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科举制度()1,明朝沿袭_第1页
关于明朝科举制度()1,明朝沿袭_第2页
关于明朝科举制度()1,明朝沿袭_第3页
关于明朝科举制度()1,明朝沿袭_第4页
关于明朝科举制度()1,明朝沿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明朝科举制度()1,明朝沿袭篇一:明朝科举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利弊研究 田佳懿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由来和发展情况,分析其“取之有序,进之有等” 、 “兼用人才,南北并举”和“八股举业,士林标准”等特点,着重阐述了其对士人入仕、区域发展的利弊,提出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带给古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明朝 科举制度 利弊 教育 启示 1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实行了 1300 多年, 其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 1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科举制使选拔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 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对清朝的科举制度以及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 科举制度的由来及演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世袭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经过历史的选择,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占据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主流地位的制度,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行政领域中对世界的重大贡献。2 随着秦汉的统一,中国古代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开始主宰中国封建社会,由此产生了以官僚政治为基础的君主独裁制,而中央集权则需要不断强化官僚政治和控制意识形态,其中科举制度是达到人和思想双重控制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又能源源不断通过比较公平和激烈的竞争为官僚队伍提供新鲜血液。3 经过汉朝察举制,以及汉魏六朝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探索,在公元 605 年,隋朝初年诞生了划时代的科举制度。隋唐是科举制度的草创阶段,虽然已经实行了严格意义上的考试,但仍保留了察举制的一些遗风,同时还有唐人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创造,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唐人的气度和自信都让新近诞生的科举制度深深地烙上唐人的印记,在科目设置、考场规范和科举与教育等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到了宋朝,虽然未能实现真正的大统一,但是两宋经济非常繁荣,文化十分发达,科举考试在各个方面达到了完全成熟。采取了锁院、别头试、弥封、誊录、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以健全制度,防范作弊,保障公正,整个宋朝所选进士超过其它朝代总和,甚至对于多次应试不中者,从太祖开始赐进士出身,后增加了对超过 50 岁举子的录取,文人地位之高空前绝后,极大的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成熟。元朝时代,世袭制扰乱了科举制度的正常推行,其总共举行了 16 次科考,阻碍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2 明朝以后,科举制度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则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人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在明朝科举制达到鼎盛时期。明朝科举考试分四级进行即:院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童试三年两考,县试由县官主考,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应考者称“童生” 。院试考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 。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可身穿蓝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百姓了。1 乡试考试地点在省城贡院。三年一考乡试考中者称“举人” ,头名称“解元” 。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举人在京师会试,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唐时科目繁多,考试内容也宽,明算主考算学,道举考老庄道学,进士以诗赋为主。宋代王安石罢诸科,并于进士一科,改考儒家经义,致使经学在科考中越来越重要,这与程朱理学地位的提高是相应的。明代专取四子书及易 、 书 、 诗 、礼 、 春秋 、 礼记命题。其文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 1,形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2。1 续文献通考辑要选举考 2 续文献通考辑要选举考 从此,八股文一直支配着科举考试,或者干脆称之为“八股取士” 。4 2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进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不仅是因为明朝在它统治的 270 多年间,三年一试,制度化、规范化地举行乡试 90 次(录取举人 102399 人),举行殿试89 次(共取进士 24599 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明朝总结以往科举考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的规程,在洪武年间就颁行并实施了明清五百多年奉为“永制”的“科举之式” 。 “取之有序,进之有等” , 明朝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 一。到了明朝,进学读书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所谓“科举必由学校” ,就是必须经由学校之途,才能走向科举之路,换句话说,只有首先成为学校的生员,才有可能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科举一律按照乡试、会试和殿试依次递进,所谓“非科举毋得与官” 。5 “兼用人才,南北并举” , 明朝科举对后世的另外一大贡献,是南北卷制度的正式确立,通俗地说,也就是确定了南北地区录取名额的分配问题。由于洪武年间的南北榜事件,朱元璋从政治角度开始实行南北分卷取士制度,虽然作为政治之本的科举制度,背离了最核心的公平和公正原则,但是对于地区平衡、振奋人心和激励士气等起了极大作用。6 “八股举业,士林标准” , 从题目、内容、文章结构、字数等强制考试内容和形式,历代对八股文的嘲讽讥刺、攻讦痛斥。其中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总结出来的七大罪状:一是沉溺滥套,未尝学问;二是渣滓细嚼,毫无滋味;三是依口胡说,重复沓叠;四是即使工巧,并非艺术;五是对于文学,反为阻碍:六是明知无用,聊以求官;七是即有法眼,准则无从。7 明朝科举制度的利弊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大清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发展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对士人入途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到达鼎盛,但是中举之路十分漫长,十分艰辛。十年寒窗苫,就为了功成名就。士人进入仕途几乎都要通过科举这一条道路。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者尤数人为之悬梁刺股,耗尽一生心血。 在学生入学方面,根据洪武二年颁布的立学设科格式的规定,生员要“于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选充,(守令)必躬亲相视。人才俊秀,容貌整齐,年及十五 之上,已读论 、 孟四书者方许入学。其年至二十之上,愿入学者听。 ”在明朝,士农工商子弟均可入学,至于生员的入学年龄后来也不局限于十五岁以上,如大学士高谷“甫十岁,乃遣入邑库即能奋力于学。 ”成化三年(1467)朝廷颁发的修明学政十事中规定:“自今各处提调官,选择子弟年十五、十六以下,资质聪明俊秀者方许入学。 ”由此可见,在生员的选拔上就存种种限制,更重要的是,在古代女性是没有这些权利的。乡试,在命题、作文、搜检、誊录、校文、复核等方面设立了严格的制度,基本保证了考试的公正。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而举人要当宫,难度很大,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还是不能考过,就可以去吏部注册,一般要过几年,有的甚至要等十几年,等到现任官员退休或死亡后,有了空缺,这些举人就有官做了。而挑选的举人除了看背景就是看长相了,这叫做“大挑” 。这个时候。长得丑的就很可能落选了。而且,举人能做的官的官阶是很低的,只能够保证衣食无忧。中了举人之后,想更进一步,就要通过会试。会试,不仅竞争激烈,而且考试条件差。在殿试过程中,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听天由命。8由此,明朝的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整个士人阶层把中举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追求,把读书作为追求功名的惟一方式。许多读书人一生经营于此,皓首穷经,唐朝诗人赵嘏的“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诗句就是对此的最形象的说明。 历经宋、元四百余年的发展之后,明代的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对知识分子的笼络和钳制手段更为多样。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 ”3 然而,他以及他的继承者只把四书和朱子的注疏作为科考的惟一范围,而且谨依此一范围而不能有任何发挥和创造,对人才德艺的衡量仅凭一篇死板无用的八股制艺,势必让才情平庸者,靠吹牛拍马、 “夤缘阿附”者,采取卑鄙手段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往往成为科场之中的常胜将军。而有才学之士只想凭自己的能力取得社会的认可,这就决定了他们科举之路的崎岖艰难。很多学子呕心沥血,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科举成为这些读书人的严重心病。9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明朝采用科举制度,而且实行南北榜,对于许多经济落后和发达地区产生了不同影响。 在地理偏僻、经济落后的徽州地区,徽州人是南迁的皇族后裔,为了繁荣家 3 张廷玉明史: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695 页 族,以考取科举为第一途径,取得了骄人的科举的成绩。许多大族不仅子弟及第者数量多,而且世代相接,连绵不断。10如歙县洪氏宗族“子孙藩盛数千指,成习诗书,敦礼让,登名仕版者相望。 ”4 绩溪程氏“世有宦业诗书于官府”5。歙县棠樾鲍氏“尤以儒名,累叶相承。 ”6 据沙溪集略7 统计,仅歙县沙溪凌氏一族,有明一代,就产生了 21 名进士,57 名举人,44 名国学生,90 名郡邑庠生和 44 名贡监生。徽州宗族科举业绩也带动了整个徽州科举的繁盛,从而造就了登峰造极的徽州文化。在山重水复的江西吉安,书院发展十分繁荣,明朝一代吉安进士及第就有 994 名,占江西三千进士的三分之一。景泰年间江西籍大学士陈循对英宗是如此述及的:“江西及浙江、福建等处,自昔四民之中,其为士者有人,而臣江西颇多,江西诸府而言,吉安府又独盛。 ”8 这些虽然是粗略的数据,但同样足以说明明朝江西书院数量之多及书院教育之发达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而进士名额之多则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书院教育的发达与科举是密不可分、共同繁荣的,即得益于明朝高度发达的科举制度。11 在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下,与宋朝时期相比,三峡地区教育迅速发展,构成了一密集区、二点状的分布格局,即以巴县、长寿、涪州三地为密集区和以忠州、夷陵州为二点状分布的科举人才分布区,教育重心在重庆府治巴县。这不仅得益于自身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更主要在于朝廷公平选拔人才,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使得巴蜀地区的文化教育不断繁荣。12 而在我们绍兴,文化教育更加兴兴向荣。有的是哲学家兼文学家,如王守仁、刘宗周等;有的是书法家兼文学家,如徐渭、陈洪绶等;有的是戏曲家兼文学家,如史盘、孟称舜等。明代小品文大家钱宰、王思任、张岱、祁彪佳均出自绍兴。还有些作家,他们或者是官位显赫、名震全国的高官大儒,或者是悠然乡居的文人雅士,或者两者同时具备。这一切形成了绍兴府作家的群体特色和创作特色。同样,在经济繁华的基础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盛行。13 基于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区域发展呈现均衡发展,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但在明朝的不同时期,科举制度执行率不同,导致朝代各个时期的兴衰。 3 明朝科举制度的启示 明朝科举制度的核心是公平与公正原则,但是它本身是统治阶级维持权利和统治的产物,在许多方面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遏制了人才多样化和社会多 4 白云集卷 5洪氏宗谱序 5 篁墩文集卷 13世肖坊记 6 鲍氏诵先录第 1 册鲍氏遗笔记 7 沙溪集略卷 3 8 转引自陈小强、陈小芒:江西书院文化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XX 年 11 月总 25 卷第 11 期 篇二:历史:第 16 课明朝君权的膨胀同步练习(冀教版七年级下)明朝君权的膨胀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两个同学正在讨论明朝科举制,你认为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全对 B不对 C对不对 D不对对 2当过和尚的朱元璋领导了农民起义,最终确立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根本原因在于( ) A朱元璋起义的目的是想当皇帝 B许多封建知识分子参加起义 C朱元璋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D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 3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中,最具有特色的是( ) A八股取士 B内阁制度的出现 C特务机构的出现 D廷杖制度 4明成祖在夺位前反对,但继位后又继续推行的政策是( )A设立殿阁大学士 B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削藩政策 二、材料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罢丞相不设,昔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窕待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1)材料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他们对谁负责?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材料中所说的机构变化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末红巾军起义,覆元建明朱皇帝。权分六部撤中书,废除行省设三司。参与决策大学士,还把厂卫来设置。八股取士毁人才,靖难之役是朱棣。请你找出材料中与明朝相关的信息。 7科举制度从隋朝建立到唐朝完善和发展,再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历经 1300 多年至清末被废除,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却保留下来。请你结合自身体会说一说我们今天的考试在内容与文体上与明朝科举考试相比有哪些进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D 二、材料题 5 (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皇帝。 (3)国家的军政大权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4)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与发展。 6 (1)朱元璋领导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2)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3)朱元璋设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以备顾问。 (4)朱元璋授权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5)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控制人民思想。(6)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是为明成祖。7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更加全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语文的作文为例谈文体,今天作文题往往文体不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文体的灵活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逻辑清楚,言之有理即可) 篇三: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期末测试卷 (满分:70 分时间:45 分钟) 第 I 部分(选择题,共 26 分) 1. 你知道以下哪段运河未流经江苏省境内么?A.永济渠 B.江南河 C.通济渠 D.邗沟 2从右边的图表中分析出与下列哪些事例无关 A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 3. 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农民用曲辕犁耕地 长安大明宫,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家中摆着唐三彩农民用筒车灌溉 A.B. C.D. 4按照宋金议和的内容,宋不再与哪国接壤 :A.金 B.吐蕃等部 C.西夏 D.大理 5.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6两宋时期,下列可能设置过市舶司的城市是: A.合肥 B.广州 C.兴庆 D.北京 7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哪个节日的欢乐气氛: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清明节 8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B.我国的经济中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9马克思称( )是“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曾经侵略中国台湾。.葡萄牙 .荷兰 .法国 .日本 10.关于明朝科举制七年级历史(下)期末测试卷: 第 1 页,共 4 页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全对 B不对 C对不对 D不对对 11. 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A.不允许外国人来华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D.封闭关口,固守疆土 12是中国在明清之后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原因正确的是: .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不思进取 .西方人越来越聪明 .中国人很愚昧 13小华同学想了解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是怎么一回事,他应该看: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C. 水浒传 D.红楼梦第部分 (非选择题共 44 分) 二、组合列举题(共 6 分) 根据下面有关科技文化与艺术的年代尺,请将所缺内容填写在下划处。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0 分)17. 识图并回答问题(12 分) 图中向西和向东行的路线分别反映哪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两位人物为唐朝作出的共同的贡献是什么?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 路线要经过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道路?此路大约在我国哪一朝代开辟的?经过此段路程 可能遇到怎样的恶劣气候? 试举出唐朝如何与 A 地区发展关系的事例,并说明意义。 请你为这幅地图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16. 阅读材料(8 分)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 ,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指出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新的手工行业是指什么?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南宋时,发行的纸币称为什么? (4)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简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四、活动与探究(18 分) 17.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课本第三单元时,以历史人物入手来探究明清帝国的繁荣与危机,下面是他们的活动设计。请你将根据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研究加强专制统治方面,我们选择了两位帝王,请帮我们把所缺内容完成。 ,请写出你认为重点的部分,并加以说明。 系。 请根据课本 P136 页马克思名言,请说明清政府做了哪些“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事例。 根据以上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呢?1、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结束、南北又归统一是在( ) 、年 年 年 年 2、你知道以下哪段运河未贯江苏境内么?( ) A、永济渠 B 江南河 C 通济渠 D 邗沟 3、想想看,促使唐太宗轻徭薄赋,虚心纳谏的主要原因是() A、隋亡之鉴 B 有自知之明 C 爱民如子 D 想树立威信 4、同学们都知道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盛景象,那么“开元盛世“是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呢?() A、唐太宗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5、下列情况不可能在唐朝出现的是( ) 、茶叶成为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资、唐朝妇女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娱活动、外国人也能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并能当官 、唐朝人的餐桌上能见到西红柿、白薯、蔬菜与粗粮 6、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 ) 、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各族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和亲“是当时最有效的策略 7、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郭沫若称赞下列哪位诗人的对联? 、王维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8、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佳话反映的是( ) 、唐与南诏的关系 唐与吐蕃的关系 唐与突厥的关系 唐与回纥 9、下列史实与科举制度演进有关,正确的顺序是( ) 创武举、殿试始建进士科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AB C D 10、1661 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将士25 万人,分乘战船 350 多艘,由金门出发,攻入澎湖。他的队伍在距赤嵌城北约 5 公里的地方,迅速登陆。台湾人民争先恐后前来迎接,提水担饭,协助运输。郑成功部队在台湾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气更为高涨。敌国海军司令官彼特尔倚仗着精良的火器负隅顽抗。郑成功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殖民者弃械而逃。 A、英B、日本 C、荷兰 D 葡萄牙 1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我国() A北宋前期 B北宋后期 C南宋前期 D南宋后期 12、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个行政区域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