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练习_第1页
2011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练习_第2页
2011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练习_第3页
2011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练习_第4页
2011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题。 (8 分)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 观点。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 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 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 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通过百家讲坛 ,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 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它观点。但是对于老百 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 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讲座节 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 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 5 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 百 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 讲法。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 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 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 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刘心武的红楼梦 ,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 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 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 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 众,反响自然不同。 因此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可以销售 35 万册,易中天成了畅销书榜首作家也就不难解 释了。他们本来就是从流行中来,到流行中去。不论学术界质疑的声音有多大,都难以动摇他们 广泛的群众基础。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相关话题的观点在学术界还 没有定论。 B 百家讲坛的讲座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并给予老百姓一 定的解答。 C 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没有什么贡献,在影像上也几乎没有美感可言,但这并不影 响它的成功。 D 百家讲坛中部分学术讲座,能把受众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数以百万计的电 视剧观众。 (2)请分条概括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 (5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题。 (9 分)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 经史。1847 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 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 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 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 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 1870 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 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 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随后 又创办了循环日报 。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 2 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 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 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 纸上以“遁窟废民” 、 “天南遁叟” 、 “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 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 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 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 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 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 、 “羊城新闻” 、 “中 外新闻”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 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 、 “公司股份行情” 、 “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 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 广州及澳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 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 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 能;主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广见闻、通上下”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 “辅教化” ,明确其去恶扬善和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 通晓古今,因为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 ,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民智; “纪事”和“述情”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通才”的业务素质。 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1879 年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月 的访问。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 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 的文字、文化、风俗甚至政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 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 业。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日本之行使他 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他晚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 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 王韬于 1884 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 材。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 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 族工商业。他反对闭关自守,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1897 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 注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 1862 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 动 因之一。 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 事,主张西化。 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期保 持经济独立。 D文章写王韬应报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一事,从交流角度突出了他是中国 报业第一人。 (2)请分条概括林语堂为什么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 (6 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题。 (9 分) 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 思。何谓绿色设计呢?所谓绿色设计(GD),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等。绿色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以 3 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所谓绿色技术(EST)在西方被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 ,是减 少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技术、工艺、产品的总称。 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 而且要使产品尽可能的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因此设计师的绿色设计可以遵循“获取最小值” 这一创新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五种策略来获取更多更理性的创源。 环保专家都深知设置“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大胆提出的环境保护口 号“零浪费”和“零浪费产品” ,推动设计师们去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于环境的产品。例如,某 公司开发的为复印机生产重新设计的流水线闭合回路系统已经节约了价值 35 亿美元的材料和零 件。最近 IBM 公司宣布,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该公司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 百分之百的回收。 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对产品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会有直接和 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往往由他们决定产品所选用的主要材料,产品如何制造?采用何种特殊的表 面处理方式以达到最终的表面效果?产品如何使用?用后的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使用可回收或再 利用的材料?设计师对众多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 代设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顾客的需要,在这种实现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象浓缩清洁剂类的浓缩 产品和传真、打印、复印等多种功能组合的多功能产品。类似的设想还有如用太阳能板材用在房 子的侧面和顶部来积聚能量,满足住户的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需要。 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它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 计”变的更具现实意义。同时它给现代设计师们以新的启示,使绿色设计的这片天空更加广阔。 从设计开发的角度看,产品生命周期可有传统产品生命周期和绿色产品生命周期之分。传统 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始于提取原材料的投入,经过产品生产加工;止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之后。 而绿色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生产,产品生产制造、装配、包装运输、销售、使用、 直到回收、重新利用等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都会有物料的输入和输出,有时可以进入 人为的循环,即再利用,有时则要进入自然界的循环,造成环境、生态问题。 现代设计师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 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并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 方法。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 的反思。 B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 分利用资源。 CIBM 公司,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在制造中央处理器时,将选用可以百分之 百回收的塑料。 D为了使用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方便,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不少家庭已经将 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聚焦能量。 (2)这篇文章提出了哪些符合绿色设计思路的策略?请根据文意进行归纳。 (6 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 ,再度艳惊了 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 “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 ,她一出场表演的 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 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 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4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 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 “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 ,将 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 说, “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 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 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 是学习、采集、呈现。 “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 就来不及了。 ”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 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部作品是 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 ,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 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 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 “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 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 “她是一个很 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 ”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 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 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 ,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 “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 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 “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 “这些年,无论在艺 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 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 ”杨丽萍说, “我们跳的 是命。 ”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 “外面有山,有水, 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1)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 A 雀之灵 两棵树 云南映象 藏谜等都是杨丽萍的代表作,她的这些作品让原 生 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 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C杨丽萍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 艺 术。 D韦芝赞誉藏谜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间接说明了杨丽萍 在舞蹈方面的造诣。 E杨丽萍在做藏谜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也 坚定了她对舞蹈的追求。 (2) “舞蹈是种信仰” ,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 (6 分)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5 分) (4)通过杨丽萍的努力, “原生态”歌舞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 “原生态”艺 术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 5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0 分)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 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 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 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 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 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 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 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 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 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 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 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 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 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 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 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 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 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 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 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 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 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 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 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 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 ”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 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 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 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 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 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 年第 3 期,有改动) (1)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 “最惧怕春风的,奠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是什么?(2 分) “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2 分) (2)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5 分) 6 (3)第段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6 分) (4)结尾句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老哑巴的遭遇让你产 生了哪些联想和感受?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10 分) 参考答案 (一) 1 (1)B(文中的“自己”应是“老百姓” ,即用老百姓喜欢的方式。 ) (2) 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来选择讲座的内容和讲师;改变了讨论节目的讲法,讲 座深入浅出;讲座者借鉴了电视剧的方式,在讲座中善于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 (答 对 1 点得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答对 3 点得 5 分。 ) (二) 2 (1)B(B“主张西化”有误;) (2)王韬创办了中国人真正独立拥有的第一份新闻报纸,而且是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 报纸,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巨大而深远;王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形成了自 己的新闻思想,王韬提倡新闻自由,王韬主张新闻议政,王韬强调新闻的教育功能, 王韬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德才兼备等,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和巨大的 推动作用。 3 (1)D(原文只是一种设想,并未变成现实;) (2) 以“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推动设计师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环境的产品;设计 师要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尽可能地采用非物质化方式;尽可 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人为循环。 (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三) 4 (1) AE( A雀之灵 两棵树不是原生态歌舞。E藏谜 “坚定了她对舞蹈的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