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1页
2013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2页
2013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3页
2013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4页
2013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管性痴呆的诊疗方案(2013 年度)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呆证、痴呆 西医病名:血管性痴呆 二、诊断标准 1.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 (2003 年版周仲英主编) “痴呆”篇之诊断依据。 主症:记忆力减退,记忆近事的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 能力减退,计算力与识别空间位置结构的能力减弱,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地 回答问题的能力障碍。 次症:性情孤僻,表情淡漠,语言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地欣 快,易于激怒或暴怒。 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但也有少数病例发病较急。 患者可有中风、头晕、外伤等病史。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证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脑病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痴呆病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多忘善误、神思不聚、持筹握算差、如昏似慧、多 疑寡断、言辞颠倒、言语重复、言辞贫乏、神情呆滞、表情淡漠、忧愁思虑、 庶事皆废、思维、反应迟钝、忽哭忽笑、举动不经、头晕昏沉或头目眩晕,耳 鸣,耳聋,颧红盗汗,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大便秘结,舌体偏瘦,舌质暗红 或有瘀点瘀斑,苔腻或薄,脉细弦或细数。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神情呆滞,善忘迟钝,嗜卧懒动,头昏沉或头重如 裹,神疲,倦怠流涎,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肢体瘫软,手足不温,纳呆, 夜尿频或尿失禁,尿后余沥不尽,大便黏滞不爽或便溏,舌体胖大,有齿痕,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腻或水滑,脉沉。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表情呆滞,心绪不宁,躁扰不宁,在病情波动或外 感、劳累等诱因下,原有智能障碍核心症状波动加重。伴见口干口臭,口苦口 渴,面红尿赤,便于便难,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厚,苔腻,脉弦或弦滑数。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记忆丧失,失认失算,神情呆滞,双目无神,语声 低怯或终日不语,齿枯,发焦,倦怠嗜卧,不知饥饱,面容憔悴,咳声无力, 气急喘促、动则尤甚,骨痿无力,步履蹒跚,举动不灵,生活不能自理,甚或 卧床,舌红,少苔或无苔,多裂纹,脉沉细弱或脉虚无力。 二、治疗方案 1.针灸疗法 根据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可配合 TDP 灯康复理疗仪等治疗。 治疗法则:通督调神,益智开窍。 主穴:百会、四神聪、风府、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 “颞三针” 辨证配穴: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取肝、肾经井穴(大敦、涌泉)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取脾、肾、肝经井穴(隐白、涌泉、大敦) ,丰隆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取脾、胃、胆经井穴(隐白、厉兑、足窍阴),丰 隆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取肾、肝、脾井穴(涌泉、大敦、隐白), 绝骨 针刺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 百会:后发际正中之上 7 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 1 寸,共 4 穴。 风府: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 1 寸。 哑门:第 1 颈椎下,后发际正中之上 0.5 寸。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至阳:后正中线上,第 7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 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颞三针”位于头颞部,其中第一针通过率谷穴及角孙穴,前者为足太阳、 少阳之会,后者为手足少阳之会;第二针通过手、足少阳、阳明之会的悬厘穴 及足太阳、少阳之会的曲鬓穴;第三针位于天冲穴附近,该穴为足太阳、少阳 之交会穴。 针刺操作: 头穴:平刺,针刺得气后以 180200 次/分的频率捻转 2 分钟,分别在进 针后第 10 分钟、第 20 分钟行针 2 次,共留针 30 分钟 。 风府: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哑门: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大椎:斜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至阳: 斜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腰阳关:直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足三里:直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外关:直刺 0.51 寸,施平补平泻捻转手法 30 秒; 丰隆:直刺 0.51.2 寸,施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绝骨:直刺 0.50.8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相关井穴:浅刺 0.1 寸,施平补平泻捻转手法 30 秒。 上述穴位均留针 30 分钟 疗程:每日 1 次,每周针 5 次。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治法:补益肝肾,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转呆定智汤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 何首乌、肉苁蓉、牡丹皮、茯苓、知母、黄柏、荷叶、地龙。 中成药:复方苁蓉益智胶囊、银杏叶片或银杏叶胶囊、灯盏花素片、华佗再 造丸等。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治法:健脾益肾、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还少丹合归脾汤加减。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肉苁蓉、巴 戟天、小茴香、杜仲、怀牛膝、茯苓、山药、石菖蒲、远志、五味子、大 枣。 中成药:复方苁蓉益智胶囊、人参归脾丸、银杏叶片或银杏叶胶囊、华佗 再造丸等。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 治法:清热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胆南星、黄连、制半夏、竹茹、黄 芩、石菖蒲、枳实、川芎、栀子、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病情波动、加重时可静脉输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苦 碟子注射液等中成药,也可口服牛黄清心丸、安脑丸、安宫牛黄丸、复方苁蓉 益智胶囊等。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益髓增智。 推荐方药:补肾益髓汤加减。熟地黄、山茱萸、紫河车、龟板胶( 烊化 ) 、 续断、骨碎补、补骨脂、远志、石菖蒲。 中成药: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安神补脑液、银杏叶片或银杏叶胶囊、华佗 再造丸等。 3.康复疗法 一旦病人被确诊为痴呆,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尽早全面进行康复训练, 即认知功能训练与肢体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和集中 力训练、视觉障碍训练、语言功能训练、作业训练、睡眠训练等。 4.推拿疗法 有神经损害局灶体征的患者,可选用不同推拿手法,同时让患者进行各种改 善运动功能的锻炼。 四、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治疗目标:改善症状,表现为认知能力提高、行为障碍的改善, 或二者兼有;减慢或阻止智能的减退;减轻或消除周边症状,从而改善患者 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1)有效性 主要疗效指标 中医症状:采用痴呆核心症状、周边症状及舌脉观察量表; 患者本人及亲密看护者对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内容; 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CDT); 次要疗效指标 非认知特征:采用神经精神指数(NPI)问卷;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 总体印象:采用临床医生见面时印象的改变(CDR) 。 (2)安全性及不良事件的观察 (3)疗效评定指标 终点指标评定:痴呆恶化率,心、脑血管病相关事件发生率。 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活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 数表示。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中医症状评定标准 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 数表示。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中风的诊疗方案 (2013 年度)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中风 西医病名:脑梗死 脑干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 小脑梗塞 二、诊断标准 1.疾病诊断标准 A 中医诊断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 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 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 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B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2010 年) 。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 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 CT 或 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 CT 或 MRI 有其他责任病灶。 C 一般分期标准 急性期 发病 2 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 1 个月。 恢复期 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后遗症期 发病 6 个月以后。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证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 评定标准 (试行) 中经络 风痰火亢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发病突然。 次症: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肢体强直,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风痰瘀阻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症: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 偏瘫侧弦滑而大。 气虚血瘀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症: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阴虚风动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症: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中脏腑 痰火闭窍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 神识昏蒙。 次症: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 脉弦数。 痰湿蒙神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 次症: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 三、辨证论治 1.针灸疗法 根据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可配合 TDP 灯康复理疗仪等治疗。 中经络 治疗法则:通督调神,疏通经络 主 穴: 取百会、风府、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 辨证配穴: 风痰火亢:取太冲、太溪 风痰瘀阻:取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取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取太溪、风池、三阴交 言语謇塞者配通里、上廉泉、头针语言区,口角歪斜者加地仓、颊车。 上肢不遂者配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 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者配丘墟透照海 便秘配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 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 7 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风府: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 1 寸。 哑门:第 1 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 7 颈椎棘下凹陷中。 至阳: 后正中线上,第 7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阳关:后正中线上,第 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针刺操作: 头穴:平刺,针刺得气后以 180200 次/分的频率捻转 2 分钟,分别在进 针后第 10 分钟、第 20 分钟行针 2 次,共留针 30 分钟 ; 风府: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哑门: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大椎:斜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至阳: 斜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腰阳关:直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上述穴位均留针 30 分钟。 疗程:每日 1 次,每周针 5 次。 中脏腑 治疗法则:通督调神,醒脑开窍 主 穴: 内关、水沟、十宣 辨证配穴: 痰火闭窍:取丰隆、天突 痰湿蒙神: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 尿闭者加中极、合谷。 针刺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 内关: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水沟: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下 2/3 交点处。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 0.1 寸(指寸) ,左右共十穴。 针刺操作: 内关:直刺 0.8-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水沟:雀啄法灸,以眼球湿润为度; 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上述穴位均留针 30 分钟。 疗程:每日 1 次,每周针 5 次。 弛缓性瘫痪 主穴:、百会、上星、大椎、水沟、神道、命门; 辅穴:阳经:天井、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悬钟;阴经:极泉、臂 中、尺泽、曲泽、血海、 、三阴交; 手法:阳经穴用补法,阴经穴弱刺激。 操作:使用0.3225mm-50mm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皮肤 常规消毒后进针。加上下肢各两组电针,用疏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疗程:28天,每周针刺6次,休息1天再继续针刺,共治疗4周。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痰火亢证 治 法: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方 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风痰瘀阻证 治 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 剂:解语丹加减 痰热腑实证 治 法:化痰通腑 方 剂:桃仁承气汤加减 气虚血瘀证 治 法:益气通络,活血化瘀 方 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阴虚风动证 治 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 剂:镇肝熄风汤加减 痰火闭窍证 治 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豁痰醒脑 方 剂:羚角钩藤汤加减 痰湿蒙神证 治 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 剂:涤痰汤配合鼻饲苏合香九 3.康复疗法 脱离急性期后应尽早全面进行康复训练,即肢体功能训练与言语功能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和集中力训练、视觉障碍训练、语言功能 训练、作业训练、睡眠训练等。 4.推拿疗法 有神经损害局灶体征的患者,可选用不同推拿手法,同时让患者进行各种改 善运动功能的锻炼。 1. 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 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6.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物理治疗(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 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吞咽功能训练) 、作业治 疗、语言康复训练等多项内容。 7.其 他 疗 法 根 据 病 情 可 选 择 明 确 疗 效 的 治 疗 方 法 , 如 香 疗 法 、 蜡 疗 法 、 水 疗 法 等 。 根 据 病 情 需 要 和 临 床 症 状 , 可 选 用 以 下 设 备 : 多 功 能 艾 灸 仪 、 数 码 经 络 导 平 治 疗 仪 、 针 刺 手 法 治 疗 仪 、 特 定 电 磁 波 治 疗 仪 及 经 络 导 平 治 疗 仪 、 智 能 通 络 治 疗 仪 等 。 四、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一)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智、言语、肢体运动功能等主症进行综合评定 参照 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 1. 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 (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 。 (2)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 。 0 级 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 1 级 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 2 级 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助。 3 级 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 4 级 可独立步行,但需人随时照料。 5 级 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 6 级 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 7 级 植物人状态。 2. 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 (1)基本痊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0100,病残程度 0 级。 (2)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89,病残程度 13 级。 (3)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5。 (4)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 18以内。 (5)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 18以上。 (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1)临床痊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95。 (2)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 中 医 临 床 症 状 、 体 征 均 无 明 显 改 善 , 甚 或 加 重 , 证 候 积 分 减 少 不 足 30 。 注 : 计 算 公 式 ( 尼 莫 地 平 法 ) 【 ( 治 疗 前 积 分 治 疗 后 积 分 ) /治 疗 前 积 分 】 100 。 眩晕的诊疗方案(2012 年度)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二、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5 年) 主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 次症: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 及颈椎 X 光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 CT、磁共振检查。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 (2003 年版周仲英主编) “眩晕”篇之证 治分类。 气血亏虚证 主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 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证 主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 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肝阳上亢证 主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 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痰湿中阻证 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 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证 主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 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二、辨证论治 1.针灸疗法 根据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可配合 TDP 灯、康复理疗仪等治疗。 治疗法则:通督调神,疏经通络。 主穴: 百 会 、 风 池 、 供 血 、 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 “项九针” 辨证配穴: 气血亏虚证:足三里、脾俞、气海 肾精不足证:绝骨、肾俞、太溪 肝阳上亢证: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证:丰隆、中脘、阴陵泉 瘀血阻窍证:血海、膈俞、阿是穴 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 百会:后发际正中之上 7 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风池: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供血:在项部,风池穴直下 1.5 寸。 哑门: 第 1 颈椎下,后发际正中之上 0.5 寸。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至阳: 后正中线上,第 7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 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项九针”:左“完骨”穴-“风府”穴-右“完骨”穴连线分成 8 等分,每 1 个等分点上各取 1 穴,共 9 穴,从左至右分别为穴 1 至穴 9。针刺顺序为穴 5(风府)穴 1(左完骨)穴 9(右完骨)穴 3穴 7穴 2穴 8穴 4穴 6,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直刺 1.2-1.4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针刺操作: 百会:平刺,针刺得气后以 180200 次/分的频率捻转 2 分钟; 风池: 针尖向对侧鼻尖方向缓慢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供血:直刺 0. 50.8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哑门: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大椎:斜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至阳: 斜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腰阳关:直刺 0.51.0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0 秒; “项九针”:左“完骨”穴-“风府”穴-右“完骨”穴连线分成 8 等分,每 1 个等分点上各取 1 穴,共 9 穴,从左至右分别为穴 1 至穴 9。针刺顺序为穴 5(风府)穴 1(左完骨)穴 9(右完骨)穴 3穴 7穴 2穴 8穴 4穴 6,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直刺 1.21.4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 30 秒; 上述穴位均留针 30 分钟 疗程:每日 1 次,每周针 5 次。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气血亏虚证 治法:通督调神,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证 治法:通督调神,滋养肝肾 方药:左归丸加减 肝阳上亢证 治法:通督调神,平肝潜阳 方药: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