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常识积累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试题巩固_第1页
2018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常识积累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试题巩固_第2页
2018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常识积累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试题巩固_第3页
2018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常识积累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试题巩固_第4页
2018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常识积累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试题巩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常识积累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试题巩固2018 山东事业单位常识积累: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试题巩固科举制度的兴衰科举的开始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这里要做一个区分,隋朝的两位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如果题目中问的是科举的形成,一定要选隋炀帝哦。科举的形成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既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又稳固了政权的统一。这一制度被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的继续发展唐朝唐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并使科举制逐渐完善,使我国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唐朝科举制度分制科和常科两种取士方法。制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以待“非常之才”。应试者可以是现任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还可以是庶民百姓。制科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合格后由朝廷直接授予官职。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规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时亲自进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在唐朝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这里比较常考的就是关于武则天武举的相关内容。武举制始于武则天时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众所周知,出身庶门的武则天以一位女性皇帝取代李唐,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可谓是内忧外患。对此,武则天一面剪除政敌,另一方面培植扩大亲信势力。选拔将才掌握拱卫政权的军队,显得更为紧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武举制产生了。科举的改变宋元宋朝对科举制做了不少改革。宋太祖把殿试制度逐渐确定下来,即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考试。南宋以后,科举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宋朝科举制基本上仍分制科和常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也称省试。这里的主要考点在于进士前三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元朝科举制度也分乡试、会试、御试三级,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并分别登榜。同唐朝截然相反,元朝科举考试重经义而轻诗赋。经义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四书中选题,答案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我国古代科举史上以朱熹的四书集注考试,是从元朝开始的。科举的没落明清提到明朝的科举,就一定要说说八股文。八股取士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谓“排比有定式”。明清科举考试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故称八股文。明清取士,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考试往往是考什么学什么,八股的考试范围仅仅集中在四书五经之中,这样的考试使得考试范围小,最终钳制了文人的思想,官吏成为没有思想,只会听命于皇帝的奴仆。这部分也是考试中常常会考察的范围,要着重注意。1905 年,科举正式废除。相关知识1.童试也叫“童生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级考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穷秀才就是这一类,因没有资格做官,所以并没有什么太高的社会地位。2.乡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考试,生员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3.会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贡士参加,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因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有淘汰的情况。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但是我们会发现,一般连中三元者我们不熟悉,反而历史上很多名落孙山的名士我们会更加熟悉。刷题巩固01、我国有很多与科举相关的成语,其中( )是形容应试者一定获得了第一名。A.金榜题名B.连中三元C.蟾宫折桂D.名落孙山【答案】B【解析】B 项正确,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A 项“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但不一定是第一名。C 项“蟾宫折桂”指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也不一定是第一名。D 项“名落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02、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有误的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被称为秋闱B.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C.殿试制度始于元D.范进参加的是乡试【答案】C【解析】我国科举制度源自隋炀帝,隋炀帝开创进士科,到武则天时期开创殿试和武举(注意此处有争议,有人说应为唐高宗,但根据最新中学教科书,是将殿试与武举对应武则天的。明清时期有八股取士,1905 年正式废科举,推行现代学校教育。本题考查更细的考点,乡试、会试、殿试。古代读书人要考童生试才能成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 试考场在省城,秀才考中就成为举人(第一称为解元),举人可参加会试,成为贡士(第一称为会元),举人可参加殿试,考中为进士(第一称为状元)。A、B、D 项正确。C 项错误,应为唐朝。03、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假如古代某位考生在参加某级科举考试中获得“解元”,即该级考试第一名,那么,他之后通常应参加的更高一级考试是( )。A.乡试B.殿试C.会试D.童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査人文历史常识。明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