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与西南联大》——云师大11历史a薛荣臻114140441_第1页
《钱钟书先生与西南联大》——云师大11历史a薛荣臻114140441_第2页
《钱钟书先生与西南联大》——云师大11历史a薛荣臻114140441_第3页
《钱钟书先生与西南联大》——云师大11历史a薛荣臻114140441_第4页
《钱钟书先生与西南联大》——云师大11历史a薛荣臻1141404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联大史期末作业: 西南联大与钱锺书先生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 班级:11 级历史 A 班 姓名:薛荣臻 学号:114140441 西南联大与钱锺书先生 【摘要】: 西南联大是历史上无可比拟的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在科学界、教育 界、文化界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钱锺书先生也是近代首屈一指的国学 泰斗,兼修中西古今。但是如此好的学校却纳不了优秀的钱锺书先生,如此禀 异的钱钟书先生却也待不久这魅力的联大,本文旨在讨论西南联大与钱锺书先 生短暂的因缘过往。 【关键词】: 西南联大;钱锺书先生;大学精神。 【正文】: 在边疆的云南, “二战”中有两件大事,值得我们永远记着。一是滇西抗战, 中国军民以三年多时光和十数万血肉之躯,与日军在怒江隔岸相峙,最终发起 反攻,全歼入侵之敌,惨烈悲壮,浩气长存。另一件则关乎文化各地的文 人学子,齐聚战时的昆明,群贤毕至,如灿烂群星,辉映边城。他们在极艰难 的条件下,传道、授业、解惑、研究、写作、创造,养成了一大批学界精英, 文化血脉借此得意传承延续,成就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辉煌。前者为武,后者为 文,这一文一武,其中各由,皆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而本文所关注的,自然 是后者。 昆明自近代以来就是一个奇异的移民城市,说偏远,就现在的交通情况来 说,算不得什么,但绝对不能称得上是“邻家小院”那般方便,那就更不用提 交通还不算发达的以前了,倘若从北京、天津、上海来昆明,或一路步行,筚 路蓝缕,辗转数省,或由经水路,绕到香港,风雨颠簸,都要吃些苦头。而为 什么要称他为一个移民城市呢? 一、 昆明一个有包容性的移民城市 自近代以来,昆明就算得上是西南边疆的一个大都会,作为云南这个特殊 边疆的省会城市,不仅有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国民,更是与缅甸、老挝、越南 接壤的边陲大省,许许多多的生意人,会聚在这里。更有许许多多的政治逃难 也在这里发生过,比如护国公蔡锷,就是辗转昆明去的香港。可以说去香港的 第二条路线就是必经昆明的。之后的抗日战争,云南昆明更是成为了中国学术 界的大本营,接纳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学生,并成立了西南联大,而这座自 古就有着移民气息的城市,也或许早已有了包容的心态,使得从北方而来的学 子,老师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冷漠,不是佳节倍思亲的落魄,而是一种独 特的山水之情,茶水之情,让他们反而倍感亲切。 如今的昆明,已经是一个旅游大城,更是许多人养老中意的一座美丽春城, 笔者曾因迷路两次向街头的老人问路,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抱歉,我不是本 地人” 。可见,昆明现如今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具有包容性的移民城市。 二、西南联大在包容下成长起来的大学 当年的西南联大,是从长沙辗转而来,老师学生们,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 才最终来到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三校合并治学,本身就包含着包容性。而西 南联大的包容性还不止于此,联大的教授们也可以说是见缝插针,大都散居于 昆明僻街陋巷,甚至仍属远郊的城市边缘。仅昆明北郊龙头村及附近的棕皮营、 麦地村、司家营、落索坡一带,当时就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 学文科研究所 、中国营造学社、清华文科研究所等几大研究机构和北平研究院 社会研究所的工作站,租用当地的一些寺庙、祠堂、作为研究场所。而在昆明 的大、小西门、文林街、青云街一带,如今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一栋民宅,当年 也是藏龙卧虎,常有风云际会,高人初入。可以说初入云南的西南联大就已经 很好的融入到这个具有历史包容性的古老城市当中,并且开始茁壮成长。 三、钱锺书先生一位旷世奇才 说起钱锺书先生,自然可以说是赞誉一片, “文化昆仑” 、 “当代第一博学鸿 儒”等等。钱钟书就读清华时,与夏鼐、吴晗并称为清华文学院“三才子”,而 以钱氏为龙头老大,据说钱钟书在清华四年,其用功之勤,读书之多, “横扫清 华图书馆”,他显露的才华也为全校师生瞩目。但一般认为,他的老师吴宓对他 的评语最为恰当“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退陈寅恪先生,在 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 1这是 1 钱钟书传 孔庆茂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年版,第 42 页 概括的,当年在联大求学的许渊冲则讲的具体:“钱先生教我时才二十八岁。 他戴一副黑边大眼睛,显示了博古通今的深度。他常穿一套淡咖啡色的西装, 显得风流潇洒;有时换一身藏青色的礼服,却又颇为老成持重。他讲课时,低 头看书比抬头看学生的时候多,双手常常支撑在讲桌上,左腿之力,右腿稍弯, 两脚交叉,右脚尖顶这地,他和叶先生不同,讲课只说英语,不说汉语;只讲 书,不提问;虽不表扬,也不批评;脸上时常露出微笑,学生听讲没有压力, 不必提心吊胆,唯恐冷不防地挨上程咬金三斧头” 2 钱先生在联大开的是大一英文,当代文学和欧洲文艺复兴。其中大一英文 作为大一的公共必修课,联大的传统向来都是让系主任或者很有经验的教授来 任教,但惟独钱先生一个 28 岁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也能够在讲台上讲述基础必修 课。在联大外文系学生中人才济济,杨周翰、周珏良,许国璋等都听过钱先生 的课,可谓桃李满庭芳了。但是在比较文学方面,从来没有人可以说是超过钱 先生的。 钱先生的自幼广博诗书,与孔子相同“于十五开始治学” 。钱穆先生在他读 而兼通中西文学,博及群书。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 ”3然而钱先生,在西南 联大的时间并不长,1938 年任职,第一学期于 12 月 13 日才开始正式上课,不 到一年时间,就离去了。据说钱锺书先生是回上海探亲(其夫人杨绛先生在上 海陪她父亲) ,但行前既为正式请假或辞职,也未向有关人士打招呼,结果弄得 很不愉快,就直接去了当时湖南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 四、离别联大是恨是情? 钱先生离开联大的说法有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种:1、人事关系问题。 2、父亲年老需要照顾,所以要去湖南陪同父亲。 许多人不认同第二点,认为这只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这个我们先暂且不论, 首先来看一下钱先生在联大的人际关系:据吴宓的女儿吴学昭所著吴宓与陈 寅恪所记“1939 年秋,钱辞职别就” , “父亲因清华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先生不 聘钱锺书,愤愤不平,斥为皆妾妇之道也 。他奔走呼吁,不得其果,更为愤 然, 终憾人之度量不广各存学校之町眭,不重人才也。 ”4这里明确点出了系 2 追忆逝水年华 许渊冲著,三联书店,1996 年版,第 51 页 3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记 钱穆著,岳麓书社,1986 年版,第 112 页 4 吴宓与陈寅恪 吴学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03 页 主任陈福田,并且还提到叶公超、陈福田去梅贻琦校长那里说过对钱先生的表 示不满的话。 5 据传言,钱先生与叶公超、陈福田两人关系不太好,甚至有言“西南联大 的外文系根本不行,叶公超太懒 ,吴宓太笨, 陈福田太俗” ,但钱钟书夫人杨绛于 1998 年 5 月 14 日同时在 人民日报与文汇报发表吴宓先生与钱钟书 一文,公开替钱钟书辩白,说钱氏根本没说过这句话。诚然钱先生没有说过这 样的话,但这句话至少也说明他与二人的关系不是太好。 吴宓先生自然不用说了,钱先生是他的爱徒,所以钱先生怎么说,他也不 至于太生气。况且吴宓自己也承认比不上钱锺书。但钱锺书与叶公超的关系好 像确实不怎么好了,联大外文系里收购钱钟书从国外带回的西书,没有依价偿 付书款。这事情和外文系主任叶公超有关。这件事可能导致钱先生看不起叶公 超,但这也不能全怪叶公超,毕竟当时的西南联大在经济上还是比较拮据,能 省则省的好。但钱老,向来是以“狂傲”为名,当年上清华,就自称要横扫清 华图书馆,而据香港作家司马长风说“现代作家中有两个狂人,一是无名氏, 另一个就是钱锺书。 ”并指出钱锺书狂在才气,又与梁实秋比较,说:“钱锺书 和梁实秋,同以幽默小品驰名,梁实秋的幽默不伤大雅,处处有谨厚之气,但 钱锺书的幽默,口没遮拦,往往伤人。 ”6“伤人”二字,实在是准确,到位。 所以,在联大教书的那段日子里,钱钟书先生可能过得不太痛快,他的同事们 学问远不如他,他又自恃清高、狂傲,所以他们想会排挤他,这也自然。对钱 锺书离开联大,每个人的看法也是不同,吴宓是百般奔走游说,想要再聘他回 来;陈寅恪先生则觉得强留不好,想走就走,在此不得不提的是钱先生与陈先 生的关系也不是很好,上清华时,他就公然不选陈寅恪先生的课,而且在后来 的管锥篇等著作中,也多批评陈氏之学。而像梅贻琦则是两发电报表示挽 留,之后便不再多做温情。 不过就另一点来说,钱先生走了也好,倘若不走,也没法到蓝田师范学院, 不去的话,那么围城中方鸿渐又怎么能去“三闾大学” (本身就可能暗指北 大,清华,南开)任教呢,而且其中个半人物也都有联大教授的影子。 5 吴宓日记 第七册, 吴宓著,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 139、140、141、147 页 6 中国新文学史 (下册) 司马长风著,香港昭明出版社,1983 年版第 165 页,转引自西南联大昆明记忆 余 斌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 页 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个缘由,杨绛先生在书摘杂志 2003 年第 9 期曾发 表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一文: 一九三九年暑假,锺书由昆明西南联大回上海探亲,打算过完暑假就回校。可是暑假没过多久, 他就接到他父亲来信,说自己年老多病,远客他乡,思念儿子,又不能回沪。当时他父亲的老友廖 茂如先生在湖南兰田建立师范学院,要他父亲帮忙,他就在兰田师范任职,并安排锺书到兰田师范 当英文系主任,让锺书可陪侍父亲,到下一年暑假,父子俩可结伴同回上海。锺书的母亲、弟弟、 妹妹,连同叔父,都认为这是天大好事。有锺书陪侍他父亲,他们都可放心;锺书由他父亲的一手 安排,还得了系主任的美差。这不是四角俱全的美满好事吗!锺书不是不想念父亲。但是清华破格聘 他为教授,他正希望不负母校师长的期望,好好干下去。他工作才一年,已经接了下一年的聘书, 怎能“ 跳槽 “到兰田去当系主任呢? 他也不想当什么系主任。即使锺书这么汲汲“ 向上爬“,也不致愚蠢 得不知国立清华大学和湖南兰田师范的等差。不论从道义或功利出发,锺书决没有理由舍弃清华而 到兰田师院去。锺书没有隐瞒他的为难。可是家里人谁也不理睬,谁也不说一句话,只是全体一致, 认为他当然得到兰田去,全体一致保持严肃的沉默。锺书从小到大,从不敢不听父亲的话(尽管学术 上提出异议),他确也不忍拂逆老父亲的心愿。我自己的父亲很“ 民主“,从不“ 专孩子的政“,可是我 们做儿女的也从不敢违抗父亲。现代的青年人,恐怕对这点不大理解了。锺书表示为难,已有倔强 之嫌;他毕竟不敢违抗父命。他父亲为师院聘请的人,已陆续来找锺书;按他父亲的安排,找这人 那人,办这事那事,锺书在家人的压力下,不能不合作。可是就此舍弃清华,我们俩都觉得很不愿 意。 我们原先准备同过一个愉快的暑假,没想到半个暑假只在抗衡不安中过去。拖延到九月中旬, 锺书只好写信给西南联大外语系主任叶公超先生,说他因老父多病,需他陪侍,这学年不能到校上 课了。( 参看吴宓日记“1939 年 9 月 21 日,830 回舍,接超 叶公超片约,即至其宅,悉因 钱锺书辞职别就,并谈商系中他事。“) 锺书没有给梅校长写信辞职,因为私心希望下一年暑假陪他父 亲回上海后重返清华。 公超先生没有任何答复。我们等着等着,不得回音,料想清华的工作已辞掉。十月十日或十一 日,锺书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下,和兰田师院聘请的其他同事结伴离开上海,同往湖南兰田。他刚走 一两天,我就收到沈先生(梅校长的秘书长,也是我的堂姐夫 )来电,好像是责问的口气,怪锺书不回 复梅校长的电报。我莫名其妙,梅校长并没来什么电报呀!我赶紧给斋哥回了电报,说没接到过梅校 长的电报,锺书刚刚走。同时我立即写信告诉锺书梅校长发来过电报,并附去斋哥的电报。信寄往 兰田师院。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发表的钱锺书致梅贻琦和沈履的信,我没见到过锺书这两封信,值得重 抄一遍。钱锺书致沈履信如下: 斋哥道察:十月中旬去沪入湘,道路阻艰,行李繁重,万苦千辛,非言可尽,行卅四日方抵师 院,皮骨仅存,心神交瘁,因之卧病,遂阙音书。十四日得季康书云,公有电相致,云虽赴湘亦速 复梅电云云,不胜惊怵。不才此次之去滇,实为一有始无终之小人。此中隐情,不堪为外人道。老 父多病,思子欲切,遂百计强不才来,以便明夏同归。其实情如此,否则虽茂如相邀,未必遽应。 当时便思上函梅公,而怯于启齿。至梅公赐电,实未收到,否则断无不复之理。向滇局一查可知也。 千差万错,增我之罪。静焉思之,惭愤交集。急作书向梅公道罪。亦烦吾兄婉为说辞也昆明状 态想依然。此地生活尚好,只是冗闲。不知明年可还我自由否。匆匆不尽。书已专函寄梅公矣。即 颂 近安 小弟锺书顿首 十二月五日 钱锺书致梅贻琦信如下: 月涵校长我师道察:七月中匆匆返沪,不及告辞。疏简之罪,知无可恕。亦以当时自意假满重 来,侍教有日,故衣物书籍均在昆明。岂料人事推排,竟成为德不卒之小人哉。九月杪屡欲上书, 而念负母校庇荫之德,吾师及芝生师栽植之恩,背汗面热,羞于启齿。不图大度包容,仍以电致。 此电寒家未收到,今日得妇书,附斋先生电,方知斯事。六张五角,弥增罪戾,转益悚惶。生此来 有难言之隐,老父多病,远游不能归,思子之心形于楮墨,遂毅然入湘,以便明年侍奉返沪。否则 熊鱼取舍,有识共知,断无去滇之理。尚望原心谅迹是幸。书不尽意。专肃即叩 钧安 门人钱锺书顿首上 十二月五日 致沈履信所说“十四日得季康书“,即十一月十四日,钱锺书到达兰田师院的日子,因为他路上 走了三十四天。给梅校长信上的“今日“,当是泛说“现在“。他跋涉一个多月到达兰田,方知梅校长连 着给了他两个电报。他不该单给叶先生写信而未致信梅校长,这是他的疏失。梅校长又来电促他回 校,实在是没想到的“大度宽容“。不知前一个电报是由谁发的、什么时候发的。我们确实没有收到, 不知校方是否查究过此电报的下落。第二个电报偏又迟到了一两天。如果锺书及时收到任何一个电 报,他是已经接了聘约的,清华没解聘,他就不能擅离本职另就他职。他有充分理由上禀父母,他 可以设法既去看望父亲而又不必离开清华。命运就是这么别扭。工作才开始,就忙不迭地跳出去“高 升“ 了。不成了一个“为德不卒“ 、 “有始无终“的“ 小人“吗!锺书所谓“难言之隐“ 、“不堪为外人道“ 的“隐 情“ ,说白了,只是“迫于严命“ ,而锺书始终没肯这么说。做儿子的,不愿把责任推给父亲,而且他 自己确也是“毅然入湘“。锺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开了西南联大。 7 我们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其实钱先生的并不是想直接离去西南联大, 而是因为家父的要求,不得不去遵从,毕竟“父命难为” ,而且钱先生有如此敬 重他的父亲,所以才想离去联大,但又因不方便直接向校长说,所以才只给叶 公超写了信说这学年不能去上课,但貌似公超也理解错了,认为他就此不来, 还是因为他俩关系不和,就直接向外宣言他不来了?反正时值战乱,也无对证。 恰巧虽然梅校长执意挽留,偏偏钱锺书先生又没有收到第一封电报,导致直接 去了蓝田师范,生米煮成熟饭,想回去也已经晚了,索性也就离开了。 从此可以看出,钱先生不应是那种有始无终的气量小人,而是因为家父的 要求成为他难言之隐,不得不遵从父命,离开联大。也可以从此看出钱先生的 一片孝心,实应体谅。 五、从此看出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一所举世瞩目的大学,虽然条件艰苦,但 培养出来的一代学子,可以无愧地说是当今学术界的顶梁柱。而钱锺书先生作 为中国当代的一代泰斗,也是为我们学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而从钱锺书先生与西南联大的因缘而看,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包容, 达到兼收并蓄。而能做到包容的方法就是要能够自省,从校长到学生,每一位 都能够想曾子一样的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 曾子所言三省,是分“上、中、下”三个层次的 自省。 “为人谋”对上层, “与朋友交”是对中层, “传”是对下层。 1、在为人处世方面, “为人谋”自然是为人出谋划策,也就是扮演臣子 (或者是去帮人)的角色,在这一层次上,要做到忠心,一是要尽心尽力不偏 不倚,二是要时时刻刻为那谋者着想而不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所以自省的第 一方面就是要先忠心,对得起自己的主上,或者说需要我们帮助(出谋划策) 7 钱锺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 杨绛著,载于书摘2003 年第 9 期 8论语学而 论语中华书局 2008 年版 的人。 2、跟朋友的交际方面,我不认为曾子所言是对朋友的诚信方面,因为这一 点其实在为人谋就已经有所顾及了。曾子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在反问自 己在与朋友交往时,有没有信任他们,既然是朋友,就应该以诚相待,不能怀 疑自己朋友“用则不疑,疑则不用” 。在中,也就是在自己所处的相等的维度上, 要信任自己的朋友,要对得起朋友这个称号,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3、 “传不习乎”这里要重点说一下,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短语,前两句有 “为人谋而 ”“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