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_第1页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_第2页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_第3页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_第4页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0 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20.1 复习笔记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与资本主义国家既联系又竞争,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国际交往。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最早研究分工理论,他提出分工的基本原理,主张各国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相互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利。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使贸易双方获利。(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国际价值。商品的国际价值由商品所有供给国在现有国际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国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该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国际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就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国际价值规律。正常的国际市场价格以国际市场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国际价值这个中心随国际市场供求情况上下波动,时涨时落。同时它往往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战略(1)基本形式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业。(2)对外开放战略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发展的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3)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即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经济贸易关系的国际贸易组织,2001 年 12 月 11 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意义:a有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b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c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d可以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e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无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不再受西方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外开放战略:a要采取切实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b要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c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d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1国际贸易(1)定义国际贸易是指从国际范围来看的各国(地区) 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按交换对象的形态划分为有形贸易、无形贸易和技术贸易。a有形贸易是商品贸易,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b无形贸易是指非实物形态的服务和技术的进出口,主要包括运输、保险、金融、邮电通讯、旅游等服务。c技术贸易包括纯技术知识贸易和与技术转让相关的机器设备的贸易。国际贸易按贸易的流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2)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国际生产专业化。国际分工发展的三阶段a第一阶段是工业和农业分工阶段,分别形成了工业国和农业国。b第二阶段是工业部门内部国际分工发展阶段。c第三阶段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阶段。战后以来,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世界市场是与国际分工相联系的各国商品流通的场所及其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市场又是国际分工的载体。国际分工的形式a垂直型分工。即一些生产力发达的国家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而一些生产力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则从事农业、矿业原料的提供。b水平型分工。即不仅生产力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生产,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工业化,发展制造业。c混合型分工。即水平型与垂直型兼而有之的分工。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a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大批量生产,增加产品总量。b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增加品种,实行产品系列化。c有利于发挥各国生产优势,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水平质量和使用效能。d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a加深了发达国家凭借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盘剥。b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化和对外经济的依附。c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d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3)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不仅国际贸易总额绝对增长,而且其增速也呈增长趋势。国际贸易中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值持续上升,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值急剧下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凭一国力量发展经济显然不足,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纷纷成立。(4)国际贸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物资,调整国内市场,繁荣国内商业与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带动经济发展来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2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1)国际收支定义a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往来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b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不仅包括商品、劳务和资本项目的收支,还包括海外军事开支、战争赔款、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往来收支。意义国际收支集中反映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状况与实力,既是该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也是该国国内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是综合分析一国经济状况和对外金融关系的重要依据与工具。()关税关税是进口或出口的商品货物和物品通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口商或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国家通过调整关税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关税的积极作用:可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可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调节国内市场物价和调剂国内市场供应;作为对外贸易谈判中的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保护民族经济和反对发达国家商品倾销和转嫁危机的主要手段。关税的消极作用:增加消费者负担;保护过度会出现保护落后;容易恶化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友好关系;影响自身的贸易与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规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包括: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3)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并日益脱离实物经济;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急速变化,并呈现出证券化、多元化特征;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推动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原因;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资产保值、增殖和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原因;各国大幅度放松金融管制的强度,逐步开放本国的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制度原因。(4)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资本按照市场规则融通的场所或运营网络的总称。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资本的融通,也包括国际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等。3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略与政策(1)优化外贸结构,调整对外贸易战略。(2)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3)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加强市场管理。三、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与经济安全1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1)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关系二者存在着密切相关、互为补充的关系:贸易收支发生失衡需要国际资本产生方向相反的流动予以平衡;资本流出流入量出现差额,也需要在贸易收支上安排方向相反的差额予以弥补。(2)总供求平衡公式同时引入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为: (国内资本+ 资本净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内生产总值+净进口( 进口-出口) 2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原因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失衡除了国内总供求失衡的情形以外,主要是由国际收支的失衡引起的。(1)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含义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经济交易,具有两种不同性质:自主性交易。或称事前交易,这类交易纯由经济上的某种目的自动地进行。调节性交易。或称事后交易,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进行的交易。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应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其自主性交易相等或基本相等,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或称国际收支失衡。(2)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经济增长和由经济增长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是影响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给一国的国际收支造成极大的影响;汇率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3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及其调整(1)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保持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结构的合理,而经济结构处在动态变化中。考察产业结构必须引入进出口因素,最常见的技术方法是根据出口结构指数,即通过对深加工产品出口比重的计算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工业化水平。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与产业结构相联系的还有引进外资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总体来看,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及产品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依然存在,全球出现了新一轮的生产结构转换和转移,呈现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发达国家乃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要淘汰一批劳动相对密集的夕阳产业,发展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3)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应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内部调整中应以高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实行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加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压缩、淘汰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质量的产品,增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一方面建立更多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发展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4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1)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国家支付危机;金融风险;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资源被侵害;信息和技术损失。(2)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措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20.2 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国际竞争与合作2世界贸易组织3国家经济安全二、问答题1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与客观依据是什么?2结合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3如何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国际竞争与合作 答:国际竞争与合作就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活动。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各国总是在竞争(甚至对抗)与合作之间权衡,在每一件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中衡量本国的利弊得失,选择采取竞争或者合作。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始终存在,在竞争中有所合作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损失,而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争夺主导权,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国际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2世界贸易组织 答: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 WTO)是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经济贸易关系得国际贸易组织,在其成员间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的 95%。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最初签订的由 23 个国家,后来发展到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虽然是最初缔约国之一,但是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席位曾由台湾当局占有。我国政府与 1986 年提出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要求,2001 年 11月 10 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 ,并完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12 月 11 日,我国正式称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WTO 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加适用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巩固原来的GATT 为贸易自由化所作的努力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WTO 的职能是:(1)制订、执行、管珲和实施国际多边贸易规则;( 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3)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4)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5)与国际货币堆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以增强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3国家经济安全答: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2)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3)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4)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1)国家支付危机;(2)金融风险;(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4)资源被侵害;(5)信息和技术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二、问答题1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与客观依据是什么?答:(1)对外开放的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就要突破一国的界限,产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原理指出,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国际价值也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价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3)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对外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开放前由于错误的认识,搞“外围-中心论” ,自我封闭,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上升,历史与现实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对外开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第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第四、有利于加快发展和走向现代化进程。对外开放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日益广泛,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2结合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答:()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年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股票、货币市场和它的资产价值。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但台湾却面临著“本土型金融风暴”的威胁。日本则仍是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1997 年,泰国经济疲弱,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知名炒家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1999 年,金融危机结束。此危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的流入和流出、外汇市场的波动对一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抵御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鉴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为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要注意以下方面:要合理利用外资,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对外汇的管理,注意外资结构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性低,不会轻易抽逃资本;间接投资正相反,金融风险也较大。中长期外债较稳定,短期外债稳定性较低。因而应侧重利用直接外资和中长期外债,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深化外汇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政府平衡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外汇积累与管理机制;发展各类国际金融市场,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有序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和实行有效监管和调控。同时,通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也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会推进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外开放中,我国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其具体措施有: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要正确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生产秩序,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要防止和化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迅速反应能力和临界处理能力;构建国家经济安全的防御体系,根据我国的资源占有和需求情况,建立国家经济资源战略储备和保障体系,从而为国家经济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应使用国家所掌握的一切力量和手段,保障资源安全。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提倡和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 ,拓展国家经济安全的国际空间,构建最广泛的国际经济安全体系;同时,明确中国在经济领域最主要的国家利益,只有在稳定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综合解决与实现中国国家经济利益有关的问题。3如何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答:(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意义世界贸易组织是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经济贸易关系得国际贸易组织,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2001 年 12 月 11 日,我国正式称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我国加入 wTO 后,可以享受到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的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普遍优惠待遇,改善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在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如发生摩擦和纠纷,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机构进行协商或仲裁,依据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和规定求得合理的解决,以维护我方的合法权益。可以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企业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有力地迫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采用现代技术,在竞争中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无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不再受西方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制。(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是机遇,也是严峻挑战,我国必须要选择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采取切实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抓紧培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规则制定,维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增加大宗传统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规模。规范加工贸易管理,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同时,重点进口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原材料,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有步骤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以及在我国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形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要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劳务出口等。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创造条件。总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经受了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和考验。2001 年以来,我国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渐完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对外贸易总量继续扩大。20.3 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一、概念题1进口替代战略(山东大学 2002 研;武汉大学 2006 研;西安交大 2006 研)2经济特区(东北财经大学 2006 研)3外向型经济(吉林大学 2003 研)二、问答题1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西南财大 2006 研)2如何理解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在新世纪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人大 2003 研)3试述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主体性及其目的、原则、策略。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研)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进口替代战略(山东大学 2002 研;武汉大学 2006 研;西安交大 2006 研)答:进口替代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限制和替代外国工业品的进口,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以实现本国工业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20 世纪 5060 年代,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高潮。进口替代型工业化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进口替代阶段。这时建立和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如收音机、自行车、小型家用电器、食品加工、服装等一般消费品工业,以替代这些消费品的进口。在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国外进口生产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等。第二阶段是高级进口替代阶段。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进口替代工业从一般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发展资本品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如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制造业,以及电视、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如高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国产化规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初期经济发展曾取得一定成效。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这些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发展停滞的现象,暴露出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一些问题。在贸易保护措施下,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被扭曲,进口替代工业缺乏竞争力且效率低下,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口产业发展缓慢,外汇短缺,国际收支不平衡,经济日趋内向,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进口替代战略难以持续。世界各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成败的经验教训表明:一国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过程中,应重视维护市场竞争机制,发展出口产业,从内向保护型经济向开放竞争型经济转换。2经济特区(东北财经大学 2006 研)答:经济特区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发展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依其运作的形式和发展重点的不同,可分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投资促进区、科学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工业区、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等类型。目前世界各国设置的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共有 500 多个。我国设立经济特区,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世界各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经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1980 年最初开辟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1988 年又设立了海南省特区,90 年代以来进一步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特区的“特”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所有制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二是生产的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市场调节;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三是国家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依照国际惯例,把特区建设成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桥梁和对外开放事业的排头兵。四是特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 ,通过其“窗口”的功能,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引进了外资,增加了建设资金;二是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三是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了出口贸易;四是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干部;五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六是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了经验,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起到了“试验田”的作用。3外向型经济(吉林大学 2003 研)答:外向型经济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是“内向型经济”的对称。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80 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狭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并以出口替代为主;其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二、问答题1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西南财大 2006 研)答: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如下:(1)无歧视原则这一原则承袭了关贸总协定的非歧视原则,主要针对进出口商品与有关事项。它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国相互给予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即要求每一成员国在进出口方面应以相等的方式对待所有其他成员国,而不应采取歧视待遇;同时要求每一成员国对进入本国市场的任何其他成员国的产品应在国内税或其他国内商业规章等方面给予和本国产品同等待遇,而不应歧视。(2)贸易自由化原则所谓贸易自由化原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限制和取消一切妨碍和阻止国际间贸易开展与进行的障碍,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等。而世界贸易自由化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削减关税、弱化关税壁垒以及取消和限制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来实现的。因此,这一原则又是通过关税减让原则和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等来实现的(3)透明度原则这一原则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贸易政策法规在全国统一实施和透明原则,是世贸组织成员在货物和服务贸易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有关成员国政府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和规章时,必须予以公布,接受其他成员国对其政策法规进行检查、监督和纠正,以保证成员国有关法规真正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规定。但世贸组织允许成员国对某些机密不予公开。(4)市场准入原则所谓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外国的货物、劳务与资本参与国内市场的程度。市场准入原则旨在通过增强各国对外贸易体制的透明度,减少和取消关税、数量限制和其他各种强制性限制市场进入的非关税壁垒,以及通过各国对开放本国特定市场所作出的具体承诺,切实改善各缔约国市场准入的条件,使各国在一定的期限内逐步放宽市场开放的领域,加深开放市场的程度,从而达到促进世界贸易的增长,保证各国的商品、资本和服务可以在世界市场上公平自由竞争的目的。(5)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原则国际贸易争端是伴随着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开始和发展所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在关贸总协定所规定的争端解决程序和对其的修改、补充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体现了贸易争端处理的公正、平等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实行调解制度,建立上诉机构、从全体一致通过机制到全体一致否决机制的转变、对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规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道义压力。(6)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这项原则是关贸总协定该原则的进一步加强。世界贸易组织除了继续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经济发展方面实行关税和其他特殊优待之外,还在以下几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优惠待遇:a.允许发展中国家用较长时间履行义务,或有较长的过渡期;b.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履行义务时可有较大的灵活性;c.规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以便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履行义务。2如何理解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在新世纪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人大 2003 研)答:(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具有客观的必要性。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这一物质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在国际范围内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其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正确认识了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吸取历史教训,抓住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20 年来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再次,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第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第四、有利于加快发展和走向现代化进程。20 多年来的开放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作为长期基本国策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重要的理论依据。首先是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就要突破一国的界限,产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原理指出,各国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使贸易双方获利。其次,是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国际价值也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价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行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调整到全方位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除了因为它反映了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客观要求外,还在于它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在新世纪,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积极调整政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与我国发展和改革的进程相适应。我国目前的开放程度已经较高,但涉外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体制的成熟程度方面仍存在着不小差距,需要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积累的符合开放型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扩大开放与我国自己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开放进程能够促进发展和推进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建设,形成稳定、透明、统一和可预见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二是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们的发展。三是落实企业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加快建立内外统一的市场体系和企业主体。四是健全和完善保障公平贸易的管理制度,建立应对贸易和投资争端的快速反应机制,为我国企业创造平等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五是完善监控体系和增强应对能力,提高对国际经贸形势的观察、分析能力,加快反应速度,建立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的预警机制。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吸引外资要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相结合,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第二,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能力。第三,鼓励和引导外资向采购、服务、营销和研发等环节延伸,将更多的运营环节转移进来,使我国不仅成为重要的制造基地,同时也成为全球性采购基地、服务基地和研发基地。第四,引导和促进国内企业更好地利用机遇。要创造有利的体制环境,使国内企业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促进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新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