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趋势》介绍9.7_第1页
《大趋势》介绍9.7_第2页
《大趋势》介绍9.7_第3页
《大趋势》介绍9.7_第4页
《大趋势》介绍9.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书籍简介 Megatrends: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1982) 一、作者简介 约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 50 位管理大师 之一,约翰.奈斯比特的阅历丰富,有着哈佛、康奈尔和犹他三所大学的教育背 景,他是美国趋势报告季刊的发行人,被一些人誉为研究美国社会、经济、 政治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权威,曾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通 用电气公司等大企业的顾问,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 的十个新趋向(1982),新趋势:展望 1986 年以后的年代(1986),2000 年大趋势(1990),他的这几部著作被看作是企业界和经济界决策者的必读书。 其中,大趋势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 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 据金融时报证实,约翰奈斯比特最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中没有 一条预言是错误的。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之后,约翰奈斯比特先后进入犹 他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此后曾供职于旧 M 与柯达公司。1963 年 他进军华盛顿,担任肯尼迪总统的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 助理。约翰奈斯比特还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 15 个荣誉博士学位。 约翰奈斯比特是一个永远响亮的名字,他的未来学著作的销量已经超过 1400 万册。这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的神奇人物,他曾以大趋势改变我们 生活的十个新趋向和亚洲大趋势两部著作奠定其作为未来学家的坚实地 位,并始终以洞悉一切和敏锐感知未来的能力,永远独领风骚于他同时代的众 多学者之上。他首次提出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洞悉中国未来大趋势, 不仅给了中国信心,也给了世界信心。 二、主要内容 该书著者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发展趋势, 认为美国社会正在蜕变之 中, 目前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夹缝时期, 正在进行无情的结构调整这是一部论述 人类未来经济信息化的未来学著作。本书是 1983 年美国最畅销书之一,在美国 的经济界和知识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逐步 向信息经济发展。许多学者都开始注意研究这一现象。早在 1962 年,美国学者 PQ马克卢普就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析一书中提出信息业在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将日益重要的观点。马克卢普测算,1958 年美国信息经济(他称为 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9,从事信息经济的劳动力占非农业劳 动力的 31,而信息经济产值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197 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发表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一书,全面阐述了信 息经济的含义,信息经济规模测算的理论与方法等。整个 20 世纪 70 年代,有 关信息经济学的论著大量问世,如美国学者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日本 学者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等相继出版。但这些著作主要侧重论述信息经 济的技术性,很少涉及信息发展的社会趋势。就是在这一情形下,奈斯比特发 表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此书发表于 1982 年,它 由美国威廉摩罗按原著的篇章结构编写的,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一、从工业杜会向信息杜会的转变 美国的信息社会开始于一九五六年,当时正值美国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然 而恰恰在这工业经济表面蒸燕日上的形势掩盖下,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然而却 有着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在悄悄地出现,它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崭新时 代的 诞生。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就是:美国白领工人的数字超过了蓝领工人。 了解美国人的工作性质很重要,因为工作性质的比例影响社会的性质。 1950 年美国劳动大军中仅有大约 17%的人从事信息工作,而目前从事计算 机程序编制员、教员,职员、秘书、会计、证券经纪人、经理、保险行业人员、 官员、律师、银行业和技术员等信息方面工作的人已超过 60%。另外还有许多 人在制造厂商公司里从事信息工作。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大卫伯契统计, 美国目前只有 13%的劳动力在从事制造业。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为:(1)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 知识。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例如一百年前有不少人懂得如何建造 钢铁厂,但拥有建造钢铁厂资本的人却不多,因而由于受到资本的限制,人们 很难参加经济活动。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因而,只要拥有信息, 人们即可参加经济活动。正因为战略资源是信息,美国小企业的数字在爆炸性 发展,五十年代美国新企业的增加数字每年约为九万三千个,而目前企业增加 数字每年约为六十万个。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工作机会,一九六九至一 九七六年的七年中,劳动大军中增加了九百万人,但美国一千家最大的工业公 司中却一个新职位都没有增加,小企业中增加了六百万工人,其余三百万进入 了州和地方政府工作。在信息社会里,权力的新泉源已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的金钱,而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的信息。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 成就的关键。(2)价值的增长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在当前美国国外市 场日益缩小的情况下,美国公司却在毫无困难地大量出售其工业技术专业知识 和管理技术。(3)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用了一百 年,而当前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只用了二十年。变化发生叫导如此之 快,以致人们来不及作出反应,人们不得不转而预计将来要发生什么。在农业 社会阶段,人们习惯于向过去看,农民根据过去的经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性是注意现在,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注意的是将来。(4)信 息社会是诉讼密集(1itigiousintensive)社会。农业社会里的对抗存在千人 与大自然之间,工业社会里的对抗存在于人与经过人加工的大自然(fabricated nature)之间,而在信息社会里,对抗出现在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由于相 互交往大大增加,其中有些关系毫无疑间将恶化,结果诉讼案件增多。 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物质生产将停止发展或变得不重 要了,过去随着工业时代的出现农业并未停止,变化只在于在农业时代由 90% 的美国人生产美国所需要的粮食的 100%,而目前是 3%的美国人在生产美国所需 要的粮食的 120%。信息社会的生产也是如此,生产过程中直接用手接触产品的 人少了,但产量却提高了。 在估计美国经济情况时不应只看到经济萧条的统计数字,因为那是根据传 统的工业,也即夕阳工业(sunset industry)的情况做出的,应该注意的是美国 信息经济和其他朝阳部门(sunrise sector),而这才是代表美国经济发展方向 的。二、从强迫性技术向离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变化趁势 三十年前,技术的引进到社会上来是强迫性的,亦即工人逆来顺受,没有 不接受的余地,而三十年来,当某种技术引进到社会上来时,人类自然地产生 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作者把这种反应称之为高情感(high touch),技术越 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 五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工业化最高潮时期,美国 65%的劳动力在工业中工 作,其中大部在强迫性装配线上工作。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大量推销工业品 的时代,高技术进入了工厂、办公室、通讯、运输、医疗制度,最后甚至进入 了私人家庭。随着技术的无孔不入,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也在一起成长。 人们对周围的高技术的自发反应,就是发展出一套具有高度个人价值的对策以 抵销技术的非个人性质,结果就是所谓的自助运动或个人成长运动(Personal growth movement),这个运动发展的高潮即人类潜能运动(puman potential movement)如静坐、按摩、瑜伽、气功、禅等,也就是所谓以软性来平衡硬性的 技术。 举一些例子:随着学校中普遍使用电脑,许多学校恢复了宗教信仰活动, 进行祈祷,静思等;随着最新的厨房技卜术等高技术进入家庭,软色调(即浅颇 色)、舒适、饱满,未经加工的外观、怀古、民间艺术如手制的被单等大受欢迎, 装饰品和艺术品都强烈地表现出个性,人们强调的是艺术原作和只此一件,工 厂里大量采用了机器人等高技术,另方面讨论工作上的间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工 人小组也大量出现,即所谓的质量控制圈仇(quality control cirele)。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到心脏移植、脑部扫描等高峰,人们却大量对家庭医生 和附近的诊所产生了兴趣,在家中治疗和在家里生小孩也越来越流行,医院人 员也试图在医院里创造一个更像家里的环境。避孕药是化学和药理学等高技术 发展的产物,它的高情感反应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全面革命。社会反对婚前性行 为虽然部分原因是出于现实考虑,因为怀孕会带来各种复杂间题,随着避孕药 的出现,社会上跃跃欲试的冒险精神趋于旺盛,同居变得非常普通。 随着电子音乐的泛滥,人们对乡村音乐的兴趣大增,这也是对电子音乐的 一种反杭。高技术进入社会越多,人们也就越希望和其他人在一起,尽管有了 电视可以着电影、听音乐,甚至通过电脑殉物,但人们仍愿上剧场、电影院, 上街购物,一九七五年大屏幕电视出现后,许多人认为电影院要关门了,他们 不了解高技术会产生高情感,人们去电影院并不只为了看电影,而是要同其他 人一道哭,一道笑。 三、从一国经济向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 美国可以主宰世界经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目前的世界是个各国必 须互相依赖的世界。 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工业领导国,它的钢铁和汽车生产都超过美国, 但这并不表示日本取代了美国的地位,因为日本同样受到新加坡、南朝鲜和巴 西的挑战。在这新经济时代中,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越来越互相依赖,但美国国 内各州却越来越不依赖中央政府,因此,目前出现了一句流行的名言:“考虑问 题要胸怀全球,行动时要始于足下”(thinking globally,acting locally)。 最能说明全球经济变化的是汽车业。有四大趋势影响着汽车业的未来。(1) 美国失去了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日本装有机器人的工厂生产一辆汽 车只要九小时,美国工人要化三十一个小时。一九八 O 年日本生产了一千一百 万辆汽车,超过美国 40%。(2)全球汽车工业渐趋饱和。世界上有八十六个国家 拥有汽车装配线,价如墨西哥就已成为主要汽车生产国。德国的大众,日本的 日产,美国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都在墨西哥设厂,墨西哥一九七九年生产 了将近三十万辆车。(3)许多汽车公司不可能继续生存,法国的雷诺公司已经买 了伏尔伏(Volvo)旅行车厂 10%的股份,法国汽车公司持有美国汽车公司 (American Motors)的股票从 5%跃到 46%。通用汽车公司拥有日本五十铃公司 34%的股票。英国已同意在英国生产本田车,拥有西班牙伊比利卡汽车公司 37% 股票的日本日产公司与阿尔法罗米欧共同投资在意大利每年生产六万辆汽车。 上述情况只是一个开始,下一回合将出现合并、收购、破产等,汽车工业已成 为第一个全球工业。这将产生“世界车”,亦即由全球制造并装配的车。(4)日 本向日益高涨的压力屈服,在世界各地设立日本汽车厂。一般来讲日本不愿到 外国发展,他们担心这样会失去生产优势,但是现在西方要求日本设立工厂以 弥补日本进入当地市场的损失。1981 年日本汽车零件占据了 30%美国市场, 1982 年春进口车占加利福尼亚汽车销售量的 70%。 协作生产(production sharing)将成为世界经济结合的流行方式,汽车业 并非是这样做的唯一行业,小至美国的棒球手套,其中 95%在日本生产,但使 用的是美国牛皮,在巴西揉制。又如袖珍式计算器,其中微处理硅片来自美国, 在新加坡、印尼或阿尔及利亚装配,钢制外壳来自印度,计算机运到横滨再把 日本制的牌子钉上去。 全球投资已大为盛行,由子七十年代美元的贬值,美国已成为欧洲投资者 的圣地。今天美国最大的投资者不是来白中东,而是来自荷兰、英国、加拿大、 瑞士、日本与法国。 外国人在美国韵置产业数量日益增长,美国商业部统计外国投资为五百二 十亿美元,而美国国会委员会调查的结果表明,外国人在美国的所有权达三千 五百亿美元。 美国 1978 年在二百七十八家外国银行里投资,1979 年增加到三百一十五 家。美国银行的资产中 12%为外国人所有,日本的占有率很高,西班牙银行的 占有率增长幅度巨大。外国人全部或部分拥有一百家美国银行,财产总值七百 七十亿美元。 在这个越来越互相依赖的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必须与第三世界交往。唯 有开发第三世界,北方的产品才能确保市场,在一个互相依赖的世界上,援助 不是施舍,而是投资,这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投资,因为传统市场很快就要饱和 了。人们将向海外购买更多的优良产品,而不是象保护主义者想象的那样会少 买,企业,即使是小企业,现在也该考虑外销的间题。 越来越互相依赖的经济环境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例如美国在经济上和 日本有密切关系,如果美日间发生间题,这两国就一定要设法解决。全球的情 况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和苏联、所有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做生意,因为世界贸 易使我们更接近世界和平。 四、从短期向长期的变化趋势 全世界都在批评美国企业目光短浅,只注重短期眼前利益,宁肯牺牲未来 以换取本季度的好生意。美国的作风恰好和日本练达的企业领导方式形成强烈 的对比,日本宁肯牺牲现在以换取健全的未来。 不过现在有许多迹象显示美国管理人员已开始转变态度,长期计划已经成 为许多商业界人士熟悉的题目,行销全球市场的企业尤其如此,例如,运输和 建筑产品制造业者美国标准公司(American Standard),正值一九七四年公司营 业情况很差的时候突然由短期考虑转向了长期考虑,一九七五年该公司的董事 会为高级主管人员除每年规定的红利以外,再加上长期奖金,而这长期奖金的 多寡是和每份股票在四年期间的盈余情况联系起来的。由于采取了这个措施, 一九七五年以来该公司的利润以每年 30%的幅度增长,目前该公司设立了三种 主管人员长期奖金。 美国企业的这种转变除受日本的影响外,有关自然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 争论也是促进觉悟提高的因素,人们开始意识到短期作风的危险。例如人们意 识到了短期的方便而污染空气和饮水,就长期而言就会对生活和环境质量造成 损害。目前美国的林业公司都有可观的造林计划,人们都了解,如果只是伐树 而不种树,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没有可用的树木了。 短期观点的产生是一系列报酬制度造成的。高级主管人员的薪金和红利是 根 据公司每年的收益定的,最高行政主管的任期平均只有五年,他们都希望在领 导公司的任期内有所建树,希望证明自己可以在当年使公司达到高的收益,从 而忽略了使公司能够维持二十五三十年的策略。从短期考虑向长期考虑改变 的方法之一,就是应用所谓的“形势法则”(Law of the situation),也就是 说要问问自己,“你到底从事的是什么行业”,企业环境改变后,公司必须根 据变化后的世界重新考虑自己的目的。美国的铁路业就是不懂得形势法则的一 例。现在大家都知道,铁路业当初应该了解自己是属于运输业,而不只是铁路 业。不久以前,铁路还是美国社会最大的行业,可是时代变了,美国出现了大 量的大卡车,高速公路,巨型喷气式飞机,结果铁路成了落伍的行业,在迹象 已经很明显的时候,铁路业的人员仍然毫不动摇,认为铁路是不会垮的,结果 股票价格一落千丈。这是一大教训,今天认识这个教训就是要懂得审时度势, 过去曾经经营良好的一些其他的重要行业,也即将被新的行业所取代。 十二年前,当大钢铁厂正处在巅峰状态时,阿姆可钢铁公司(Armco Steel) 已发觉钢铁的好日子不会维持太久了,因而决定脱离钢铁业进入其他行业,这 个决定当时被有些人认为是疯狂之举,结果证明,它的决策英明,摆脱了其他 钢铁厂目前的厄运。 又如胜家公司,这个名称曾经是缝纫机的同义字,现在他们却成了航空公 司。自从美国妇女抛弃了家用缝纫机之后,胜家逐渐转向航空业和电子业。造 成这个转变的原因是,胜家的股票从 1972 年的每股九十三美元,跌到 1981 年 的六点五美元。 关键是要对周围的变化保持警觉,并预测这种变化对自己单位的影响,然 后要有所反应。应该在信号还不太强烈之前就能够听到它,汽车的附属工业如 橡胶、钢铁、零件等企业,如果想等美国汽车工业复苏,那必然会惹祸上身, 美国汽车工业不会复苏了,这些企业必须重新考虑自己所属的行业的处境,否 则注定要遭受失败。 在当前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战略远见,一个单位的战略规划是一 文不值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战略远见。 五、从集权向分权发展的趋势 集权的结构在美国各地都处于瓦解状态,但美国社会并未瓦解,美国的非 集中化正改变着美国的政治、商业和文化。 在政治上,谁当总统都已没有什么多大关系,国会也成为过时的东西。州 政府和地方政府是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实体,美国第九十七届国会(19811982) 将提出一万五千个议案,但只有五百个能获得通过,而各州将提出二十五万个 议案,其中五万个将成为法律。美国的商业应将其重点从联邦转到州一级上去, 美国的地方政府以越来越坚持自己意见的态度对待联邦政府。 在商业上,曾经一度是全能的总部已不再能够以强硬的手段对待地区性的 分文机构了。位于纽约市的广告公司已不再能搞一种产品广告设计供从上而下 的全国性宜传运动使用并期待在全国各地都能取得成功。甚至在美国各地均设 有分店的麦克唐纳蛋馆也不能在各地区建造式样完全一样的餐馆了。非集中化 的趋势已进入美国最保守的企业银行业,有些地区银行正退出联邦储备系统, 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 美国的文化也在非集中化。美国人正在分散到小城镇和乡村去住,把老工 业城市变成昔日文化正在腐朽的纪念碑。随着美国人的非集中化,多样化发展 了,人们强调的是自己的特点,而不是和别人的相同点。过去美国人夸口说, 在美国旅行,你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房屋、同样的办公室建筑 物和联号商店。现在情况不再是那样了。七十年代,人们看到的是具有地区特 点和色彩的房屋,许多联号商店已经关了门,由非常具有个性的小商店所取代 了。当代的美国人以地理特点来表现白己与他人的不同,住在什么地方,就表 现出什么地方的特点。 美国人反对把自己看成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美国本身就是多样化。在政治 上美国人已经演变到人类种族大混合,无法建立中央政府,而从文化上讲,美 国人已经失去了建立任何形式的集中体制的要求。 美国的非集中化是和美国工业的衰退同时发展的,美国的工业机器可能是 历史上最使人集中的力量。工业化社会要求有巨大的集中,如劳动力,物资, 资本和工厂。大规模工业化的组织原则是,在一个地方以一种方式生活的东西 数量越多,每件产品的成本也就越便宜。农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是非集中化社会, 农民在各个适合生长的地方种植,而今天,只要有一部电话和一部打字机,就 可以做信息生意。 除了美国的幅员辽阔适合分散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强有力的中央 领导是民主所诅咒的东西。杰弗逊的主张“政府管的事越少越好”又时髦起来 了。1976 年美国建国两百周年是美国非集中化趋势大发展的转折点,这个趋势 不仅改变粉社会上各种关系之间的结构,也改变着美国的社会结构。 六、从组织机构的带助向自助的变化趋势 多少年来,政府、医疗机构、公司、学校等组织机构(institutions)是人 们生活中发生问题,管如需要食物、住房、医疗保健、教育、生老病死时寻求 帮助的方向。但是,我们逐渐在减少对组织机构的依赖,转而信赖和依靠自己。 这个趋势开始于七十年代,这象是在绕圈子,经过四十年对组织结构的依 赖,我们又回到了美国的自助传统。 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我们对自己的传统信念动摇了,我们转而认为只有 依靠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的打击。政府的传统职责本来只是 保护公民,但是我们发展到要求它提供食品、住宅和工作。到六十年代,政府 的职责甚至扩大到试验儿童的玩具,调节环境及大部分的经济活动。 我们在维护自己健康的问题上依赖医疗机构,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依赖学 校,在公司里工作,起初公司只管发工资,但我们把纯属自己私人的责任也推 给了公司,例如要公司对我们自己的社会关系,自尊和社会地位甚至归属感负 责。 但在四十年当中,这些组织机构在不同的节骨眼上使我们失望了。大约在 十至十五年前,当一些组织机构辜负人们的期望变得明显的时候,人们的思 想有了转变,那时正值我们在对贫困宣战和对越南作战两者都失败的时期,我 们转向了依靠自己,在共同的个人利益驱使下,我们开始互助和自助。 自助的内容有:防止犯罪活动的社区小组,加强邻里关系,为老年人谋取食 物,重建房舍等,不要政府帮助,或只有地方控制的政府帮助。在医疗方面, 自助承担了卫生习惯、环境保护、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责任,并且要把这几个方 面作为一个整体来执行,要求把人作为身体、思想和情感这几方面的一个整体 来对待。人们通过老年人收容所、自然分娩、家庭分娩等重新恢复了对生育、 死亡这类过程的个人控制。助产士和妇产中心的数目都增加了,使妇女生孩子 成为全家都一起忙碌的低技术的事情。自助是美国创业精神的结果,它排斥大 公司,而喜欢自力更生和小商号。在学校教育方面,人们越来越多地对公共学 校提出疑问,有时人们排斥公共学校而喜欢上私立学校,甚至让孩子在家庭里 受教育。在医疗自助方面,美国目前有一亿人,也就是人口的一半参加了某种 形式的休育锻炼。1960 年时只有四分之一人口参加体育活动。自 1965 年以来, 吸烟人数中男子减少了 28%,女子减少了 13%。出售保健食品的商店由 1968 年 的一千二百家增至 1981 年的八千三百家。家庭保健用品销售额 1970 年为五亿 美元,1981 年增至二十五亿美元。 在自助创业方面,1950 年创造的新企业有九万三千个,而 1980 年创造了 六十万个新企业。美国共有一千一百万个企业,其中一千零八十万个为小企业。 关国大约一亿劳动大军中有六千万人在小企业中工作。目前有一千五百万美国 人参加了五十万个自助小组,这些自助小组种类繁多,有退休人,寡妇,体重 控制、戒烟、戒毒、精神病、残废人、离婚者等等小组,不一而足。有越来越 多的人自己种植蔬菜和水果。由于犯罪率的惊人增长,人们也转而依靠自己保 护自己,成立各种类型的保卫组织以保卫自己居住的地区。目前私人普察的数 目已为宫方替察的三倍。纽约市有六百人参加了志愿警察队。 总之,工业一福利国家的宏观经济已经让位给了信息社会的微观经济。 七、从代议民主制向共率民主制的转变 共享制(participation)的行动标准已从下而上地在美国传播,组织机构应 该怎样管理人,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在政府机构里, 在商业机构以及在市场上,公民、工人及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参加决 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如果决策影响到人民的生活,那么人民就应该参予该决策的制订过程。这 是共享民主制(participatory democracy)的指导原则,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或执 行这个原则,事实上共享民生制已经渗进我们价值系统的核心,在政府及公司 里其影响最大. 共享民主制正澎湃地向上沸腾,要改变中央政府的发展方向。七十年代是 政治上共享民主制的开始时期,复决(referenda)和创制(initiatives)都有了 空前的增长。有众多的选民热情地参加这种活动,投票率可高达 70%,80%甚至 到 90%,原因是创制和复决符合直接民主的需要,而直接民主是共享民主制的 心脏和灵魂。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政治问题,共享制的准则将改变美国所有为人服务、并 雇佣人的机构,它首先涉及大公司。 目前有许多推动力量要求大公司更加开放,更加对群众负责,这些推动力 量有:消费者运动,要求有更多的外来董事参加工作,股票新持有者的积极性 (the new share holder activism),雇员要求有更多的权力,工人参加管理 等等,所有这些推动力盈的原动力都是共享民主制的准则。 代议制的衰退也象征着传统的政党制的结束。目前全国性的政党只在名义 上存在。美国成了无党派人士的国家,人们用不与政党认同的办法来表达对政 党的不信任,一九六四年美国人中有 75%与某个政党认同,1980 年这个百分比 已降到 69%,但是强烈地忠干某党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些持有党证的 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实际上是以独立身份投票。用不了多久,如果一个人宣布 自己绝对忠于民主党或共和党,他会被人们公开地认为是个思想狭隘,智力低 下的人。 目前出现一大批新的小政党,如自由意志党,公民党,有权活下去党,经 济民主觉等等,这些政党已在地方性政治中崭露头角,但这些新党也将不可能 在全国性玫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因为这样的发展和非集中化不合拍。未来的政 党都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将在州和地区那些需要采取真正行动的地方 起作用。 八、从等级翻度到网络组织的变化趁势 若干世纪以来,金字塔式的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结构形式。 从罗马军队到天主教会,从通用汽车公司到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在它们的组织 图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权力和信息从金字塔的顶端有秩序地流向底部,从身居 高位的神职人员、将军和主管人员,通过位于中层的副手和部门经理,流向底 层的工人、士兵和虔诚的信徒。 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受到一些人的称赞,也受到另外一些人的批评,但批 评者始终未能提出一个更好的或更成功的组织结构。 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广泛地谈论其他开明的管理办法,臂如 Y 理论(这是 道格拉斯、窦克格雷高尔给用人道的办法激励人们工作的理论所起的名称)。这 些方法当中有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为日本人所采纳。这些方法经过日本人的实 践于七十年代又以日本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成就方式再次受到美国经理们的 重视. 然而在美国,新的管理方式大半只盛行于商业书籍之中,很少有人在办公 室或车间里实施。同时,即使我们试过一些新方法,那些方法的基础仍然是等 级制度。管理学理论家们企图软化金字塔垂直结构内似硬的权力流程,但是没 有人认真考虑过彻底扬弃这一结构。 六、七十年代,沸腾着变化浪潮的世界把工作场所的大门冲垮了,专为等 级制度而设计的关国工业社会陷入困境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与等级制度不协调 的新信息经济。在信息经济里,任硬的等级结构使信息流程缓慢,而速度与弹 性正是新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同样道理,社会上仰赖等级制度而生存的集权机 构纷纷崩溃,而小的、分散的组织却到处出现,它们之间非正式地联结在一起, 不再依赖正式的结构。随着我们越来越看清楚自己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新位置, 我们和我们的日本对手面对面地接触了,我们这时才发现使日本成为全世界首 屈一指工业国的竟然不是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相反,日本工人组成了小型的、 分权的工作小组,自己在作决策,而身处领导地位的人把工人小组的意见视为 真理。随着更多的技术进入社会,人们对冷酷无人性的官僚式的等级制度越来 越不耐烦。我们想要的是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更多的高情感事物来对付 技术日益侵入无人性的等级制度结构的情势。 目前,年纪轻、教育程度高,对子自己的权力有强烈意识的新工人开始进 入了工作场所,等级制度和金字塔的整个观念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不自然的。 上述这些情势的综合影响是强大和有决定性的。 我们曾经想重新设计和改进理想的金字塔结构,事实上我们对它已完全丧 失信心,主要原因是它采用的是落后过时的从上而下的权力结构。 等级制度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这迫使人们彼此之间交谈,这就 是网络组织的发端。网络组织是社会行动的有力工具,有心改变世界的人从本 地做起,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 例如,妇女运动就是以典型的网络组织型式出现的。在美国各地,妇女组 成小团体,通常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结合在一起来增强自我观念,以改变社会 对妇女的传统看法。六、七十年代的保护环境运动和反战运动也是通过网络组 织发展起来的。 网络组织还有其它的用途,例如,目的纯属为了省钱,人们互相联系安排 几个人同乘一辆汽车或共用一辆卡车等。加利福尼亚州的同车计划可以节省上 百万的美元和上百万加仑的汽油。 网络(network)是什么?简单地说网络就是人们彼此交谈,共享思想、信息 和资源。要注意网络组织(networking)是个动词,不是名词,重要的不是最终 的成品网络,而是达到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使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互相联 系的沟通途径。 网络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共享信息与关系,它还可以由单纯的转移资料变成 创造与交换知识。由于网中每一个人都接触到信息,因此他们可以综合,然后 得到其他新的观念。网络组织就可以共享这种新出现的思想和观念。 网络组织横跨整个社会,使我们对人和事都有一个真正的跨学科的了解。 而官僚组织看起来就象是个通常的组织序列图表,排列着一些以等级制度秩序 安排的小方格,领导者位于最上方。网络组织与之不同,有人形容它是“一个 结法不甚高明的鱼网,有许多各种大小的结节,或网眼,彼此直接或间接相连” 。应该补充的是,网络组织比这更为复杂,因为它具有三度空间,就结构而言, 一个网络组织最重要的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中心。 在网络组织里,信息本身就使得一切事物都趋于平衡。网络组织的平等不 是因为每个成员身份平等,相反,因为网络组织是以斜纹的型式编织的,具有 三度空间,因此包含着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在网络组织中成员彼此平等相待, 因为最重要的是信息,它使一切变得平衡。 家庭,教会和邻里关系等传统的网络组织在美国社会里已经逐渐失势,取 而代之的是新的网络组织,即所谓的自然民主的相当于古老部落的现代对等物。 网络组织满足了人们对归属感的高情感需要。 等级制度未能解决人类的间题,迫使人们不得不与组织外的人互相交谈, 这是形成网络组织的第一步,一群群的人聚集在一起来谈论传统的结构未能顾 及的事情及间题。 网络组织使权力由垂直变成水平,个人因而得到极大的自由,等级制度要 使人向上爬,往前走,因而产生压力、紧张与焦虑。网络组织把权力斌予个人, 网中人彼此教育。在网络组织中,对自己的报酬来自把权力(empower)赋予他人, 而不是超越他人。 九、从北向南发展变化的趋势 1980 年美国人口普查表示,美国的南部和西部在美国厉史上第一次人口超 过了北部和东部。南部和西部的人口现有一亿一千八百万,而东部和北部只有 一亿零八百万。每个美国人都非常清楚,这种大规模的转移并不仅表现在人口 上,美国的财富和经济活力也从北部转移到了南部。 目前可以从报纸和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底特律的汽车工人仍然 在失业,另方面落基山脉欣欣向荣的城市里,油田工人每星期挣一千多美元; 一方面北部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失去了工作,另方面南部报纸上厚厚的招聘广告 在乞求工人到那里去工作。 除了这显而易见的情况之外,人们还没有充分理解从北向南转移的全部含 意。七十年代的人口变化在一九八二年表现在政治上的是,十七个众议院席位 从非部东部转给了南部和西部,有十一个州的席位增加了,十个州的席位减少 了,纽约丢掉了五个席位,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和伊利诺斯三州各丢掉二席, 佛罗里达增加了十席,得克萨斯州增加三席,加利福尼亚增加二席,马萨诸塞、 密执安、新泽西、印地安纳、密苏里及南达柯他各失去一席,而亚利桑那,科 罗拉多、新理西哥、俄勒冈、田纳西、犹他、内华达和华盛顿各增加一席。 在经济方面,19681978 年间,大部分新创造的职位,也就是说三分之二 的新职位是在阳光带或西部州。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在这期间美国共创造了一 千八百四十万个新工作职位,其中东北部和中西部只创造了六百一十万个,而 南部和西部创造了一千二百三十万个。与此同时,随着工业时代的逐渐后退, 北部还丧失了成千上万个工作职位,由于北部的经济基础大部是制造业,所以 这里遭受的打击最大。纽约时报有一篇署名文章说:“从马萨诸塞州到明尼 苏达州,在北部的各州里到处可以看到空荡荡的工厂、仓库,或者是曾经由这 类建筑物所占据的地方规在变成了空地,这清楚地表现出大移民的结果,它对 国家的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楚了。” 从北向南的转移有五个特点:一,这个转移实际上是向西,向西南和向佛罗 里达州的转移。二,这个转移中包含着不是因果关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北部 的衰退,另一个是西南和西部的兴起,这两者是两码事。三,这个转移的势头 很强,比一般人起初所想象的强得多,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中不可逆转的势 头。四,阳光地带的爆炸,实际上就是三个州,即,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和 得克萨斯,以及南部和西部的十个城市:阿尔布开克,奥斯汀,丹佛,菲尼克斯, 盐湖掀,圣安东尼奥,圣何塞,圣迭戈,坦帕和图森。五,这个转移所造成的 结构性危机最终将迫使北部和南部重新审查他们各自的经济目标和目的。 十、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到多种选择的转变 从战后一直到六十年代,美国人一般的选择是相当狭窄和受到限制的。美 国家庭的生活内容很简单,父亲去工作,母亲留在家里抚育二点四个小孩。当 时人们也役有很多事情要决策,当时的世界就是非此即彼两种选择,例如:我们 或者结婚,或者不结婚(当然一般都选择了结婚),我们或是从上午九点工作到 下午五点(或其他人们一般的正常工作时间)或者不工作,我们或是买福特牌汽 车,或是买雪佛莱牌汽车,我们或是吃巧克力冰激凌,或是吃香草冰激凌,等 等。应该承认我们有时也有第三种选择,例如收听无线电广播,我们或是收听 NBC 电台,或是收听 CBC 或是听 ABC 台,看杂志我们或是选择展望杂志, 或是生活或是邮报,在吃冰激凌方面我们也可以加上草薄的。但这仍 然是非此即彼的社会,是个群体市场(mass,market)、群体市场宣传的社会, 人们单调的口味很容易就被少致几种产品的选择所满足。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六十年代的社会动荡发展到表面上较平静的七十年 代,但在这期间,六十年代的价值观念却在渗透整个的传统社会,这为八十年 代的空前多样化铺平了道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里,统一的群体社会分裂 成许多不同的人群,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这是搞广告宜传的 人所谓的市场分割(market segmentation)或市场非集中化的社会。 我们还记得从前我们一提起浴盆,就知道它是白色的,一提起电话,就想 起了黑色,一提起支票,就想起了绿颜色。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目前美国出 售的汽车和卡车有七百二十五种,这说的是型号,且不说它们的颇色。在曼哈 顿有一个专卖电灯泡的商店,那里出售的电灯泡有二千五百种,目前美国市场 上出售的香烟有二百多个牌子。 在家庭和工作等基本范畴里,非此即彼的选择已经发展膨胀到多种多样非 常个人化的安排和生活方式。多种选择社会的基本思想已经流入人们生活中的 其他重要方面,如宗教、艺术、音乐、食品、娱乐。目前甚至发展到文化、民 族和种族的多样性在美国都可以得到赞美。 美国人对新移民浪潮的反应即为一例,美国人终于抛弃了大熔炉的神话, 学会了推崇多种民族。我们周围的新语言、民族食品及餐馆,还有外国文化, 似乎都符合多种选择的心理状态,这种新的开放态度使大家的生活都变得更加 丰富多彩. 美国著名教育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说,如果你的选择在增加,这 说明你受的教育程度在提高,如果你的选择样数很少,这说明你受的教育程度 低。同样,一个社会如果它能使公民的选择增多,这说明这个社会在发展,反 之,就说明这个社会就停滞了。美国多种选择的发展,大部分是为了适应我们 自己的个性,我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在教育、宗教、工作、艺术以 及市场等等方面都是如此。从这些范畴的生产者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无论生 产什么东西都会有市场,而美国人也越来越习惯于每天出现的新风味。 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明确指出,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 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这是一种“最微妙”的“最具有爆炸性”的转变,我们正 在向过去辉煌的工业时代告别,正在向建立在信息业基础上的经济体制发展。 (一)信息经济的基本含义。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经济简单地说就是创造、 生产和分配信息的经济,它是一种建立在不仅可以再生而且还可以自生的重要 资源即信息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经济不是物品生产部 门的附属品而存在的经济部门,也不是经济中一个独立的分支部门,而是使所 有部门都信息化,都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信息经济意味着经济的信息化,信 息产业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经济犹如朝阳东升,是 “朝阳经济”,正待迅猛发展;而传统的经济则如夕阳西下,是“夕阳经济”, 正处于衰退之中。信息经济正加速发展。 (二)信息业在未来经济中的作用。奈斯比特指出,在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主导产业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它主要利用的资源是各种非再生性 资源和各种矿物,它的生产手段主要依靠各种各样由机械转动组成的大机器体 系,消耗大量的动力或热力进行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在信息经济化的社会中, 主导产业是以知识生产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信息业不仅逐渐成为独立于第三产 业或服务业以外的“第四产业”,而且它日益渗透到其他的产业部门中,使所 有经济部门和生产过程都信息化了。在信息经济中,信息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 主要资源,信息具有再生性,这种再生性要比农业资源的再生性强得多。 (三)信息经济的实质。奈斯比特认为,在信息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首要 的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和重要的生产资源。他指出,在信息经济中, 价值的增加不是靠劳动而是靠知识,他甚至讲:“在工业经济初期诞生的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为新的知识价值理论所取代。”奈斯比特认为, 经济力量的源泉不再是少数人手中的金钱,而是多数人手中的信息和知识。 二、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38 从国家经济到世界经济。奈斯比特认为,在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人类正 从一个孤立的,实质上自给自足的国家经济变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正 在形成“全球的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基 础:通讯设施和飞机。奈斯比特说:“在把我们这个星球转变成全球经济村中 起了主要作用的两个发明是喷气飞机和通讯卫星。”电话通讯系统日臻完善, 更加便捷消除了信息时差。20 世纪 80 年代末,世界上将有 10 亿部电话机,这 些电话机互相连通,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互相直接通话,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 间内相互联系并且分享信息。这种全球性信息联系网的形成将使合作生产成为 全球性的模式,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普通方式。奈斯比特非常强调全球性 经济的一体化和整体性增长。 三、从短期到长期的变化。奈斯比特认为,过去,美国企业管理人员都只 为近期利益,眼前利益而工作,不仅忽视了长期利益,而且深层是以长期利益 为牺牲品。在经济史上,公司因为没有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终于破产的 比比皆是。大公司、大企业如果不能在变化的市场和技术上保持优势,它们就 不可能不被别的公司超过,而成为落伍行业。他强调指出,必须大力改变近视 眼的处事标准,重申进行基本研究、承担风险的长期计划,要人们“一手抓短 期利润,一手抓长期发展。” 四、从集中到分散 奈斯比特认为,在整个美国,集中化的结构正在纷纷崩溃,经济正出现分 散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组织与经营方式的多样化。随 着智力、知识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智力密集型企业的兴起,形成了 美国新建的小企业大量增加。1950 年,美国新建企业共 93000 家,而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每年有 60 万余家小企业开张。这些小企业从 19701976 年的 7 年中,共安排了 600 万人就业,还有 300 万人在州和地方政府就业,而在联邦 政府和美国 1000 家最大工业公司就业人数却没有增加。小企业有很大的灵活性 和较高的效益,“小的就是美好的”观念深入企业界。因此,一些巨大的公司 开始将自身解体,分成若干个能灵活发展的中型公司。 五、从职员到专业人员 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之其他产业的就业比重要大, 同时,信息产业的劳动力总数将超过社会总劳动力的人数的一半。这与信息社 会的本质有关。在这个社会中,劳动力中的主要成分是脑力劳动者,并且,脑 力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由这些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高级信 息科学、文化、技术等,与一般信息共同组成了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样,社会对各种信息专业人员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些信息劳动者包括:知 识生产和发明者,如科技人员、金融人员、律师、医生、法官、计算机专家等; 知识的分配和传播者,如教育工作者、艺术家、作家、记者、图书馆工作人员; 市场调查和咨询人员,如信息收集人员、调查人员、计划管理人员等;信息处 理和传输人员;信息设备的使用者和维修者。 奈斯比特说:农民、工人、职员,这就是美国的简史。职员之后就是专业 人员,而专业人员几乎全是信息工作者律师、教师、工程师、电子计算机 程序设计师、系统分析人员、医生、建筑师、会计、图书管理员、新闻记者、 社会工作者、护士、教师。这里,每一个人都需要有某种专业性知识才能胜任 工作。他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处理、分配、消费信息。另外,奈斯比特在对信 息经济进行预测性分析时,还涉及到了信息社会所有制的问题。他认为信息不 存在惟一性和排他性,也就不存在占有的问题,未来经济没有所有制,没有私 有与公有的问题。奈斯比特实际上是把所有制客体(物质内容)的变更当作所 有制主体的消失,以财产形成的变迁来否定财产所有权的存在。这一观点是片 面的。 (据新华出版社中文版)石云撰 资料来源: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 姚开建 梁小民 主编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5 二、评价 姚琮 贵州未来研究会创始人、著名未来学家张继泽教授张继泽在 2006 年出版的 未来研究学一书中,对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一书作了相应评价。 他认为大趋势是分析和预测美国社会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变化和发展趋 势的专著。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是美国著名的社会预测家、未来研究学家,曾 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器公司等大信息产业公司的 顾问,他曾在约翰逊总统任内在白宫任职,是美国趋势报告季刊的发行人。 他认为,趋势的发生是自下而上的,而风尚的流行则是自上而下的。新的思想 和新的趋势始于地方,而不是始于纽约和华盛顿。因此,他的研究集体,每个 月不间断地监读 6000 种地方报纸,追踪和评价重要的事件和趋势。据称,本书 的结构就是来自 12 年内对 200 多万篇城镇地方动态的分析,从中看出美国结构 改革的新方向。尽管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大 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往往也是最早地、最明显地从美 国反映出来。因此,这样一本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新技术对美国社会发 展趋势产生影响的著作,从 1982 年 10 月在美国纽约华纳出版公司初版起,立 即引起各方的重视。现在,已经翻译成 16 种文字,被西方舆论界称为“能够准 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畅销书。 作为资产阶级学者的奈斯比特,不可能认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 但是,他重视地方和企业基层发展方向的研究方法,的确使他“感受到周围在 动荡”。他认为,美国正处在新旧“两个时代的交替时期”,“正在进行无情 的结构改革”。大趋势的 10 个章节,正是从 10 个方面来探讨美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在 50 年代以后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