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当代诗歌反观其发展前景.docx_第1页
从中国当代诗歌反观其发展前景.docx_第2页
从中国当代诗歌反观其发展前景.docx_第3页
从中国当代诗歌反观其发展前景.docx_第4页
从中国当代诗歌反观其发展前景.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国当代诗歌反观其发展前景 相 信 未 来 昆明学院 06 级汉语言文学班 S006014131 钱 坤 【摘 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诗歌,虽然崇尚自由的诗 体风格,但那些脍炙人口,并在大众中广泛流传的,仍是 以重节奏、音韵和明朗健康意蕴为主的。“自由”下的新 诗,脱离了中国诗歌的本质。殊不知中华文明五千年,泱 泱诗国之诗性根深蒂固。不管近现代派如何去粉饰“自由” ,始终遮掩不了大众心中的诗性形式的规范、语言的 简洁凝炼和内容的健康明朗。 【关 键 词】食 指、赵丽华、恶 搞、人民文学 一反观食指相信未来创作背景及其影响 在 20 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文革”十年是历史上最 黑暗的时期。96 年夏至 71 年间,各类文艺刊物相继停刊, 文学图书的出版也被迫中断,建国后十七年来创作的绝大 部分优秀作品均被罗织了各种罪名而遭“批判”。68 年底,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全国“上山下乡” 运动轰轰烈烈, 1700 万青年学生先后离开城市来到边疆和农村,其中绝大 部分是“文革”初期积极投身运动的“红卫兵”。 “文革”期间,艰苦的生活环境、背井离乡的惆怅和 一辈子扎根农村的忧虑,使当初叱咤风云的一代社会宠儿 产生了深重的幻灭感和挫折感。在此种心态的支配下,知 识青年们开始用他们擅长的文字来倾吐内心的情绪。形式 和数量数诗歌最多。“文革”中的“地下文学”应运而生。 “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手抄、油 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其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青, “文革”初期,大多是革命热情高涨的“红卫兵”。 此类文学人物中,最被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食指了。 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新诗的第一人,中国朦胧诗的创始人; 更有人不乏景仰地称其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深 刻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郭路生一首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 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祖国各地流传开来,迅速传颂于一 代青年人的口中。但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 定了他被殉道的命运。这些诗句纯净、隽秀,带有儿童般 执拗的真挚,它出现在知识青年们普遍开始厌倦政治运动, 在逆境中重新思索人生价值的特殊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起 着惊醒和呼唤的作用。因此,诗歌一经完成便很快在知青 中传抄。正如林莽所称:“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 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之 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 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在那阴云密布的年代,食指在人们心灵深处投下了一 道希望之光,无数青年就是跟随着这样的信念坚强的生活 下来的。 诗界如此,大众如此,中国诗歌的前途又未尝不是这 样!但其命运之坎坷可想而知,然事实也令大众开始了中 国新诗发展出路的探索。下面以大众对赵丽华的评介为例 加以阐发。 二由国家级诗人赵丽华引起的评说 人们早有定论:诗歌不仅可以欣赏,更可用于教化。 如果我们用现代方式形容其功能,则可以说,诗歌可“休 闲”,可在娱乐中“休闲”,在“休闲”中娱乐。 笔者认为:诗歌可以永远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 里巴人”之物!但“下里巴人”决非 100%“土货”。我以 为诗歌中的“土货”也应当是“下里巴人们”经社会大众 “提取过的东西”。 可惜在我们文坛的“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诗歌协 会”中,在他们以往的工作发展中并未更多地研究“如何 更好地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工作做的更好,而是放任 下半身文学到处泛滥。”以致于被拥有众多网络粉丝的韩 寒骂个不休! 到这,我们更应该反思中国诗歌的发展前景。 三构建新诗的审美共识 赵丽华是一位早已成名的诗人,她早期的“口水诗” 处女作,虽笔者不敢恭维,但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其创作 的属于真正新诗之作。大浪淘沙,历史自会亲睐金属和它 发出的声响。在这个网络恶搞泛滥的时代,诗歌被恶搞是 迟早的事。究其根源,中国新诗诞生近百年,至今仍未形 成审美尺度和共识。某种意义上,恶搞呼唤加速新诗规范 的确立。 诗人是被恶搞的对象之一 网络使天下一家,国外恶搞在先,国人也赶上凑热闹。 或把严肃当娱乐,或为讥笑与嘲讽;或通过恶搞成名,或 通过恶搞坏事;甚至通过恶搞获取利益等等。当然少不了 捕风捉影极尽恶搞之能事。 在当下网络恶搞成风的时代,恶搞社区、恶搞吧、恶 搞博客等与日俱增。恶搞影视、恶搞体育、恶搞明星、恶 搞红色经典、甚至国家领导人都难免招“贬”,诗人诚然 是被选择的对象之一。 某种意义上,诗歌被恶搞是历史的必然。尤其面对中 国新诗缺乏审美共识之现状,诗歌似乎到了不得不恶搞的 地步,也似乎只有恶搞才能重新找回本真,使诗歌从诗人 到大众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恶搞促使中国新诗派反思新诗理论及其创作 中国古典诗词所构筑的审美共性,同历史文化的传承, 构筑了大众的审美习惯,这无庸置疑。新诗发展近百年, 大众显然并未全盘否定。细探中国新诗发展道路,仍不难 发现大众在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应该看到,大众对诗歌的认知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长远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从诗经所确立起中国 诗歌的地位开始,经历了古风、辞赋、律诗、绝句、词、 曲的审美变化,但都未脱离古典诗学的诗性本质,大众当 然肯定。今天诗界内部大多反对政治口号、政治说教,但 口号、政治诗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大众所需,如抗战时 期充满激情和战斗精神之作,谁又质疑它们是否为诗呢? 而诗人对口号真正讳莫能及的,主要是“文革”部分口号 诗,趋炎附势,丢了人格和历史责任感。这也只是背离了 诗人的“做人”本真,而并未脱离传统“诗性”特质。 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诗歌,虽然崇尚自 由的诗体风格为其主流,但那些脍炙人口,并在大众中广 泛流传的,仍是以重节奏、音韵和明朗健康意蕴为主的。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臧克家老马 、卞之琳断章、舒婷致橡树、余光中乡愁、 食指相信未来、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等等, 都坚守着传统诗性的共性特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朦胧诗潮,是中国新诗的又一 历史性“革命”,但这不是给中国诗歌带来成功,而是从 此走上了歧途。朦胧本身并没有错,而在于由此引发的诗 歌语言之生涩与晦恶。朦胧没有给中国新诗穿上盛装,大 众也最终发现,这仅是“皇帝新装”般闹剧。诗歌圈内的 狭隘理念由此蔓延,把诗歌当成极端个人“私事”,疏远 大众。中国新诗主流正沿着这条道路离开大众的审美共识, 偏离航向,越走越远,甚至连诗人自己都看不清。 我们势必要造就反叛,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 随着朦胧诗的被否定,新诗流派应运而生。五花八门地打 着探索创新的先锋旗帜,明争暗斗,诗派林立,各自为政。 但大多吵闹一时之后便偃旗息鼓了。诗歌圈内抱定“自由” 不放,各种极端催生,学院派的空乏华丽,垃圾派的白话 口水,下半身的崇低昧俗,确实把朦胧晦涩掀了个底朝天。 最显著的莫过于垃圾和下半身运动,打着口语和贴近大众 的旗号,大多实为“口水”之作,同样脱离了大众心中的 诗性特征,使诗歌卷入了从“浮燥”到“泛滥”的境地, 理所当然地遭受到诗界和大众的共同唾弃。 朦胧衍生的晦涩远离了大众,当然不是生活所需。然 而,大众也不给新生的流派买单。他们无需矫揉华丽,也 看不贯垃圾口水,更鄙视低俗。高傲的诗歌早已走下神坛, 而不是被“恶搞”的今天。诗歌成了生活的边缘之缘,唯 有圈内者乐此不疲,自鸣得意。究其根源,“自由”下的 新诗,脱离了中国诗歌的本质却视而不见。殊不知中华文 明五千年,泱泱诗国之诗性根深蒂固,“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不沾诗的大众谁没闻过诗的气息,谁 不知道诗不是啃不动的石头,不是“口水”大白话,不是 简单分行?不管近现代派如何粉饰“自由”,始终遮掩不 了大众心中的诗性形式的规范、语言的简洁凝炼和内 容的健康明朗。 恶搞加速确立新诗的审美共识 诗歌的发展史证明,诗人的探索与创新全无止境。并 且推动了诗学的发展,成就了“中华诗国”的历史称号。 否则,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探索与创新便没有发展, 更谈不上辉煌。但也不能因此毫无原则地脱离事物本质。 这无论诗人还是大众,都应是普遍的认识。 一直以来,诗歌创作主流严肃、严谨、高雅。不论诗 人本身还是大众意识,作诗不是件容易事,不是所有人都 能成为诗人。在潜意识中,大多写诗的人很痛苦,也注定 了其孤独,甚至孤傲。大众则通过对诗作的认知,心随诗 动,去感知,去体悟。诗歌以最初的直接表达情感,演化 为影射思想感情,从而在表达方式上脱离了纯粹的口语, 成为独立的语意文本,并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的简洁凝 炼,体式的规范恒定,使诗歌形成有言外之意,讲节奏和 音韵规律的传统诗性特征,并成为大众的审美共识。 然而,从西方借鉴、模仿而来的自由体新诗,打破了 中国传统的诗性特征,远离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共性。 在近百年历程中,破而不立,破而难立,“自由”成了制 约新诗的魔咒,大众则看不清新诗的面容,因而无从审美 尺度,更谈不上共识。自由体失去了审美基础,由纯粹的 模仿发展为纯粹的混乱。诗人在魔咒中舞蹈,大众则离她 愈远,于是便有诗歌“恶搞”大众在先之说。此言当然不 可信,当然不是诗人有意识的行为,如果真有,那他一定 不是诗人,或不配做诗人。诗歌被恶搞,是她自身远离诗 性,疏远大众逼出来的。表面上,被恶搞者受到伤害,实 则在催生社会对自由体新诗审美共识的构建。 诗人赵丽华对“口水诗”的尝试之作,当然远离了诗 性。不管它是不是诗,至少她已借用了诗的名义,有意或 无意中成了被网络恶搞的对象。她也因被恶搞而更加出名, 这是丽华之幸。诗歌因恶搞使其从边缘暂时回归了大众的 视线中心,更是诗歌之幸;而恶搞新诗,导致大众对新诗 的进一步否定,首先激发了对“口水诗”的全面否定,使 “口水诗”真该寿终正寝了,使新诗回归诗性之路,这是 诗歌的又一幸运;新诗势必在否定之后,出现了新的肯定, 这就是加速建立新诗的审美尺度,又何尝不是新诗之一大 幸事?看来新诗真是三生有幸,必有新的出路了。 四、人民文学对中国当代诗歌现状的评述 著名诗人雷抒雁认为,“从总体上看,这些诗代表了 目前诗歌的创作水准,优点和问题都尽现其中。一些优秀 的诗作,既有对现实的独特观照和深入理解,更有艺术上 的精益求精,对不同生存状态下的人与物的诗之敏感和发 现,丰孕的感性、知性与智慧相融,对生活的热爱,诗与 生命的内在联系,心灵细微处的波折与痛感,都有着透彻 的感悟与揭示,是审美的诗行,也是具有启示性的灵魂透 析和抚慰,标志着目前中国新诗所达到的新高度。”同时, 他也谈到当前诗歌界出现的一些问题,譬如“梨花体”闹 剧。他说,“网上恶搞赵丽华事件的发生与当下一些诗人 自身的不检点有关。诗人寻求出名无可厚非,但应安心写 诗,用作品去感化读者,而非其他俗套。” 与会者首先肯定了中国诗歌的主流,他们认为,当下 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最好时期。诗人们对诗与思、与现实、 与艺术的理解和洞察甚是敏感、深入和精微。这是诗人自 主写作的年代,老诗人写的朴素、透彻,其作品却更有分 量,如诗人大解的衣服,简练的文字,却写出了流动 的河水与变化的时代,但对母爱却是凝固不变的。中国青 年诗人成为诗歌创作之主体,他们井喷般的协作喷洒出中 国诗歌新的高度,层出不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