相同,上述三种执行刑罚职能的分配和履行方式也不尽相同。英美法系国家,有专门的执行刑罚官和机关,来执行国家审判机关作出的各种判决和裁定,检察机关则很少介入刑罚执行程序。大陆法系国家的检察机关则主持和指挥刑罚的执行,并对执行机关的执行活动负有一定的监督责任。特别是日本,检察官在刑罚执行活动中的职权非常大,既是执行刑罚活动的法定指挥者,又是执行书的制作者,还对执行刑罚活动中的一些重要事项有处理决定权。在我国,对于执行刑罚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检察机关还设有专门的监所检察部门,负责行使这项权力,但这种监督不具有对执行刑罚机关进行指挥的性质和职责。刑事案件的判决、执行,由人民法院交付专门的执行机关负责执行,检察机关只负责监督,无权主持和指挥执行刑罚活动。这种监督旨在促使刑罚执行机关严格依法执行刑罚,对于违法行为及时提出纠正意见,而非主持、指挥整个刑罚执行活动,与国外检察机关有很大区别。 (七)我国检察机关与国外检察机关在侦查方面的职权有所区别。国外检察机关普遍拥有侦查权和指挥侦查权,而我国检察机关不具有指挥侦查权,却享有侦查权和侦查监督权。国外检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犯罪有侦查权和对司法警察有指挥侦查权。大陆法系表现尤为突出,如日本检察厅法第六条规定:检察官认为必要时,可亲自对犯罪进行侦查。英美法系国家,侦查权主要由警察机关行使,但检察机关也拥有一定的侦查权和指挥侦查权。如英国,检察机关基本上不直接侦查案件,只负责起诉,但可以要求警察机关提供与起诉有关的材料。我国采取公检法三家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检察机关对公安、安全等部门的侦查活动有权监督,而无权指挥。侦查监督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工作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具体体现为审查批捕权、审查起诉权、侦查活动监 篇二:中澳大学教学模式比较研究【摘 要】我国和澳大利亚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着课时设置、班级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等差异,根源在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师资来源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对两国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获得以下启示: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转变教育理念和现有的管理体制,通过中外教学模式互补,推动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澳大学 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XX)10-0053-02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多,澳大利亚是我国留学生首选的国家之一,其教学模式受到众多留学生的赞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中澳大学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差异,分析原因,以求对我国大学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一、中澳大学教学模式差异 1.课时设置不同 在课时设置方面,国内的多数大学采用多课时、高强度授课教学模式。每个学生每学期要学 610 门课,每周2630 小时的授课时间,与高中教学模式相差不多。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来说,一个课时的授课,学生往往需要大约 2 小时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如果想掌握大部分所学的知识,一个学生必须在每周花费大约 6080 小时的时间,这样的强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确实过大。 澳大利亚大学的课时设置相对比较合理。以墨尔本大学研究生教育为例。该校每学期有 12 周授课时间,学生只需要完成 34 门课程;每门课授课为 3 小时,以 4 门课计算,每周上课 12 小时,再用 24 小时吸收课上的知识,每周共 36 个小时,这基本上是以每周 40 小时全职工作时间的标准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时间。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学生的压力不大,一些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有时间赶上进度,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间进行一些创造性学习。 2.班级设置不同 在班级设置方面,国内多数大学采用固定班级,授课以一个或几个班级同时进行,学生接触的同学以本班为主。澳大利亚的大学多为开放式,只有专业和年级,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根据所选课程上课。因此,一个课堂有各个专业的学生,也有各个年级的学生,甚至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学生,还有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选择旁听自己感兴趣的非本专业的课程,以求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的社交范围自然扩大,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 3.授课方式不同 国内大学的授课方式通常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灌输式,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互动有限。 澳大利亚的大学多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很多课程,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发言基本各占一半。在 3小时的课时里,第一个小时或最后一个小时用于解决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学生以演讲、讨论、辩论的方式寻找正确答案,老师从不直接给出答案。 4.考试方式不同 国内很多大学仍以一次性的期末考试来决定一个学生一门课的成绩,即使个别课将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但所占比例也相当低。 澳大利亚的大学则不同,一个学生每门课的成绩由独立作业、小组作业、随堂考试(某些课) 、期中考试(某些课)和期末考试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不同,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中澳大学教学模式差异的根源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两国在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师资来源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1.教育理念差异中澳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实也是与整个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一是教育出发点不同。在我国,老师追求的是学生能够考高分,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因而将知识快速喂给学生,期望学生能够最大范围地吸收。众所周知,发散思维和敢于向权威挑战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但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知识记忆型人才,并非创新人才。而在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学校和家庭期望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始终谨慎地保护孩子的自然成长和自由发展。在教学中追求如何让学生大脑充满疑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二是培养目标不同。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提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但本质上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强调服从,忽视个人发展。在教学中,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不允许学生随意提问,学生本身也不敢这样做。但在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老师会在课堂上自觉地营造宽松的自由探讨的教学氛围,以培养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学生,学生则随时可以打断老师的授课,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三是考核目标不同。我国大学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水平,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但在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试卷侧重选择题,很多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学生的解释具有合理性,即便答案不完善甚至不正确,也可以得高分,考核的重点是逻辑与技巧,即判断力和创造力。 2.管理体制差异 我国大学绝大多数为公办,办学经费主要靠政府财政直接拨款,政府按照行政管理的方式对大学进行直接管理。大学的教学、人事、科研等职能部门习惯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缺乏独立自主的办学意识,因此大学更像一个政府部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这种把大学纳入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做法,弱化了大学自治的本质特征,客观上不仅使大学弥漫着推崇官阶、唯官是重、攀权附贵的庸俗风气,而且使大学发展存在着求稳求妥的意识,扼杀了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管理体制保护了灌输式授课、分数至上、考试决定一切的做法,计划经济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 澳大利亚的大学与国外很多大学都保持着自主办学的特色,这是因为西方教育模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渐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性和多样性,大学教育的自由性表现为: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机构设置、专业开设、招生模式、授课方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定等,国家没有统一的计划规定,由大学自主确定或由教师、学生确定。自由办学的结果必然强化了大学教育的多样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教育机构,都有多种选择。如多种考试形式、多次考试时间、多元考核内容等,使大学教育呈现多样性和灵活性。3.组织结构差异 在组织结构方面,国内大学多采用中央集权制。大学往往是以一个校长、几个副校长和党委正副书记为中心,重大事情的决策权集中在少数行政人员的手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相比而言,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采用分权制。校长、副校长、各学院主任以及一些比较有名望的教授共同组成一个“议会” ,共同商讨学校的重大事件。对于某些可能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甚至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都有权参与研究。 国内大学的学生会和社团均依赖于学校生存,为学校服务,而国外很多大学的学生组织是独立于学校、自主经营的实体,如墨尔本大学的研究生联合会,就是学校提供部分资助的独立经营组织,该联合会每年公布其年度财政报告。这样的组织结构优势在于权利分散,有若干独立的实体来监督学校各方面的发展。 4.师资来源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采取“自身输血”的方式补充师资,就是在自己培养的毕业生中挑 选一些比较优秀的愿意留校的学生当老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这种方式已逐渐改变,开始招聘其他高校的毕业生当老师,以改变“自身输血”方式带来的学校教学水平一直在某个水准上下波动、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现状。但从他校毕业生中补充师资本身仍存在局限性,从学生成为老师,仅仅是个手续问题,其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仍受到其做学生时所受教育的局限,难以在教学实践中有所突破。在澳大利亚,很多大学的师资力量面向社会招聘,墨尔本大学法律系有几个教授曾是联邦最高法官。其实,很多世界名校的教授都是诺贝尔奖或其他知名国际大奖的得主。墨尔本大学的教师招聘制度规定,应聘教师必须符合两项硬条件才有受聘资格:一是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二是必须有 3 年以上的社会工作经验(不一定是本专业的) 。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授课时会引用大量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另外,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常会在讲课当中,由任课老师邀请一位或多位相关专业的企业高管来做一些专题授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实,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著名学府也是如此。 三、中澳大学教学模式比较给予我们的启示 1.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中澳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差异说明,我国的大学教育确实存在弊端,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必须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来推动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讨高考制度的改革,如有条件的省市自主命题、北京大学尝试“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教育部针对毕业生就业采取的专业调整等,都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势头,但也仅仅是起步。是否可将一年一次高考改为一年多次,学生自己选择考试时间;设立大学预科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入学;加大学生自主选课、听课的范围,培养自我学习能力;适当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使其更趋于合理等。总之,积极运用市场经济调节杠杆,促使我国大学教育不断完善。 2.重在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关键。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是以教治国,崇尚仁政德治,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从近代开始,有人提倡重视个人发展,但也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思想强调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无形中强化了服从,忽视了个性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也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大学教育依旧重视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可以说,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转变教育理念任重道远,需要认真地探索与实践,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但是,我们必须强化转变观念这一理念,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代替我们现有的存在缺陷的教育理念,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3.转变现有的管理体制 我国大学存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实际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体制入手。XX 年 6 月 6 日,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XX-2020) ,提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 “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并提出在科研、学校、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这是国家深化改革的一大举措,必将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4.中外教学模式互补 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模式是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客观地说,我国的教学模式确实存在不足,但也有其精华,如老师善于综合归纳、道德品行较好等,因而两种模式应该互补,也存在互补的可能。例如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应逐渐减少行政的过多 干预,还大学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自主权;在教学实践中,应增加课堂互动比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多元化,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在考核目标上,应逐渐从知识记忆向创新能力方面转变;在学制安排上,建立更加合理的学分管理制度,放宽学习年限。如此等等,我国的大学教育必定会有一个质的转变。 篇三: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是伴随新中国的诞生而建立起来的。1949 年 9 月 21 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为建立新中国的政 权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和作用。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明确规定:“组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以为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及 检察机关。 ”并且规定:“最高人民检察署对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和全国国民之严 格遵守法律,负最高的检察责任。 ” 新中国成立后的当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罗荣桓为最 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又相继任命 李如六、蓝公武为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任命罗瑞卿等 11 人为委员。由正、 副检察长和委员组成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会议。1949 年 10 月 22 日,最高人 民检察署举行第一次检察委员会会议,宣布最高人民检察署成立。 1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