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天长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天长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天长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天长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天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 年 10 月 “十二五” 时 期,是我市全面 贯彻实施国 务院批复的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更高起点上打造东部发达地 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推进天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的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 规划的 建议精神和中共天长市委十二届 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编制, 旨在准确把握宏观发展趋势,明确政府工作重点,优化空间布局 结构,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体现时代进步特征,是我市“十二五”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目标 1、“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 期 间,全市上下 坚持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年倍增” 和“ 五年翻两番” 目标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大开放、科 教兴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奋力推进园区、城镇和新农村“ 三大 工程” 建设 ,“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全面完成,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省近十年县域经济考核 2 中,唯一连续保持“十强” 位次的县市。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 145 亿元(预计数,下同), “十一五” 年平均增 长 14%,按户籍人 口和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700 美元;财政收 入达到 15.3 亿元, “十一五 ”年平均增长 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重达到 12.1%,比“ 十五”末提高 4.8 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新型工业化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服务业档次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25.4:48.1:26.5 调整为 16.2:58.5:25.3,其中工业增加值 占 GDP 的比重达到 54%,跃居全省县市前 5 位,比“ 十五” 末高出 9.3 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 济工作的第一要务,四年多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近 180 亿 元,利用省外资金和境外资金双双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县;全 力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进出口总额连续 9 年位居全省各县 (市)之首。 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日 益增强,中心镇建设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城乡面貌 日新月异。全市城镇化水平达 45%,市区人口超过 16 万人。城镇 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培育了 1 个财政收入超 3 亿 元、1 个超 7000 万元、2 个超 3000 万元的经济强镇。 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 了乡镇区划调整和行政村合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全部完 3 成。完善了“镇财市管 镇用” 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镇(街道)财力显 著增强。平稳推进全市基层医改试点工作,顺利完成了试点各项 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进步。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 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全省县级中率先建成了省级高新技术创 业服务中心,国家级“ 科技进步示范市 ”建设中期评估被确定为优 秀。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卫生、文化、旅 游、体育、广播电视等其他各项事业也都协调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和农 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7500 元和 7000 元, “十一五” 年均增长 16%和 12%;私家车 、计算机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人均拥有量在全 省领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分别 达到 78%、88.3%和 69%,农村养老保 险覆盖率达 46.5%,最低生 活保障覆盖率达 90%;人均期望寿命达 78.6 岁。 附表 1:“十一五 ”主要目标 任务完成情况 目标任务 “十五” 末期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预计 预计完成(%) (2005 年) (2010 年)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3 110 145 132%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25.4:48.1:26.5 16.4:50:33.6 16.2:58.5:25.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0160 17460 23016 132% 财政收入(亿元) 4.2 9 15.3 170% 工业总产值(亿元) 90 250 360 144%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8.8 44 122 27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4.8 24 35 146%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07 2 3.8 190% 4 实际利用外资(亿元) 18 30 115 380% 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元)12509 18120 27500 15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803 5180 7000 135%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3.5 城镇化水平() 35 45 45 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12 20 27 135% 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 时 期,我市正 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 发展阶段。这一 时期,是我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期,更是推动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存在难得机遇, 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危机阴影,并开 始缓慢复苏,和平发展的国际格局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 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持续增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趋于突出,贸易争端加剧将对全国的出口经济形成阻滞。 从国内看,有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积累,国家宏观调 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增强,调结构、促转变的步伐将一步 加快,保民生、缩差距、促和谐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县域经 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但国家防通胀、防通缩、 控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防控举措对 地方的投资冲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区域看,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 定正式出台,以新兴产业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区域竞争已经开 始。随着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加快推 5 进,天长作为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 布局中 “两翼”的重要区块, 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参与区域合作竞争的范 围更广、合作竞争的对象更多、合作交流更频繁,对我市优化发 展环境,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历史契机,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市看, “千亿 天长” 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未来的 发展方 向,正在开展的城镇大建设及融资平台建设将有效缓解经济社 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正在推进的“创优 争先” 活动引发的新一波的 思想解放又将激发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 的发展活力。但与此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矛 盾和问题: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 重道远,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城乡、区域 发展不够协调,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因利益调整所引发的 各种社会矛盾增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3、“十二五”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 间,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深层次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目标,进一步解 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创新合作方式,大力实 施开放先导、工业强市、城镇化、创新推动和绿色增长五大战略, 举全市之力强化工业集聚、经营城市、优质服务、科技创新、政 府融资五大平台建设,加快主导产业、园区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全 面升级,力争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 6 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 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在全省先走一步、快进一拍,成为发展的 表率、崛起的先锋、统筹的示范,实现立足高起点、当好排头兵、 贡献滁州市、影响安徽省。 全省开放合作的先行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 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思想观念、产 业体系、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 接轨长三角的开放型经济区域。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把握产业发展和转 移趋势,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好、园区平台实、交通区位优、环境 容量大、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壮大现有仪表电缆、电子、医药及 医疗企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光伏、石油管材、汽车零部件等 新的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吸引力和承载力,成 为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4、“十二五”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全市经济和社会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水平,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城乡一体发展、文化特色 鲜明、环境和谐优美、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毗邻“长三角经济区” 新兴工业城市。 综合经济实力走在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50 亿元,年均增长 1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 40 亿元,年均增长 20%以 7 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 900 亿元。打造 2 个百亿企业 (产值,下同)、2 个百亿园区、5 个百亿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60以 上。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 增长方式转变走在前列。资源利用效率较大提高,单位 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0%,达到 吨标煤/万元。科技创新能 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到 40%,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 到 2.5%,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 人。 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前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教育 水平明显提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99%,人人享有安全、有效、 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镇化水平提高到 55%以上, 常住人口总规模控制在 25 万人左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进 一步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超过 50000 元和 11000 元,人民生活整体迈向比较富裕阶段,基本实 现城乡一体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85%以上,城镇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平方米,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二、功能区划与空间布局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依据 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科学调整区域 空间布局结构,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向,形成功能定位 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的区域发展格局 5、功能分区 8 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基础和县域生态环境的分异,从分类建 设、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将全市划分为“一核、双轴、三环”3 个功能区, “一核” 即以市区 为核心的城 镇发展区, “双轴”即以沿汊 涧天长-秦 栏、铜城-天长冶山为轴线的产业集聚区, “三环”即以 城市东北以水源涵养、西北以农林发展、南部以矿山恢复和生态 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生态环境保障区。 一核(城镇发展区)。主要包括市区及石梁的东部、冶山 的北部、仁和的西部和永丰的南部,区域内城市化水平高,人口 密度、建筑密度和经济密度都很高,第三产业发达。在近年的社 会经济和城镇空间发展中,部分城镇空间发展已经具有彼此相 连的趋势。本区域是今后我市重点开发或以开发为主的区域,其 主要功能为生态良好的行政、商务、居住和经济发展区。 双轴(产业集聚区)。空间范围涵盖天长经济开发区、铜 城、秦栏、汊涧、杨村、仁和、石梁的主要区域,以天长经济开发 区为龙头,秦栏、汊涧、杨村、铜城四镇为依托,通过承接东部发 达地区先进产业和技术的转移,加快开发建设进度,促进产业集 聚和升级,努力形成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 和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 三环(生态环境保障区)。该区域可以分为三个环形分 区。一是生态水源涵养区。主要包括仁和北部、万寿东部、永丰 西部、杨村东部、铜城东部。本区地形以圩湖、平原为主,是市区 东北重要的绿色屏障,承担着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以种植业和 水产养殖业为主,适当发展生态型工业,严禁新上污染类工业项 9 目;二是农林发展区。主要包括铜城的西北、大通、张铺等镇。该 区地形以岗地为主,属缺水易旱地区。以节水型粮食生产为主, 发展经济林、用材林、中药材及畜禽生产等,适当发展劳动密集 型和农产品加工型工业;三是矿山生态恢复区。主要包括金集、 冶山的南部、郑集、新街、汊涧的西南部、秦栏的南部等。是本市 主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分布有近 30 个矿区(点)。因地制宜 地推进矿山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6、空间布局 按照功能区划的要求,确定“十二五” 时 期重点开发和提升的 空间和方向。 市区,打造毗邻长三角新兴工业城市。 -仁和、冶山、石梁、永丰,呼应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实 现中等城市框架的空间延续。 铜城、秦栏、汊涧、杨村,构筑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金集、郑集、新街、张铺、大通、万寿,为县域经济跨越 式发展提供资源环境容量支撑。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一产优化、二产提升、三产突破的思路,加快发展高效 生态农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 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 8、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围绕优化、提升、承接、合作,实施工业“三百工程” ,打造两 个百亿企业(产值,下同)、两个百亿园区、五个百亿产业集群, 10 实现“千亿 天长” 目标 。 -加快“两区多园”扩容升级。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为契机,对全市 2 个开发区、3 个特色工业园和 10 个工业集中区 进行“ 二次 发展规划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 项目帮扶,完善 区域内共建共享及利益协调机制,高水平建设以特色园区为依 托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努力实现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 约、功能集成。力争到 2015 年,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 到 100 平方公里,园区产值累计突破 1000 亿元。 附表 3:“十二五 ”百亿园区 发展重点和方向 (1)天长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 50 平方公里,重点 发展仪表线缆及新能源、新材 料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电缆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承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示范区, 到 2015 年园区建成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产值突破 400 亿元。 (2)秦栏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 30 平方公里,重点 发展电子元器件及光伏产业, 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核心区,安徽省级光伏产业基地核心区。到 2015 年园区建成面积达 15 平方公里,产值突破 300 亿元。 (3)铜城仪表线缆产业园。规划面积 20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仪表线缆及机械加工 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电缆产业基地核心区,到 2015 年园区建成面积达 8 平方公里, 产值突破 150 亿元。 (4)汊涧食品加产业园。规划面积 20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业, 到 2015 年园区建成面积达 8 平方公里,产值突破 60 亿元。 (5)杨村医药产业园。规划面积 20 平方公里,重点 发展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打 造华东重要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 2015 年园区建成面积达 8 平方公里,产值突 破 60 亿元。 (6)10 个镇工业集中区。有选择吸纳“两区三园”以外产业,到 2015 年石梁、冶山、 仁和、永丰等 4 个镇园区建成面积累计达 16 平方公里,产值突破 50 亿元;万寿、金集、 大通、郑 集、 张铺 、新街等 6 个镇园区建成面积累计 达 10 平方公里,产值突破 40 亿元。 11 促进支柱产业优化提升。围绕产业升级和规模扩张,积 极承接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突出提升仪表线缆、电子 元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特型钢管、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等 特色产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认真研究出台加快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的政策意见,瞄准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积极谋划引进,加大 扶持力度,力争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壮大上取得新突破,形 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附表 4:“十二五 ”百亿业发 展重点和方向 (1)电缆产业:努力巩固、推广核级电缆、数据 电缆,开发高压电缆、通讯电缆、船 用、矿用 电缆等;推动行业 整合,注重品牌建 设,打造若干个航母级企业,增强市场的 竞争能力,扩大天长电缆业 在外部的影响。到 2015 年规模以上企业突破 80 家, 产值 突破 200 亿元。 (2)电子元器件产业:重点瞄准液晶电子和数字高清电视的发展趋势,推动产业整 体调整升级;以本行业积累的资本和技术为基础,向汽车电子方向突破。到 2015 年规 模以上企业突破 70 家,产值 突破 150 亿元。 (3)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积极引进大企业和大项目,开发新产品,增添新剂型, 大力发展生物药物和中成药、天然植物提取药。研 发 新型智能化医疗器械设备。到 2015 年规模以上企业突破 20 家,产值突破 100 亿元。 (4)特型钢管产业。以天大集团、天康集 团等企业为依托,大力 发展精细石油管材 和石油管材新材料,加快研发天然气管材,快速推 进 天马集团年产 50 万吨特种铸钢项 目。到 2015 年,产值达到 220 亿元。 (5)汽车零部件产业:以金佩集团、天富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利用临近上海、南京、 合肥、芜 湖几大整车制造厂的区位优势, 积极寻求对 外合作,同知名大企 业形成战略 联盟,重点承接缸盖、点火线圈、飞轮、刹 车片、节能净化器、消声器等生产企业。支持 12 塑料机械改造、泵阀等生产企业加大投入,提升科技水平,促 进产品升级。到 2015 年, 产值达到 100 亿元。 (6)食品加工业:以华龙集团、谷丰粮油、汊涧粮食产业园等为依托, 发挥农产品 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企业 招商、 产业招商,到 2015 年,规模以上企业突破 10 家,产 值突破 50 亿元以上。 (7)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照明产业:加快实施风-太新能源 发电设备制造、 纳米钛 酸锂电池、 LCD 彩电新型背光源电源板等一批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利用省级光 优产业基地现有的产业基础,不断提升硅棒和硅片的生产的水平和档次,拉长产业链 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 LED 绿色产业照明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力争 在三大新兴产业培育上取得突破,到 2015 年产值达到 200 亿元。 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认真落实扶优扶强的政策措 施,着力在项目用地、资金投放、财政支持等方面加大对重点企 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促进企业 做大、做强,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 十二五” 末,全市工业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600 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 100 家,其中超 10 亿元企业 20 家,超 100 亿元企业 2 家。 9、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现代产业的理念来指导农业发展,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改 造传统农业,多渠道增加投入,大力实施百亿粮仓工、畜牧强农、 水产跨越、农业产业化提升等四大农字号工程,努力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百亿粮仓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新增千亿斤粮工程建设 规划投资,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不断提升粮 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全国百强县地位,为滁州市“百亿粮仓” 工 程做贡献。到 2015 年实现年粮食总产 17 亿斤目标,优质率 100%, 13 商品率 80%以上。 畜牧强农工程。以畜牧规模化养殖场(区)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到 2015 年,规模化养 殖小区发展到 50 个,其中滁州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 15 个,县级 养殖小区 35 个,年生猪饲养量 60 万头、家禽饲养量 1000 万只、 肉蛋总产 6 万吨。 水产跨越工程。加大对种苗繁育、批发交易、冷藏加工 等环节的扶持。大力推广使用先进渔业机械和池塘改造精养技 术。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到 2015 年,建设 2-4 个部级、 3-5 个省级标 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示范场,水产品产量突 破 10 万吨,水产经济产值 25 亿元以上,争取跨入全省渔业五 强县行列。 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放大全市近 200 家农民专业合 作组织的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重点骨干龙头企 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到 2015 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 个,其中国家级、省 级龙头企业数量达 15 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 “三品” 认证总 数超过 100 个。省优农产 品总数 15 个。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的要求,坚 持以工业化提供动力、城市化拓展空间、市场化注入活力、外向 化提升水平、信息化增强支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 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 14 格局,增强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 期间服务业 增加值占 GDP 比重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到 2015 年,服务业增 加值达到 100 亿元,从业人员占就业总量的 40%左右。 现代物流业。构建以“一网络(物流快速网络),二平台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平台),三园区(天长经 济开发区物流园、秦栏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和汊涧粮食、食品物流 园),多企业( 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催生 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为主的框架体系。 休闲旅游业。重点推进天长市荭草湖湿地公园、金集 “天然居” 乡 村旅游度假村、 谕兴龙通生 态旅游区、龙通商务中心、 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游客中心和停车场、釜山卧龙山公园、永 丰 “胭脂湖”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加快接待设施的改造、建 设工作,争取建成星级宾馆 5 家,其中三星级 1-2 家。 金融保险业。支持金融机构扩容,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 聚天长。 房地产业。合理调控房地产供应总量和结构,完善高、 中、低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促进房 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强化核心、发展两轴、带动纵深的思路,以城镇密集区、 产业密集带和城镇组团作为主体形态,以城镇功能不断拓展、城 乡统筹发展为目标,构建层次分明、分工有序、优势互补、布局 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到 2015 年,城市化水平达 15 到 55%。 11、建设中等城市基本框架 按照到 2015 年市区人口超 25 万,建区面积达 60 平方公里 的发展目标,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并举,适度超前发展城市 交通、给排水、垃圾处理、燃气、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改善交通 环境,合理利用城市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优化城市居民公共 活动空间,提高居民生活环境,使全市展现出现代化、园林式、 人居便利化的特色中等城市新面貌。 城市交通。重点是强攻“主动脉” 、健全 “微循环”,建设 环城路,分离过境线。即:打通建设路、广陵路、千秋大道、外环路 与经九路、经二路、新河路、平安路、天扬路“四横五纵” 干路网, 加强东西组团联系;完善老城区、商业区及生活区支路网,搭建 老城区新河路、琉璃街、石梁路、建设路“ 井” 字型路网骨架,缓解 老城区交通压力;贯通由秦栏路、建设路、新河路、学府路形成的 一环路,由外环路、天扬路、西北外环路围合而成的二环路,以 提高全城交通的疏散能力;将外环路替代天康大道,作为城市过 境新路线。 -城市供水。利用高邮湖水源,将现状 5 万吨水厂扩建至 10 万立方米/日。沿建 设路、万寿路、千秋大道及新河路形成主干 管环形供水,保障供水安全性。 -城市污水处理。老城区截流。沿环城路铺设截流管网,污 水通过截流管进入污水处理场进行处理。新城区完善。完善西部 经济开发区及城南区,主要工作为污水管网系统,与道路一同建 16 设或预先铺设。工业区达标。工业区污水处理,必须严格加以监 督,污水排放必须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生活垃圾处理。到 2015 年,预计生活日均垃圾将近 300 吨, “十二五” 期间,将重点完成垃圾填埋厂建设,处理规模为 400 吨/日。 -城市供气。铺设 一条天长至南京市六合区化工园总长约 48 公里的高压储气管道,在市经济开发区南面建设一座占地 10 亩的天然气接收门站。沿千秋大道、经九路、天康大道、仁和路 形成环状供气主干管网系统,保证供气可靠性。 -城市园林绿化。以建 设“ 生态园林城市 ”为努力方向,构 建“ 一 环” (沿老城区环城路)“三大”(三个大型游 乐型公园)“ 六小” (六个社区型城区公园)“多楔多点多廊 ”(沿道路、河流等向城市 建成区渗入的楔形绿地、生态廊道绿地和分布均匀的公共绿地) 的绿化布局。通过加强公园、绿地广场、街旁游园、滨河游园等 公共绿地建设,加快防护林带、城市绿色隔离带等城郊绿化建设, 新建城市公园绿地 60 公顷。 12、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 根据产业转移和园区建设的新需要,做好新一轮城镇总体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秦栏、铜城、汊涧、杨村等省扩权试 点镇,要按照小城市的标准搞好规划建设,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 功能。其他小城镇要通过合理布局工业小区、商业小区和其它功 能区,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点集聚,引导民营企业 向工业小区集中,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人气。力争到 2015 年,秦 17 栏、铜城、汊涧、杨村等镇镇区面积规模扩大到 10-20 平方公里, 仁和、冶山、石梁、永丰扩大到 5-10 平方公里,金集、郑集、新街、 张铺、大通、万寿扩大到 3-5 平方公里。 1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强化镇和中心村的集聚作用,引导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 集中、农民向城镇或规划居住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 资源的集约利用。继续稳妥推进宅基地置换整理,合理调整村庄 布局,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到 2015 年,行政村平均人口达到 4000 人以上,40%左右农民进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加大投入 力度,完善农村水利、交通、通信、电网、改水改厕、沼气、垃圾 处理等基础设施,确保乡村道路硬化率、农民安全饮水比例、垃 圾处理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3、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适度超前发展交通、通信、能源、 水利等设施,构建区域通达程度高、东向联系便捷的综合运输网, 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的防洪 保安体系。 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构建东接西连、南北贯通的综合运 输体系,加快推进马滁扬、宿扬(天长段)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对 接争取宁淮、明光扬州南通两条城际铁路和淮海铁路(蚌埠 扬州南通)(天长段)获得立项支持。推进沿白塔河、铜龙河、 秦栏河航道整治工程,提升航道等级,力争港口年吞吐能力提高 到 200 万吨以上。 18 电力能源设施。以调整结构、保护环境、降低消耗、服 务区域为目标,加快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皖能集团管道天然 气接入工程建设,完善市域天然气管网,加快转换居民家庭天然 气代替石油液化气;强化城市电源、电网保障能力,加强输配电 主网架建设,新建 500kV 釜山输变电工程,新建、扩建一批 220 千伏、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依据电网规划和电源建设进程,同 步建设输电线路工程。 水利基础设施。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 力提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的能力,提升 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固高邮湖、沂湖、洋湖、白 塔河、川桥河、杨村河、铜龙河、秦栏河等河湖堤防,防洪标准达 到 20 年一遇;实施天长市城市防洪工程,防洪标准达到防御 50 年一遇;完成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沿河湖洼地治理步伐, 排涝能力达到 10 年一遇标准。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 增供水能力 10 万吨/ 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 20 万人。 信息基础设施。适应开放型体系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 要求,建设与完善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改善网络服务品质, 促进三网融合,率先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 2015 年,全 市固定电话入户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宽带接入率分别达到 %、 %、%,成为全省信息化程度最高的 县(市)之一。开展数字 电视传输网络的双向改造,为模拟用户向数字化整体平移提供 基础技术支持。完善电子政务专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电子政 务网络应用。 19 五、深化改革开放 14、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创造良好发 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切实把工作重 心转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统筹协调上来。合理确 定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定位,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减少和规范 行政审批,探索建立统一网上行政审批管理服务平台。稳妥推进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聘用 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加大非公经济的政策落实力度,拓宽非公 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减轻非 公有制企业税负。大力实施初创企业、微小企业扶持工程和中小 企业成长工程,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 市场开拓等中介服务。 15、扩大对外开放 探索区域合作共建。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互利共 赢” 的原 则 ,依托现 有各类工业园区平台,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 以及邻近市县政府、园区、大企业、战略投资者合作,创新“飞地 经济” 发展模式, 实 行股份合作、全权托管等形式,着力建设一批 园中园、托管园和共建园,积极推进组团式和集群式承接产业转 移。 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充分用足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建设赋予的政策优势,加强与央企的对接,争取引进一批重大 项目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抢抓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 20 紧盯世界 500 强、中国 100 强企业,围绕九大产业前伸后延,突 出抓好 LED 绿色照明 产业、家电整机、光伏产业下游封装、汽车 零部件等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争取 5 年引进亿元以上投资项 目不少于 100 个。 -扩大外贸规模。 积极争取出口企业奖励扶助资金和政策 性贷款,引导出口企业调整结构,拓展国内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 推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电子元器件、仪表线缆、玩具服装等传 统产业出口竞争力。大力发展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增强外贸主 体活力。坚持以质取胜,加强出口品牌培育,提高出口产品的质 量和附加值。支持优势企业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 六、建设“两型”社会 坚持“以人 为本”,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构建 资源节约的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6、资源集约利用 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积极 开展土地复垦、村庄整理工作,积极实施减少农村建设用地与增 加城市建设用地挂钩政策,努力争取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优化能 源结构,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推广使用沼气、太 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导向,着力推进电力需 求管理工作,加速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将单位能耗降至国内先进 水平。加强水源水质监测管理工作,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系统, 21 有效保护水源水质。加强节水宣传。 17、生态保护与建设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开发利用有机肥。综合 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控制等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高残留与高毒性农药使用。大力 开展秸杆综合利用。规划建设沿重要河道生态林带、沿主要交通 干道生态林带。配合产业和城镇布局,建设生态廊道及生态缓冲 隔离带,实现工业集聚区和居民居住区的生态隔离。 18、环境治理 严格企业三废达标排放,对污染负荷大的企业实行重点监控。 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加强污水的集中处理,至 2015 年市区污 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 80%以上。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监管,控制 工业企业使用燃煤,有效控制全市 SO2 排放总量。大力发展公共 交通工具,减少交通工具的废气释放量。加强城乡生活垃圾的收 集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垃圾填埋场投入运行,到 2015 年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置率达 8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 70%。建立健全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集中收集处置系统。加强工业危险废物与 化学品管理。促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到 2015 年,一 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 100%。 七、构建和谐天长 19、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以 实施农村学校重点建设工程为抓手, 全面完成农村学校的改造提档工作。大力提高高中段教育的办 22 学水平,高中段毛入学率保持在 98%以上。依托市职教中心,不 断拓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建好毗邻长三角高技 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发展上岗前就业培训和职后教育,大力推 进农民教育工程。 -推动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国家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可以 计入成本的优惠政策,把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落实到位,激发企 业科技投入的热情。支持天大集团、天康集团创建国家级技术中 心,扶持缸盖公司、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蓝德集团、天洋药 业公司和康宁集团等骨干企业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 心和厂办研究所。支持企业提升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东 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的科技合作水平,强化技术引 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逐步完成从模拟创新向自主创新过 渡,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企 业群、产品群。发展无形资产评估、技术经济、专利事务、技术推 广等中介服务。加大专利宣传服务和申请费资助力度,重点资助 发明专利申请。关心科普事业,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社会 环境。 -构建人才高地。制定较为宽松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政策,建 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任用、分配激 励、评价考核机制。加强与长三角信息互通共享合作,大力发展 天长网上人才市场。实施“企业家辅助成长工程” ,选派优秀企业 经营管理人才到高等院校、国内外知名大公司接受创新能力培 训。进一步落实措施,加强优秀科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 23 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队伍建设。到 2015 年,每万人拥有各 类人才 170 人,人才年平均增长 10%以上。 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不断完善配置合理、功能定位明 确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成全县域医疗急救网络;加大妇幼保 健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成功能完善、遍及城乡的社 区卫生服务网络,创建全国(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巩固和发 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升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强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控制和降低艾滋病、性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率,全面 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成市、镇垂 直管理的卫生监督管理网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发展中医 药事业,努力争创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进一步提升爱国 卫生工作水平。 -不断繁荣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 业,增加对文化基 础设施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布 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使广大群众享受到 高层次、广覆盖的文化服务网络和高质量、低成本的文化服务产 品。建成多功能、综合性的市文化馆、图书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 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达标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 提升活动的层次与品位。实施广电科技提升工程,提高有线电视 覆盖面和质量。重视档案事业发展,加快档案信息化步伐。加强 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 -积极 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竞技体 24 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以镇、村、社区、学 校为重点的特色体育,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体育的乡镇、学校。 加快面向社会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市区新建游泳馆、健身馆等, 各镇建好室内综合性体育活动场所,引导增强科学健身意识,提 高市民身体素质。加强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持体育强 项优势。 -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全面落实计生奖扶政策,加大社 会抚养费征收、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健全完善人口和 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确保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 95% 以上,继续在全省一类县中保持先进位次。实施积极的健康行为 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21、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充分就业。注重劳动密集型 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扩大本土企业规模,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加强各类职业技能培 训,完善就业援助的各项政策,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强镇 (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社区(村)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到 2015 年,争取建成 6 个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2.5 万人;促进 0.6 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帮助 0.3 万就 业困难人员实现在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 20 万人;城 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 和生育保险覆盖到包括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自 由职业者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城镇最低收入生活保障覆盖到全 25 体城镇居民和被征地农民。 附表 4:社会保障发展目标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5.6 万人;养老金由“十一五” 的人 均 980 元提高到“ 十二五” 末 1600 元。 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5.5 万人;工伤保险 人数达到 6 万人;生育保险达到 4 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 12 万人;实现与省内城市和长三角部门城市异地结算。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2.98 人,基金征缴率达到 95%以 上。 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到 2015 年实现覆盖面达 60%。 积极发展民政社会福利和事业。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 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所需。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对 城乡生活困难群体和社会特殊人群,实施医疗、住房等分类救助 和收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互助和各种公益事业的赞助活动,大 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