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p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_第1页
mstp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_第2页
mstp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_第3页
mstp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描述:高层建筑的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决定了其结构转换层的多样性,因此在进行结构转换层施 工的时候应该针对高层建构的结构需求进行具体方案设 计,并通过进行精心的组织施工,在模板、钢筋 和混凝土施工方面进行高. 摘要:高层建筑的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决定了其结构转换层的多 样性,因此在进行结构转换层施工的时候应该针对高层建构的结构需求进行具 体方案设 计,并通过进行精心的组织施工,在模板、钢筋和混凝土施工方面进 行高要求控制,通过创设这些施工程序的有利条件,降低施工的难度,并节约 施工成本和控制施 工质量,为整个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 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0 前言 如今,超高层建筑已不再像传统建筑那样采取单一用途的形式,而是逐渐 向着更全面、更综合、更现代化的趋势发展。这对于超高层建筑的施工 工艺以 及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超高层建筑两种功能转换之间的转换层 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转换层在整个超高建筑结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但其连续施工强度大,施工过程比较复杂,一直是超高层建筑施工环节中的难 点。因此,对转换层各阶段施工技术进行优化是很有必要的。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项目建筑用地 10211m2,总建筑面积 28911m2。为满足建筑底部大空 间的使用要求,该建筑结构形式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该结构 体系中框支梁和 框支柱,构成了一个下部的框架结构大空间和上部的剪力墙结构之间的“结构 转换层”。建筑结构设计将第 2 层结构架空,第 3 层设置为转换层,上 部结构 为剪力墙结构标准层,为典型的高层建筑框支转换形式。 其转换层梁顶标高为 11.15m,结构转换层由截面尺寸为 1700mm2400mm 和 900mm2300mm 的钢混凝土组合梁 G- KL14 作为框支梁,并由截面尺寸 为 1800mm1800mm 钢混凝土柱 KZL1 作为框支柱。柱采用 C60 混凝土,梁采 用 C50 混凝土。 2 工程难点分析 2.1 转换层梁自重大,荷载传递体系压力大 本工程框支转换大梁截面尺寸为 1700mm2400mm、900mm2300mm,每平 米钢筋混凝土自重超过 10kN,荷载较大,且排架直接落在地下室顶板上,因此 对顶板结构的承载力的要求较高。 2.2 模板排架搭设高,整体稳定体系要求高 因排架由地下室顶板(标高-1.5m)开始搭设至梁底,搭设高度为 10.35m,所以必须加强排架空间整体的稳定性,减少侧移和弯曲变形,尽可能 的使其接近理想的几何不变体。 2.3 钢、混组合结构复杂,钢筋绑扎质量要求高 本工程框支转换梁均为钢-混组合结构,且在钢筋绑扎施工前,钢结构工程 就已经完成。由于框支梁、柱钢筋密度大,钢梁栓钉多,钢筋就位难度大; 再 加上 G-KL1 大梁从外至内 3 组环箍、G-KL2 大梁内上下两道 300mm400mm30mm22mm 型钢梁,这些情况均给钢筋就位以及绑扎固定 性 等问题带来了挑战。 3 主要施工技术的改进 3.1 高大深梁叠合法施工 (1)方案的确定 考虑到结构特点及场地的特殊性,最终确定采用叠合法施工框支主梁。即 将高 2400mm 的主梁分为 2 次浇筑:第 1 次浇筑至 1200mm 高度位 置,混凝土的 自重应力由排架及地下室顶板承担;待混凝土强度达到 75%以上时,在进行剩 余 1200mm 的混凝土浇筑工作,此时,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大部 分都转移到 了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梁上,同时底部排架亦分担了小部分荷载。 采用叠合法施工的优势在于降低排架及楼板的负荷,从而可以有效控制施 工安全和降低施工成本。 (2)施工工序 第 1 次浇筑:搭设支撑排架铺设楼层平台板钉梁底模板绑扎梁钢筋 封高为 1.2m 的梁侧模板浇筑混凝土并养护; 第 2 次浇筑:结合面凿毛处理钢筋绑扎封剩余高为 1.2m 的梁侧模板 浇筑混凝土并养护。 (3)结合面处理措施 采用叠合法施工高大深梁,关键在于水平施工缝的处理,以保证新旧混凝 土能有效结合,及上下层梁体协同受力。具体操作方法为:在第 1 层混 凝土浇 筑至预定标高后,进行拉毛处理,并覆盖薄膜蓄湿养护;养护 2d 后撤除薄膜进 行钢筋作业,但每日定时派专人清理混凝土面上积落的碎屑,并进行洒水作业 使其保持湿润;在钢筋绑扎完毕,混凝土浇筑之前再次用水枪进行冲刷,以保 证结合面的洁净。 3.2 深梁高排架支撑体系设计 (1)排架设计 排架荷载主要考虑混凝土自重、施工荷载及堆载,设计控制指标主要有立 杆轴力、单杆及整体稳定、扣件抗滑移、底部楼板局部抗冲切等内容。 在结合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并根据轴线尺寸要求,将支撑体系的设计如 下:1.7m2.4m 梁底每排设 4 根承重立杆,立杆横向间距 425mm,纵向间距 700mm,脚手架步距 h=1.8mm。核心期刊论文发表0.9m2.3m 梁底每排设 2 根 承重立杆,立杆横向间距 600mm,纵向间距 700mm,梁底支撑小横杆间距 0.7m,脚手架步距 h=1.8mm。 (2)稳定构造 在支撑排架四边与中间每隔 4 排支架立杆设置 1 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 连续设置)。且每道剪刀撑不小于 4 跨,期刊文章发表且不小于 6m,斜杆与地 面的倾角约 为 50(图 3)。同时,还在支撑排架的顶部和底部之间设置了水 平加强剪刀撑,与立杆连接,每隔 4 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 2 步设置 1 道 水平剪刀撑(剪刀 撑搭接长度不小于 1m,采用双扣件连接)。由于 1.8m1.8m 框支柱已先行施工,故排架体系可与框支柱对拉螺杆焊接,以增强 水平抗侧移刚度。另外,在 立杆底部设通长 10#的槽钢,并设置了扫地杆(扫 地杆距离地面 200mm250mm)。 3.3 梁柱核心区钢筋的优化 (1)框支柱箍筋的优化 在框支柱 KZZ1 内钢柱与钢梁连接处,原设计的柱箍筋在核心区内根本无法 套入就位。经优化后,在柱端增设加劲肋板,原核心区内 16mm200mm 柱箍改 为 U 形箍与新增加劲板焊接,焊接长度 10d;同时,增加了四角小箍,以提高 核心区钢筋整体性。 (2)框支梁箍筋的优化 由于 GKL1 大梁从外至内 3 组环箍,其梁高度宽度过大,操作工人根本无法 就位钢筋,经结构设计优化与施工方法改进后,将最内侧箍筋修改为拉筋形式。 4 结语 由于高层建筑的转换层结构复杂,极易引起梁、柱等结构因承载不足发生 变形以及支撑结构失稳破坏等情况,因此对施工技术、方法有着较高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工程实例的优化设计与分析可知,叠合法施工框支转换大梁的运用 对减少施工荷载和降低施工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非常高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