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分析_第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分析_第2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分析_第3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分析_第4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分析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传统的“内容驱动”堂,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彰显,学生的思维就不活跃,有人用“问题”来推进堂,用“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这种“问题驱动”的堂,已经成为当前语文程改革的一大共识。当下的堂中,教师大包大揽的操纵已比较少见,但在所谓的“问题驱动”的堂中无目的地随意提问的情况却很普遍,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满堂灌”少了,但“满堂问”却多了,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纪念刘和珍君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读出了哪些信息?生:写的人是刘和珍君师:还有呢?生:是纪念已经去逝了的刘和珍君。师:刘和珍是一个什么人?生:一个爱国青年。师:什么时候的?生:是民国时期的吧,不过应该是军阀割据时期的。师:为什么?生:因为刘和珍是被段祺瑞执政府的军队开枪打死的。师:那段祺瑞执政府是什么时期?生:军阀割据时期呀。不过我也搞不准。老师在随后的教学中,用了 10 多分钟交待了“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背景,这样的貌似“问题驱动”的追问,将这节语文变味为一节与历史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就与新程理念下的“问题驱动”堂貌合神离了。其实背景资料在文注释中交待得很清楚, “善问”的语文老师,在学生搞不清楚何为军阀割据,何为中华民国时,可以紧扣文本,让学生阅读文本第一段第一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让学生比较一下,把“中华民国”换成“1926 年” ,把“国立”删掉,这样好不好,为什么?在教师的相机提问中,学生自然要去阅读注释才能回答,这样既搞清楚了的背景,又赏析了第一句所体现的鲁迅的叙事技巧,惨剧竟然发生在“中华民国”的执政府对“国立”大学的学生身上,这既是对“中华民国”的一种嘲讽,又表达了作者对执政府屠杀学生的无比愤怒之情,这样的提问,与单元目标中“看作者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的要求也是符合的。“满堂问”中的“问题” ,成了教师控制教学进度,也控制学生思维的一种工具。教师这样牢牢的控制着话语权,这样的堂与讲授法的“满堂灌”有什么区别呢。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伴随问题的推进而获得有效开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缺少思考,堂上思维参与度也就极低。更有甚者,由于教师提的问题不妥,很多学生本来是明白的,结果却被教师给问糊涂了。“满堂问”的背后还是教师强势的“以教为中心” 。这样的教学,教师更关注教学内容,关注自己讲了多少,关注自己讲得好不好,其实质还是一种“内容驱动”的低效堂。 “满堂灌”固然不可取, “满堂问”也不妥,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是“问题驱动”的堂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一、 “基于标准”明确提问方向和评价标准语文程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什么成为一个难题,如就有“人文语文” “诗意语文” “真语文”等提法。对语文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下面是一则从某网站下载的人教版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清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2、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3、概括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二)能力目标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的能力。(三)德育目标:理解并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钓鱼岛局势紧张的今天,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和高博大的爱国情操。“目标”决定了提问的方向,目标指向太多,不但教师教起来当然无所适从,学生学起来更会不知所向。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你教你的,我教我的,每种教法,都提出一套理论,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该教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确实制定统一的标准也很困难) ,目标多,方向就乱,方向一乱,就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将语文上成像开“杂货铺”一样, “少慢差费”的帽子也就无法摘掉。“问题驱动”是想通过堂上预设或生成“问题” ,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涉及到“问题”从何而来,怎样提出问题。具体到一篇来讲就涉及到内容上一篇文该学什么和不该学什么的问题,方法上怎样指导提问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一篇该学什么的问题。针对当前语文教学堂中普遍存在无目标导向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穿溜冰鞋”的教学;或者是偏离目标的教学,即我们常说的那种“为合作而合作” “为讨论而讨论” ,或者不受目标制约的“深挖洞,广积粮”的教学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在 XX 年撰文发出“基于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呼吁。首先, “基于程标准” ,要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时目标。下面以人教版必修 1 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为例说明。教学目标:学会把握人物形象和品质2 赏析写人叙事的技巧【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源于单元目标。这个单元共有三篇: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巴金的小狗包弟和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对于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的单元提示的第二段有明确的要求:“阅读这些,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学习本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 。其次,要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标准。 “目标” ,回答的是“去哪里”的问题;“评价” ,回答的是“我怎么知道自己在哪里”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程的基本理念”中再次明确了“从三个方面出发设计程目标”的要求,对一篇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已经是大多数老师自觉自为的事情了。但是在备时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就成了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了。根据单元目标,制定纪念刘和珍君的如何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示例如下:评价任务层级标准评价标准评价任务ABD评价方法学会把握人物形象和品质能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时代因素等把握人物性格和品质基本能够找到人物描写的句子,并从中分析人物形性格和品质。能够找到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但不会概括分析。不知怎样鉴赏人物形象和品质。勾画相应词句2 结合词句分析3 提问检测法2 赏析写人叙事的技巧赏析肖像、语言等写人技巧及作用。诵读、揣摩叙事详略、正侧、表达方式和修辞等精彩语句的艺术表现力。能找到相关句子基本能够赏析这些语句的艺术表现力。能找到写人叙事的精彩语句,不会赏析。不了解写人和叙事技巧。诵读2 谈感受3 仿写【设计依据】1“新程标准”中“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 程教学目标源于单元教学目标。3 布卢姆认为,只要教师对学生应该做些什么提供具体的建议,学生一般都会试图去克服这些问题。我们设计的评价标准应该尽量具体而又可操作。这里的“教学目标” ,不就像大海中的航船有了指南针一样吗?这里的“评价标准” ,不就像大海中的灯塔在为远航的轮船导航一样吗?没有“评价标准” ,就像人没有执行力一样,目的地到达还是没有到达,就不知道了。我们应该像重视“教学目标”一样,高度重视“评价标准” ,研究它,实践它,这样“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障。二、 “基于标准”设计自主预习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一位教师为纪念刘和珍君设计的预习导学案流程:阅读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2 阅读文,完成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内容略)(2)结合句子,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内容略)3 阅读全文,理清的层次结构,并归纳段义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其实质还是平面的设计,既不是“基于标准”的,又不是“问题驱动”的,学生在预习时没有进行一定的深层思考,只是把预习当作任务来完成。下面是另一位教师设计的“基于标准”的“问题驱动”导学案。【预习指导】在预习和文本解读阶段,提问应该从文本的内容理解和主题思考等角度进行。如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句,写了哪些基本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提问方法要求阅读文本时先对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阅读结束,再将问题整理出来。预习中你发现了哪些读不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用工具书尝试自已解决。2 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请你用横线加感叹号把这些地方标示出来,并想想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3 你认为作者纪念刘和珍君的目的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4 你在阅读时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请你写出来,用问号进行标示,并整理成问题,交给小组长。【评价标准】小组检查,教师抽查。【设计依据】不但用问题明确了预习任务,还指出了达到任务的途径(即评价标准) 。第一问设计的依据是“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及“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引号内容摘自“程标准” ,下同)第二问设计的依据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第三问设计的依据是“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第四问设计的依据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预习中有效的问题设计,既要指向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去预习,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这样的原初体验,学生带着自觉的生成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文本解读,思维就会进一步深入。三、 “基于标准”选择文本解读问题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疑问,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这又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案:一种处理是每一个小组自由展示问题,由另一个组来回答,美其名曰 P。这种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时间问题。时间是我们程的一大资源,资源是有限的,而问题是无限的,这就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时间严重不足,二是完不成教学任务。有人还给这种设计名为“非指示性教学” ,就是学生完全的自主学习的意思。我不反对自主学习,但这样不分重点难点的由学生随意提问,并占据堂的主阵地,堂表面的热热闹闹,背后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教学效率怎么样?譬如下面自主提问的奇葩问题:是不是鲁迅喜欢刘和珍,刘和珍牺牲了,才纪念她呢?(看八卦新闻看多了)刘和珍明知段祺瑞执政府会开枪,还去游行,她是不是自己也有责任?(自认为这是逆向思维呢)作者认为刘和珍之死没有意义,我觉得是不是对刘和珍不公平?(段章取义吧)学生是真正的自主了,但一节就在这些问题中很快过去,何谈效率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基于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目标,选择问题。请看这样的设计。激情导入。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抽查并评价。【评价标准】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设计依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对预习检查“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 。2 大家阅读“单元提示” ,说说这个单元和这篇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学生讨论并明确。【评价标准】阅读单元提示,能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出单元目标。【设计依据】应该让学生明确去的目标,以及怎样去的方法。3结合单元评价标准,我们来看看怎么达到这两点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讨论并展示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找到前往目标的路径。【设计依据】 “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 ”(程标准评价建议 )“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评价目标应该从模块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程目标。4 哪些节是直接写刘和珍的死难经过的?前面写了什么?后面写了什么?【评价标准】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提问。【设计依据】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对于目标刘和珍这个人物形象和优秀品质,哪些组提出了疑问?请读一读,大家来一起交流。【教师准备问题】 ()哪些段集中写了刘和珍君牺牲经过,可以看出她哪些性格?(2)牺牲经过前的一、二部分和后面的六、七部分与刘和珍有什么关系?(3)画出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态度的词句,分析刘和珍君有哪些优秀品质?【评价标准】能找出,能分析【设计依据】围绕“评价任务”1 设计,结合程标准“感知人物形象” ,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对于目标赏析写人和叙事技巧,哪些组提出了问题,请读一读,大家来一起交流。【教师准备问题】 (1)在预习中你找出了哪些喜欢的句子,能从修辞方法、表达内容的角度赏析一下吗?(2)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二部分交待写作的缘由?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什么感情?(3)为什么要详写刘和珍遇害的细节?(4)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评价标准】品读重点句子,背诵二、四节,交流这些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设计依据】围绕“评价任务”2 设计,结合“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第(1)的设计依据还有后练习第三题。这样设计,无效问题大大减少,堂也就在“基于标准”的文本解读的轨道上运行,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也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完成文的教学任务。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奇葩问题,我们没有去管它,但教学任务结束,大部分的与教学任务有关的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四、 “基于标准”生成探究问题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这样的不少。请看如下探究片段实录:师:请各组收集在上节中没有读懂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将问题写出来,交给小组长,每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向小组长递交纸条,小组开始合作探究)师:下面我们来展示合作学习情况,发言顺序抽签进行,首先有请你组展示。生:我们这组探究的问题是:这样的合作探究,同样是一种“放羊型”的,整节的展示,目标不明,评价不明,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有效的激活。请看下面的探究问题设计:【提问指导】探究,它其实是在文本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为什么这样”和“这样好在哪里”的角度去认识文本。进入文本的探究阶段,主要从三方面来加强提问指导。第一是指导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可以从关键词,重点、难点句子的理解、赏析、运用的角度提问。可以从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提问(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 ;可以从赏析这样写好在哪里的角度提问(内容上有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形式上有结构安排、线索设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等) ;可以从创新思维角度提问(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等。第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应该结合主题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或者这样写好在哪里。第三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方面的指导?如应该做到要有疑而问,不要无病呻吟;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文本的学习;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这样的问题链,由浅层到深层,逐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就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