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大纲,传染病学ⅰ_第1页
● 昆明大纲,传染病学ⅰ_第2页
● 昆明大纲,传染病学ⅰ_第3页
● 昆明大纲,传染病学ⅰ_第4页
● 昆明大纲,传染病学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151301 课程名称:传染病学 英文名称:Lemology 总 学 时:36 学时 (理论授课:30 学时;见习课:6 学时) 学 分:2 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 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 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20%) 、 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 。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的科学。重点应 了解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 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传染病的防治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疾病已被消灭、 基本消灭、控制或减少。但如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已被消灭的传染病, 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已控制的结核又开始回潮,新发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严重地危害着 我国人民的健康。因此,必须加强对传染病的学习、研究和防治,以求最终控制传染病。 通过对传染病学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我省常见多发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 本技能,具有对这些疾病的初步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 传染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属临床内科学的一部分。儿童是多种急性传染病的主要患 者,故必须掌握内科和儿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由于传染病具有特定的病原体,其中包括 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螺旋体、真菌以及引起寄生虫病的原虫、蠕 虫等,同时具有感染后免疫。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 是本学科的必备基础。传染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形成流行乃至暴发流行,故在学习中,必 须注意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然而,传染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 它自身的特点,诸如有明确的病原体,能形成传播链在人群中引起不同规模的群体性发病, 除自然因素外,社会因素是影响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流行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主要 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较为严格的传染病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强。预防控制与 诊断治疗密不可分,病原体和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产生的各种表现,疾病的 发生、发展、引起流行的基本条件以及诊断、治疗、预防有其自身规律等。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传染病学讲课均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课,使同学们更直观地 了解和掌握常见多发传染病的表现,特别是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表现。见习课的要求,对于 大纲所列出的常见病,应掌握病史采集,系统体格检查;对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资料能作准 确分析,并能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拟定治疗原则及措施。掌握传染病的隔离、消毒技术 和预防方法,并能及时、准确地填报疫情。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为了培养 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由于传染病学内容多,课时有限, 要求同学们课前课后要做好预习和复习,计划教学外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为增加学生的 知识面和知识深度,部分章节后提供了一些基础和临床医学与传染病学知识相结合的内容 和相关新进展新技术方面的阅读材料。 课程考核方式,建议使用闭卷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 30%,包括见习考核(20%) 、学 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 ;期末考试成绩占 70%。 第一章 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感染过程的 5 种表现。 3构成传染病流行的 3 个基本条件。 4影响流行过程的 2 个因素。 5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二、熟悉: 1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2传染病学研究的重点。 3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4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规律性、临床特点(发热、发疹) 、毒血症、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反应等。 5传染病的诊断:早期诊断,诊断方法,诊断依据;传染病诊断中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6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7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综合措施,重点措施。 8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要求。 三、了解: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发展简史;预防为主的方针: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 径,保护易感人群。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见习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感染、传染、病原体、流行、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传 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后免疫、侵袭力、毒力、毒血症状、隔离、消毒、治疗、 预防。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感染及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发展简史(自主学习) 。 2感染过程的 5 种表现。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4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规律性,病情发展中的特殊表现:发热、发疹、规 律性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5传染病流行的 3 个基本环节。 6影响传染病发病的因素。 7传染病的诊断原则:早期诊断的重要意义,诊断的依据,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8传染病的治疗原则:采取综合治疗,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支持对症治 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病原治疗或特效治疗,支持、对症治疗的意义。 9传染病的预防: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的综合措施和主导措施。传染病疫情报告的 要求。 (二)见习课 1见习内容: 隔离和消毒、疫情报告。 (1)观看隔离和消毒教学录像片。 (2)学习穿脱隔离衣。 (3)参观传染病病房及具体隔离、消毒措施。 (4)学习填报疫情卡。 2见习目的及要求: (1)掌握隔离、消毒的定义,使同学认识到防止病房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意义及常用的 隔离、消毒方法。 (2)掌握正确穿脱隔离衣的方法、疫情报告要求及如何正确填写疫情报告卡。 (3)熟悉传染病房的布局、设施;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划分。 (4)了解预防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的意义和各种措施。 第二章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毒分型及临床分型,各型的特点。 2各型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3肝功能,常用检测项目的意义。 4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病原诊断、病理学诊断及临床诊断。 5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重型肝炎的治疗要点,慢乙肝、丙肝抗病毒治疗要点。 二、熟悉: 1各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其预防的主导措施。 2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3各型肝炎病理变化的共性特点。 4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1 病理生理。 2 病原学检测的研究现状。 3 并发症。 4 预后。 5 国内外在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欧洲、美国、亚太及中国肝炎防治指南。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见习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黄疸、胆酶分离、急性肝炎、慢性肝 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核苷类似物、干扰素。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概述: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 ; 2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特点;抗原抗体系统。简要介绍庚、TTV 型病毒。 3流行病学:分别介绍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分布及季节性等。 4预防:各型的综合预防措施及主导措施。 5发病机理:甲、乙两型各自的发病机理。免疫反应所起的作用。简要介绍丙、丁、 戊型发病机理。 6病理变化:共同特点。各临床型的特点。 7临床表现:潜伏期(甲、乙、丙、戊型)及临床分型。各临床型的主要表现。实验 室检查:肝功能、酶、蛋白功能测定及判断。病原学检测及其意义。其他检测评价。病原 学检测的研究现状(自主学习) 。 8诊断及鉴别诊断:综合诊断的依据。血清免疫学检测在诊断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主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胆系统疾患进行鉴别。国内外在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自主学习) 。 9治疗:休息、饮食营养的掌握原则,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保肝”药物、免疫调 节、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化及中医中药疗法等的应用及评价。避免乱用药物。重型肝炎的 治疗要点。欧洲、美国、亚太及中国肝炎防治指南(自主学习) 。 (二)见习课 1见习内容: (1)急性黄疸型肝炎典型病例示教。 (2)肝衰竭典型病例示教。 (3)肝炎、肝硬化典型临床体征示教。 2见习目的及要求: (1)掌握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重点是学会分析乙肝两对半。 (2)掌握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3)掌握肝衰竭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能早期识别肝衰竭。 (4)掌握甲肝及乙肝的预防措施。 第二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传染源、传播途径。 2发病原理,基本病变:小血管受损。 3临床表现:典型三大临床主症和五期经过的症状和体征。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5诊断要点。 6治疗原则:病原治疗和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熟悉: 1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特征和抵抗力。 2流行特征、人群易感性和病理改变。 3鉴别诊断:重点是与钩端螺旋体病的鉴别。 4并发症。 三、了解: 1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等检查方法。 2流行性出血热的预后。 3预防。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老鼠、发热、出血、休克、肾损害、小血管受损、抗病 毒、抗休克、血透。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病毒的特点及检查。 3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传染源:主要为鼠类;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 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流行特征:地理分布、流行类型(农村型、城市型) 季节性和周期性。 4发病原理及病理: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害,病毒的直接作用及免疫作 用。休克、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原因。 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壁损害及免疫细胞、血小板质和量的变化,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心、脑及其它脏器的病理变化。 5临床表现:潜伏期,三大临床主症的表现,病程中各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 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表现、并发症。 6实验室检查:血象(异型淋巴细胞增加) ,尿变化、特异性抗体 IgG、IgM 检查。流 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等检查方法(自主学习) 。 7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 。应与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等鉴别。重点与钩端螺旋体病鉴别。 8预后:重型病死率高,常见的病死原因。 9治疗: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期治疗。 (1) 病原治疗:抗病毒药(利巴韦林) 。 (2) 各期治疗基本原则、要点、体液疗法、透析疗法等。 10预防:灭鼠、防鼠、个人防护。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 2临床表现:病程各期的表现,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 。 3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特异性 IgM 抗体检查的意义和应用。 4诊断和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中毒型菌痢、 脑型疟、结脑、化脓性脑膜炎及其它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5治疗:一般及对症治疗,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的处理,重点把“三关” 。 二、熟悉: 1传染源:动物,尤其是猪的重要性,蚊为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2乙脑病毒的特性。 3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季节性及年龄分布。 4预防:隔离病人,动物传染源的管理,防蚊灭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三、了解: 1 易感性及免疫力。 2 并发症。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乙脑、乙脑病毒、蚊虫、脑炎、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 理征、后遗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乙脑病毒的特性及抵抗力。 3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动物,尤其是猪的重要性。蚊为病毒储存宿主及传播媒 介。人为临时储存宿主。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征:流行地区、季节性、年龄分布。 4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病毒侵入途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的广泛性,由大脑皮 质至脊髓,以中脑、基底核、脑干及小脑为多。基本病变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形 成坏死灶、血管病变、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增生。 5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分期(初期、极期、恢复期)的表现。临床类型:轻型、 普通型、重型、极重型(爆发型)并发症及后遗症。 6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实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 验,特异性 IgM 抗体检查其意义和应用,病毒分离及病毒抗原和核酸的检测(自主学习) 。 7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儿童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 鉴别诊断:应和中毒型菌痢(脑型) 、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及其它病毒性 脑炎等相鉴别。 8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死亡原因分析。 9治疗:一般及对症治疗。高热、惊厥、呼吸衰竭、脑水肿的处理,重点把“三关” ; 抗病毒治疗。 第四节 麻疹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原学:麻疹病毒的特点。 2发病原理:侵入途径、发病过程。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的联系。 3临床表现:典型麻疹的三期经过,麻疹黏膜斑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主要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特异性抗体测定。 5诊断:主要依据。 6治疗:以支持、对症、防治并发症为主。 二、熟悉: 1轻型麻疹的主要表现。 2流行病学: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3病理解剖:主要病变是全身淋巴细胞组织中多核巨细胞形成。 4血象变化。 5预防:接种疫苗为主导措施。 三、了解: 1 预后。 2 查多核巨细胞,病毒分离。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麻疹、麻疹病毒、麻疹黏膜斑、皮疹、支气管肺炎、麻疹疫苗。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麻疹病毒的特点、抵抗力及抗体系统。 3流行病学: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主要经飞沫直接传播。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近年 有发病年龄后移现象。 4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侵入途径及发病过程。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主 要病变多核巨细胞形成。麻疹粘膜斑及皮疹形成。呼吸道的病变。免疫反应降低。 5临床表现:潜伏期。临床过程的三期经过、麻疹黏膜斑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不典 型麻疹的主要表现。主要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 。非典型麻疹临床表 现(自主学习) 。 6实验室检查:血象、查多核巨细胞、病毒分离、抗体测定、麻疹病毒 RNA 检查。 7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与风疹、幼儿急疹、药物 疹相鉴别。诊断困难者测定特异性血清抗体的重要性,其他可查多核巨细胞、病毒分离或 麻疹病毒 RNA。 8预后:单纯麻疹预后良好。年幼体弱及有并发症者较差。 9治疗:以一般治疗、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0预防:接种麻疹病毒活疫苗为主。丙种球蛋白的使用。 第五节 艾滋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HIV 的生物学特征。 2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及感染后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 3机会性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脑弓型虫病,卡波济肉瘤的临床表现。 4临床诊断、实验诊断方法及评价。 5抗病毒治疗。 二、熟悉: 1传染源、发播途径、高危人群。 2其他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临床表现。 3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4鉴别诊断。 5职业防护、母婴传播的预防。 三、了解: 1病理解剖。 2临床分类。 3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及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我国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方 案、相关政策及操作流程。预防。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机会性感染、肿瘤、HAART 治疗。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HIV 生物学特征、抵抗力。 3流行病学:病人、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性接触为主要传 播途径。高危人群。 4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HIV 的特点,主要侵犯 CD4+T 淋巴细胞,导致辅助性淋巴 细胞破坏,免疫受损或缺陷,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主要病变:淋巴组织反应性滤 泡增生和肿瘤病变。 5临床表现:潜伏期;临床各期的表现及常见各系统表现。 6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常规检查。 7诊断:急性感染期诊断,慢性感染期的诊断。 8治疗: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机会性感染的处理。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及 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自主学习) 。我国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方案、相关政策及操作流程 (自主学习) 。 9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健康教育在预防工作中的重要 性。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 第一节 恙虫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传染源主要是鼠,传播媒介恙螨。 2发病机制,基本病变。 3临床表现,特征性表现对诊断的价值。 4诊断的主要依据。 5病原治疗:氯霉素、四环素有特效。 二、熟悉: 1病原体的免疫原性。 2外斐氏反应的意义。 3其他抗菌素的治疗效果。 4鉴别诊断。 三、了解: 1流行特征,人群易感性。 2恙虫病立克次体特性,抵抗力。病原体分离,其他检测方法。 3预后及预防。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螨、老鼠、小血管受损、焦痂、溃疡、四环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恙虫病立克次体特征,免疫原性,抵抗力。 3流行病学: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恙螨是传播的媒介。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4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侵入途径,局部损伤,立克次体血症的形成。全身毒血症状 与各脏器炎症的发生。基本病变: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5临床表现:潜伏期,临床表现,对诊断有价值的特征性表现:焦痂与溃疡、淋巴结 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6实验室检查:1、血象;2、血清学检查:外斐氏反应及其诊断意义,特异性 IgM 抗 体的检测。病原体分离,其他检测方法(自主学习) 。 7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8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诊断依据,焦痂或特异性溃疡对诊断的重要性,外斐氏反应 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应与斑疹伤寒、伤寒、疟疾等鉴别。 9预后。 10治疗:氯霉素、四环素有特效,罗红霉素治疗也有较好效果。氯霉素、四环素剂 量用法、疗程、毒副反应。 11预防。 第四章 细菌感染 第一节 伤寒及副伤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2临床特点,极期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象,肥达氏反应,血、骨髓培养。 4常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 5治疗:抗菌治疗。 二、熟悉: 1伤寒杆菌的抗原特性,菌体抗原“O” ,鞭毛抗原“H” ,表面抗原“Vi” 。 2流行病学。 3轻型、消遥型、暴发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小儿及老年伤寒的临床特点。 4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意义。 5鉴别诊断。 6护理、饮食、对症治疗。 三、了解: 1预防措施。 2并发症处理及预后。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伤寒、伤寒杆菌、内毒素、菌血症、玫瑰疹、稽留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再燃、 复发、抗菌治疗。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伤寒杆菌的性状、抵抗力、抗原的特性。 3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人排菌情况,慢性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 义。传播途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 。人群普遍易感性。病后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特点: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病原体侵入途径,病理变化发展经过,两次菌血 症和肠道病变与临床的关系。 5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及临床经过。轻型、消遥型、暴发型伤寒 的临床表现(自主学习) 。复发与再燃。小儿及老年伤寒的临床特点(自主学习) 。 6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等。 7实验室检查:血象、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血清凝集实 验(肥达氏反应)意义和应用。 8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与其他发热疾病的 鉴别。 9预后: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 10治疗:一般治疗:饮食和护理。病原治疗:抗菌素的剂量、疗程、评价。其它抗 菌素的应用。对症治疗:高热、便秘等处理。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急性菌痢与中毒型菌痢的发病原理。 2各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3血象、大便特点、细菌培养。 4诊断。 5急、慢性菌莉的治疗原则及中毒型菌痢的抢救要点。 二、熟悉: 1痢疾杆菌的性状、分类与其致病力和在流行病学上的变迁。 2急性菌痢转为慢性菌痢的因素。 3与常见急、慢性腹泻的鉴别。 三、了解: 1世界流行情况,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及预防的主要措施。 2免疫学诊断技术,核酸检测。 3并发症与后遗症,预后。 4菌苗的研究、使用状况及菌苗评价。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腹泻、里急后重、内毒素、中毒性菌痢、抗菌治疗。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痢疾杆菌的性状、抵抗力、分类与其在流行病学上的变迁。 3流行病学:世界流行情况(自主学习)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食物、 水、苍蝇、蟑螂等。普遍易感。流行特征。 4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病原体的毒素与侵袭力的作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变特征。 急性期病变。慢性期病变。中毒型菌痢的发病原理。 5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菌痢:典型、非典型、中毒型的临床表现。慢性菌痢:迁 延型、急性发作型、隐匿型的临床表现。 , 6实验室检查:粪便,肉眼观察、镜检、培养。慢性病例,结肠纤维镜检查。血象 (急、慢性的变化) 。免疫学诊断技术,核酸检测(自主学习) 。 7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大便性状及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各型 与其他腹泻疾病和其他休克、脑病的鉴别。 8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9治疗:急性菌痢: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慢性菌痢:抗菌药物内服与保 留灌肠联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中毒型菌痢:高热、惊厥、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的抢救、 抗生素的应用。 10预防:发现与治疗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卫生宣教。菌苗的研究、使用状况及菌 苗评价(自主学习) 。 第三节 霍乱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发病原理与病解。 2典型的临床表现:泻吐期、脱水期、反应期及恢复期各临床特点。 3诊断。 4治疗原则,补液疗法。 5预防措施:设立肠道门诊、封锁疫区、保护易感人群。 二、熟悉: 1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点、分类、分型。 2流行环节。 3临床类型及实验室检查。 4鉴别诊断。 三、了解: 1流行特点。霍乱的流行史。 2并发症。 3预后。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霍乱、霍乱弧菌、肠毒素(霍乱原) 、烈性传染病、脱水、补液疗法。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霍乱弧菌的生物特性,分类、分型。 3流行病学:霍乱的流行史(自主学习) 。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水(为 主) 、食物、生活接触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力。流行特征。 4发病原理与病理:霍乱弧菌的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和肠毒素)及其致病性。剧烈 泻吐、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原理。主要病理变化。 5临床表现:潜伏期:各期(吐泻期、脱水期和恢复期)和各型(轻、中、重、暴发 型)的临床特征。 6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悬滴、染色、镜检) 。血常规、生化、尿的 变化。 7诊断和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和病原学检查。与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急性菌痢、非霍乱弧菌、大肠杆菌所致的腹泻等的鉴别。 8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9治疗:输液治疗的掌握。口服补液的适应症。抗菌药物的应用。 10预防:传染源的管理,饮水消毒和食物管理。设立肠道门诊,加强疫源检索,封 锁疫区,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节 猩红热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原学: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特点。 2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化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 3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皮疹特点(舌象改变、脱屑特点)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血象、细菌培养。 5诊断的主要依据。 6与猩红热样药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鉴别。 7治疗: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不少于 10 天。 二、熟悉: 1产科型、外科型表现特点。 2鉴别诊断。 三、了解: 1传染源、传播途径、病后免疫及流行特点。 2预防:针对三个流行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猩红热、链球菌、呼吸道传染病、发热、皮疹、咽峡炎、风湿热、肾炎、白细胞增高、 抗菌治疗。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特点,主要抗原、致病力、抵抗力。 3流行病学: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次为接触或食物传播; 可以通过皮肤创口和产道侵入。人群易感性。抗菌免疫、抗毒素免疫。流行特征。 4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中毒性病变、化脓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 5临床表现:潜伏期、前驱期的主要表现。出疹期,皮疹的特点,舌象改变。脱屑期。 不典型猩红热的主要表现。变态反应并发症(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 。其他临床型猩红 热表现特点(自主学习) 。 6实验室检查:血象、尿、细菌学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典型的临床表现;血象、细菌培 养。与药物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鉴别。 8治疗:一般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疗程至少 10 天。 9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 2临床表现:普通型各阶段症状和体征,暴发型的表现。轻型流脑、婴幼儿流脑和老 年人流脑的临床特点。 3血象、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 4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出血点涂片检查。 5治疗:一般治疗,病原治疗:青霉素、磺胺、头孢菌素、氯霉素等的应用。休克 型与脑膜脑炎型的抢救措施,肝素的应用指征。 二、熟悉: 1病原学的特点。 2传染源以带菌者为主,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群。 3细菌特性与分型、耐药性问题。 4流行季节和因素,流行菌群的变迁。 5与化脑、结脑、乙脑、败血症、中毒型菌痢等的鉴别。 三、了解: 1病死率与及时治疗、年龄、临床表现、并发症的关系。 2其他实验室检查。 3预防:病人隔离及带菌者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菌苗注射及药物预防的效果。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流脑、脑膜炎奈瑟菌、呼吸道传播传染病、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休克、抗感染治 疗、青霉素、磺胺、头孢菌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细菌特性与分型、耐药问题。 3流行病学:传染源、带菌者为主。空气飞沫传染。易感人群。流行特征。 4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鼻咽部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脑脊髓膜的化脓性过程。暴 发型的发病原理,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和脑疝。 5临床表现:潜伏期、普通型各阶段症状和体征、脑膜刺激征、出血点。暴发型、各 型的临床表现。轻型流脑、婴幼儿流脑和老年人流脑的临床特点(自主学习) 。 6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检查、细菌检查、免疫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自主学 习) 。 7诊断和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出血点涂片。与其它化 脑、结脑、乙脑、败血症、中毒型菌痢相鉴别。 8预后:病死率与及时治疗、年龄、临床表现、临床类型及并发症的关系。 9治疗:一般治疗;病原治疗:磺胺药、头孢菌素、青霉素 G、氯霉素等的应用。休 克型及脑膜脑炎型的抢救措施,肝素应用指针。 10预防:病人隔离及带菌者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菌苗注射及药物预防效果。 第六节 败血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菌血症、败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血症的概念。 2常见致病菌。 3临床表现;不同致病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4实验室检查:血象、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重要性。 5诊断方法、依据。 6治疗:病原治疗。 二、熟悉: 发病机制。特殊类型的败血症。 三、了解: 预防。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致病菌、菌血症、败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抗菌治疗、降阶梯治疗。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菌血症、败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血症的概念。 2病原学: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细菌、厌氧菌、真菌。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人体因素、细菌因素。 4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不同致病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特殊类型的败血症(自 主学习) 。 5实验室检查:血象、病原学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1)恶性组织细胞病;(2)变应性亚 败血症;(3)伤寒;(4)粟粒性肺结核。 7治疗:一般和对症治疗;病原治疗。 8预防。 第七节 感染性休克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二、熟悉: 1病因。 2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 3实验室检查:血象、病原学检查。 4鉴别诊断。 三、了解: 其他实验室检查。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细菌、感染、内毒素、休克、DIC、抗感染、抗休克。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