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党校 党课讲稿_第1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党校 党课讲稿_第2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党校 党课讲稿_第3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党校 党课讲稿_第4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党校 党课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参考文献来源 参考源自以下文献: 1计志宏,教学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曲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2中国知网,期刊文献 3百度文库,相关文章 内容安排 第 2部分 内容概述 第 1部分 背景链接 第 4部分 现实意义 第 3部分 正文导读 一、背景链接 出版情况简释1 书名释义2 写作原因:历史、现实、直接3 一、背景链接 恩格斯的 路德维希 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以下简称 费尔巴哈论 )一文写于 1886年,最初是 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 论刊物 新时代 杂志第四、五期上。 在 1888年,恩格斯应读者要求,出版 了该文的单行本。文字经过恩格斯的修改 ,又加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恩格斯全 面地阐述了关于 费尔巴哈论 的写作背 景及意义。 他还把马克思 1845年春写的 关于费 尔巴哈提纲 作为单行本的附录,也一并 印行,以加深读者对全文历史背景的了 解。 出版 情况简释 终结 一文的出版物 一、背景链接 “ 终结 ” 一词的理解有一般两种: 终结是 结束、完结 的意思,大多数参考书都这么 认为 ; 终结是 出路 的意思。 德国古典哲学中还有革命性的一面,即有黑格尔的辩 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两个成就,也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不能说德国古典哲学结束了、完结 了,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 引导德国古典哲学走出了死胡同,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 元。 参考文献 : 1徐良梅,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书名小议 J,武汉 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20卷第 6期, 2000年 11月 2王栋梁,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书名解读 J,新西 部,第 2期, 2010年 书名释义 一、背景链接 黑格尔 施蒂纳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 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而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的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 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划清 “ 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 和德国 古典哲学之间的界限,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 。 这个 愿望最初是他们在 1845年 9月到 1846年夏季 共同写作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中,通过批判 以费尔巴哈、布鲁诺 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 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来实现的 。 马克思与恩格斯 一、背景链接 费尔巴哈 鲍威尔 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曾请威斯特伐利 亚的出版商即 “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 尤 迈耶尔 和 鲁 雷佩尔 出版。但由于第二卷直接批判了他们的 观点,所以他们就 拒绝承印 了。后来又遭到 警察阻 挠 ,最终未能如愿 。 40多年过去了,由于实际斗争和其它理论研究 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 个问题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关系,进一步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意义,这就 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期待已久的愿望。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 2/2)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二:现实原因( 1/2) 从 19世纪 40年代到 80年代,一方面,国际 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蓬勃的发展,欧 洲和北美许多国家纷纷 建立 了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 工人政党 ,马克思主义得 到广泛的 传播。 另一方面 ,资产阶级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 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 反抗 。当时,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的资 产阶级哲学家们,在 “ 新 ” 哲学的美名下大肆 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 及保守的社会政治思想 。 一、背景链接 一时间 , “ 新康德主义 ” 、 “ 新黑格尔主 义 ” 以及其它折衷主义、庸俗进化论和唯意志 论在欧洲各国流传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新康德主义 ” 。他们在 “ 回到康德去 ” 的口号 下,给康德哲学穿上科学的外衣,以对抗马克 思主义哲学 。 在 这种形势下,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和修正 主义的进攻, 捍卫马克思主义 的纯洁性,科学 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进一步推 动蓬勃发展的国际工人运动,指出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伟大意义,已成为一项 很迫切的任务了。 写作原因二:现实原因( 2/2) 一、背景链接( 3/3) 写作原因三: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哥 本哈根大学教授 施达克 写了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 一书。在书中,施达克驳斥了 许多学者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但由 于阶级条件的限制,他并未正确理解费尔 巴哈哲学的性质,认为费尔巴哈是个唯心 主义者,这说眀施达克不懂什么是唯心主 义、什么是 唯物主义。这 一涉及划分哲学 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 巴哈哲学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当 德国社 会民主党理论刊物 新时代 请求 恩格斯 著文 评述施达克的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 时,恩格斯便 “ 欣然同意 ” 了。 新时代 施达克 恩格斯 二、内容概述 中心思想1 历史地位2 逻辑结构3 二、内容概述 中心思想 恩格斯 在本书中说明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同它的先驱 德国古典哲学 的联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 论来源 ; 系统 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 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 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意义。 恩格斯 二、内容概述 普列汉诺夫 于 1892年为这本书的 俄译本写的序言和注释本中指出:这 本书 “ 是集了这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 点的大成 ” 。 恩格斯 在 1890年给德国大学生约 布洛赫的信中说: “ 我可以向您指 出我的 欧根 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 行的变革 和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我在这两 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 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 ” 历史地位( 1/2) 普列汉诺夫 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 始人和领袖之一,最早在 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家 二、内容概述 列宁在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 三个组成部分 一文中也指出: “ 在思 格斯的著作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 和 反杜林论 里是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 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 共 产党宣言 一样, 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 读的书籍。 ” 费尔巴哈论 一 书是马克思恩格 斯所处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它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在 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的道路 。 历史地位( 2/2) 列宁 二、内容概述 逻辑结构 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 “ 合理内核 ” ,阐述了 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论述了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第一章 第二章 主要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 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三章 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是一个 唯心主义者。所以费尔巴哈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者,即上半截(自然观)是唯 物主义的,下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第四章 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在分析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以后,恩格斯系统地阐 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家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 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正文导读 第一章:分析批判黑格尔哲学1 第二章:哲学基本问题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2 第三章: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3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4 三、正文导读(第 1章) 第 1章:分析批判黑格尔哲学 第 1章的主要内容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和批判,恩 格斯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 “ 合理内核 ” ,分析黑格尔哲学唯 心主义体系同辩证法的矛盾,概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1. 黑格尔哲学的时代背景、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 2. 黑格尔辩证法的 “ 合理内核 ” 3. 恩格斯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三、正文导读(第 1章) (1)时代背景 1770年 8月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 他的 精神现象学 1801年出版,是黑格 尔哲学的先导。 1817年出版的 哲学全书 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 1818年 ,普鲁士王国任命他为柏林大学教授, 1829年任命他为柏林大学校长。他于 1831 年逝世。 19世纪的德国,经济上和政治 上都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什么大工业、 封建割据,四分五裂,整个国家分为 30 多个封建小邦。这种分裂不统一的状况 ,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的德 国,资产阶级虽然已经诞生,但仍然是 由封建贵族掌握国家权力。 1. 黑格尔哲学的时代背景、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 黑格尔 (1770-1831) 三、正文导读(第 1章) (2)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 这时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相比,有 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它诞生的时间比英法资产阶级晚 。英 国资产阶级 1688年已享有政治上的统治权,法国资产阶级 1789年也夺取了政权,而德国资产阶级在 18世纪末才诞 生。它一出世,欧洲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显示出了强大力 量,德国资产阶级一问世,就害怕无产阶级。这就造成了 德国资产阶级既想革命、又害怕人民的动摇性和保守性。 二是它不如英法资产阶级那样富庶和集中。 这样就 造成了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既想革命,又不相 信自己的力量,更不敢依靠人民,表现出一种企图走一条 同封建贵族谋求妥协的道路。 1. 黑格尔哲学的时代背景、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正文导读(第 1章) (2)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 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曲折地反映 在黑格尔哲学中,使其哲学也带有两重性 革命的辩证 法 和 保守的唯心主义 体系。 黑格尔哲学的革命的方面,由于它的抽象、晦涩和 隐蔽,而没有被 “ 近视的政府 ” 和 “ 同样近视的自由派 ” 所发现; 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方面,为当时德国的封建贵族所 接受和欢迎,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因此,黑 格尔的哲学著作成为当时高等学校法定的教科书。 1. 黑格尔哲学的时代背景、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正文导读(第 1章) (1)黑格尔辩证法的 “ 合理内核 ” 黑格尔辩证法的 “ 合理内核 ” 指的是在其唯心主义 神秘外壳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发展的学说。 (2)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 “ 合理内核 ” 的剖析 直接对象:恩格斯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 “ 合理内 核 ” ,是从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 “ 凡是现实的都 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 开始的。 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曾被看作是为普鲁士现存制度 辩护的。所以,当时曾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 的自由派的愤怒。但是在这个命题中,却包含着革命的辩 证法的发展观。 2. 黑格尔辩证法的 “ 合理内核 ” 三、正文导读(第 1章) (2)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 “ 合理内核 ” 的剖析 分析方法: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剖析运用的是 个别上升到一般 的方法。 逻辑过程: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黑格尔的这 一命题,揭示了它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并不认为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无条件是现实的 ; 黑格尔所说的 “ 现实性 ” ,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 下所永远具有的属性; 黑格尔的 “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 这个命题,根 据恩格斯的分析,就转化为另一个命题 “ 凡是现存的 都是应当灭亡的 ” 。 2. 黑格尔辩证法的 “ 合理内核 ” 三、正文导读(第 1章) (3)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这一命题之后,进一步指出了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 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 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 ,否定了以往形而上学的世 界观。 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恩格斯论述了人类认识和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指出人类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 是无止境的。 2. 黑格尔辩证法的 “ 合理内核 ” 三、正文导读(第 1章) 恩格斯在解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从 三个方面概括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3. 恩格斯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 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总 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运 动。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 法的反映。 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 止是相对的。 “ 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 状态的提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 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 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 主观辩证法就是思维的辩证法,它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而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样 就去掉以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糟粕,使之成为用脚立地的、具有 唯物主义性质的辩证法了。 辩证法既承认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是绝对的,也承认事物发展过程中存 在着相对静止。前者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它是绝对的;后者体现 了辩证法的 “ 保守性 ” ,保守性是相对的。这样就既反对了形而上学 不变论,又与否定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划清了界线。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第 2章: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 2章主要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 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 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 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 基本内核 ” 和旧唯物主义局限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是,哲学的这 种理论形式并不是说每种哲学都具有科学性、都是正确 的。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主要取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正 确解决。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些哲学家,曾经对什么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例如,费尔巴哈在批判 “ 上帝创造世界 ” 的宗教学说的时,提出了比较接近哲学 基本问题的观点,他指出: “ 神是否创造世界的问题 就是精神对感性的关系问题 这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也是 最困难的问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在这个问题的周围兜圈子 ” 。但是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不完整的。恩 格斯在本书中考察了人类认识史,总结了人类哲学思维,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完整的科学的论 证。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 在第二章中,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 题,指出: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 (2)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科学地概括哲学基本问题并确定它在哲学中的地位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恩格斯结合原始宗教的产 生,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2)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 哲学基本问题 “ 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 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 ”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 低下,人们没有科学知识,不了解了自身的身体结构,还 不能对许多生理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认为做梦是人们身 体内部的灵魂活动,人死后,灵魂离开人的身体而移居别 的地方。于是,就产生了 “ 灵魂不死 ” 的观念。同样,由 于十分相似的原因,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自 然力被人格化,出现最初的神。这说明那时人们已经在开 始思索 “ 灵魂 ” 对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 题的最初形式,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2)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中世纪的特殊的表现形式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哲学以后,思维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就一直是贯穿于全部哲学发展史的最高问 题。 在欧洲中世纪,由于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人们 的思想长期被基督教的创世说所禁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不可能以直接明显的方式明确地提出来,而只能以曲折的 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在经院哲学内部出现的唯名论和唯 实论的斗争。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围绕着一般和个别 的关系问题展开,其实质是围绕着 “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 神,还是自然界 ” 的问题的争论,这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场斗争,促进了经院哲学 的瓦解,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论的发展作了准备。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2)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近代的经典表现形式 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新兴资产阶级以近代唯物论为 武器,反对封建制度和传统宗教的统治,哲学基本问题以 尖锐的形式针对教会提了出来: “ 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 从此以后, “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 的问题的争论就冲破了神学的束缚,获得了直接作为哲 学基本问题的完全的意义,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 ,是对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发展史的科学总结。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 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 第一性 的问题; 二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是 世界是否 可知 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与意义 对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唯一标准,使各种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 大阵营。恩格斯说: “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 的 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 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 恩格斯提指出,这是唯一科 学的划分标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它标准。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与意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 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线。 世界是否可知? 绝大多数哲学家 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其中不仅包括唯物主义者,而且也包 括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一贯坚持世界可知,他们把知识看成是 客观实在的反映。 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恩格斯以黑 格尔为例,说明他是怎样论证世界的可知性。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从根本上驳倒了不可知论是社会实践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进行 了彻底的批判,指出: 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 驳斥是 实验和工业 ,即人们的社会实践。 他举了有机化学和天文学中的两个例子,说明人们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 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从根本上驳倒了不可知论。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 基本内核 ” 和旧唯物主义局限 (1)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实质 费尔巴哈思想发展历程 恩格斯首先指出费尔巴哈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黑 格尔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历程。 费尔巴哈从信仰上帝到信仰理性,即信仰黑格尔主 义。但他从来不是一个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他不满意黑 格尔哲学,于 1839年出版了 黑格尔哲学批判 一书,同 黑格尔唯心主义彻底决裂,走向了唯物主义道路。费尔巴 哈于 1841年发表 基督教的本质 一书,标志着他的唯物 主义的胜利。他在 1843年又发表了 未来哲学原理 一书 ,全面阐述了他的 “ 人本学 ” 唯物主义体系。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 基本内核 ” 和旧唯物主义局限 (1)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实质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费尔巴哈看来, “ 我们自己所属的 物质 的、 可以 感知 的世界,是唯一 现实 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 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 物质 的、肉体的器官即人 脑的 产物 。 物质 不是 精神 的产物,而 精神 却只是 物质 的最 高产物。 ” 可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 题,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但是,费尔巴哈到此突然停止不前了。由于他反对 庸俗唯物主义,因而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产生偏见,不愿 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 基本内核 ” 和旧唯物主义局限 (2)唯物主义是不断发展的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偏见时,提出了一个极为 重要的思想: “ 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 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 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 。 (3)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恩格斯提出、 18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 限制,有三个缺陷: 第一、机械性 ,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 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第 二、形而上学性, 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 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用静止的、循环论的 观点看待事物,否认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三、正文导读(第 2章) 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 基本内核 ” 和旧唯物主义局限 (3)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三、唯心史观 。 18世纪唯物主义者在反对中世纪 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社会历史看作是毫无联 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看作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 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4)费尔巴哈没能克服 18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 费尔巴哈由于受到反动当局的排斥,长期生活在乡 间,远离德国的工业中心和科学文化中心,因而 孤陋寡闻 ,不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 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践 。所以 ,费尔巴哈虽然生活在 19世纪 40年代,处在资产阶级哲学 发展的最高阶段,但是他不可能克服 18世纪唯物主义局限 性。恩格斯以极大的同情指出,这些不是费尔巴哈本人的 过错,而是德国当时社会状况造成的悲剧。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第 3章: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 第 3章,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道 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 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是一个唯心主 义者。所以费尔巴哈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者,即下半截(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上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的。恩格斯批评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 地方。 1.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2. 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观的对立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1.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1)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目的 费尔巴哈对传统的基督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 他并不希望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宗教完善化,建立一种无 神的,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的新宗教。 (2)费尔巴哈宗教观主要点 一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 教。他说: “ 心不是宗教的形式 ” ,而是 “ 宗教的本质 ” 。 二是把宗教的变迁看作人类历史划分的标志,认为 宗教的变迁决定历史的发展。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1.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3)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关系混为一谈。 费尔巴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是宗教的本 质。人的感情包括性爱、友谊、同情、舍已精神等等。费 尔巴哈把人的感情提到宗教的地位加以崇拜,这就把人们 的感情关系当作离开物质关系的一种宗教意识,从而陷入 了历史唯心主义。 恩格斯指出,人的感情和宗教不是一回事。人与人 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 在的;宗教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将最终消 亡,而人们之间的感情却仍然存在。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1.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3)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变迁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 量。 费尔巴哈说: “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 迁而彼此区别开来 ” 。 恩格斯指出,这个论断是绝对错误的。这就把人类 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的历史,归结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这就颠倒了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1.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3)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费尔巴哈把宗教看成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费尔 巴哈没能揭示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 径。所以他虽然批判了基督教,但又要建立一个永恒的无 神的宗教。 宗教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过程。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和民族宗教的观念,反映了生 产力水平低下,以及与此相应的人们的物质生活生产过程 的狭隘关系。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 根源,在于人们受这种社会的盲目的异已力量的支配而无 法摆脱,在于劳动者对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 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 的重要精神手段。社会的发展必将最终抛弃一切宗教,宗 教将随着产生宗教的根源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2. 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观的对立 (1)出发点上的对立 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 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中谈到的人是抽象的人。这种 抽象的人就是他的伦理学的出发点。费尔巴哈是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者,他只看到人的自然本质,看不见人的社会本 质,看不见在道德关系背后的经济关系。他的作为伦理学 出发点的人,不是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的人。 他所讲的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而是从一神教的神羽 化而来的。费尔巴哈道德中的人比他在宗教里的人更加抽 象化了。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2. 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观的对立 (1)出发点上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反对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 点。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中生 产和生活着。人们之间的 道德关系 是一种社会关系,属于 思想关系的范畴,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是一定经济基 础的反映并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 。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的道德,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同时,被统治阶级在同统治阶级斗争中也形成自己的道德 观念。 恩格斯指出: “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 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 从他们进行 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2. 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观的对立 (2)核心观点的对立 费尔巴哈道德论的核心是 “ 爱 ” 费尔巴哈离开社会经济关系考察道德规范,主要表 现在他晚年写的 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 自由着眼 和 幸福论 两部著作中,他宣扬建立 “ 爱的 道德 ” ,提出 “ 道德的原则是幸福 ” ,他认为人生来就具 有追求幸福的欲望, “ 对幸福的追求 ” 是一切道德的基 础。 “ 对已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 ,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 ”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2. 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观的对立 (2)核心观点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爱是一种思想感情,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不会有统一的爱,爱作为阶 级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原则,实际上只有在极其狭窄的范 围内才是可能的。 恩格斯指出: “ 把一切人都联合起来的爱,则表现 为战争、争吵、诉讼、家庭纠纷、离婚以及一些人对另一 些人的最高限度的剥削中 ”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 能真正实现全人类的爱。 三、正文导读(第 3章) 2. 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观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恩格斯指出, “ 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和它的一切前 驱者一样的。它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 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 。 实际上,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而在阶级社会 中,则有阶级性。每阶级,每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恩格斯还指出: “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 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 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 。由此,恩 格斯揭露了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实质,指出不管他的主观愿 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完全是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 三、正文导读(第 4章) 第 4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 第 4章,在分析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以后,恩格 斯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 家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彻底的唯物主义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3.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4.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最为详尽的阐述 三、正文导读(第 4章)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彻底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顶 峰,也是资产阶级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他们的 哲学都是有缺陷的。 黑格尔 哲学虽然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但由于受其唯心主义保守思想的影响,而不 能发展。 费尔巴哈 虽然抵制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 ,但他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一起扔掉了,因而 ,他并没有把唯物主义哲学推向前进。 三、正文导读(第 4章)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彻底的唯物主义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创立 了一个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既不同于唯心主 义,也不同于以往一切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对此,恩格斯 讲了两点 :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学派是一个 唯 物主义 学派,因此,这个学派同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哲学 是根本不同。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学派是一个 彻 底的唯物主义 学派,因此,它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是根 本不同的。 三、正文导读(第 4章)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保守体系 ,吸取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 法。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改造为唯物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改造的实质就在于把 黑格尔的概念的辩证法改造为关于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 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 “ 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 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 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 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 。 三、正文导读(第 4章)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不彻底的辩证法改造 为彻底的革命的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恢复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一面。把黑 格尔的辩证法贯彻到了包括认识和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 提出了一个 “ 伟大的基本思想 ” ,这就是: ( 1)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郡 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仅过去有发展,而且将来 也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中。 “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 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 ( 2)人类的认识也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它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三、正文导读(第 4章) 3.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恩格斯认为,推动哲学前进的真正动力 “ 主要是自 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 ,因此任何哲学 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说到底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实践以及由它 所制约的自然科学的状况所决定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 学的发展提供依据,哲学则是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 式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成果。 第一,自然科学的发展敲响了形而上学的丧钟。 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己经由 15-18世纪的 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和研究材料的科学。这一时期 出现的生理学就是研究生物有机体生长和活动的种种过程 ;胚胎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地质学 则是研究地壳逐渐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样一来, 形而上学的丧钟也就敲响了。 三、正文导读(第 4章) 3.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第二,自然科学中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 细胞学说 表明有机界有着共同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证明了自然界的 联系和统一性;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的发现,证明了物质 运动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达尔文进化论 证明了物质世界的 前进性和上升性,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的神学史 观。 三大发现的重大哲学意义在于:它不仅使我们能够 发现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发 现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正如恩格斯所说, “ 这样,我们 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 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 三、正文导读(第 4章) 4.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最为详尽的阐述 第一,历吏唯物主义的任务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 “ 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 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 。社会运动的规律根源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指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社会历史领域中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生产 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等等。 第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与自然界发展规律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 然界发展规律的明显区别就在于 :社会历史发展不可能离开人而独立进行,它说到底不过是人的自觉活动 的结果。 第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各个具体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其次,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 量变过程中。 第四,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最终动力 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 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四、现实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1 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2 分析认识社会历史现象3 深化群众路线的认识4 批判继承思想文化、传统文化、科学技术5 四、现实意义 该著作 的第一个中译本是从法文本翻译 过来的。在 20 世纪 30 年代曾出版过好几种中 译本。新中国成立后又重印过多次,并长期 被列为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目。 费尔巴哈论 阐述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今天看来 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 费尔巴哈论 中,恩格斯鲜明地指 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