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低热79例疗效观察_第1页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低热79例疗效观察_第2页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低热79例疗效观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低热 79 例疗效观察 尹亚东 (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河南舞阳 4624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对功能性低热的治疗效果。 方法:单纯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低热患 者 79 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 1 周,痊愈 57 例,显效 17 例,有效 5 例。 临床痊愈率 72.15%,有效率 100%;治疗 2 周,痊愈 76 例,显效 2 例,有效 1 例。临床痊愈率 96.20%,有 效率 100%。结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低热效果良好。 关键词:功能性低热;中医药;治疗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Low-Grade Fever : Analysis of 79 Cases。 Yin Ya-dong th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Peoples Hospital of Wuyang County,Henan,Wuyang 4624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low-grade fever. Methods: the pure therapeutic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79 Cases functional low-grade fever, observe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Results: after 1 weeks treatment, 57 cases got cured, 17 cases got markedly improved, 5 cases got improved. The cure rate was 72.15%, the general improvement rate was 100%; after 2 weeks treatment, 76 cases got cured, 2 cases got markedly improved, 1 case got improved. The cure rate was 96.20%, the general improvement rate was 100%;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low-grade fever is very good. Key words: Functional low-grade fe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功能性低热是指由非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体温不甚高,常在 38以下,或仅有 轻微发热的感觉。现代医学对于本病,没有疗效确切的方法。祖国医学称之为“微热” 。相 关治疗经验和报道很多,但多从虚论治。笔者应用自拟方中药,以清补论治功能性低热 79 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组病例 79 例,均为 2001 年 7 月至 2011 年 7 月舞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病人。病 人依从性均好,可随访。 1.1 纳入病例标准 发热 7 日以上,体温不超过 38,可伴自(盗)汗、纳差、倦怠、乏力、头晕、头痛、 多梦、失眠等症。原 发 性 低 热 ( 体 质 性 低 热 ) 、 夏 季 热 以 及 感 染 ( 感 冒 ) 后 低 热 均 纳 入 。 1.2 排除病例标准 1.2.1 西 医 诊 断 的 各 类 慢 性 炎 症 性 疾 病 ; 1.2.2 西 医 诊 断 的 非炎症性疾病但可以引起低热者,如结 核 病 、 慢 性 肝 炎 、 风 湿 病 、 贫 血、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 1.2.3 治疗期间查出以上需要排除病变者; 1.2.4 不能坚持用药者; 1.2.5 因不能随访,无法判断疗效,资料不全等因素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一般资料 本组 79 例患者中,男 23 例,女 56 例,年龄最小 11 岁,最大 81 岁,病程最短 7 日, 最长近 3 年。原发性低热 4 例,夏 季 热 1 例,感 染 ( 感 冒 ) 后 低 热 74 例。 1.4 治疗方法: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以 2 周为观察周期。 1.4.1 自拟基础方组成:金银花 25g 连翘 20g 黄芩 10g 生地 10g 丹皮 10g 赤芍 10g 荆芥 12g 防风 12g 枸杞 12g 山萸肉 12g 丹参 20g 党参 25g 厚朴 10g 甘 草 5g. 1.4.2 煎服法:头煎加水 700ml,煎煮 25min,取汁 300ml;二煎加水 500ml,煎煮 25min, 取汁 300ml。两煎相混,早晚分两次温服。 1.4.3 加减方法:口干加天花粉 15g;纳差加砂仁 12g;腹胀加木香 12g;乏力甚加党参为 40g;失眠多梦加珍珠母 50g;头晕蒙加葛根 20g;五心烦热等阴虚阳亢之证明显加知母 12 g、地骨皮 20g;服药后腹泻加肉桂 2g。 1.5 疗效判定:疗效分以下四级 1.5.1 痊愈:各项伴随症状均消失,体温恢复正常; 1.5.2 显效:伴随症状消失但体温未完全恢复正常,或伴随症状未完全消失但体温恢复正 常; 1.5.3 有效:体温有改变但未恢复正常,或伴随症状有缓解; 1.5.4 无效:各项症状均无改变。 2.治疗结果 2.1 治疗 1 周,痊愈 57 例,显效 17 例,有效 5 例,无效 0 例。临床痊愈率 72.15%, 总有效率 100%; 2.2 治疗 2 周,痊愈 76 例,显效 2 例,有效 1 例,无效 0 例。临床痊愈率 96.20%,总 有效率 100%。 .结论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低热效果良好。 4.讨论 现代医学 1认为,功能性低热的病因,可能与中枢神经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或者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病人症状多数不甚严重,诸项检查多无异常,方法不多,治疗效果亦 难满意。但绝大部分病人自觉明显不适,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基于此认识,许春进等 2使 用小剂量文拉法辛治疗 50 例功能性低热患者,对照组口服同等剂量的安慰剂,治疗 4 周进 行的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84,对照组为 32。 功能性低热的症状表现,与祖国医学“发热” 、 “潮热” 、 “烦热” 、 “骨蒸”诸证相似。 一般认为 3,内伤脏腑,气血阴阳失于调和;或外感六淫及疠气,邪气入里,正虚邪恋, 均可导致本病。多见于伤寒、温病、疫疠等外感发热病等杂病的后期,常从虚亏论证,分 为阴虚、气虚或气阴两虚各型。治疗方法当然也是从补虚入手。王大飞等 4从气虚论治功 能性低热 37 例,治愈率为 45.95%。张子明 5从养阴益气入手治疗功能性低热 30 例,都是 类似的探讨。 热病伤阴,久病也必然伤人争气,但治疗似乎也不必以此为主。因为从笔者诊治功能 性低热的临床实践看,本病的发生,大多在春节前后,正是冬春之交流感等外感发热疾病 流行季节。绝大多数病人都曾患过感冒,而且舌红脉大之证非常普遍。所以,既需清热又 要补虚的清补之法,当为本病正治。依此施治,卓然有效。张素芬等 6也认为,功能性低 热中,首先为感染后低热,其前往往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原虫等感染,特别 多见于病毒感染后。但笔者仍然时常迷惑,为什么现在的感冒基本都是风热感冒。即便受 寒被风而起病,也基本都是上火症状表现在先。后来在读研期间,间接受教于刘渡舟大师, 才知道原因。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丰富、饮食结构的变化,现代人的感冒确实以风热 居多。另外,即便经验医学仍然是“黑箱理论” ,在临床证治之余,笔者仍忍不住揣测,低 热的发生,除了前述神经系统的因素以外,应该还与病原微生物消亡以后,血液里某些微 量物质的变化有关。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恰恰可以使这种病理变化归于平复,所以有较 好的疗效。 自拟方中,金银花“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 (重庆堂随笔 ) ;连翘“主 寒热结热” (本经 ) ;黄芩“疗痰热、胃中热、消谷” (别录 ) ;生地 10g 丹皮 “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 (本草经疏 ) 、赤芍“泻火降气,退血热” (滇南本草 ) 。二药合用,清血分燥热。荆芥“散风热,清头目” ( 纲目 ) ;防风“治 风通用,升发而能散” (本草经疏 ) ; 二药配合,疏风解表。 枸杞子“味重而纯,故能 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 (正义 ) ;山萸肉“强阴益精” ( 纲目 ) ; 丹参苦而微寒, 既可入营治心烦不寐,也寓防治“久病入络”之瘀之意。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 健运中气” (正义 ) ,以补久病正气亏虚;厚朴“主温中、下气” ( 别录 )以防补益 碍脾。诸药合用,共奏清补之功。 笔者认为,中医的疗效,得益于三因制宜下的辨证论治,但也失之于过于灵活、不易 掌握。所以,在充分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在“辨证论治”的大原则指导之下,尽 量探索出相关疾病“执简御繁、易于操作”的治疗大法,辅助以药味剂量的变化,使临证 既契合病机,又相对易于掌握,以便于祖国医学更广泛的流传、更好的传承,应该是中医 临床医家自动自发的责任!笔者治疗胃病、肾病的系列文章,包括本篇小文,都是在做这 种尝试。 参考文献 1金惠铭.病理生理学.第 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2. 2许春进,张西亮,周千里,等.小剂量抗抑郁药物治疗功能性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