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第七讲 作文 文学评论写法介绍_第1页
18 第七讲 作文 文学评论写法介绍_第2页
18 第七讲 作文 文学评论写法介绍_第3页
18 第七讲 作文 文学评论写法介绍_第4页
18 第七讲 作文 文学评论写法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评论写法介绍 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文学评论的任务,主要是分析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总结艺术规律,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鉴赏能 力,促进作家创作的发展。 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表现形式。 提示: 文学评论须遵循“引、析、评”的思路,紧扣文本本身来写。 “引述、分析、评价”缺 一不可,关于这种写法,我们将在欣赏例文获得直观感受后,在后文作具体说明。 为了帮助大家首先从直观上把握文学评论的特点,下面为大家选取了对我们所熟知的 文学名篇荷塘月色所作的独具特色的几篇评论,通过这几篇文学评论的习作,我们将 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特点。 例文一: 评荷塘月色中的树 荷塘月色细腻地描绘了月光下朦胧的荷塘与荷塘上淡淡的月光。文章随 处可以联想 出恬静的图画。 “树”在文章中不是文章主角,但却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成 为营造朦胧气氛不可 缺少的元素。 文章第一次写“树” 是沿着小路走时看到的, “蓊蓊郁郁的”,以前,夜晚在树木丛生的路上 走,极为“阴森 ”,有些“ 怕人”,好在今晚有月光陪伴,感觉“很好”,这也是作者为下文欢悦的 心情做小小的铺垫。 第二次写树,很有特色。作者在描绘好这荷塘美景后,着重倾泻下了美妙的月光。倘是 把月光写得苍茫、朦胧,那就又靠树来帮衬了。月光“ 隔了 树”照过来,仿佛树成了月光与荷塘 相会的媒介,同时写出月光稍 显羞涩的感觉,达到了 “朦胧 ”的效果。一个 “树”改变了一种状 态。树影不仅与月光谱写动人 “旋律”,不同的 树影就能构成乐曲了。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 “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地上“弯弯的杨柳”有“ 稀疏的倩影”,或柔婉,或刚劲, 对比起来相得益 彰,在文章中,影与影之间也有着和谐的旋律。 作者认识到树木对这美妙的荷塘月色的重要帮衬作用,所以对树木表现出了偏爱,在描 写完荷塘月色后,又再一次对 荷塘四周的树木进行细致描写,使树的形象更加丰满。作者对 树的描写几乎不亚于对月光的描写,像一幅山水画,树为月光留下空隙,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朦胧的景象通过“树” 的帮助跃然纸上。 荷塘美,月色好,但不可忽略了树木,不能忘却了“杨柳的风姿”与荷叶上的“倩影”。没有 了对树的描写,朦胧感就无法 让人觉察,荷塘的月色会 强烈突兀。树是荷塘的屏障,是“重重 围住”寂静的城 墙,对它的描写是必要的。它是荷塘月色的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道具。 总之,由于树的出现,使得这篇描写荷塘月色的散文增色不少。作者的文学功力在写树 时得到更大展现。 评语: 这是一篇文学评论。作者独具慧眼,选取了“树”这样一个独特的评论的角度,对朱 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有关树的描绘做了独到的分析评论。作者的分析评论是独到的: 荷塘美,月色好,但不可忽略了树木,不能忘却了“杨柳的风姿”与荷叶上的“倩影” 。没 有了对树的描写,朦胧感就无法让人觉察,荷塘的月色会强烈突兀。树是荷塘的屏障,是 “重重围住”寂静的城墙,对它的描写是必要的。它是荷塘月色的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道具。 例文二: 浅谈荷塘月色中的配景 荷塘月色,月色荷塘,一看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一是要写荷,二是要写月。可是我今天 要想谈的并不是这些夺人的主角,而是那些点 缀其中的配角。俗话说得好,红花虽好,也要 绿叶扶持。 那么就先从“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说起。这里,有一 层颇为微妙的关系。人 们写作,大部 分时候都是以叶衬花,而这里却是用花来点 缀叶子。我想,这里有两种原因,一是荷花本来 就比荷叶少,二是荷叶“ 弥望”,遮住了荷花,这更衬托出荷叶的郁郁葱葱,更有一种“万绿丛 中一点白”的美感。因 为是夜晚,若是光乌压压地一片黑绿 色,怎能沁人心脾,正是这些“袅娜” 的“羞涩”荷花像“ 碧天里的星星 ”一样点亮了整个荷塘。天上有月,塘中有星,真是美 轮美奂 的完美结合。 接着是“送来缕缕清香” 的微风, 这也是配角之一。她吹动了荷塘。先前月下的静景,现在 经她一吹,赋予荷塘一种有韵律的 动态美,整个荷塘都活了起来。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 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是否是作者 也因这闪电般凝碧的波痕划过眼际而产生了写作的灵感呢?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被微风 拂过,煞是惬意。于是,感叹道:“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接下来又是“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 营造出仙境般的朦胧之景。浮起的“青雾”是月光 与荷叶的衍接处,正因为雾的朦 胧,把二者和 谐地连接在一起。就好似在画水彩时两种颜色 的交界处用画笔沾上几滴水在上面轻轻一抹,原本 显得很生硬的两种 颜色顿时变得浑然一 体了。那“恰是到了好 处”的“淡云”,使“小睡”也变得“ 别有 风味”了。当然,斑 驳的树影也惟妙 惟肖地装饰着荷塘,成为光与影的完美典范。在如此清淡、明净、柔和而又朦胧的月夜之下, 作者心醉如听“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如画如诗。 那一声接一声的蛙鸣蝉噪,也是 “荷塘”“月色”的配衬物,它们像是清晨的闹钟,叫醒了 美梦中的人,让作者从“ 荷香”“ 月色”中醒来,继续白天的烦扰和不宁静的心情,也使作者顿 悟“我什么也没有 ”。 正是这些细微的配景把“荷”和“ 月”衬托得更加清幽雅静。它们就像是高筑的城墙那砖与 砖之间的水泥,虽然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 评语: “配景”这个选题很好,充满智慧。作者在最后一段用简洁的话表达自己的见解,说: 正是这些细微的配景把“荷”和“月”衬托得更加清幽雅静。它们就像是高筑的城墙那砖 与砖之间的水泥,虽然不起眼,但至关重要。这个见解新颖、独到,有见地。 例文三: 小议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出 现过几次变 化,而 这些变化也恰好成为贯穿全 文的线索之一。 文章开始,作者的心情是 “颇不宁静”的。因 为心中烦闷,便至荷塘排遣。深夜,当作者初 见荷塘那“蓊蓊郁郁的树” 与“淡淡的月光”时,他认为平日有些“阴森森”的路,今晚“却很好”。 此处,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 变化,用心中的感 觉为下文写景抒情做好了准 备。 在荷塘边,在苍茫的月下,作者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吟着月下荷塘 “独处”的安静,感 到了自己“是个自由的人” 。这是作者感情的第二次变化。 这次变化,与 “白天一定要”对 比,传达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 满, 对安静、自由世界的向往。 渐渐地,作者被眼前这一片美好的景象所吸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亭亭田田 的叶子,羞涩袅娜的白花,浮起的薄薄的青雾,如梦笼轻纱,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 叶上。眼前的碧荷的风致之美,光影的和谐之美,为作者营造出了似梦似真之感。作者已将 自身完全沉浸于此。这里,便是作者情感的第三次变化。作者似乎浸入梦中,似已将烦闷抛 开。此处,文章进入高潮阶段,作者借景写情,大肆渲染荷塘的美景。 然而好景不长,当作者看到 “阴阴”的树木,幽幽的 远山,无精打采的路灯,蝉鸣蛙噪的喧 闹,此时的作者,被眼前的景拽回到现实中。梦醒,一切又恢复了原状,自己仍什么也没有。 这里是文章第四处情感变化,作者心情的不宁静再度出现 。 作者心中正苦,对现实不 满,触景生情,回忆起江南采莲的旧俗与当时嬉游的光景。此 处是一处虚写,与之前写景的部分虚 实结合,更表 现出作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结尾处,作者怀着不宁静的心情,返回住处。此时,妻儿都已睡熟。结尾与开头照应,更 体现心中的烦闷久久不去。 文中情感的四处变化,每一 处都引着文章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情感与景物 紧扣,贯穿全 文,使得这篇文章“ 神不散”。这一系列情感的变化,升 华了文章情感,使文章情文并茂。 文学评论材料: 阅读曾海那座房子 ,写一篇文学评论。 曾海那座房子 我认识曾海,严格地说,我认识曾海那座房子,是在 1989 年 6 月份,那天,我去花镇拍 录像,爬上了曾海的房子。在花镇,曾海的房子最高大,七层,爬上房顶,什么都能看见。曾 海是位农民,30 来岁,瘦长个子,白脸,戴眼镜,倒像位 书生。他 办电镀厂,全家三口,加一 个保姆。他的儿子三岁,梳着辫子,穿着花衣裤,戴着银手镯、银脚环,口抹胭脂,像个女孩。 保姆偷偷告诉我,房主人把儿子看作宝 贝,他把他扮作女孩,就不怕小鬼索命,就不怕强盗 抢人,因为女孩命贱。我感到好笑。我顺便参观了他的房子。他的房子装饰得跟宫殿一般辉 煌,内有电梯,有移动电话,有花室, 还有暗道。因 为人口少,五楼以上的房间全 空着,我发现,这座房子的房间特别多,一个套一个,而所有的房门几乎都装有猫儿眼, 门锁 也很讲究,有的进去, “咔嚓” 一声关上,门子大半天也开不出来。 我总觉得,房主人好像提防着什么。 我第二次去曾海的家,曾海夫妇不在家,他的房子 铁门紧闭 ,我连按了三次门铃,保姆 才从二楼的窗口探出头来。后来,保姆告诉我,房主人老是害怕有人绑架他的儿子,他就不 再送儿子上幼儿班了。我注意到,楼梯口新加上了一道铁门,挺沉的,上头贴着一张黄乎乎 的符。 不知怎的,我忽然产生了一种 预感, 觉得这座房子早晚要出事。 我的预感应验了。一天下午五 时许,我正要下班,曾海忽然慌慌 张张跑来找我,他脸色 发灰,气喘吁吁地说:“ 老倪,我我的儿子失踪了,我求求你,你 你帮我打个寻 人广告吧!” 派出所干警也出动了,但上天落地,怎么也找不到人。谁都说,曾海的儿子让人贩子给 拐走了。保姆听不得这个话,喝下了敌敌畏,但抢救过来了。保姆哭着告诉我,那天她见孩子 在家玩着积木,就偷着出去替老伴 买双手套,才一会儿工夫就回来了,但回到家孩子就不 见 了。 我第三次去曾海家的时候,特 别留意观察了他家六楼的储 藏室。曾海的儿子失踪一周之 后,曾海打开了这间储藏室的 门, 结果,他大叫一声, “砰”地栽倒在地,昏死过去。 听说,储藏室里堆满了杂 七杂八的东西,里 头还有许多旧玩具。 文学评论作文欣赏: 浅谈曾海那座房子中的门 在小说曾海那座房子中,作者 讲述了一个过度紧张 ,怕儿子被拐走的父 亲曾海, 在家里设置了重重防护,最后反把儿子 锁在“ 保护”里面而死去的悲剧。在故事中,起到重重 “防护”作用的工具就是门。 门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 我”第一次参观曾海家的时候, “我”发现“所有的房门几乎都装 有猫眼,门锁也很讲究,有的进去, 咔嚓一声关上, 门子大半天也开不出来。 ”门上的猫眼,用 来监视门外的一切,而门上的 锁,用来提防 门外的一切。几乎“每门一个”的猫眼和“ 讲究”的 门锁,生动地从侧面刻画出曾海 时时提防,刻刻小心的神 态 ,而“半天打不开”的锁,也是日后 悲剧的“凶手”,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门第二次出现在我再次拜访曾海家的时候, “他的房子铁门紧闭。 ”家里明明有保姆在,曾 海还不放心,要把门紧闭,而且还是铁门,可见曾海的防护措施是“做到家了”,家里大大小小 有猫眼又带锁的门还是无法给曾海安全感,竟又加了一道铁门,而 这次更甚,还在门上贴符 纸,形象地表明曾海的“ 护子”心切,已 经到了迷信的地步,不仅要防人贩子,连“鬼贩子”都要 防了,曾海的爱,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了。心理上、人格上,已经部分扭曲。这扇贴着符纸的 门,带着压抑的神秘色彩,把整个故事推向高潮。 门的最后出现,在全文的 结尾,也是最高潮的 时候, “曾海打开了 这间储藏室的门”,叙述 很平淡,可引出的却是不平淡的结局。曾海打开自己一手 设 置的保护网门,而看到的却 是儿子的尸体,正是因为门,才把儿子锁在里面,是过分的保护,导致了儿子的死亡,这是多 么有讽刺意义的门啊。 在文中,门也象征着曾海的 “护子之心”,带着猫眼的,带着讲究的锁的,铁铸的,贴着符 纸的一道道门,正是曾海精神上的一道道防线,文中 门的变 化,保护措施的一代代升级同样 也代表着曾海心灵上一步步的扭曲,曾海“ 爱的门”在关住外界一切的同时,也关住了曾海自 己的心。一道道的门,密不透风,使得曾海在精神上无时无刻不被折磨着,最后酿成悲剧。我 们可以推断出,假使小儿子没有发生这次意外,曾海 继续“造门”, 总有一天,曾海也会把自己 逼疯的。 由此可见,在文章中, “门 ”不仅是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样是曾海“扭曲的爱”的象征, 在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浅谈曾海那座房子中的矛盾 在曾海那座房子中,作者用一个个矛盾引出了故事的情 节,并使之走向高潮。在其中, 曾海所拥有的物质上的富有与精神上的贫乏,以及戒 备森 严的房子和最终失去的孩子都体 现了在特殊时期人与社会、物 质与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冲突。 作者首先介绍了曾海家的房子。它 “最高大,七 层,爬上房顶,什么都能看见”而且“装饰 得跟宫殿一般辉煌,内有电梯,有移动电话,有花室, 还有暗道。 ”再看他的儿子“梳着辫子,穿 着花衣裤,戴着银手镯、银脚环,口抹胭脂,像个女孩。 ”这是在 80 年代末期,家中能有如此装 饰也应算是豪华或者近乎奢侈,而 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更是 难以想象,可以 说曾海所拥有的不 知会令多少人投以羡慕的目光。在物质上,曾海是富有的、前卫的,可在思想上呢?他把自 己的儿子打扮成女孩,而原因则是怕“ 小鬼索命, 强盗抢人 ”,实在可笑。曾海在精神上所拥有 的极为贫乏,依旧保留着迷信封建的思想,竟会相信“ 女孩命 贱”。这种物质上富有,精神上贫 乏的矛盾与落差,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某些人精神跟不上物质这种现象。 曾海的房子可谓戒备森严, “这种房子的房间特别多,一个套一个,而所有的房门几乎都 装有猫眼,门锁也很讲究。 ”还有那时常紧闭的铁门以及“楼梯上新加上了一道铁门,挺沉的, 上头贴着一张黄乎乎的符。 ”可最 终,孩子 还是失去了,依然没有防住“小鬼” 和“强盗”。而结果 曾海却倒在了精心设计的房门口, 结局的确令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不 论曾海多么注意 自己的房子,依然毫无效果,却直接导致了这般结局,可谓自食其果,如此精心布置的房屋 所想达到的结果和最终结局有这么大的悬殊与落差,在最后,作者用此矛盾使文章达到高潮, 引出最终结局。 总之,作者用一个个矛盾表 现主人公曾海的性格特点,又使文章逐步达到高潮,并且揭 示了在历史交汇时期人的特殊情感,使文章增色不少。 吃人的房子 评曾海那座房子的情节设置 曾海那座房子这篇文章, 让我感到了一阵悲凉甚至是一种恐惧。能触发我这恐惧的,就 是该文章精彩的情节设置。 文章一开篇,就以“ 我”的视角为读者展开了这个小故事。而“我去花镇拍录像,爬上了曾 海的房子”这一设置,极大地增强了现实感,就好像在某个不知名的小 镇中,就有 这么一座房 子。而曾海一家,就被设定为没有文化的暴发户,迷信、 讲排场,却又满心的提防。 读到这里,读者也许会觉 得很可笑,也 许会觉得作者要 讲一些暴发户干的无知、可笑的 事。当读者渐渐放松,准备发笑时,作者却说:“ 我总觉得,这房主人好像在提防着什么。 ”这不 仅让读者后脊梁一凉。接下来就是 紧闭的铁门,黄色的符咒,还有一种预感。这就愈发的使 读者觉得阴冷。而作者将这种阴冷 设置在轻松可笑的背景之后,就更加使人觉得可怕。 曾海的儿子终究是失踪了。 这时的读者大概也已料到了有 这么一个情节。 这好像是必然 的,无论是鬼索命,强盗抢人,还是孩子毕竟是失踪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此处还设 置了两个细节。一个是谁都说 曾海的儿子让人贩子给拐走了。还有一个是保姆听不得这个话, 喝下了敌敌畏。究竟孩子是不是被人 贩子拐走的呢?读者 这时一定是满腹狐疑,真的只有 这 么简单吗?而保姆喝敌敌畏这个情节设置, 让人愈发的觉 得这个房子的可怕。 而全文最精彩的设置就在整篇文章的结尾处。 “曾海打开了这间储藏室的门,结果,他大 叫一声, 砰 地栽倒在地,昏死过去。 ” 还有就是那一句“里头还有许多旧玩具。 ” 作者一个字也 未说,可读者已经很清楚地明白了:孩子被困死在了 储藏室里。如果作者将情节设置成孩子 被拐了的话,那这至多也就是个暴 发户的闹剧罢了。可 现在的 设置,正应和了前面的设置, 这让人后脊梁骨发凉的房子,在 “咔嚓”一声关上门时,就将孩子吃了。如果保姆喝了敌敌畏 不治身亡,她也是被这房子吃的,房主人若昏死不治,也是被房子吃的。 然而,问题真的在这七层楼的房子 吗?精彩的情节设置, 带给读 者深邃的思考和很强的 震撼,使曾海那座房子成为 一篇十分精彩的小说。 总结:怎样写文学评论 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 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的思想内容、艺术 特色有真切的感受;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 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