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1页
2010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2页
2010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3页
2010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4页
2010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文言散文 http:/www.TL100.com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语文报中考版 2010 年 1 月 更新时间:2010/4/2 9:30:18 相关专题汇总:中考考点聚焦之语文篇 专家解读考点 考点阐释:文言散文是中考语文试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占整个试卷总分的 10-15%左右。据对 92 份试卷的统计,最低的 7 分,最 高的 20 分,平均分值为 11.88 分,7-10 分以下的试卷占 27.2%,10-20 分的占 72.8%。选文多以山水游记、名人掌故、趣闻轶事、哲理故事、凡物 真情类短小篇目为主,也有从长篇古典白话小说中节选的。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 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 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 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 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 10 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 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 15 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 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 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 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 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 2 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 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 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 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 此及彼,寻求答案。 典型例题透视 例 观山水之美景 【甲】游太和山日记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 ,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 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逾:跳过,越过。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舂” :通“冲”,下坠。 【乙】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 ,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 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 ),如盖( ),如龙蛇( )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 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 (选文有改动) 3 【注解】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戛(ji):摩,摩娑。 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 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 2.请用“/”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 ”“蹊”“及”“旦”的意思。 4.根据文意,将“张 ”“竖”“ 走” 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 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 ”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7.翻译下边的句子。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2009 年湖北宜昌市中考试题) 答案:1.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 2.自 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自此” 后断一处不扣分) 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达到。旦:早晨。 4.“竖”“张”“ 走” 5.“ 介峰寺间”或 “面峰腋寺 ”均可。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 )、遗爱寺(或“寺庙”)之 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 ”),又是庐山之最(或 “第一”)。(境:地方;胜:美好的,优美的;绝:最,极;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 ,大意正确即可) 透视助读:这是两位历史名人讴歌山水的妙笔精品。 甲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也被称为“千古奇书” ,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太和山即武 当山,为道教名山,在湖北省境内。山中殿宇规模宏大,自然风景绝佳。本文记叙的土地岭是又一处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徐霞客对山岭间的景 致给予了清晰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记叙了自己理想居所的美好环境,匡庐秀甲天下,草堂所在地“面峰腋寺” ,秀甲庐山,自然是绝胜之境。 感受山川形胜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审美享受。 4 第 1 题考查文体意识,对古代散文文体“记 ”的把握。“记”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以记事为主,一种以写景为主。 “记”通过记事或写景来表达作者 的情感。题干中的提示“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 ”“最近似”很重要。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看, 游太和山日记以叙事为主,穿插景物描写,这 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相似;庐山草堂记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这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相似。 第 2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的前提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前面的内容是粗略记叙行程中所到之处。这一句中先读懂“连逾” 是“接连跨越”的意 思,从这里起镜头掠过一片山岭,接着出现具体的景物描写,显出了几幅画面。写了桃李,写了山花,最后用“幽艳异常” 收束,所以将句子断为: “自此连逾山岭/ 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断开的每一处,都有相对完整的意思,连接起来又是一个整体。 第 3 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溯: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义;追溯,是后起义。蹊:小路;蹊跷。及:到 达;赶上;比得上;推及、顾及。 旦:天亮;(某一)天。根据文中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溯溪行” ,即“顺着小溪逆流而上”,所以“ 溯”为“逆流而上”;“ 蹊径狭”,即“ 小路狭窄”,“蹊”“径”都是“小路” 的意思;“杖屦可及者”,即“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可到达的地方”,所以“ 及”为“到达 ”;“昏旦”,即“ 傍晚和早晨”,所以“ 旦”为“早晨”。 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熟悉它们的义项;在结合具体的文言句子进行解释时,注意选出符 合上下文的义项。 第 4 题考查主谓词语的搭配。所给的“竖”“张”“走”三个词语都是动词,必须明白和它们搭配的“幢”“盖”“龙蛇”是什么意思,接连三个“如” 的本体事物是“古松” 与 “老杉”的枝柯。“幢” 是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这里不是与建筑物有关的量词,“竖” 可与其搭配;“盖”,古代称伞 为“盖”,有遮蔽作用,所以与 “张”搭配;“龙蛇”是蜿蜒行走的动物,可用“ 走”字作谓语。填入后,句子完整恰切地表达出对古松、老杉的形态描写 。 此类题不是简单的用代入法就能济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词语组成后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否说得通。 第 5 题考查对阅读信息的提炼和文意把握。从“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中可以看出庐山草堂的位置。答“ 介 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解题时要针对问题找准相应的句子,按照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并限定四字作答。 第 6 题考查课内文言名句的默写和课内外知识的链接。考的是对醉翁亭记相关内容的识记,并由本文的描写引起联想。注意提示“四季之 景的句子”,所写语句不可多出或遗漏。 第 7 题考查句子翻译。这个句子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有四点:其一,“介” 字后面省去了“于”,翻译时要注意补上;其二,“ 其境”指代的是“那个 地方”,说“草堂”反而不合适;其三,“胜绝”指“最美好的” ;其四,“甲”,是“ 第一”的意思。词语的意思理清后,再将句子的意思理顺。 5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 ,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对常用的虚词、固定短语、修辞格以及特殊句式,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善于 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不要断章取义。 常见失误分析 例 文言文阅读(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 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佳木秀而繁阴( ) (3)山肴野蔌( ) (4)觥筹交错( ) 3.文章第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6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 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 描绘“滁人游 ”这幅画面。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 ,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 样的情感?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 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 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贮故书在壁间( ) (2)徒见其浩然无涯( ) 7.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8.欧阳修少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 ”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2009 年吉林长春市中考试题) 答案:1.六一居士 北宋(或“宋” ) 2.(1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或“像鸟展翅的样子”)( 2)开花,这里指滋长(或“ 茂盛”)(3)菜蔬(或“ 蔬菜”)(4 )酒杯 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 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或 “引出后面的三幅图画”“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 ) 5.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 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示例 :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示例: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示例: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 郁的复杂感情。6.(1)旧,旧的(或“原来的 ”“过去的”)(2)“ 边”(或“ 际”“ 边际” ) 7.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 来读。 8.围绕“好学、爱书 ”回答即可。示例 :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都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示例 :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7 分析助读:所选的两篇都是欧阳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传诵的游记,后篇是往事回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欧阳修的思想情怀。 第 1 题考查文化常识。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所谓“六一” ,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 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第 2 题、6 题考实词解释。最易错的是“翼然 ”“蔌”“觥”三处,这些字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答题时可能误将它们解释为“飞起来”“野草”“ 牛角”。此外,将 “秀”解释为“出头”,也不正确。“翼然” ,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 “蔌”,蔬菜的总称,这里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还用“山肴野蔬”一词,但“ 蔌”字不常用。“觥” 是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秀”,原指 谷物吐穗开花,这里指繁茂、茂盛。考生往往能大致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却不懂每个字的字义,所以容易出错。 第 3 题考提取信息,也考了语句翻译。“山间之四时也 ”是总收的一句,从这里向前找,找到表现山水之美的四时景物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 译出。错误之处在于不能准确说出原文意思。能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也对,但缺乏美感,不是最佳答案。 第 4 题考写法分析。容易误答成作者先看到游人,再写太守野宴,由远及近的写法。这样作答只从取景的立足点看,没有从深层的因果关系 去考虑。滁人安乐,源于太守德政,政治而民欢,写“滁人乐” 是为了引出“太守醉”,为下文作铺垫。从全文看,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此处也 是一种烘托。 第 5 题考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文意概括。最易造成失误之处是对“醉” 的理解及由此引发的感情体验,误认为作者是一种 “醉醺醺”的借酒排遣抑 郁,看不到作者与民同乐,陶醉于山水秀色的积极生活态度。与一般的迁客不同,欧阳修在谪居时期,其人生态度也是积极的。 第 7 题考文意概括。抓住“到李家玩”“发现文集”“借书回家”三个要点概括叙述就符合要求。容易漏掉的是前面两点中的某一点,得到书的经过 便说得不完整。如“从李家讨得韩愈的文集 ”或 “发现几本破书就借回家读”。 第 8 题考查阅读感受。开放性题目,可从“好学” 的角度谈感受。如果感受认识比较肤浅,或者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就有可能失分。能结 合自身谈感受,或能对借书、好学作出合理的评价,认识到少时好学与后来大有作为的关系,作答就更深入一层了。 能力提升练习 中考试题精编 (一)阅读黄生借书说(节选),回答问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 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 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 8 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 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 岁月为可惜也!” 1.“随园主人 ”是 朝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上文运用典型事例阐明了“ ”的观点。 (2009 年上海市中考试题)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贤与能 与(j) 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n) C.男有分,女有归 分(fn)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ng)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根据选文,“大同 ”社会有以下特征: (1) (2) (3) (2009 年贵州铜仁地区中考试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 14 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0 妇拍而呜之(口技)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009 年四川泸州市中考试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 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 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解释句划线点的词。 (1)辄叱遣之 辄: (2)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方: (3)然少蕴藉 然: (4)若是者 是: 11 (5)岂可谓无私乎 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2)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3.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 (2009 年贵州遵义市中考试题)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4 题。 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 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 ,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 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 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塌子沟:淤泥深坑。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军中不解其故 (2)一霎而绝 (3)此去西南十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3.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12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4.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09 年湖北武汉市中考试题)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 题。 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 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 上问:“谁也? ”对曰: “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 “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 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 此臣素著狂直于世。 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 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释】匡:辅助。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上:指汉成帝。张禹:汉成帝的老师。将 :拿。龙逄(png )、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辑:连缀。旌:表彰。 1.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廷 已 易 3.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 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 (2009 年江西省中考试题)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 1-4 题。 13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 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 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 【注】经年:一年左右。土寇:土匪。角(ju):战斗。沟洫(x):沟渠。洫,田间水道。 甫:刚,才。 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走送之 走: (3)自谓可将兵十万 将: (4)会有土寇 会: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2009 年山西太原市中考试题)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 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 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释】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畜:同“蓄” 。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丙文中划线的“适 ”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 ) A.符合 B.恰好 C.满足 D.舒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3.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以上三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15 B.以上三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009 年四川眉山市中考试题) (九)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 ) (3)负势竞上( ) (4)望峰息心( ) 16 2.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2009 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试题) 专项模拟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6 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只标一处) 天 与 云 与 山 与 水 上 下 一 白 17 2.解释下面划线词的含义。 (1)余拿一小船 拿: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3)及下船 及: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到了湖心亭,写亭中人的惊喜有什么用意? 5.文章结尾借舟子的一个“痴” 字点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6.说说这篇游记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划线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 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故渔者歌曰 18 故自号曰醉翁也 2.解释下面划线词的含义。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良多趣味( ) (4)晴初霜旦(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 的一项 (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石渠记 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 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 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 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 1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19 【注释】渴:潭名。泓:水深的样子。倏:迅速,极快。睨:斜着看。诡:奇异。庥:同“休” 。韵:和谐悦耳的声音。翳: 遮蔽,隐藏。崇:增长,这里指堆积。酾(sh):疏导。1蠲(jun):使清洁,整修。 1.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出两处) 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2.解释下面句划线点的词。 (1)民桥其上( ) (2)潭幅员减百尺( )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2)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 4.文中写了哪三处景观?具体说说泉上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 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注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 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蕲(q)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1.本文题为“游沙湖 ”,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 “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 ,接下来 ,于是 ,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 愈后二人 ,作者写词抒怀。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20 (1)因( )往相( )田得疾 (2)是( )日剧( )饮而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谈谈你对文中词的下半阕的理解。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下面题目。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 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 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 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部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 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下迨(di)部(b)屋:下至小户人家。部,遮蔽光明之物。 交衢间:指路边。衢,大路。 雷辊(n)电霍:雷鸣电闪。辊,车轮转动之声。霍,疾速闪动的样子。 布席:安设筵席。分曹部署:分批安排。曹,成对。妍媸(c h):美和丑。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属(zh)而和(h )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竹肉相 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21 (1)髻鬟之始掠也( ) (2)风力虽尚劲( ) (3)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于时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罍而歌者 一人缓板而歌 竞以新艳相角 属予作文以记之 郊田之外 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文段理解。 (1)甲文写 景,以 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 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在乙文中找出相应的点、面例句。 (六)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 1-5 题。 书戴嵩画牛 苏轼 22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 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囊:袋子。此处指画套。拊(f)掌:拍手。搐(ch ):抽缩。掉尾:摇尾巴。婢(b):女佣人。 1.给划线的字注音。 一日曝( )书画 谬( )矣 2.解释划线的字。 (1)所宝以百数 宝: (2)处士笑而然之 然: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4.为什么牧童敢说杜处士的画有错误? 5.“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是什么意思?这话是否有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七)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 1-5 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 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乙】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其他祖 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 见之矣。”其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 姑俟异日观”云尔。 (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1.为下面句子断句。(用“” 标出停顿处即可) 2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用心一也( )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3)其业为吾所有( )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乙文作者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你认为是否有道理?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50 字以内) 5.请你从内容或写法方面对两文作一个简要的比较。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冕求学 宋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 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 (当时著名学者)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宋学士文集芝园后集) 【注释】蹊:践踏。恬:安静的样子。 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1)窃入学舍 窃: (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执: (3)琅琅达旦 旦: 24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冕小儿恬若不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听已,辄默记。 (2)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4.王冕的“痴” ,表现在哪些地方? 5.你对文中王冕的表现有何看法? (九)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6 题。 宋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贤之。苏洵独曰:“此不近人情者。” 作辨奸论以刺之, 谓王衍、卢杞合为一人。性强忮注,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当时称为拗相公。然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故神宗排众论而 力倚任之。 【注】忮(zh):刚愎。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故神宗排众论而力倚任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世多贤之 贤: (2)衣垢不浣 浣: (3)称为拗相公 拗: 3.说出下面句子的大概意思。 性强忮,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4.文中哪句话表明王安石有节俭的好品行? 25 5.宋神宗是怎样看待王安石的? 6.我们学过不少王安石的诗文,对他有所了解,你喜欢这个人物吗?谈谈你的看法。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 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管仲、隰(x)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惜,不耻。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伐: (2)反:(3)师: (4)过: 3.说出下面句子的大概意思。 (1)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4.从本文中概括出一个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