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 年 1 月 21 日宿迁市 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 ,是宿迁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经济发展水平超全国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向基本现代化 迈进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编制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立足“推动科学发展、谋求更大 突破”的战略要求,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宿迁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宿迁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在省委、省政 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的奋斗目标,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 严重挑战和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 主要发展目标,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优秀集体、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称号,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 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再登新台阶。2010 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5 亿元,年均增长 14.2%,高于全省 平均增速 0.9 个百分点,在全省总量占比提高 0.3 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 21400 元(3200 美元) 。 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三番,两年连跨百亿台阶,达到 205.8 亿元,年均增长 51.4%,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89.6 亿元,年均增长 45.4%,在全国 334 个地级市中的位次五年跃升近 90 位,在全省占比由 1%提高到 2.2%。50 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 1010 亿元,年均增长 4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286 亿元,年均增长 21.2%。 结构调整再呈新变化。2010 年,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26:42.4:31.6 调整为 17.9:47.5:34.6。现代农业快速扩张,高效农业、渔业面积累计达到 277.4 万亩和 69.7 万亩,占总面积 比重分别达 42.2%和 53.6%;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284 亿元,年均增长 37.6% , “十一五”期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6.4%,拉动经济增长 43.7 个百分点;服务业加快发展, 其中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势强劲,主营业务收入从零起步,四年总计 20.5 亿元。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达到 103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6%以上,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达到 11 个。 “洋 河股份” 、 “秀强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城乡建设再展新面貌。2010 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 65 平方公里,中心城市人口突破 60 万人, 城市化水平达 41%。宿城新区、宿豫新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和苏宿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市 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迅速启动,交通、城建、水利、电力、通讯、广电、环保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如期 建成,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沭阳、泗阳和泗洪三个县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达到中等城市规模。新农 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 12740 元、6875 元, 年均增长 12.1%、12.4%。城镇就业人口五年新增 1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为 3.1%,新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 50 万人,88.6 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苏北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 险全覆盖, “五险”扩面合计新增 20.3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8.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 率达到 98.7%,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 64%。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累计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 769.2 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再现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2010 年,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0.6%以 上,五年累计投入达 16.6 亿元。文化、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公共卫生功能逐 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不断增强,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平安宿迁、法治宿迁与和谐宿迁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再创新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教 育等社会事业改革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成效明显。2010 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11 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 9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8 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为 48.4%、45.9%和 40.4%。民营经济不断发展,2010 年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达 16.2 万户和 2.9 万家,比“十五”末净增 7.8 万户和 1.56 万家。 生态环境再获新改善。生态宿迁建设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单位地区 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1.6%;“十一五”末化学需氧量(COD) 、二氧化硫(SO 2)排放量控制在 4.2 万吨、 2.68 万吨以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 45.19 万公顷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 42.2%、28%。 表 1 宿迁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一五”计 划 2009 年 2010 年 地区生产总值 (当年价,亿元) 800 827 101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元) 14850 17460 2140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2 63 89.6 经济 增长 50 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00 740 1010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17:50:33 19.3:46.3:34.4 17.9:47.5:34.6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37:28:35 31.7:38:30.3 30:39:31 城市化水平(%) 45 37.7 41 结构 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个) 2000 2058 2476 科技 创新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8 0.36 0.6 专利授权量(件) 200 269 30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比重(%) 12 4.9 6.1 民营经济比重(%) 75 08 年后未统 计 08 年后未统 计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0 6.23 11 其中:出口(亿美元) 8 5.35 9 改革 开放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 1.51 1.8 人口自然增长率() 85 约束性 第三篇 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第六章 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通过扩大总量和调整结构相结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现代农业 为基础、传统产业为主体、新兴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提升,大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集群 产业基地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到 2015 年,全市规模工业销售收入达到 5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47%以上。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创新招商方式,明确招商方向,坚持全员发动,专业招商,不断掀起招商 引资热潮。大力开展招商选资,继续坚持“全力主攻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经济大项目,龙头型、 旗舰型、配套型的支柱产业项目,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项目;坚决不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 策导向的项目, 污染难治理、治理不达标、达标增排量的污染项目,小玻璃、小塑钢、小橡胶、小纺织、 小化工等淘汰落后产能项目”的“三主攻、三不引”原则,树立“淡化项目用地面积、厂房面积、用工数 量,强化投资规模、产业层次、产出水平”的“三淡化、三强化”理念,建立健全筛选评审机制,构建结 构更优、质态更好的新型工业体系。拓宽招商渠道,推动“走出去”招商,注重以商引商,积极依托已引 进企业的资源作用,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宿迁。强化招商引资考核,坚决兑现奖惩措施。 做大做强“千百亿”产业。以大项目加速产业集聚,以大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培育酿酒食品、纺 织服装、新兴产业三个“千亿级”和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三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 建现代产业体系。 酿酒食品产业。坚持以打造“酒都宿迁”为目标,以国家白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技术支撑, 做大做强苏酒集团,培育酿酒业产业集群。以国家级食品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娃哈哈、蒙牛、汇源、嘉士 利、达利等项目建设与发展,建设国内知名的食品及饮料加工基地。通过努力,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 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酿酒食品产业发展格局。到 2015 年,规模以上企 业实现销售收入达 750 亿元,其中酿酒业销售收入达 350 亿元,食品饮料业销售收入达 400 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以产业升级为抓手、完善链条为关键、品牌创建为核心,推动纺织服装产业不断 专栏 4:发展规划目标的分类 根据国家对发展规划的定位,规划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战略意图、引导未来发展方向的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 为实现,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引导 社会资源配置,使市场主体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 约束性指标:体现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向人民作出的承诺,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 和同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确保实现。 提档升级,通过 3-5 年努力,把宿迁打造成产业链配套齐全、装备水平先进、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纺织服装 名城。到 2015 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 650 亿元。 新兴产业。坚持以规模化、系列化、集聚化为方向,集中力量、资源和政策重点发展新能源、新 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鼓励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物联网和其他新兴产业, 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 2015 年,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 270 亿元,新材料产业 450 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物联网及其他新兴产业 180 亿元。 专栏 5: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通过 3-5 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资源 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产业链条完整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新能源:主要发展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装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备、风力发电、生物 质能利用装备、生物质发电、新型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LED 外延片和芯片等, 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配套齐全、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新材料:主要发展新型薄膜包装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金属材料 和新型建材等,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高技术水平、较大产业优势的新材料技术中心与 生产基地。 软件和服务外包:主要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电子商务、动漫设计、呼叫中心、电 子备份和文化创意等,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建成江苏知名、 苏北领先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新高地。 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主要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肥料和生物技术医药、化学新 药等。 节能环保:主要发展环保装备及材料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等。 电子信息:主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现代科学仪器设备和通信设备制造等。 物联网:主要发展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等。 林木加工产业。坚持以杨树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加大内培外引,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资 源利用率,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新型产品、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配套产业。 到 2015 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 400 亿元。 机械电子产业。坚持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态,做大做强五金机械、汽车零配件、计算机及 周边设备,积极发展机电一体化设备、数码产品。到 2015 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 400 亿元。 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促进规模企业上台阶,坚持把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对规模企 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实现裂变扩张、做大做强。推进微小 企业上规模,加快实施省市重点技改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帮助年销售收入在 300500 万元之间的小企业 进入规模企业行列。 “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销售收入超 2000 万元的规模企业 200 家。帮助企业解决发 展要素“瓶颈” ,协调好大中型企业的煤电油气运及原材料的供需衔接,积极落实对企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 策,多形式、多渠道推动银企合作,切实强化企业用工服务。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影响力为目标,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名牌产品和 著名商标,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著名品牌。对新获得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企业, 在技术改造、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优先服务。 “十二五”期 间,全市新培育注册商标 2000 件,新创省级名牌 5 个、著名商标 25 个以上,争创中国名牌产品 10 个,江 苏省名牌产品 160 个,市级名牌产品 360 个。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上新项目时直接使用信息化的技术装 备,对老企业、老生产线的原有技术装备进行淘汰、调整。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推动研发设计数字 化、生产流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实施“两化”融合重点示范工程, 选择一批有代表性企业进行“两化”融合试点,加快形成“以点带链、以链带群、以群带区”的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10 个以上。 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加大行业引导扶持力度,着力壮大企业规模实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市场竞 争力强、资产规模大、融资能力好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推进建筑业科技进步,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建 设一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优秀项目经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营造公开有序、公 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以市场行为、质量和安全为重点的有效市场监管机制,大力整治拖欠工程款和民 工工资行为。到“十二五”末,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建筑企业 50 家。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 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构建苏北和江苏沿海开发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到 2015 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 4 个百分点以上。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推动商贸业改造升级,积极引进并加快培育现代商贸大企业大集团,规划建设 一批以商务商贸为主的特色街区,完善乡镇商贸服务体系。有序发展餐饮服务业,丰富宿迁餐饮文化内涵。 运用先进的流通模式、营销交易和管理技术,推进商品市场品牌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 物流,发展壮大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企业,打造专业物流基地。大力引进和扶持物流企业,发 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等方式,提升现代物流能力和水平。到 2015 年,商贸物流产业实现销 售收入 500 亿元。 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按照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为主体、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兴信息产业为两 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打造“西楚软件、宿迁外包”品牌,全力支持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 业园建设,努力构建“一区多园、一县一园”的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现代传媒业,鼓励数字电视、网上 图书馆、数字出版等新型业态发展,推动广播、电视、报刊与手机、网络、动漫等产业联姻,支持宿迁报 业传媒集团和宿迁市广播电视集团强化资源整合,深化改革创新。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到“十二五”末引 进 2 家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或派出机构,4 至 6 家国内大企业地区性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宿迁。 积极发展旅游业。立足苏北旅游的“后起之秀” 、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上的“淮海明珠”定位,重点培 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四大品牌,开展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A 级景区、五星级 饭店及“特色旅游乡镇(村) ”创建活动,打造“江苏旅游新三角”中心接待旅游城市和生态度假型旅游目 的地城市。推进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和商业旅游相融合,拓展旅游产业链。加强环洪泽湖、骆马湖旅游资 源整合,加快运河文化城、中国水城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大型饭店、国内外品牌连锁饭店及适合家庭旅 游的经济型饭店。到 2015 年,拥有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2 家,4A 级旅游景区 10 家,省级旅游度假区 1 家; 新增国际旅行社 1 家,拥有五星级宾馆 5 家。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扩大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宿设立分支机构。支 持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各类金融企业发展,加快网点布局,构建类型多样、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金融业服 务体系。壮大地方金融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 款公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 、中小企业以及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支持 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到“十二五”末,全市上市公司达 20 家以上。加大对创业投资发展的 引导和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创业投资机构进入创投企业 或投资参股。 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加强引导和调控,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快形成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体, 以少量高档商品住房为补充,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蓝领公寓和低价位商品房为保障 的多层次住宅供应体系。提高住宅规划设计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和配套设施水平。以优良的房地产中介服 务为依托,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加强房屋租赁市场建设,盘活消化空置房源,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 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扩大物业管理覆 盖面。 第三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打造“中国知名、江苏第一”为目标,坚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全面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到 2015 年,确保建成“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 。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思路,以设施园 艺、规模养殖和特色水产为重点,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带动,发展种养加一体化循环农 业模式,建成一批集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车间和推广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到 2015 年,建成 省级以上现代农(渔)业产业园区 10 个,其中国家级 1 个以上;市级 10 个以上。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龙头带动能力。 到 2015 年,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160 个,其中国家级 10 个、省级 35 个,全市龙头企业实现农 产品加工产值超过 200 亿元,每个县(区)建成一个年产值 15 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强市场体 系建设,推动华东农业大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华东国际农机大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等特色交易市场 建设,积极培育流通型合作社和经营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到 2015 年,全市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销售率达 45%,农产品出口额达 1 亿美元以上。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到 2015 年,全市创建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 2 件、江苏省著名商标 20 件;中国名牌产品(农业)1 个、江苏名牌产 品(农业)20 个。 推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大力发展绿色稻米、蔬菜、花卉苗木、优质水产、 畜禽和杨树等主导优势产业。到 2015 年,全市粮食亩产提高到 440 公斤以上,总产达 370 万吨;设施蔬菜 面积达 60 万亩以上;花木面积达 43 万亩;水产业总产值达 100 亿元;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 90%;杨树成片 林面积达 272 万亩。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监 管,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到 2015 年,全 市“三品”总量达 800 个以上。推广循环农业新模式,加强区域种养产业衔接,建设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 工程,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高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到 2015 年,全市畜 禽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率达 4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 90%。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大力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 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引导各类专业协会参与农业产业化服 务工作。到 2015 年,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 5000 个,入社农户达 70 万户,占农户总数的 60%。强化农 业科技支撑,支持宿迁农科院发挥科研优势,加大优质种苗研发推广力度。到 2015 年,全市建成园艺种苗 繁育中心 20 个、优质种畜禽繁育中心 3 个、水产种苗繁育中心 7 个。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农机 新技术、新机具,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和秸秆还田机械。 第七章 城乡发展 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坚持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核心、小城 镇为纽带、新农村为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以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 效机制。 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 的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发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规划编制,促 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镇村布局、村庄建设、乡村旅游、水系沟 通等规划有机衔接。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合理配置城乡空间资源。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 革,破除农民进城入镇门槛,鼓励和支持农民向城市城镇集中。农民进城入镇后,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 养老保障、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同时原有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益不变。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改造,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民,让农民持股进城。 第二节 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群 按照“富集人气、集聚商气、彰显特色、一体发展”的要求,加快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建设,打造现 代化中等城市群。大力实施人口“倍增计划” ,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以人口集聚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到 2015 年,市区和沭阳县城均达 80 万 人以上,泗阳、泗洪县城均达 50 万人以上。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引进先进理念和方法,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规划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发展, 提升规划全覆盖工作水平。大力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北扩南延” 、 “东接西联”的要求,推进双 庄、井头、晓店、三棵树等乡镇全面融入市区,加快耿车、蔡集、陆集等乡镇融入市区步伐,促进洋河镇 与市区一体化发展。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以湖滨新城核心区、运河文化城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湖滨 新城,加快市区从“两河”时代全面进入“滨湖”时代。 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四纵四横双环”城市交 通主骨架。优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公交调度指挥中心和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滨 水景观营造、出入口景观、城市绿地、历史街区修复、危旧片区改造等工程,引进和建设一批集精品住宅、 商务楼宇、高端酒店和品牌商场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积极发展餐饮休闲、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加快 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流通配送等现代服务业。 专栏 6:中心城市“四纵四横双环”交通主骨架 四纵:江山大道、黄河路、发展大道、南海路振兴大道 四横:雪松路青桐路、洪泽湖路 市府东路恒山路、徐淮路西湖路黄运路六盘山路、威海路 项王路泰山路 双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开 发区大道 通湖大道环湖大道宿新一级公 路张家港大道 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管理和运营体制,积极探索 BOT(Build-Operate- 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经营-移交)等投融资渠道, 广泛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科学经营水平。理顺职能部门权限划分,探索建立政府主 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数字城市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城市 管理现代化。深入开展“四城同创”活动,大力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全力办好第七届江苏 省园艺博览会,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专栏 7:“四城同创”活动 “四城同创”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 “ 国家节水型 城市” 、 “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是我市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区域软实 力的重要载体。 我市计划利用 5 年时间实现“四城同创”目标:2013 年上半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 范城市省级预考核验收;2014 年底前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2015 年底前创成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第三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强化“镇当城建”的理念,优先发展重点中心镇,稳步发展一般小城镇,打造小区域发展中心。 着重规划建设重点镇。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一批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实力较强的 小城镇,打造区域性发展中心,加快发展参照重点镇管理的小城镇。 “十二五”期间,省、市级重点镇分别 规划建设不少于 3000 平方米、2000 平方米的超市。抓住洋河镇作为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 机遇,按照“对接中心、西进北扩、做大规模、联动发展”的思路,加大开发力度,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副 中心。 专栏 8:宿迁市省级、市级重点镇名单 县区 类别 小城镇名单 省级重点镇 马厂镇、华冲镇 沭阳县 市级重点镇 胡集镇、庙头镇、陇集镇、吴集镇、 贤官镇、 (沂涛镇、高墟镇、桑墟镇) 省级重点镇 王集镇、新袁镇 泗阳县 市级重点镇 爱园镇、裴圩镇、 (李口镇) 省级重点镇 双沟镇、半城镇、 (梅花镇) 泗洪县 市级重点镇 界集镇、上塘镇、 (归仁镇) 省级重点镇 大兴镇、皂河镇、 (蔡集镇) 宿豫区 市级重点镇 来龙镇、 (关庙镇) 省级重点镇 (洋河镇) 宿城区 市级重点镇 耿车镇、龙河镇、 (埠子镇) 注:省级重点镇共 8 个,市级重点镇共 15 个;括号中乡镇为参照省级市级重点考核管理的乡镇。 提升城镇承载功能。坚持镇区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推动小城镇规模与产业协调发展。按照“布局合 理、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原则,完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 会保障等公共配套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特色商业街区,重点建设围合面积在 3 万 平方米以上,涵盖商贸、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商业街区,积极引进连锁超市和品牌专卖店。鼓励 县区试点实施“片区管理” 。到 2015 年,规模居住小区建筑面积达 1400 万平方米,每个乡镇建成规模住宅 小区 2 个以上。 建设特色城镇。统筹利用城乡资源,建设富有特色、功能明确的各类城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现有 产业基础,加快洋河、双沟、贤官、临河、耿车、大兴等工贸型城镇建设;着力构建“特色+规模+市场” 的农业发展格局,重点加快华冲、王集、临淮、蔡集、南蔡等农贸型城镇发展;加快沂涛、钱集、新袁、 上塘、龙河等边贸型城镇发展;依托乾隆行宫、骆马湖、洪泽湖和花木等旅游资源,加快皂河、晓店、半 城、城头、高渡、新河等乡镇旅游产业发展。 重视政策扶持。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入镇,对农民进入重点镇建房购房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积极引导 促进农村人口向重点镇聚集。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资金整合,集中用于小城镇建设。采用灵活供地 方式,坚持重点镇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管理,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 施优惠政策。 第四节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建 设江苏“最整洁、最现代、最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农村实事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环境整治、居民出行、信息畅 通、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 水平。按照“全面推进、深入整治、长效管理、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总抓 手,深入开展评比创建活动,着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到 2015 年,全市 80% 以上乡镇建成“环境优美乡镇” 。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垃圾 “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模式,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管理。 “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 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 60%。 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按照“三靠近”的要求,采取农民自建、代建、共建等方式,加快与 城镇化接轨,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从规划选址、居住规模、建设标准、配套设施、管理 体制、服务功能、发展趋势等方面因势利导,严格控制农村无规划建房。尊重农民意愿,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建设管理,杜绝房地产开发商进入新农村建设领域,努力建设品位高、配套全、环境美的精品工程, 使农民集中居住区成为新型城镇社区。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创业培训、农 业实用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积极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构建农村文化服务 体系,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大力开展“文明村镇” 、 “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健 全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机制。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 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控制和化解村级债务,杜绝新的不良债务发生。 第五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筑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接轨沿海大开发、融入长三角,按照保障有力、配套完善、适度超前 的原则,举全市之力实施以交通为龙头的“东向战略” ,东连西接,南进北拓,加快构建铁路、公路、水运 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277 公里,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突 破 460 公里;新增铁路里程 280 公里;完成干线航道整治 230 公里,新增船闸 3 座;新增千吨级以上码头 泊位 20 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 1600 万吨。 公路建设。建成宿新高速、国道 205、省道 121、省道 245、省道 325、省道 326、省道 330、省道 344 宿迁段和省道 250 至盐徐高速公路宿迁西互通连接线,加快宿州梅花泗阳高速、宿连高速、省道 051、省道 267、省道 268、省道 324、省道 329、省道 346、省道 347 宿迁段等建设步伐,实现所有乡镇 15 分钟内上高等级公路。 铁路建设。加快宿淮铁路建设步伐,2011 年建成通车;积极组织实施徐宿淮铁路,力争 2012 年开 工建设,2015 年建成通车;积极争取宿连铁路、宿新铁路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打通 宿迁到连云港、上海的铁路通道,把宿迁建设成为华东铁路网中的重要节点城市。 水运建设。提升京杭运河通航能力,开通京杭运河集装箱运输。加快推进宿连航道、洪泽湖西南 线航道、成子河航道、徐洪河航道、新濉河航道、中运河开发区引航工程等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构筑通江达海的大港航格局。 港口建设。建设运河宿迁中心港、沭阳港区沭城作业区码头、泗阳港区东作业区码头、泗洪港区 东作业区码头、中心港区陆集作业区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提升港口功能。 枢纽建设。建设“四主三辅”综合交通枢纽, “四主”即中心城市和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 “三辅”即洋河、梅花和扎下三个镇。建成宿宿淮铁路、徐宿淮铁路等铁路客运站、沭阳汽车客运南站、 泗洪汽车客运总站及若干个四级乡镇客运站。 “十二五”期间,构建干支相连、辐射城乡的综合性城乡客运 服务网络。 专栏 9:“四主三辅”综合交通枢纽 l 中心城市:宁宿徐高速公路、宿淮高速公路、宿新高速公路、 徐宿淮铁路(规划中)、宿连航道( 规划中)、运河宿迁中心港及 250、325 等多条省道的交通 枢纽。 l 沭阳县城: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宿连航道(规划中)、沭 阳港、国道 205 及 326、344 等多条省道的交通枢 纽。 l 泗阳县城:宿淮高速公路、宿州-梅花-泗阳高速公路(规划中) 、徐宿淮铁路(规划中)、宿宿淮 铁路、洪泽湖北线成子河航道、泗阳港及 245、325 等多条 省道的交通枢纽。 l 泗洪县城:宁宿徐高速公路、洪泽湖西线航道、泗洪港及 121、245 等多条省道的交通枢 纽。 l 洋河镇:宿淮高速公路、宿宿淮铁路、宿新 铁路(规划中)及省 道 325 的交通枢纽。 l 梅花镇:宁宿徐高速公路、宿宿淮铁路、宿州 -梅花-泗阳高速 公路(规划中)及 121 省道的交通枢纽。 l 扎下镇:京沪高速公路、宿 连铁路(规划中)、国道 205 及省道 245、省道 324 的交通枢纽。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供水、供气、供热、排水、消防、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交通安全 等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升城市综合配套功能。中心城市供水方 面,建成宿迁第二水厂、洋河自来水厂,完善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供气方面,推进宿城新区、宿豫区、湖 滨新城出租车、公交车减压撬 CNG 加气站建设,提供安全、高效、清洁的供气设施。供热方面,完善国电 宿迁热电厂管网配套,推进凯迪热电联网、箭鹿热电站建设。污水处理方面,实施截污导流二期工程、宿 迁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湖滨新城工业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等。垃圾处理方面,加快小 岭垃圾处理厂扩容,建成光大宿迁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区域治理、城市防洪及水资源保护体系,高标准建设防洪减 灾工程、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大力推进城乡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整治,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流域防洪。实施分淮入沂整治工程、骆马湖一二线大堤加固工程、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治理工程, 推进南水北调泵站工程、中运河等河道影响处理工程。到 2015 年,淮河水系和洪泽湖防洪标准全面达到 100 年一遇,骆马湖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 50 年一遇。 区域治理。沂南地区重点实施六塘河、柴米河等河道的疏浚、堤防加固及沿线配套建筑物工程, 沂北地区重点治理古泊河、前蔷薇河,洪泽湖地区实施洼地圩区治理和骨干排涝河道疏浚整治,实施宿连 运河水利配套工程。到 2015 年,区域防洪达到 20 年一遇。 城市防洪。积极推进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完成七堡引水枢纽工程建设,实施西民便河、古黄 河、六塘河、东沙河等河道城区段的疏浚、绿化、护坡工程,实现骆马湖水自流入城,构建“一轴、二环、 四湖、五沟通”的中心城区水系格局。做好中运河城区段堤防整治工作。到 2015 年,中心城市防洪标准全 面达到 100 年一遇,县城及主要乡镇达到或超过 20 年一遇。 专栏 10: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 我市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自 2009 年 11 月启动,主要包括中心城市引水与水系沟通、截污与 疏浚整治、景观与旅游休闲三大工程。围绕“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基本完成、五年全面运行 ”的总体 目标,分三个阶段推进,争取利用 5 年时间,使城区水系形成“一轴、二环、四湖、五沟通”的水环境 格局。 一轴:以古黄河为城市水系的主轴线,打造 滨水亲水的城市特色。 二环:外环河形成城市西部八支-东沙河、中运河外包 围圈,建设围绕中心城区的生态走廊;内环 河重点沟通古黄河、西民便河,使其成为城市核心区引水活水的主要通道。 四湖:利用河道交汇处宽阔水面,在城区内西民便河上 兴建四个人工湖泊: 项王湖、虞 姬湖、圣 水湖、翠竹湖,构成宿迁城市水环境、水景观的新亮点。 五沟通:远期实施东沙河、八支与中运河的沟通,中期实施骆马湖与西民便河、古黄河的沟通, 分步实施中心城区上、中、下游西民便河、古黄河、中运河之间的三条横向沟通河道。 民生水利。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全面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推进农村标准 化、现代化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农村水利建设示范县。解决 40 万人农村用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区逐 步实现城乡同质、同网供水。继续开展农村河网水系整治,巩固提高农村河道引排能力,持续改善农村水 环境。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农田灌、排、降能力,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 2015 年,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 90 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达 80%以上,大中型灌 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达 0.65。 加强能源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电二期 2x600MW 等重点能源工程建设,积极实施 500KV 变电站建设、城区双环网及全市配电网改造等电网改造项目。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电 网电能质量。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光伏和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基地。积极开展电信网、互联网 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 ,重点建设本地交换机扩容和移动通信网 3G 工程,完善数据基础网、ATM 城域网、 SDH 环网和传输网。加快信息技术在交通、金融、商贸、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深化运用,努力建设“智 慧城市” 。整合现有专业网络,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施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构建全社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八章 区域发展 统筹市域各类资源,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 素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第一节 构筑空间开发新格局 注重产业、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明确发展导向,制定相应政策,推动资源合理流动 和有效利用。 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建设开发格局。 “一核”是指中心城市;“三极”是指沭阳、泗阳、泗 洪三个县城;“四带”是指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开发带、宿淮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开发带、宁宿徐高 速公路开发带和宿连一级公路开发带;“多点”是指一批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实力较强的重点小城镇。 积极发挥县域经济优势。积极推动各县(区)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提升县域 经济整体水平。沭阳县着力打造宿迁东向战略“第一极”和市域次中心, “十二五”期间保持财政收入位居 苏北各县(市)第一,建成江北最大最美县城;泗阳县着力打造绿色能源高地,建设苏北现代化滨水森林 城市, “十二五”期间建成高水平的全国百强县;泗洪县着力打造苏皖边界现代化中等工贸旅游城市和全国 知名“水产之乡” , “十二五”期间建成高水平的全国百强县;宿豫区着力打造中心城市东翼新城和沿运重 工业基地, “十二五”期间在苏北发展位次明显前移;宿城区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全国知名“酒都” , “十二五”期间发展位次明显前移,实现苏北区级领先。 构建“两湖五廊多片”的生态屏障空间格局。 “两湖”是指洪泽湖、骆马湖, “五廊”是指新沂河、淮 沭新河、古黄河、京杭运河、怀洪新河五条水生态廊道, “多片”是指嶂山、陈圩、城头等林场和洪泽湖、 骆马湖湿地。上述地区是我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对于涵养水源、生态维护和减灾防 灾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到 2020 年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的要求,注重产业、 人口和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 能区明确发展导向,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格局。严格空间管制,在土地、人口、财税及资源配置等方 面实施差别化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体系,推动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 专栏 11:宿迁市禁止开发区域表 地区 名称 范围 面积(平方公里) 宿迁市区 新沂河行洪道保护区 河道两侧堤脚之间的水体及河滩部 分 3.62 273.81 徐洪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徐洪河水面 0.18 京杭大运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京杭大运河水面及宿迁市区饮用水 源一二级保护区陆域 20.96 洪泽湖水面 洪泽湖水面 56.51 骆马湖水面 骆马湖水面,包括骆马湖饮用水源保 护区和骆马湖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 192.54 新沂河行洪道保护区 河道两侧堤脚之间的水体及河滩部 分 68.65 沭阳县 淮沭新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淮沭新河水面及饮用水源一二级保 护区陆域 8.39 77.04 淮沭新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淮沭新河水面及饮用水源一二级保 护区陆域 2.37 京杭大运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京杭大运河水面及饮用水源一二级 保护区陆域 5.83 泗阳县 洪泽湖水面 洪泽湖水面,包括洪泽湖渔业 种质资 源保护区 196.40 204.60 徐洪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徐洪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5.92 向阳水库鸟类自然保护区 水库水面 2.16 泗洪县 洪泽湖水面 洪泽湖水面,包括洪泽湖国家 级湿地 自然保护区 571.94 580.02 注:摘自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征求意见稿)2010 年 8 月 第二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按照规划导向、企业为主、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突出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 把开发园区打造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按照“园当市建”的要求,以推进各级开发园区“升档进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