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_第1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_第2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_第3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_第4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 45 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二、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三、教材教学内容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本册共有 28 个典型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开始,激发了孩子们的课程兴趣。1、植物:通过对树的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认识到树与树叶的特点。活动安排:看树,我的大树,做树皮拓片,大树观察记录,收集落叶,叶的观察(颜色、形状、大小,完整的叶,不同的叶片),描述一片叶的特点,拓印树叶。 本章是科学活动的开始,应注意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活动是科学重要的方法,初步掌握一些观察技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写最简单的观察记录。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环境的基础上,热爱自己的环境。2、动物: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初步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以及不同动物的异同点。仍然重点是对观察能力的培养。活动安排:寻访小动物(做好调查记录),蜗牛的观察(身体、壳、吃食物、运动、爬行的痕迹、蜗牛赛跑),蚯蚓的观察(观察方法记录、反应等),蚂蚁的观察(观察方法设计、身体),金鱼观察(方法、对象、记录)。动物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本章应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特别是让学生学会找到不同的观察点,尝试从已知的问题找到未知的问题进行观察,比如对蜗牛壳的观察就是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继续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锻炼其交流能力。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不要破坏动物们的正常生活,使其懂得尊重生命,尊重环境。3、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的材料,初步了解材料的不同性质。活动安排: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记录周围常见的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砖瓦和陶器、器瓷、给材料分类)。本章对周围的材料的观察,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应让学生了解到这样一个过程是科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知道材料的特征。进一步指导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4、水和空气:通过对水和空气的观察,初步认识水和空气的特征。活动安排:水(我所知道的水、水在哪个袋中),水和食用油(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流动比赛),比较水的多少(比较水谁多谁少、比较水多多少、认识量筒),我们周围的空气(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占据空间吧、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有重量吗(空气有重量吗)本章应让学生了解到比较这一个在科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一定的测量常识。情感上可以适当教育学生一些水环境和空气环境知识,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习惯。四、方法、措施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课程目标意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5、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地看成一个整体。6、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四动”能力。同时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益。五、教学安排内容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安排第一单元 植物 共 7 课时 第二单元 动物 共 7 课时1、我看到什么 1 课时 1、寻访小动物 1 课时2、校园的树木 1 课时 2、蜗牛(一) 1 课时3、小草和大树 1 课时 3、蜗牛(二) 1 课时4、水生植物 1 课时 4、蚯蚓 1 课时5、植物的叶 1 课时 5、蚂蚁 1 课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1 课时 6、金鱼 1 课时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1 课时 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1 课时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共 7 课时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共 7 课时1、我们周围的材料 1 课时 1、水 1 课时2、哪种材料硬 1 课时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 课时3、比较韧性 1 课时 3、谁流得更快一些 1 课时4、它们吸水吗 1 课时 4、比较水的多少 1 课时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 课时 5、我们周围的空气 1 课时6、砖瓦和陶器、瓷器 1 课时 6、空气占据空间吗 1 课时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1 课时 7、空气有重量吗 1 课时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 植物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共 7 课。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第 1 课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第 2 课至第 4 课,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学生通过画维恩图分析这些特点,将建立起植物多样性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认识。这几课,还将利用画简图的方式,来把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这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一种手段。第 5 课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第 6 课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一下子难以观察到,但在一个大跨度的时间里,变化还是很明显的。这课要求学生作长期的观察记录,是对学生毅力的培养。第 7 课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采用比较和填写维恩图的方式进行。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都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代表了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参考资料库中的“令人惊奇的植物”内容,更加说明很多植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植物又具有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这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2、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3、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5、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6、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科学探究能力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5、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6、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三、单元课时安排1、我看到了什么 1 课时2、校园的树木 1 课时3、大树和小草1 课时4、水生植物 1 课时5、植物的叶1 课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1 课时7、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1 课时第二单元 动物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寻访小动物、蜗牛(一) 、蜗牛(二) 、蚯蚓、蚂蚁、金鱼和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共 7 课时。本单元对生命体所具有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征很少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将在以后再进行学习。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是从“寻访小动物”开始的。我们期望学生能找到多种小动物,并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兴趣。通常情况下,这种兴趣将激起学生自发的观察认识活动。这正是“寻访小动物”所希望达到和能够达到的目的。在学生发现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的时候,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又希望教师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学生希望他们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这正是动物单元中第 2 课至第 6 课“蜗牛” “蚯蚓” “蚂蚁” “金鱼”等教学内容所希望完成的任务:以科学课观察研究活动的名义使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得到首肯、并加以鼓励;以对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的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在观察内容的发现和开掘,观察方法的思考和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方面,对学生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尝试初步的指导。同时,经过对一个个动物个体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世界的多样性,这四种动物,有陆地动物、水生动物,有软体动物、昆虫、鱼类和环节动物,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动物的观察研究,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生命体特征的认识。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尝试着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动物共同特征的概括和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对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继续利用画图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继续用维恩图这种工具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直至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还要尝试饲养小动物,这将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活特性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核心概念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具体概念1、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2、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3、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4、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5、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科学探究能力1、饲养一种小动物。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5、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三、单元课时安排1、寻访小动物1 课时2、蜗牛(一)1 课时3、蜗牛(二)1 课时4、蚯蚓1 课时5、蚂蚁1 课时6、金鱼1 课时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1 课时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我们周围的材料、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瓦的陶器、瓷器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共 7 课。这个单元的第 1 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 6 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第 2 至 5 课,通过 4 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4 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他们将通过实验一一检验这 4种材料的哪一种物理特征最明显,讨论用什么词语定性地描述它们。在这 4 课的学习中,学生们还将通过其他的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 6 课将提供给学生应用检验材料物理性质方法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对砖和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并且选择准确的词语对它们进行描述。第 7 课学生将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木头、纸、金属、塑料、砖和陶瓷 6 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评价学生在这一单元科学概念形成的状况、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描述物体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通过测试更多地了解材料的有关特性。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3、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4、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5、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6、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7、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科学探究能力1、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2、利用各种简单工具进行测量,扩展观察活动。3、通过验证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4、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排序。5、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2、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准确描述事物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三、单元课时安排1、我们周围的材料1 课时2、哪种材料硬1 课时3、比较韧性1 课时4、它们吸水吗1 课时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 课时6、砖瓦的陶器、瓷器1 课时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1 课时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和空气有重量吗共 7 课时。第 1 课,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质进行初步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第 2 课和第 3 课,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第 4 课,让学生解决一个常见问题比较水的多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明白液体的多少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标准工具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不同测量工具在测量时,测量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即使用同一种工具,测量单位不同,操作方法不同,也会带来较大的差异,无法进行比较。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也会认识到,液体的体积在测量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从第 5 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在空气内容的第 1 课,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这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在第 6 课和第 7 课中,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能占据空间和有重量。这将是学生关于水和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也将深化前面一系列探究水的各种属性的活动。这两节课开展的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在第 7 课中,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石头、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2、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3、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4、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科学探究能力1、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2、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3、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4、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5、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2、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3、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三、单元课时安排1、水 1 课时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 课时3、谁流得更快一些 1 课时4、比较水的多少 1 课时5、我们周围的空气 1 课时6、空气占据空间吗 1 课时7、空气有重量吗 1 课时本学期第 1 课时 本单元第 1 课时课题:1、我看到了什么 授课日期:9 月 5 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探究能力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学手段】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 ,观察记录纸。【教学策略】小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总是感到新鲜有趣,总是爱寻根问底,这种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十分可贵,因为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努力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实践机会,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能力和体验。【教学资源】校园内的各种树木,课本的插图。【教学活动】一、引言 1、师:朋友们好!生:老师好!生:科学老师你为什么不说:同学们好呀? 师:以后我就是跟你们一起研究科学的伙伴,和大家一起研究科学、学习科学。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教师的亲切的引入,渗透了科学是我们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学习、才能研究的意识。让学生有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意识。2、师: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 师:请大家看课本第 2 页的片,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预设:树叶很绿,树冠很大,树干很粗等。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回忆中的大树1.师: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是不是看到了更多的东西?【教学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大树的照片,不断追问有没有看到更多的东西,为下面的研究做好铺垫,无形中渗透从大树的照片看到的内容是不多的。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教学评价】有的学生能够平时注意观察,想到的很多,有的没有留心观察,汇报的内容不多,引出下一个环节:亲自观察一颗大树。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想。 )4.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请大家想一下,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会用到什么工具?【教学评价】学生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工具)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教学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3.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大家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下课!【板书设计】 第1节 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观察方法: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观察工具:皮尺、放大镜等。【教学反思】1、自我评价。这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第一节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然而,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的教材,让学生进行观察,能看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因为书上只有几幅图片和几行文字。那么如何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呢?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三次活动:活动一,看照片上的大树;活动二,回忆中的一棵大树;活动三,观察真正的大树。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我 在上课时没有让学生放任自流,完全任由他们去独立探究。而是从开放的时间、空间、材料、信息当中巧妙的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让学生学会能自主合作地参与探究学习大树。在活动一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所能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有的学生只能回答“我看到了一棵大树” 、 “树叶是绿色的”等。对于这样的回答,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科学观察的概念。在活动二中,让学生回忆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有的学生回答的也只是对树的一些很少的感觉。但是,经过提示再去看一看,就会看到更多的内容。有的学生这时候才明白自己还没有仔细地看过一棵大树,希望知道得更多的愿望也产生了,科学观察便从这里开始。在活动三中,我安排了进行实地观察的二个阶段:(1)讨论: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会用到什么工具?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 (2)进行实地观察。通过这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把感知从随意转化到有目的的状态上来,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观察活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能达到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2、问题反思。我发现,三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尤其是室外活动,这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却缺少科学观察的方法和认真严谨的观察态度。有的学生草草了事,只图热闹。3、教学重建。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培养。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 、 “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本学期第 2 课时 本单元第 2 课时 课题:2、校园的树木 授课日期:9 月 6 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科学探究能力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方法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教学手段】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用于拓印树皮图案的白纸若干。【教学策略】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教学资源】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教学活动】一、引言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察了一棵大树,谁能告诉老师大树是什么样的?(学生边回答,教师引导表达的方法: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1、师:大家还有没有观察描述数的其他方法?(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2、拓印树皮的方法。(1)师: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学生思考。 )(2)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突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三、学生观察记录,教师指导1、师:我们知道了观察描述树的方法,现在我们就去观察吧!【教学评价】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都能主动观察,但是,有的同学观察的不认真,不深入。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认真观察,但不注意记录。教师要加强引导。2、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教学评价】教师有必要仅进行提示。四、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师:同学们都观察完了吗?下面我们回教室。2.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教学评价】学生在描述的时候,小组其他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然后让大家猜一下是哪一棵树。大多数同学在汇报时只读自己的观察记录,教师引导学生也可以用手来形容一下。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总结板书)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教学评价】对总结的内容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板书设计】 第 2 节 校园的树木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教学反思】1、自我评价。学生对学校的树木都比较熟悉,所以刚一上课,我出示了一些树木的照片,但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是哪棵树,这就激起孩子们探究竟的好奇心。按照要求,这一课应该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首先,对于毫无观察经验的学生,怎样教会他们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完成最基础的观察记录;其次,在观察活动中如何体现小组合作的观念;再次,怎样维持观察活动中学生的纪律。但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能达到。2、问题反思。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出现了很多让老师出乎意料的问题,如:(1)在第一个班上,为了给大家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我进行讲解的时间很短。简单的介绍了观察记录表的做法和强调了室外观察的纪律,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结果,课堂秩序很差,学生由于分组产生很大矛盾,再加上想出教室的欲望强烈,老师的要求都没有挺清楚。记录结果可想而知。(2)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学生没能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经过了解,原来大多数三年级的孩子还不会看表格,让他们在表格里完成记录那就更困难了。 3、教学重建。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后,我总结了三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改进了上课的方法。(1)在第二个班上课前,我做了一份关于观察记录的 PPT。课上,我利用了半节课的时间,仔仔细细地介绍了观察记录每一项内容的观察方法。关于纪律方面,我指定各个小组的安排和小组长的安排,并将各组的纪律交给每一个小组长。整节课下来,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还是免不了有学生会大声喧哗,但是进步还是可睹的。(2)在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就先领着学生对照书上第七页的观察记录和 PPT 上空白的记录表,进行学习。学生在写观察记录时确实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学期第 3 课时 本单元第 3 课时课题:3、大树和小草 授课日期:9 月 12 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科学探究能力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教学手段】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结果,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先把大叔和小草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用横线划出相同点。最后,把相同的特点移入两个交叉的部分,而把不同的特征留在原来两个圆的不重叠部分。【教学资源】 校园中的小草。【教学活动】一、引入导入:1、播放歌曲小草。【教学评价】教师播放熟悉的歌曲,唤起学生对小草的记忆。2、师: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大树和小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3、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小草呢?(学生说一说)【教学评价】熟悉握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课前对植物的观察情况。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二、观察记录狗尾草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2、师:下面我们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3、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 (教师指导)4、课堂交流。 (每组一学生起来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5、小组之间活动:比较不同的小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6、师: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梧桐树 狗尾草颜色软硬粗细质地茎颜色形状软硬大小气味叶3.交流汇报:梧桐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梧桐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这是教学重点)大树 小草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 ;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 ,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教学评价】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板书设计】 第 3 节 大树和小草梧桐树 狗尾草茎: 粗、硬、高大 细、软、矮小叶: 圆形 大 扁长 小【教学反思】1、自我评价。本节课是植物单元第三课,学生在第二课已经观察了大树,本节课学生是在观察了校园的树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校园的植物有了一些了解,这堂课主要是对“小草”的观察,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这个教学重点进行突破。教材要求的是观察狗尾草,但是校园内没有此类植物,我要求学生在教材第 8 页:“我观察的狗尾草” 观察表中改成三叶草。这样,充分结合了我校的实际情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观察的对象,使观察活动得以有序进行。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三叶草画下来,等学生们都画完之后就很容易地能引导他们对三叶草的认识,再分析出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说到象三叶草之类的小草很容易折断,我就能很轻易地将他们向“草质茎”与“木质茎”上引导。然后再让学生到校园去观察,这样,学生的观察更具有目的性。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分工,他们的观察内容不同,使得在比较大树和小草的时候,得到的不同的结果,这样使得观察更充分,效果也更好。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点,对孩子来说大树和小草是有很大差别的,从不同入手便于孩子们的掌握,而让学生明白草质茎和木质茎的区别、一年生与多年生等区别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区分,并会在维恩图中写上他们认为大树与小草不同的地方,这时再让学生想想相同之处,如生活在土中,需要阳光和水,会释放氧气(光合作用)等,就容易多了。那么教学难点也就轻松突破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比较恰当的使用了教材,与学生一起,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2、问题反思。而此课的维恩图是相对难点,是该从树和小草的相同点入手还是不同点入手,我认为是本课中存在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3、教学重建。我个人觉得对孩子来说大树和小草是有很大差别的,从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点入手便于孩子们的掌握,而让学生明白草质茎和木质茎的区别、一年生与多年生等区别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区分,并会在维恩图中写上他们认为大树与小草不同的地方,这时再让学生想想相同之处,如生活在土中,要阳光和水,会释放氧气(光合作用)等,就容易多了。本学期第 4 课时 本单元第 4 课时课题:4、水生植物 授课日期:9 月 13 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科学探究能力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利用维恩图总结水葫芦和金鱼藻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学手段】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教学策略】同上一节课一样,本课继续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结果,揭示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共同特点。先把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用横线划出相同点。最后,把相同的特点移入两个交叉的部分,而把不同的特征留在原来两个圆的不重叠部分。【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1.师: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请大家看屏幕。 (出示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教学评价】由于为了安全,平时教育学生不能到水边玩耍,同学们观察到的身边的水生植物不是很多,有些水生植物同学们能说出它的样子,但不知道它的名字。2.师:大家在河边、水池或者在电视上,都看到过很多的水生植物,有哪些水生植物?(出示课本上的水生植物的图片。)【教学评价】学生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认识了水生植物的多样性。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1、师:自然界中有这么多水生植物,今天我们只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教学评价】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2、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 ,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3、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学生观察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师关键指导好学生把观察到的准确记录下来。4、师:如果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同学们操作,发现都能浮起来。 )师: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5、师:下面就让我们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看有什么发现?6、学生边操作边观察。【教学评价】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安全。学生剖开以后仔细观察,总结出它们浮在水面的原因。7、教师小结: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 。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1、师: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 )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学生记录比较。3、课堂交流。教师适时板书。四、小结,宣布下课【板书设计】 第 4 节 观察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相同点:生长在水中,都有根、茎、叶,会繁殖会死亡;需要水、阳光和空气。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在上本节前一天我就准备了许多的水葫芦、金鱼藻、浮萍等。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我观察,而且在观察的同时写好观察记录。由于见得少,所以学生非常好奇,格外仔细,认真。观察的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学生在观察时也非常的认真,一边观察一边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此时我就要求学生剖开水葫芦看看里面有什么秘密。有个学生说:里面像棉花,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很形象的映像,然后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生物的生长特征。2、问题反思。 (1)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讨论过程中声音很高,导致在后面汇报时学生难以一下子安静下来,还有个别学生在观察讨论,这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2)实验由于见得少,孩子们非常好奇,观察得也格外认真仔细。积极性很高,但在观察中忽视了记录,不能把观察到的及时记录下来。(3)本次观察实验,我将观察水葫芦所要用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学生通过以往观察实践经验对观察水葫芦的方法做出了设想,可是我却没有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引导,应该通过这些观察的方法具体去观察植物的哪些特点,而是直接在同学观察完后提出为什么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失去了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对水葫芦更深入的了解这一目标。水葫芦 金鱼藻3、教学重建。 (1)在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如何在保持纪律的前提下进行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应该让学生自行用各种方法去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在汇报中讲明用什么方法,观察了哪些方面,它们又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课上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去盲目的去认识。 (3)对于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应该用美工刀帮助学生剖开水葫芦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时,应及时引导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本学期第 5 课时 本单元第 5 课时课题:5、植物的叶 授课日期:9 月 19 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科学探究能力统计捡到的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