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自学纲要_第1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自学纲要_第2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自学纲要_第3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自学纲要_第4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自学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 自学纲要 目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 才,要更大规模,更有成效的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 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批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 质优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实现 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第一章: 导论 学习要点:了解我国创新的现实问题与挑战,学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解创新对于国家 与个人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创新的概念与历史演变,正确理解创新内涵,找准创新能力 起始点,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创新能力的着力点在哪里。通过对 创新能力的概念与分类的宏观介绍,形成对创新能力建设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第一节:创新的重要意义 本节学习要点:关键是理解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创新能力缺失导致创 新性人才匮乏并进一步影响我国创新战略的现实国情。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国之兴衰有重大影响,一部人类文明史, 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 创新能力建设有四个特性,即系统性、动态性、结构性、继承性。 从我国情况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古代就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 璀璨的文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历史变化都离不开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 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 方面的创新。 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 活力的睿智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 路;创新既是全面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与人们自身发展的现代化的内在动 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和恒久的生命力。 当今社会已经形成共识,即解决我国当代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 能力将成为影像现实经济发展和长期结构调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 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国际竞争问题、结构调整发展发展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和谐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问题及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等。 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创新成为伴随我国发展的重要韵律。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 创新的作用。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 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未来应对重大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 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 键。 2008 年 6 月 23 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 会上的讲话中就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 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二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三是必须培养、造就 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四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 :创新的概念与理论演变 本节学习要点:理解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的概念: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队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 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讲,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 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得更新和发展的活动。 经济学领域第一个系统、完整提出创新概念的人当属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熊彼特在 1912 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该书在西方轰动一时, 是第一本用创新理论阐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专著,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巨作。 熊彼特之后,技术创新出现了两个流派新古典主义与新熊彼特主义。技术创新的新古 典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索洛;新熊彼特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 莫尔顿.卡曼、南希.施瓦茨等。 技术创新的分类:按创新的大小,把创新分为根本性创新、适度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根 据创新所依赖的市场不同,将创新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技术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理论基础。 国家创新系统有六个基本要素: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的内部运行机制、行 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和国际联系。 :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本节学习要点:把握创新能力的概念、定义,并进一步理解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能力的内涵: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的提出新的发 现、发明或改进改革方案的能力。这种提法基于创新能力是在创新过程、创新活动中体现 出来的,将创新能力的结构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种能力。 创新能力的意义包括:创造性表明创新能力是以与经验、传统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目标问题”则强调创新能力是需要自主发挥出来的能力,而不是某种被动能力,同时具 有目的性的特征;“产生价值”潜藏了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与主体,创新能力的大小总的 来说是创新过程产生的价值衡量,同时这种价值或者说创新能力的大小由社会决定,而不 是创新主体决定;“过程”则强调创新的实践性,并意指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要从实践的角 度衡量;“才能和潜质”则是说创新能力既包括已表现出来的才能水平,也包括潜在的未 激发出的才能水平,这一点对于能力建设尤为重要;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提出新 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 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作为基础与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条件和手 段的创新知识储备;作为贯彻和实现的创新专门技能;作为动力和控制方向的创新精神。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偏低,而创新型 人才的严重不足直接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减缓经济与科技增长速度的根本 原因。只有具备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资源,才能形成集聚优势,才能变成巨大的创 新力量。 创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必须品。但种种迹象表明,创新能 力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我国人才创新能力缺失表现在:创新主观动力不足、 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创新勇气与毅力不足。简单的说,就是不愿、不能、不敢。 总之,创新是实践中的创新,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中表现的潜质与能力,创新能力建设 既需要对创新有深刻领悟,也需要掌握创新能力建设的方法,更需要依托创新生态环境顺 势而为,从而促成创新能力建设由感性到理性、由方法到实践的飞跃。 第二章: 创新活动的特点和类型 学习要点:通过学习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达到对创新,尤其是对技术创新形成更为系统 的理解,了解创新的基本类型,理解三种类型创新活动的规律。 第一节:创新活动的特点 本节学习要点:了解创新活动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创新是 问题解决的过程;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期性。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创新活动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剖析:创新是人的本质属 性;创新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期性。 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作为人类生存本质而存在的,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人要 生存发展必然要进行创新;创造、创新是人生存的本质或本性;创新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 与文化的本质。 正是蕴含人文创造本质的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等自然物的最本质特征。 马克思认为,进行能动性实践创造活动,是人主体性的标志。主体性的人与客体的根本 区别就在于能动性。 创造与创新,是人类社会生存、生活的基本品质。 创新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创新的重要目标之 一就是着眼矛盾问题找对策,从而解决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创新的过程也是“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对于简单的问题而言,创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更加复杂,需要从多维、多角度去分析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 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 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 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任何创新都具有不确定性,创新的程度越高,不确定性就越大,创新的实现与扩散过程 也就是创新不确定性逐步消除的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有三种类型:市场的不确定性、技 术的不确定性和战略不确定性。 :创新活动的类型 本节学习要点: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分别掌握每种创新活动的 特点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随后的中共中英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指出了三种类型的创新,即原始创新、集成 创新和二次创新。 原始创新,就是企业率先于其他的企业而将发明首次商业化,以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原始创新的基本特点有:核心技术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 持的内在性。 一般来讲,原始创新型企业既是技术上的领先者,又是市场方面的领先者,原始创新的 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技术与市场两方面的率先性奠定的。 原始创新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开发方面,企业的原始创新通常来自企业内部的 R&D,是企业长期技术发展、积累和研究开发的结果;生产制造方面,原始创新企业一般 进入行业领域比较早,能够优先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较早建立起与新产品能够相适 应的企业核心能力;市场营销方面,原始创新者通常是敢于开拓的企业,获得的独特的市 场信誉,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原始创新的劣势主要表现在:技术开发方面,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生产制造方面,难 在社会上招聘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市场营销方面,需要在市场开发、广告宣传等方面投入 大量的资金,挖掘市场需求,打开产品销售局面。 集成创新的关键点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产品知识的分类;开放性的组织结构对集成创 新意义重大;集成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知识来源 总而言之,集成创新这种新技术管理模式所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不是技术供给本身,而 是日益丰富、复杂的技术资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因此,他的逻辑起点是把技术的需 求环节,其实质内容是在创造符合要求的产品与丰富的技术资源供给之间创造出“Match” (匹配) ,其知识来源是以美国大学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基础研究。 我国的集成创新应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在技术方面,我国集成创新要根据 本土市场的需求结构特点,产生或者形成自主的产品概念;其次,在管理方面,企业层面 需要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程序,以及跨部门、 多学科的开发团队等。 二次创新也称为引进消化再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以率先的原始创 新者的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受限于已有的技术范式,并沿既定 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 (11 )我国二次创新的演进:以市场换技术的尝试;从“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 (12 )二次创新能力,是形成“中国式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13 )二次创新的特点:模仿性与跟随性;R&D 的针对性;资源投入的集中性。 (14 )二次创新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因素:进行二次创新的企业要有较强的设计、工程生产 能力;二次创新仍然要求企业有一定规模的 R&D 投入;二次创新中的技术模仿并不等于侵 犯知识产权,二次创新更强调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学习和模仿尚未市场化的创新科研成 果。 (15 )二次创新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首先在技术开发方面,二次创新者不做开拓探索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 追随学习者;其次,再生产方面,二次创新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是其是否吸引用户的 最直接因素,也是产品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最后,在市场方面,对于原始创新者率先创 新者而言,新市场的开辟具有很高的风险,从新产品上市到逐步战胜代替品,并被用户所 接受,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劣势:二次创新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被动性;在市场方面,被动跟随和市场定位经常性的变 换也不利于营销渠道的巩固与发展;有时还会受到进入壁垒的制约。 第三章: 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 学习要点:通过学习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创新模式,深入理解创新活动的宏观演变,借助 吸收已有创新模式实现促进自身创新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学习经过 归纳的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过程,领悟创新的过程性,把握创新过程中的时间 维度,并理解创新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并使读者对创新过程产生一定见解。 第一节:创新活动的模式 本节学习要点:通过本节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熟知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 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链环回路模式与系统集成网络模式的主要内容,并了解封闭 式创新模式与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主要特点与区别。 从技术推动模式到传统集成网络模式: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众多学者曾先后提出许多 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板型: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 链环回路模式与系统集成网络模式,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企业创新的过程。 创新活动的模式有?从技术推动模式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第一代创新模式:技术推动 模式、第二代创新模式:市场推动模式、第三代创新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第 四代推动模式:环链回路模式、第五代创新模式:系统集成网络模式;从闭环创新模式 到开放式创新模式。 熊彼特是技术创新模式的最初倡导者,该模式强调了基础研究或应用领域的重要性,认 为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间接的满足或者创造了某种市场需求。 施穆克拉通过对 1948 年到 1951 年间美国铁路石油提炼部门的考察得出结论,市场的需 求和市场的潜力是决定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 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推动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反映出创新的复杂性,仅将创新过 程看做是简单的创新模型。 封闭式创新模式收到的挑战:熟练工人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越来越强;风险资本市场的 兴起;被搁置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外部选择;外部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封闭式创新模式和开放式模式的比较?封闭式创新模式的基本原则:本行业里最聪明的 员工都为我们工作;为了从研发事业中获利,我们必须自己进行发明创造,开发产品并推 向市场;如果我们自己进行研究,那么就能首先把新产品推向市场;最早把新技术转化成 产品的企业将胜利;如果我们的创意是行业内最多、最好的,那么我们一定在竞争中取得 胜利;我们应当牢牢控制住我们的知识产权,这样竞争对手就不会从中获利。开放式创新 模式的基本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聪明人为我们工作,我们需要和企业内部外部的人员通力 合作;外部研发工作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内部人员需要分享一部分价值;我们不是非要 自己进行研究才能从中获利;建立一个更好的企业模式,把产品争先推向市场为重要;如 果我们能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创意,那么就一定能够成功;我们应当从别人对我 们的知识产权使用中获利,同时只要提升改进我们的企业模式,那么也同样应当购买别人 的知识产权。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优势:开放性、效率好。 :创新活动的过程 本节学习要点:通过本节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应该能够掌握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与管理 创新的具体过程。 新产品创新的过程。新产品的开发是众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因为新产品开发具有高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为了有效控制与避免高风险,库珀 提出了新产品开发从创意到最终产品投放市场全过程的“阶段关口”法。 下面对新产品开发过程的阶段关口法进行分阶段的介绍:构思阶段;第一阶段:确定 范围;第二价段:确立商业项目;第三阶段:开发;第四阶段:测试;第五阶段:投入市 场。 在构思阶段,伟大的产品来源于伟大的创意,产品创意是开发新产品的关键。 在第三阶段开发阶段,新产品开发是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考验,是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 中的关键环节。 在第五阶段,一个良好的营销目标应该满足 SMART 原则,即 S(具体的) 、M(可测量性) 、A(以行为为导向) 、R(现实性,可实现的) 、T(有时间限制的)原则。 在第五阶段投入市场阶段,具体的工作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 择;产品定位。 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宏观环境由政治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环 境构成。 企业评估细分市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各细分市场的规模和潜力;二是 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三是企业本身的目标和资源。 产品定位的概念和方法。概念:指企业在所选择的目标市场上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 同的印象,使之在某方面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从而在目标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方法: 一是功能定位,强调其产品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二是品质定位,侧重于向消费者传达其 新产品具有某种良好的具体品质。 (11 )知识创新的过程有:发现问题;选题立项;研究问题的解决;知识创新成果的呈现。 (12 )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逻辑起点,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开始进行探索和 研究。 (13 )研究问题的来源有以下几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个人兴趣;与他人交 流;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选题的依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科学性;创新性;社会和经济价值;可行性。 (15 )研究者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可以选择逻辑和非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推理 法;智力激励法;直觉思维法。 (16 )演绎推理有三段论、选言推理、假言推理、关系推理等形式,其中,三段论是演绎 推理的一般形式,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 (17 )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本能意识、快速性等特点。 (18 )知识创新成果的呈现有以下具体步骤:研究框架的拟定;初稿撰写;反复修改。 (19 )管理创新的过程有三个特征:管理创新是循环渐进的;内部变革促进者的范围广泛, 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和员工,同时一些外部人员也可能是组织的管 理创新变革和促进者,如顾问等;组织的管理创新活动受到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的潜在影响。 (20 )管理创新最初的动因可能来源于内部变革促进者对现状的不满,意味着需要采用新 的管理方式。 (21 )管理创新方案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二是与组织 的环境相适应; (22 )标示阶段是管理创新的最后阶段,当管理创新实施方案一确定管理创新就进入最后 阶段标示阶段。 :创新能力的要素和评价 学习要点:本章主要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与评价原则、指标和方法 等问题展开论述。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创 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理解创新能力各构成要素的具体含义,掌握创新能力评价的具体方法。 :创新能力的要素 本节学习要点:本节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知识 储备、创新专门技能、创新精神四个具体要素的含义与特点。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地反映,它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事 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狭义上来说,思维通常专指逻辑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的含义与特点?含义: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他是人们在创新 活动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与一般的思维方式相比,它具备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等特点。 特点:新颖性、综合性、实践性、多向性。 创新思维能力的类型及其基本概念?类型:发散型思维、聚合型思维、侧向型思维、逆 向性思维。发散型思维的概念:又称放射思维、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指考虑 一个问题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途径或一种方法,而是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聚合 性思维的概念:运用模式化的心理活动,将问题的解决方法集中在一点上;侧向型思维的 概念:是指在沿着顺向思维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受到阻碍,思考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 从旁侧开启一条新的思维方向,从侧面以迂回的方式展开思考活动。逆向型思维的概念: 是一种反常规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头脑风暴法、逆向求异法、检核表方法。 创新知识储备。创新知识储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创新知识储备的作用: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量越大,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思路就越多,对 于创新活动就有力;只有掌握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知识等,才能 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可以提高理解力,拓宽思路,但也容易出现束缚人们思想等问题。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整体性、协调性、动态性等特点。 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来看,其知识结构的金字塔通 常由以下四类知识构成:个体所具备的基础性知识,如语言、数学等;个体所具备的专业 知识;个体所具有的以创新活动为导向的综合性知识;个体所应具备的方法论知识。 以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例,现阶段,我国对从事工程技术人员所具备 的知识提出了如下的标准:第一,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第二,掌握现代专业知识;第 三,有解决极其复杂技术的能力;第四,对问题判断能够做到完整的客观性,有系统的思 维和抽象概括能力;第五,能够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最新的设备和材料来解决问题;第六 ,能够提出改进设备和材料的方法;第七,有全面、周密的计划和组织能力;第八,有具 体分析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11 )创新专门技能的含义:以创新为目的,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完成创新活动的技能。 (12 )创新技能与创新知识储备、创新思维等要素,共同构成了创新活动获取成功的先决 条件。 (13 )创新专门技能的构成有以下几种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技法。 (14 )创新技能是实现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掌握有效的创新技能,是创新活动成功进行 和创新成果最终呈现的有力保障。 (15 )创新精神的含义:从事创新活动的动机、意识及创新思维活动和创新心理状态,是 在创新活动中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新的勇气、意志、信心等。 (16 )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灵魂,是凝聚创新其他要素完成创新目标的凝聚力。 (17 )创新精神的构成:探索精神、实践精神、自主精神、团队精神。 第二节:创新能力的评价 本节学习要点:本节需要掌握创新能力的评价原则、指标和方法。 创新能力的评价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 原则、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原则。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二者的突出特点分别为:定性评价比较注重观察、主观分析、 归纳等手段的运用,基本不涉及数学模型;定量评价注重收集数据、客观分析,非常依赖 数学模型。 定量评价往往被认为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其科学性和说服力也较强。 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价、创新知识储备的评价、创新专门技 能的评价、创新精神的评价、创新成果的评价。 几种主要类型的思维能力包括:聚合型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和侧向性思维等。 个体的逻辑思维能直接决定了其创意能否有效的转化为创新成果,是已有关于创新思维 能力评估的普遍在关注点。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评估时广泛使用的二 级指标。 常用的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 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 计算模糊评判矩阵的步骤有以下几步:确定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 重;确定主评价因素的判断矩阵。 (11 )层次分析法一般包含四个主要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对比矩阵、计算权向 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本章学习要点: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创新能力系统性的塑造方法,掌握从整体入手,弥补 创新能力短板的思路。理解创新能力动态建设的方法,掌握从实践入手,加强预见、创造、 执行三个创新环节的方法。理解创新能力多元化的培养方法,把握创新能力要主动培养、 从生活中培养、基于需求培养的原则。 :创新能力系统性塑造 本节学习要点:理解创新能力塑造需要什么要素,有的放矢地把握创新年能力系统性的塑 造方法。 美国教授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和米切尔.鲁特.伯恩斯坦归纳了伟大思想家使用过的 13 种 思维工具,它们是:观察、想象、抽象、模式认知、模式形成、类比、躯体思维、感情投 入、层次思维、模型化、游戏中的创造力、转化、综合。 袁江洋对以上 13 种思维工具进一步做了归类系统化为四种思维模式。观察:大脑通过生 理感官获取关于身体外界的新信息;联想:包括抽象、模式认知、类比、模型化等思维方 式;想象:包括模式形成、感情投入、层次思维等方式;躯体思维:有别于一般感官思维 的默会思维形式,在实践性强的活动中表现抢眼。 这四类思维形式中,联想和想象起到核心作用,创新思维主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记忆加 工而成,这也是创新思维区别于传统思维的的关键之处。 创新要依赖创新原料,其基本要求是:全面性;抽象性;系统性。 创新动力是推动创新主体坚持创新实践的激励与驱动因素。 :创新能力动态过程性建设 本节学习要点:把握创新的流程以及在过程和实践中建设创新能力的方法。 创新能力主要由预见力、创造力、执行力组成 。 在创新预见力的模块,观察起到了信息输入的作用。 在有顺序的基础上还有一些方法能提高观察的条理性:定点观察法主要针对相对静态的 对象;时空观察法是对不同时间、空间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追踪观察法则是跟随观察对 象进行实地的考察的方法;类比观察法是将多个对象进行比较以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 法;调查研究法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包括询问在内的手段了解客观情况的方法。 创造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力的应用与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显得越发重要。 早期的研究方法主要从杰出人物出发,对极具创造力的科学界、艺术家进行研究,试图 发现共同的地方。 斯滕伯格在创造力的性质中提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和人格维度组 成。 提升创造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个性特质、知识方法、环境氛围。 思维风格的分类有哪些?按照心理自我管理的功能,划分为立法型、执法型、司法型; 按照心理自我管理的形式划分为专制型、等级型、平等竞争型、无政府型;按照心理自我 管理的水平分为全局型和局部型;按照心理自我管理的范围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按照心 理自我管理的倾向分为自由型和保守型。 创造型人格的 10 种基本素质如下: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善于与他人交流 互补、有爱合作的精神;善于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精神;勇于反思、质疑、发现问题的探 索精神;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重实验重实效的求实精神;百折不挠、能承受失败的压 力和委屈、持之以恒的精神;独立思考、敢为人先、敢争第一的开拓精神;热爱事业、创 一流佳绩的敬业精神;知难而进、自信自强的精神。 情绪心态对整个创新活动的时机把握和程度控制起着润滑剂的作用。 (11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 年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 分为四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 (12 )创新技法是创新过程中创新思想形成与创新思想落实为最终的物质或精神产品两个 环节的直接桥梁和关键条件。 (13 )日本创造学会会长高桥成先生把创造技法分为三类:一是扩散发现技法;二是综合 集中技法;三是创造意识培养技法。 (14 )根据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头脑风暴法的激励原理主要由以下几点:联 想反应、热情感染、竞争意识、个人欲望。 (15 )影响创新的组织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工作因素、领导与群体因素、组织文 化与政策因素、资源丰富性因素等。 (16 )目标制定是有方法和技巧的,目标的确定有这样一个原则,即 SMART 原则:目标必 须是具体的;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 相关性;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17 )关于态度的树立,有人提出了“严、实、快、新” 四字要求:要着眼于严,积极进 取增强责任意识;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 办事效率;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 (18 )养成立即行动行动习惯的 7 个方法有哪些?不要等到条件完美才行动;成为行动家, 练习去做而不是去想;光靠想象是不可能成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