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导论重点_第1页
市场经济导论重点_第2页
市场经济导论重点_第3页
市场经济导论重点_第4页
市场经济导论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一、市场的涵义:市场既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又是各 经济主体之间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也是一种经济资源配置 的调节机制或调节手段。 二、市场经济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两者具有同一性或本 质上是一回事。 其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自我运行 方式。 其二,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称谓。 其 三,两者不能割裂。 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作为商品经济的自 我运行方式的市场经济,也相应经历了古代市场经济、近代 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 四、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 形式。 五、经济运行:实际就是指再生产运动过程。从微观而言, 经济运行就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各个企业的再生产运动;从宏 观而言,经济运行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 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运动。 六、经济机制:它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 机联系及其功能。 七、经济运行机制具有如下特点:(1)关联性。 (2 )客观 性。 (3)功能性。 八、市场机制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 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 机制。 九、市场机制的功能主要包括:1、经济运行自组织、自协 调的功能 2、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 3、信息传导的反馈功能 4、经济利益分配功能 5、民主推进功能 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1、存在多元的、经济上独 立的、直接依赖于市场的经济主体 2、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 3、 存在有效的宏观调控 4、 存在完善的信息网络 十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是市场 经济运行规律中最基本的规律,其内容可表述为:商品的价 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之间按照价值 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就价值规律的内容而言,有两个基 本要求:(1)就个别劳动来说,不管众多的同行生产者在 生产单个商品时各自耗费的个别劳动量怎样不同,价值规律 要求该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当时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 决定。 (2)就社会劳动或社会总劳动来说,价值规律要求每 个生产部门生产的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要由社会总劳动 分配给各个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来决定。 竞争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价格波动是价值规律 发生作用的形式。无论是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不 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其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会引起商品价格的 波动,正是通过这种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使价值规律才得以 贯彻并显示其作用。 十二、价值规律的特点 价值规律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 2、价值规律具有平均数的 特点 十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要素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和经济单位之间的配 置 2、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不同的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分配 十四、供求规律:供给和需求之间总是沿着从不平衡到平衡, 又从平衡到不平衡的客观规律运动着,这也就是所谓的供求 规律。 十五、竞争规律:有效的市场竞争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条 件。这些条件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1、从市场结构 方面看,应存在以下条件:(1)市场上存在着相当多的买 者和卖者;(2)其中的任何卖者和买者都没有占有市场上 的很大份额;(3)任何卖者和买者集团都不存在“谋合” 行为;(4)新企业能够进入市场。 2、从市场效果方面看, 应存在以下条件:(1)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和工艺的市场 压力;(2)当生产费用降低时,价格可以降低;(3 )生产 集中在最有效率的规模适当的企业中进行;(4)没有长期 的设备过剩,即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是协调的;(5)能避 免销售活动中的资源浪费。 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另一种是 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表现为各生产者改进技术、 改善管理,结果是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社会价值;部 门之间的竞争表现为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后果是使各部门 的利润率平均化为社会平均利润率。 十六、市场竞争的手段:1、企业的价格竞争 2、企业的非价 格竞争 3 企业兼并 十七、竞争规律基本特点是:(1)普遍性。 (2 )刺激性。 十八、竞争规律的作用:1、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激 发经济主体的活力 2、促进社会经济资源最优配置 3、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第二章 一、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属性的认识过程的阶段:第 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8、12 1984、9) 。 第二个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1984、101988)第三个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相结合阶 段(19891991 )第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1992 年后)党的十四大最终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形式又可称为生产方式,是提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的运行 状态,或者说是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是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统一。 (1)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或从其产品 满足的需求主体不同,经济形式可区分为:自然经济、商品 经济和产品经济;(2)从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或方式 不同,经济形式可区分为:传统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三、经济体制 :它通常是指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 法的总称。 四、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1、企业行为自主化 2、经济 关系市场化。3、竞争关系平等化。 4、经济管理法制化。 5、宏观调控间接化。 6、市场主体目标最大化。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较, 主要区别是: 第一,企业是市场主体。 第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 要手段。 第三,政府是市场的协调者。其特征:一,在所 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在宏观调控 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适应市场经济 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全国完整、统一、开放、竞争、有 序的市场体系 3、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4、以按 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5、多 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生 产资料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 有、支配和使用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质,是以人们对 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的各种所有制形 式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是由我国 生产力总水平不高、多层次、发展不平衡状况决定的。 第 二,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 第三,是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 要。 四、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公有制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其次,公有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和流通。第三,公 有制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是社会经济的 “领头羊” ,它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 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五、怎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要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 要坚持公有资产质的提高上。 第三,要坚持国有经济控 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第四,要不断发 展和壮大公有制自身。 六、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1、全民所有制:是由全体社 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2、 集体所有制, 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 制形式。或者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七、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 资本组织形式,也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2、股份合作 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3、 混合所有制,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合而为一的一种 所有制形式。 八、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安置城乡待业人员、剩余劳动力和其它 闲散人员方面起了公有制经济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同时,个 体经济在方便城乡人民生活,弥补市场供应不足;促进商品 流通,放开搞活市场;调动闲置资金,节约国家投资;交纳 税金,增加国家资金积累;为国家出口创汇,增加外汇储备; 继承和发展一些世代相传的绝技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九、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 澳台投资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 十、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作用。 (1)补充了我国 现代化建设的资金不足。 (2)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出口创汇 能力。 (3)丰富了我国市场的商品品种,活跃了流通(4 ) 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人数。 十一、如何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 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把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宏观经济管理范围。再次,应切实 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利益。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是直接 或间接地为了某种经济利益,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和企 业主也不例外。 最后,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 监督和管理。 第四章 一、科斯关于企业产生的基本观点是:(1)交易费用的存 在导致企业的出现。 (2)企业规模的界限,是在企业内部管 理成本等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均衡点上。 二、在马克思看来,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分工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企业的形成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 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当工厂制度普遍确立,企业 也最终形成。 三、企业的本质:企业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经济组织:既 是一定生产力的组织者,又是一定生产关系的直接体现者。 四、企业定义为: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 以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体现一定生产关系 的经济实体。 五、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 组织和个人。 六、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让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需要 第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功能的需要 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 七、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具备的条件:其一,要求产权关 系明晰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其二,要求利益主体多元化及 相应的决策分散化。其三,要求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其四,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 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应当具有如下基本条件: 第一,企业要有明确的产权。第二,企业是法律上和经济上 独立自主的实体,它拥有自主经营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权利。 第三,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交易者之间地位平等。第四, 企业要有开放性。 八、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利润最大化应是社会主义企业的 经营目标。这是因为: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 已经成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契约组合,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才 能使各个利益主体的要求得到满足。第二,以利润最大化作 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九、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 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因素及其功能。企业经营机制通常由 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积累机制构成。 十、企业动力机制是指激励企业活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 系。 十一、企业约束机制是指企业控制自身行为,以适应各种约 束条件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约束机制包括企业内 部约束条件和外部约束条件两个方面。 企业内部约束条件主要是预算约束,即企业的支出要受到其 预算收入的约束。企业外部约束条件包括市场约束和社会约 束两个方面。 十二、积累机制是指激励和制约企业进行积累的构成要素及 其相互联系 十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几种基本的企业制度:个人业主制企 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法人)制企业。 十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分开、管理科学” 。 现代企业制度,就其内容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 法人财产制度(二)有限责任制度(三)法人治理结构 十五、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性:1、国有企业控制着 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主导作 用。2、国有企业对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国有企业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各种问题和困难集中暴露。主 要表现为: 1、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2 、债务和社会负担沉 重 3、富余人员过多。4 、效益下降、亏损严重,一些职工生 活困难。 十六、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搞好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搞好国有企业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第二,搞好国有企业有利于全面推进经济体制 改革。第三,搞好国有企业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十七、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 、从战略 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 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 、推动企业 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 争机制。8、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9、全心全意依靠工人 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 文明建设。 十八、国有经济布局:即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领 域和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规模构成。 十九、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 分布过 宽,国有经济几乎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和领域。 数量 过多,力量分散,国有企业资本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益。 形式单一,国有独资企业占国有企业数的 89.9%。 国 有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二十、如何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第一,正确认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 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 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 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 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 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持、引导和带动整个社 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 提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区 的比例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要相应调整。 第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地区布局优化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 括: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自然垄断的行业; 提 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行业和领域,要坚持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 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第三,区别不同情况,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改组四、建立和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二十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创新工程,需要从 多方面做好工作,除了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外,主要要抓好 以下环节: (一)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二)对国有大中 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三)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 经营机制 第五章 一、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 体。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1 )具有完整性。 ( 2)具有统一性。 (3)具有开放性。 (4 )具有竞争性(5)具有有序性。 二、市场体系的构成:1、市场体系的构成,主要是从交易 的对象来看待,因此,主要是指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所 构成。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 1、劳动力市场。2 、资金市场。3、 技术市场 4、信息市场。 5、土地市场。 三、价格形成的依据 (一)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二)价格受商品供求关系的 影响(三)商品价格还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四)商品价格 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四、价格体系:是由国民经济中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种 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价格体系主要包括 比价体系和差价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 五、比价体系:是指国民经济不同部门所生产的不同种商品 的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 六、差价关系:是指同一种商品因购销环节、地区、时间的 不同和商品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关系。 七、市场规则:就是国家依据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为保证 市场有序运行而制定的、所有市场活动主体都必须遵守的规 章制度。它实质上就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规 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用以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 为,使市场行为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八、市场规则的主要内容:(一)市场进出规则(二)市场 竞争规则(三)市场交易规则 九、市场规则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 这主要是指:(1)市场供求关系大体平衡;(2 )市场信号 比较清晰;(3)市场行为比较透明。 (二)要有良好的经济体制 主要包括:(1)市场主体自主化( 2)企业产权明晰化 (3 )资源流动市场化。4 )市场关系契约化。 (三)要有良好的保证手段 十、当前我国市场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尚未到位(二)市场发育不平 衡(三)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不充分(四)部门和地方对市 场的分割和封锁较为严重(五)市场法规建设滞后 十一、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途径:1、要继续发展和 完善商品市场 2、重点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 3、消除行 政垄断和封锁 4、加强市场法规建设 第六章 一、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计划手段、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与 结构上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期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系列行为的 总称。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在于:第一,宏观调控是社 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机制局限的需要。市场的缺陷: (1) 调节的滞后性。 (2) 调节的短期性。(3) 调节的失效性。 (4) 调节的分化性。 (5) 调节的不经济性。 第三,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矛盾的需要。 第四,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特征:1、宏观调控应以间接调控 为主 2、宏观调控手段必须相互协调 3、宏观调控必须体现 预见性和指导性 四、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保持 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五、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目标:1、物价基本稳定。2 、经济 适度增长。3、劳动者充分就业。 4、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以 上四项具体中,物价基本稳定最为重要,因为它是总量供求 平衡的综合反映。 六、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即宏观经济政策 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的组织、 调节、控制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市场经济体制中的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 入分配政策。 七、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八、我国的宏观调控体制,既是计划、财政、金融等部门的 调控制度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宏观调控体制,也是中央与地方 合理分工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宏观调控体制。为 了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我国相应地深化了计划体制改革、财 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并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 第七章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第三,现阶段劳动的特点是实 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两 个重要特点:一是由于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使人们的劳动 存在着质和量的重大差别;二是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 第一需要,还依然是谋生的手段。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第一,按劳分配的主 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第二,劳动者按劳分配所得收入的多 少,不仅取决于个人提供的劳动量,而且取决于企业联合劳 动所实现的价值量。第三,按劳分配不是采用劳动券而是借 助货币形式进行的第四,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实践在不同程度 上还存在着矛盾 三、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国有经济和城镇集体经济中主要 是采取工资的形式,在农村集体经济中主要采取联产计酬的 形式。此外,还有奖金、津贴等辅助形式。 四、我国现阶段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其中 大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按经营收益分配 2、按资分配 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4、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 五、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第一,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公有制 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六、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生产要素分配,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决定的。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生产 力落后和市场经济不发达,是这一阶段的本质特征。为了大 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就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提高各种生产要 素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而要达此目的,就 必须使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按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 质量和收益情况,获得相应的收入。 就当前我国来说,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 实意义。它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把生 产要素投入到各项事业中去,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 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实 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运用,促进我 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促进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等等。 七、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的高低关系着 一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否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效率与公平不仅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坚持 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 而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的 实现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八、效率优先的依据: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效率 优先的原则。其次,当前贯彻按劳分配需要效率优先。 九、兼顾公平的依据:兼顾公平,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因为,贯彻效率优先原则,城乡居民个人收入 水平必然会拉开差距。但如果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 会危及社会安定,破坏国民经济顺利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 所以强调效率优先,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或放弃公平。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讲究效率优先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相 联系的,而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兼顾公平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因此, 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承担起实现公平的职能。 要使社会经济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收入差距保持在有利于协 调经济利益关系,并能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稳 定的限度内。 十、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措施:效率优先主要体现在 初次分配过程中,前提是承认差别,承认贡献,把竞争机制 引入分配领域。在市场经济中,正因为有收入差别、财富差 别才会有激励机制,才会有效率。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就是要在微观经济领域、在经济组织内部,坚决反对平均主 义,即不能把“兼顾公平”也拿到这个领域来追求,否则, 就难以保证效率。 兼顾公平主要体现在再分配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及连接它们的转移支付制度,加上法律制度等 调节机制达到兼顾公平的目的。 (1 )运用税收手段调节,缩小收入差距(2 )运用保障手段 调节,缩小收入差距。 (3)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节,缩小收 入差距 十一、坚持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共同富 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允许 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勤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 来,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也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它在带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示范作用、带动作 用和帮助作用。 第八章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 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员的基本生活 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 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 制度的核心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社会保障模式是由给付基准、 财务机制、实施方式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构成的。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1、保障功能。2 、稳定功能 3、 分配功能 4、经济调节功能。 五、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社会 保障制度是调节市场竞争结果的需要。 2、社会保障制度是 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3、社会保障制度是优化劳 动力资源配置的需要。4、社会保障制度是宏观经济调控的 需要。 六、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各种弊端就显露出来了,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面过窄。2 、保障水平低。 3、不能适应人口 老龄化的要求。4、社会保障管理不健全。5 、不适应对外开 放的新形势。6 、财务机制不健全。 七、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 1、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原则。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 3、社会化原则。4、 法制化原则。5、稳定、渐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 八、养老保险是一种对退休人员的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给予 保障的制度。 九、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国家对老职工有隐性负债。 2、收缴养老保险费困难。 3、挪用基金现象严重。 4、资金存储管理混乱。 5、基金保值增值措施难以奏效。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多种形式偿还政府对老职 工的养老金隐性债务 2、完善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 体制。 3、逐步放松养老金基金投资营运的政府管制。 十、我国的医疗保险的问题: 1、保障范围狭窄、社会 化程度低。 2、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有困难。 3、除“大 病”以外的医疗费用由企业自行解决,造成企业苦乐不均、 甚至完全变成自费医疗,这样不利于公平竞争、深化改革、 为职工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险。 4、管理机制不健全。 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2 、加强医疗保障经 费的征集和管理 3、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 4、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十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路有: 1、发展农村的社会救济制度。2 、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制度。3、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发展农村的社会福 利制度。5、发展农村社会互助制度。 6、发展农村社会服务 网。 第九章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 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其 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4、农业为人类和社会再生产提 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 资源。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业发展的生态本质 将进一步为人类所重视。 二、中国的具体国情来讲,农业的基础地位有着更为重要的 特殊意义。 其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国 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其二,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 的第一重大问题。其三,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成 败。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任何 时候都不容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如此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主要是因为: (1)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 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适应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在发展农 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它使农业生产单位成了 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从而更具有灵活性。 四、双层经营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一种经 营体制。所谓双层,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层次,一是集体统一 经营层次。家庭经营层次是基础; 五、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内涵:1、农业经营活动市场化 2、农业资源流动市场化 3、政府对农业的调控市场化 4、 农业社会化与服务市场化 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一是伴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状况发 生了历史性转变二是农民增收已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农产品尤 其是粮食增产和提高价格,转向主要依靠调整农业结构和发 展多种经营。三是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 推动力。四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的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五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 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国际市 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七、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是: 第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创造日益宽松的环境。 第二, 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和多样化,给农业带来广阔的前景。 第三,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后 盾。第四,农业的对外开放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挑战主要有: 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健全,结构 调整带有盲目性。 二是农业科技支撑乏力。 三是农 业资源短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脆弱。 四是农村剩余 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剧 八、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一)严格控制人口 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二)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 力 (三)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 4、切实加强农 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章 一、市场经济国际化的必然性:1、这一趋势的产生和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生产社会化的必 然结果。2、市场经济的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 要求。3、走向国际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就是指在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到 一定水平,纯粹的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各 国经济通过国际贸易、资本的国际运动等经济纽带愈来愈密 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趋势。 三、中国市场经济国际化的必要性:1、中国市场经济国际 化,是加快摆脱贫困与落后的需要。2、中国市场经济国际 化,是我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需要。3、 中国市场经济国际化,是我国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4、中 国市场经济国际化,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5、中国市场经济国际化,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 好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四、中国市场经济国际化的基本形式:1、对外贸易:对外 贸易是市场经济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其他国际化形式的基 础。对外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是国际间的商 品流通,它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2、对外资金交流 3、 对外技术交流 4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5、国际旅游业 五、中国市场经济国际化的战略格局 :经过 20 多年的市场 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 沿海开 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开放城市 沿江开放 城市 内地” 这样一种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十一章 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民法、商法和经济 法(市场管制法) 。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 商法是调整公司企业内部关系及对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和海商法等。 经济法是调整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 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调整的范围,一是因市场管 理而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二是因宏观调控而产生的经济管 理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组织法、市场管理法和宏观 调控法。经济法同民法和商法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法律体系中最基本的法律规范。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