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法规与职业规范_第1页
传媒法规与职业规范_第2页
传媒法规与职业规范_第3页
传媒法规与职业规范_第4页
传媒法规与职业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媒法规与职业规范篇一:传媒法规与职业道德传媒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 【 “法”的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社会规范。 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1、成文法:国家制定形成的法,即制定法。 2、不成文法:国家承认和赋予社会上已有的某种习惯、判例、政策等具有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具有权威、统一、普遍、明确、肯定的特征。 二、 【大众传播法】(名词解释) 1) 、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大众传播活动和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法律。传播法、大众传播法、媒介法、大众媒介法、新闻法等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2) 、在我国,大众传播行为规范还包括党的宣传纪律和大众传播政策纪律。 三、 【大众传播法体系】 (简答) 大众传播法通常表现为一种“领域法” ,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制定过一部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 1、宪法:国家的根本法。 2、一般法:适用于一般的法律关系主体、通常的时间、国家管辖的所有地区的法律。 3、专门法:专门的大众传播法。 4、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世界人权宣言 、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 5、自律法则:新闻记者的自律规则被授予准法律的地位。 四、 【社会主义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简答) (一) 、根据地时期 1931, 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 抗战时期, 陕甘宁地区施政纲领 (1941) 、 陕甘宁地区宪法原则 (1946) ;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 ; 1954, 宪法:“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 。 (三) 、改革开放后 新时期新闻法制以 1982年宪法为发端,这部宪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加强民主与法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虽未明确提出“新闻自由” ,但已被公认为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各项新闻活动的最高法律依据。 1980 年,赵超构在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口头提出新闻立法,1983 年,纪卓如、王士贞、王化成正式提出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的建议。1984 年,彭真支持下,新闻立法开始启动。1988 年, 新闻法草案提出,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五、 【目前我国大众传播法制中的问题】 法律体系不完备。 基本法缺失,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占据了主导地位。“义务本位”特征突出,限制过多而保证不足。 六、 【申请创办报刊的条件】 有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 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必要的上级主管机关; 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有 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 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 七、 【电视剧插播广告规定】 (一) 、XX 年,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播出管理办法 ,规定自 XX年 1月 1日起,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可以每集(45 分钟计)插播 2次商业广告,每次时长不得超过 1分 30秒,其中在 1921时播出时,每集可插播 1次广告,不超过 1分钟。 (二) 、XX 年 11月 28日,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播出管理办法补充规定 ,决定自 XX年 1月 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八、 【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与报道】 新中国成立后,重大政务新闻由新华社统一发布,纸质的则由人民日报发布。 1987 年,中宣部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重大政务新闻指(简答): 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 重要文件 重要会议新闻 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活动 中央领导人会见外宾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外重大问题的谈话 重要人事任免 领导人去世(要注意时效) 九、 【灾害新闻与气象信息的发布】 (材料分析) 原则:均由国家指定部门统一发布,新闻媒介不可擅自报道。 地震:1998 年,国务院发布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其中将地震预报分为: 长期:未来十年内, 中期:未来一两年内 短期:三个月内 临震:十天内 全国性长期、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级行政区地震预报,由行政区政府发布;北京市短期和临震预报,由国家地震局和北京市政府提出意见,经国家地震局组织评审后,报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市政府发布。 个人不得发布地震预告。如要提出预测意见,应先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书面报告,特殊的可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报告,不得向社会散布。 新闻媒体刊登或播发地震消息,须以已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相关宣传报道应征得国家或省级地震部门的同意;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先与地震部门联系,不应抢先报道。 传染疫情:198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关于授权公布传染病疫情的通知 ,其中规定: 1)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如实通报疫情,可授权省级政府卫生部门公布本地区疫情;省级部门公布疫情,应向卫生部备案。 2)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大爆发的疫情,以及艾滋病、性病病例,对外通报与公布前应征得卫生部同意。 3)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和引用发表未经公布的传染病疫情。 4)如卫生部无故不履行及时如实公布疫情的义务,可由国务院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等上级部门解决。 防汛:199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新闻媒介应及时报道防汛信息,但消息来源 必须由政府防汛部门提供,不得报道传闻。核事故:1993 年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有关核事故的新闻由国务院授权的单位统一发布。救援信息由卫生部门统一发布。 火灾:重大火灾作为社会新闻可做适当报道,涉及国家机密和纵火爆炸造成惨重伤亡的火灾,不般不予公开报道。 灾害性天气预报:应由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级气象台公开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公开发布。 未经省级及以上气象部门同意,新闻媒介不得发布此类信息;亦不得拒绝或拖延此类信息的发布。 十、 【司法报道的限制】 1) 、未经宣判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 2) 、任何公民涉案,交付法庭前称“犯罪嫌疑人” ,交付法庭后称“被告人” ,判决有罪后称“被判刑人” ,交付执行后称“被执行人” ,判决有罪生效后才可称“罪犯” 。3) 、未成年的嫌疑人和犯罪者,不得公开其姓名、住址、图像资料。 4) 、被害人、检举人、证人,未经其本人同意,不得公布其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及图像。 5) 、卖淫妇女与被拐被骗的受害妇女,不得刊播其姓名、正面照片及图像。 十一、 【各类广告中都必须禁止的行为】 (材料分析) 一) 、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 二) 、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主要包括: 1、在商业广告中,以任何形式使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名义; 2、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已故或离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义、言论、形象,为产品或者服务做广告;但是,当广告中的商品或者服务本身涉及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内容时,不受上述限制; 3、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三) 、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四) 、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五) 、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 六) 、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等内容; 七) 、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 八)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 1、将人民币变相作为奖券的广告; 2、评比类广告; 3、移民广告。 十二、 【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罪名,主要是“煽动罪”和“泄密罪” 。 】 煽动罪及其特点(简答) 煽动罪:通过演讲、文字乃至广播电视、书画等言论方式公然散布虚假信息,蛊惑人们的反常情绪,采取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动。 其特点为: 表述方式的不理性。 内容的非事实性。 直接面向公众。 目的性强。 十三、 【人格权】人格权:作为主体的自然人和法人所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内容的、为维护主体生存和尊严所必备的权利。自公民出生之日起,自法人成立之日起,即由公民、法人所享有,公民不论年龄、智力、民族、种族、社会地位,都平等地享有人格权。 人格权专属于公民和法人所有,不得由主体转让、抛弃和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和限制。 十四、 【大众传播活动侵犯人格权责任构成要件】 媒介侵权行为特指媒介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有: 一) 、损害事实:指侵权行为的客观存在,即行为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刊载、播出有损特定人权利的文字、语言、图像的行为已经发生。要注意: 1、大众传播媒介指公开发行的报刊以及面向社会公众播放的广播、电视等。 2、行为人传播的内容要有特定的指向。 3、传播的内容对特定人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 、行为人过错:行为人具有一种应受责罚的心理状态。过错并非行为本身。 三) 、故意过错: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传播的内容可能或肯定会对他人造成损害结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前者为直接故意,后者为间接故意。 四) 、过失过错: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判断是否过失的依据在于行为人对受害人应负的注意义务的违反。 ) 过失的推定:当原告证明其所受损害是由被告所造成时,若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失,法律上就应推定被告有过失并应负民事责任。 新闻业的特点使得受害人难以对媒介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加以判断,因此,有人主张过失推定在媒介侵权行为人过失认定中适用。 行为的违法性及损害结果:包括名誉损害、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 一) 、名誉损害:名誉是特定人的人格特征和社会表现所受到的社会的公正评价。名誉的损害是侵权行为产生的结果,造成特定人本应有的正当的社会评价降低。 二) 、精神损害:受害人因遭受侵害名誉权而导致生理、心理、精神上的创伤和痛苦。 三) 、财产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损失。 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前因后果的关联性。媒介侵害名誉权与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表现在: 1、一方面,只要有行为就必然要造成损害; 2、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行为则肯定不会产生损害结果。 十五、 【侵害名誉权的抗辩和排除】 抗辩事由:足以对抗他人权利的事由。 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在新闻侵权诉讼中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主张,提出其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某种相应的事实主张。 对于新闻诽谤指控的抗辩,体现了为了维护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而对他人名誉权予以适度的抑制。其手段为: 1、真实:新闻的真实性得到证实,诽谤自然不存在。2、公正评论:对某一特定事实发表公正的意见。其含义有: 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有可靠的事实来源; 评论者主观上应出于诚意,是诚实的; 评论的事项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 可识别为评论。 以上前提下,即使评论是片面、偏激甚至具有诽谤性,也不应追究法律上的责任。 我国媒介侵权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公正评论”原则,但对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纠纷规定了反映的问题真实和没有侮辱人格两项条件,表明评论只要有真实的事实依据,不侮辱他人的,意见分歧同名誉权没有关系。十六、 【新闻报道的特许权】 主要是指:报道官方文书和行为、报道公共组织及其会议的特许权利,一般限于有限特许权。其中包括三项原则:公正、准确;事项应于公共利益有关;不具恶意。 十七、 【合理使用抗辩权】:记者和媒体在使用他人作品时享有抗辩权。如不经原作者许可、不付报酬而使用作品的情况: 1、为介绍、评论作品而引用已发表作品 2、为报道时事新闻而在新闻纪录片中引用媒体作品 3、媒体不可避免地使用已在媒体发表的时事文章,声明不准转载者除外 4、媒体刊载或播放公众场合的讲话,声明不可使用者除外。 十八、 【 受害人同意】:受害人事先明确同意承担损害后果。应遵循事前、明确、自愿的原则,其程度在受害者可承受范围内,并不违反法律和公德。 十九、 【侵害隐私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