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理论基础_第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理论基础_第2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理论基础_第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理论基础_第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理论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基 础与基本原理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n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n 增长的极限 n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我们共同 的未来 的专题报告: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 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 1992年 里约宣言 21世纪议程 森林问题原则声明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可持续发展 全球发展战略目标 n 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 : 可持续性原则 核心: 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 力 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的公平 ,即代内平等、 代际间的公平 ,即世代平等、 人与其他生物种群 、 不同国家和地区 目前的现状:占全球人口 26% 的发达国家所消耗的能源、 钢铁和纸张占全球的 80% 左右。 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 分歧:一些发达国家强调世界各国对出现的全球环境问题 和资源破坏负有 “共同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则坚持是 “共同 但又有区别的责任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绿色 GDP”“四倍跃进 ” 以现有的一般能源和资源,创造出现 状的两倍 GDP 二、三种生产理论 n 物质生产: 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 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其转化 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 生产生活资料 以满足人类 的物质需求,同时 产生加工废弃物 返回环境。 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 人口生产人口生产 环境生产环境生产 消费再生物消费再生物 生活资料生活资料 加工废弃物加工废弃物 n 人口生产: 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 人口的 再生产 (繁衍、生育 ),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 物 质资料的消费 。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 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 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 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 人口生产人口生产 环境生产环境生产 消费再生物消费再生物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生活资源生活资源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消费废弃物消费废弃物 n 环境生产: 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 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 消纳污染 (加工废弃 物、消费废弃物)和 产生资源 (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 人口生产人口生产 环境生产环境生产 生活资源生活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消费废弃物消费废弃物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加工废弃物加工废弃物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 人口生产人口生产 环境生产环境生产 生活资源生活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消费废弃物消费废弃物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加工废弃物加工废弃物 消费再生物消费再生物 生活资料生活资料 三种生产关系呈现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 即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和发展 物质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 n 资源利用率 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 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资源利用率高,意味 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 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 n 产品流向比 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提供给环境生 产的产品的比例。 n 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人口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 n 人口数量 n 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包括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和 文化道德修养,决定了人参加物质生 产和环境生产的能力,还表现为调节 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n 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 比和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 消费方式的基本分量 v 消费水准 指个人消费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源和 生活资料),它和人口数量是决定社会总消费的 主要因素。 v 消费入口比 表示在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 ,生活资源与生活资料之比。 消费入口比高 ,意 味着社会总消费中取自 环境生产的生活资源较多 ,而取自物质生产的生活资料较少,有利于减少 对环境生产的压力。 提倡 “适度消费 ”以提高消费入口比 消费方式的基本分量 v 消费出口比 表示物质经人的生产环节消费以后, 回用于 物质生产的部分 (消费再生物)与 直接返 回环境生产的部分(消费废弃物) 之比。消费 出 口比高 ,表示转化为 物质生产的资源比例大 ,成 为 环境污染物的 比例 小,有利于减轻对环境资源 生产力的压力。 提倡 “清洁消费 ”以提高消费出口比 环境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 v 污染消纳力 指环境接受从物质生产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 从人口生产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环境自身消解这 些废弃物的能力 v 资源生产力 指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料的能 力 三种生产的协调 ( 1)关于深化环境影响评价 只是针对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产品加工过程 应增加下述两方面: 一是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二是以产品为龙头的全过程环境影响评价 ( 2)关于开展环境建设 ( 3)关于协同三种行为 政府行为 市场行为 公众行为 ( 4)关于建立新伙伴关系 n 系统是具有 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 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要构 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 1)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 ( 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 ( 3)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即 能产生整体功能。 (一 )基本概念 1.系统系统 三、系统论三、系统论 n 由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所构成的整体 环境系 统。 n 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或效能,即 系统从环境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系统的 变换,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定义: 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客观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 体。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 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系统是整体,要素是部 分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系统支配和依赖要素 相对性 :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 2.要素要素 3.联系 n 定义: 指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同另一个 要素的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也称为耦 合。 联系可以分为两种: ( 1)相干性联系 整体功能 ( 2)非相干性联系(如随机联系) 联系的内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 流 4.环境 n 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系统的环境,它是存在于 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 为系 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或接受系统输出的物 质、能量、信息。系统和系统环境的分界称为 系统边界。 n 系统对其环境的作用称为 输出 ,环境对系统的 作用称为 输入 。 (二)系统的分类 n 按构成系统的内容分为 物质系统 和 概念系统 n 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为 自然系统、人工系 统和复合系统 n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 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n 按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分为 静态系统和动 态系统 n 按研究者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可分为 黑色系统、 白色系统和灰色系统 1.按构成系统的内容分为 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 n 物质系统是指由客观物质组成的系统。 n 概念系统是指由主观概念和逻辑关系等非物 质组成的系统,也称为人造抽象系统。 2.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为 自然系统 、 人工系统 和 复合系统 n 自然系统 指由自然力而非人力所形成的系统。 n 人工系统 指经过人的劳动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包括三 种类型: 一是由人们从加工自然物获得的人造物质系统; 二是由一定的制度、组织、程序、手续等所构成的管理 系统和社会系统; 三是人造抽象系统,即概念系统。 n 复合系统 指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系统。 3.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 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n 封闭系统 指系统与外界环境无联系的系统 。 n 开放系统 指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 息交换的系统。 4.按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分为 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n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状态和功能不随时间 而改变的系统叫 静态系统 ,也称为无记 忆系统或稳定系统。 n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系统状态和功能要 随时间而改变的系统叫 动态系统 ,也称 为有记忆系统。 5.按研究者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可分为 黑色系统、白色系统和灰色系统 n 黑色系统 是指研究者只知系统的输入 输出关系,但不知实现输入输出关系 的结构与过程的系统。 n 白色系统 是指研究者不仅知道该系统的 输入输出关系,而且还知道实现输入 输出关系的结构与过程的系统。 n 灰色系统 是指研究者对于系统实现其输 入输出关系的结构与过程只有部分的 知识,尚无全面知识系统。 系统论思想(系统基本特点) 整体性观点 相关性观点 结构性观点 层次性观点 动态性观点 目的性观点 环境适应性观点 1.整体性观点 n 系统的整体性也称非加和性 。含义: ( 1)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其组 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的加和; ( 2)作为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具有它自身所 没有的整体性,与它们各自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 别。 n 系统的整体属性与功能是由三方面决定的 : ( 1)组成系统的 要素的性质 ( 2)系统内部各 要素的数量 ( 3)系统内部各 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系统的 结构 (二)相关性观点 n 系统 、 要素 、 环境 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这一特征叫做 “相 关性 ”或 “关联性 ”。 n 系统的相关性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 n 客观事物的联系包括: 系统联系 结构联系 功能联系 起源联系 因果联系 (三)结构性观点 n 系统的结构 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之间的具体联 系和作用的形式。系统的内部形式就是系统的 结构。 n 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是系统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 。 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是指系统在外界干扰的作 用下,持续保持结构的恒定、有序,可以是静 态的或动态的稳定。 n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体现在 : ( 1)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的。 要素与结 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要素与结构的 外在表现。 ( 2)结构与功能又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的。 一方面,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发展变化。另一 方面,功能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反作用 于结构。 (四)层次性观点 n 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 更低一层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 面,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 n 系统的层次性具有多样性。 n 物质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不同层次具 有质的差别。 (五)动态性观点 n 考察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 就是系统的动态性观点。 n 对任何系统,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运 动、发展和变化,因而动态系统是 绝对的。 (六)目的性观点 n 系统论的 目的性观点 是指系统依靠自身的固有 机制适应、调节着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中的行 为,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保持系统行 为的目的性。 n 系统论的目的性强调系统自身的固有机制(即 反馈机制),把目的性与有序性联系起来。 (七)环境适应性观点 n 所谓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观点,就是当外界对系 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时,系统能经过处理 ,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将输出 结果与系统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以决定下一步 的措施,比较的结果,或可保持原结构、功能 ,或需要改变,以使系统与环境相适应。 (七)环境适应性观点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四种关系: ( 1)当系统与环境处于相互 依赖 的关系时 ,要考察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或系统对环境的 输出是否稳定可靠。 ( 2)系统与环境的其它系统是否存在 竞争 关系。 ( 3)环境与系统是否存在 破坏 关系 ( 4)环境与系统是否存在 吞食 关系。 四、控制论四、控制论 (一 )概念 可能性空间 可能性空间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能情况的 全体,即各种可能状态的集合。 n 被控对象须存在 多种变化发展 的可能性; n 目标状态必须存在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内,并且是 可以选择的; n 具备一定的 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 是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在可能性空间内的状态的 能力。 实施控制的必备条件实施控制的必备条件 n 明确事物面临的可能性空间; n 根据确定的目标,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某一状态或某一 些状态为目标; n 改变和创造条件,使事物向既定目标转化。 n 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对考 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 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这种作用就叫做 控制 。 实施控制的三个环节实施控制的三个环节 控制控制 n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 输入 ;系统对环 境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 输出 。 n 系统的输入分为: 可控输入(简称输入) 可控输入指在对系统实施控制时是可以进行 调节的输入。 不可控输入(简称干扰) 干扰会使系统产生偏离目标的运动,使控制 结果与控制目标产生误差(目标差)。 n 控制的根本目的 设法通过控制输入以得到符合我们愿望的输出。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n 反馈是指系统的 输出 通过一定的通道 反送到输入 端,从而 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用系统活动的结 果来调整系统下一步动作的方法,叫 反馈方法 ,其特点是 根据过去的情况来调整未来的操作行为 n 根据反馈后果不同,可将 反馈分为: 负反馈: 如果反馈倾向于反抗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 使系统沿 减小目标差 的方向运动,使系统趋于稳定状态 ,实现动态平衡,这种反馈为负反馈。 正反馈: 如果反馈的结果是倾向于加剧系统正在进行 的偏离目标运动,使系统沿 增大目标差 的方向运动,使 系统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导致系统的解体或崩溃,这种 反馈称为正反馈。 反馈反馈 控制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二、控制方式与控制系统(一)控制方式 n 简单控制 不考虑系统承受的外部干扰和控制对象执行控制指令的效 果,只根据控制目标的要求以及对象在控制作用下可能行为 的认识,制定控制指令,而且要求受控对象忠实执行指令。 n 补偿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来制定控制指令,同时要适时监测外部干扰 ,并考虑为抵消干扰可能增加的控制因素,而且要反映在控 制指令中,通过控制把干扰的作用取消掉,这便是补偿控制 。 n 反馈控制 监测受控对象的运行状况,把输出变量的信息,反向传送 到输入端;然后通过控制机构分析能够体现目标要求的控制 变量与反馈信息进行比较,找出误差;再根据误差的大小调 整控制指令,改变对象(受控对象)的运行状况,逐步缩小 乃至最后消除误差,达到控制目标。 n 敏感环节 负责监测和获取受控对象和环境状况的信息。 n 决策环节 负责处理有关信息,制定控制指令。 n 执行环节 根据决策环节作出的控制指令对对象实施控制。 n 中间转换环节 在决策环节和执行环节之间,需要设置完成某种转换任 务的功能环节,同时要把这些环节按适当的方式组织起来 ,以产生所需要的控制作用。 控制系统的环节控制系统的环节 n 施控部分是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环节按一定的方式组织成 为一个整体,称之为 “ 控制系统 ” 。 n 有时也把受控对象作为环节包括在内。 (二)控制系统 1.行为科学 是研究在特定 环 境下和一定 组织 中人 类 行 为规 律 的科学。 (1) 行为与需要: a.人类行为包括 自然行为、经济行为 (包括生产和消 费行为 )和 社会行为 三种基本行为。 b.需要 指客观需求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指客观需求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 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五、行为科学理论五、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主要是通过行为科学主要是通过 激励手段激励手段 使人们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人们在内在动力的驱 使下自觉调整和改善在社会组织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使下自觉调整和改善在社会组织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 2.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 1)个体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 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 作出的反应 A.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如衣、食、住 安全需要:人生、职业、环境 社交需要:友谊、情感 尊重需要:自尊、尊重 自我实现需要 B.X-Y理论 X-经济人 Y-社会人、自我实现人 霍桑试验 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乔治梅奥 ( 2)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需要与行为的改造: 教育、奖惩、考核与监督 研究群体行为的理论 分类理论 竞争理论 冲突理论 n 可分为小群体和大群体; n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n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n 内群体和外群体; n 血缘、业缘、地缘、趣缘群体。 六、共赢原理六、共赢原理 1.基本内涵 在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关系时,使双方都得利,而不 是牺牲一方利益而保证另一方获利。 2.主要内容 ( 1)政府、企业、公众达到共赢 ( 2) “ 三生共赢 ” 3.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 内部机制: 规则、技术和资金 外部环境: 社会、政治、经济、历史 退耕还林 七、界面活动控制论七、界面活动控制论 1.界面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 部分或联系渠道 界面具有 2个基本特征: 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 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 2.界面上的活动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三种生产的界面上,物质、 能量流动的方式、数量和速度出现不匹配和异常 (1)界面是整个系统中稳定性最 差,比较脆弱的部分 (2)不同方面在界面上追求共同 利益,而各自的权利、义务难以 统一和落实 物质生产 人口生产 环境生产 商品 自然资源 环境质量 废弃物 3.界面活动控制方法 (1)正确判定界面 (2)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 目标 (3)准确把握协调的 “ 度 ” 八、冲突协同原理八、冲突协同原理 1.冲突 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 ,最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在 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之间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这就是 冲突。 2.协同 即合作配合 所谓协同冲突理论,就是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 下,通过子系统的协同,降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达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协同 九、环境承载力九、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管理关系 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 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 。 十、复合生态系统十、复合生态系统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 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 自然子系统里主要是 生物 社会子系统以 人口 为中心 经济子系统主要是 产品以及资金 的流动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1. 生产 2. 生活 3. 还原 4. 信息传递 (三)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 储存、识别,功能区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环境问题的识别,未来趋势的预测,方案对策的制定 ,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 ,都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 n (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 相对稳定性 的要求 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 急剧变化 的矛盾 n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 快速性 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 的 缓慢性 之间的矛盾 n (3)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 有限性 与人类 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 无限性 之间的矛盾 n (4)地球的体积是 有限 的,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限度 的,人口的发展如无计划是 无 限 的,这也是一个矛盾 。 当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即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 态系统内部存在着 4个主要矛盾。 十一、空间结构理论十一、空间结构理论 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城市环境功能区划 ( 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又叫城市形态理论 同心圆模式( concentric zone model) 扇形模式( sector model) 多核心模式( multiple nuclei model) 城市各功能区 经过不断地侵入 和迁移,呈同心圆 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同心圆模式 中心 商务区 过渡 带 工人 住宅区 中产阶 级住宅区 通 勤 带 北京市以古城墙为内圆呈同心圆向外辐射 中心 商务区 批发轻 工业区 低级 住宅区 中级 住宅区 高级 住宅区 扇形模式 在交通工具影响下, 城市功能区出现沿着 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 向外扩展的趋势。 潮阳市 多核心模式 城市围绕不同点 同时期发展起来, 形成多核心 模式 重工 业区 批发轻 工业区 郊外 工业区 低级 住宅区 郊外 住宅区 次级 商务区 高级 住宅区 中心 商务区 武汉市,武昌区属于文教、科研和高兴技术开发区,汉 口属于商业贸易区,汉阳属于工业区 ( 2)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功能区划是从环境与人类活动相和谐的角度来规 划城市或区域的功能区,它与城市和区域的总体规划相匹 配。 城市环境功能区 空气环境功能区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 城市声学环境功能区 2.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与集聚规模经济 ( 1)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企业的集聚效应 地理相近的规模中等或较小的企业和机构由于经济的 相关或互补性,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 代表:私有民营的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 温州模式 集体乡镇企业为主体的 苏南模式 国有企业为主体的 东北模式 三资企业为主体的 珠江模式 功能区的邻近效应 城市设施间的协调效应 土地利用的密度效应 时间的经济效应 城市合理配置及对外联系效应 ( 1)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 2)城市空间结构的集聚规模经济 所谓 集聚规模经济 是指产出和平均投入随经济规模而变的 一种经济现象。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 布局规模经济 城市化规模经济 十一、生态和环境经济学理论 (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 2)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 ( 3)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又称协调稳定规律 (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一)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1.生态系统的五大规律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了生态学五大规律 2.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n 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 结构 和 功能 的相对 稳定 状态,其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接近相等 ,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 最初的稳定状态。相反,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 我调节能力而使之不能恢复到最初状态,则称生态平衡 破坏。 n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运动的过程是旧平 衡不断被打破和新平衡不断建立起来的过程。打破旧平 衡后: 生态系统的组成失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整体功能 没有被改变; 土壤退化:土壤的退化土壤退化:土壤的退化 是生态失衡的突出表现是生态失衡的突出表现 。 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组成变化很大,结构受到 一定程度的破坏,必须通过人工系统以一定的代价进行逐步恢复 ; 生态系统的崩溃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受到彻底破 坏,需要经较长时间的生态系统的进化和有效的人工控制来恢复 。 黄河流域生态 森林锐减 3.环境规划与管理要符合生态规律 n 生态理论研究主要包括 生态规律、生态目标、生 态政策 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协 调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的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 。 n 以生态平衡理论来指导生产实践和环境规划与管 理活动。 n 环境规划与管理要根据生态平衡规律的要求,充 分考虑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 (二 )环境经济学理论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科学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科学 ,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 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 、 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 、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的经济效果的经济效果 和和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 从环境管理的经济理论基础看,环境经济学中的从环境管理的经济理论基础看,环境经济学中的 环境价环境价 值论值论 和和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 是是 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基本理论 。 n 按照环境价值理论,环境和资源的经济化运作,就是 以经济的观点研究和评价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 发,以适当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来测算资源的消耗 并指导其保护和再生产。 n 在环境管理中,要运用价值规律,鼓励既促进经济发 展,对环境影响又不大的生产开发活动发展,限制对 环境有恶劣影响的生产开发活动。 n 在环境管理中,环境目标必须与经济发展目标统一, 环境效益必须与经济效益统一。 环境经济学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基础 1.环境价值理论与环境管理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形式: n 管制 ,政府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直接规 定当事人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及其方式。 n 排污权交易 ,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解决外部不经济性的 具体办法规定。通过排污权的交易,实现资源的合理 配置,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n 排污收费 ,非市场性手段,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直接 干涉企业行为,刺激其减少污染排放。 2.外部性理论与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数学基础例题二: 某城区大气环境及其相应的标准值如下(单位: mg/m3) 评 价 标 准 实测值 级 级 级 级 二氧化硫 0.05 0.15 0.25 0.50 0.058 氮氧化合物 0.05 0.10 0.15 0.30 0.026 总悬 浮 颗 粒 0.15 0.30 0.50 0.75 0.474 试评价该城区大气环境质量 我们规定一个集 A, A( x)为 A的特征函数,它是 0,1之间 的任何一个数,我们称 A( x)的函数值为 A的 隶属度 。 比如 A(x)=0.75,意味着 x既不绝对属于 A,也不绝对不属于 A,而是属于 A的程度为 75% ,不属于 A的程度为 25% A(x)=0,为绝对不属于 A(x)=1,为绝对属于 正向因子:如 DO 逆向因子:如 COD,氨氮, SS, TP 用分段函数求隶属度 用 a1和 a2表示相邻两个等级的标准值 对于逆向因子,隶属度服从于 “降半梯形函数 ” 0 a1 a2 1 A(x) x 实测值 x对于 a1所在等级的隶属度函数为 A(x) xa11 x a20 a1 xa2 a2-x a2-a1 0 a1 a2 1 A(x) x 实测值 x对于 a2所在等级的隶属度函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