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力攻坚剑指十大难题_第1页
“十二五”:发力攻坚剑指十大难题_第2页
“十二五”:发力攻坚剑指十大难题_第3页
“十二五”:发力攻坚剑指十大难题_第4页
“十二五”:发力攻坚剑指十大难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五”:发力攻坚剑指十大难题 2011-03-09 作者:记者 黄海/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即将绘就中国“十二五”发展蓝图。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我国发展中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十个主要问题,包括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 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 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这些难题亟待破解。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1/4 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 随着经济总量扩大,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 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 仍未根本改变,带来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称,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 且分布不均衡。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15 左 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按照目前探明储量和开 采利用能力,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年限仅有 15 年和 30 年。延续 当前发展趋势,到 2020 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 50 亿吨标准煤,原油 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 65%。目前常规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入高价时代已不可 避免,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决定了我国能源 资源约束将日益增强。我国 70%多的国土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 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稀缺资源的约束也将强化。 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森林覆盖率只有 18.21%,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的 2/3;全国沙化土地 174 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全国 26%的地表水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 V 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 III 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东海已呈重度污染,生物多样 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功能严重退化。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 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面临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1/4 的居民没有清 洁饮用水,1/3 的城市居民不得不呼吸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垃圾 不到 20%,大量人口暴露在严重污染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近几 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 失。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到发展,而且威胁到人民生存。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撰文表示,“过去讲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 现在讲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 情”。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因此呼吁,必须树立更加强烈的危机意识, 全力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在“十二五”为数不多的约束性指标中,预计包括大幅度降低 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投资消费关系失衡:居民消费率 8 年降低 11.1 个百分点 居民“没钱可花”“有钱不敢花”和“有钱不好花”同时并存,支付 能力不足与消费意愿不足同时并存,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并 存,成为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型增长和经济长期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说,2000 年-2008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 从 46.4%下降到 35.3%,降低了 11.1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 1.4 个百分 点。1978 年-2008 年,我国居民消费增长了 9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 均实际增长 9.2%,相对于期间 GDP 累计增长 14 倍和年均增长 9.8%,消费 增长明显偏慢。 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储蓄率偏高,存在发展阶段、人口结构、传统文 化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分配格局不 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质量不高、政府转变职能不到位和公共服 务不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低。 由于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投资拉动。我 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相当高,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2/3。 当世界经济动荡、外需萎缩时,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产能过剩凸显、投资效益下降、金融系统潜在风险加大等问题难以避免。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邵善波表示,坚持 扩大内需已成为“十二五”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实现国家提出的“逐 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目标,关键要解决一系列制 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要着力解决好提高居民收入问题,只有 这样才能增强消费能力。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达 2.7 亿人 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据有关方面测 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 0.47”,“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 的事实”。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文章分析了我国存在的诸多分配不 公现象。 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 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 收入比重为 57.5%,比 1992 年下降 10.8 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 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从 1997 年-2007 年的 10 年间,劳动报酬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53.4%下降到 39.74%。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 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 三是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轻易获得高额利润, 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 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四是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我国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 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1978 年的 2.36:1 扩大到 2009 年的 3.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 年浙江、贵州城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611 元、12862.53 元,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分别为 10007 元、3000 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 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 对贫困人口超过 4000 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 2.7 亿人。 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成为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在三次 分配机制中,一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的合理分配比例关系, 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 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 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难以保证公平性、合理性。个人所得税存在 “逆向调节”:2009 年 6300 多亿元个税中,工资、薪金项目占了 40%以上, 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 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对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表 示,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广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普 遍较快增加”已被列为“十二五”主要目标之一。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亿万群 众对此翘首以待。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产手表平均出口价格仅 1.3 美元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不高, 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 统计数据披露,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场,但是上千架民用客机几 乎全部来自进口;中国数码相机年消费量超过 1000 万台,但是市场上 95% 的数码相机都是国外品牌;中国每年要花费 6000 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制造 设备;我国出口量很大的纺织业平均只能赚取利润 5%到 6%;中国手表产量 占全球 80%,但每只手表平均出口价格仅为 1.3 美元,而一只瑞士表的平 均出口价格是我国国产手表的 300 倍 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说,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 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不高,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 链条的低端,只能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获取微薄利润,同时还付出了高昂 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产业结构还不合理: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足 43% 产业结构不优是我国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突出表现和长期问题,经济增 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没有改变,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局面仍未 形成。 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397983 亿元,其中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40497 亿元、186481 亿元和 171005 亿元。 按此测算,2010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 42.96%。 国家发改委报告分析,产业结构不优是我国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突出表 现和长期问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没有改变,三次产 业协同带动的局面仍未形成。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 年世界高收入国家服 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70%,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 59.3%,低收入国家为 47.5%。我国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相差 20 到 30 个百分点,与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也相差 10 多个百 分点。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全国仍有 3.2 亿劳动力靠农业为生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农业和农村仍然是 我国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仍有 3.2 亿劳动力靠农业为生;2004 年至 2009 年,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从 6485 元扩大到 12022 元;目前全国近 18.3 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占 2/3 以上,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全国 2.49 亿个农户,户均经营规模只有 7.3 亩,农业经营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低;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城市拥有 70%的卫生资源、广大农村只 拥有 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 1/4;农村社 会保障水平低,全国还有 2/3 的农村地区没有开展门诊统筹,2009 年新农 合筹资水平只有每人每年 113 元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撰文表示,“三农”问题事关全局。当前我国农业 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农业和农村仍然是我国发展中最薄弱 的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区域发展还不协调:全国贫困人口 94%集中在中西部 我国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 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 38587 元,西部地区为 18090 元,差距达 2 万余元;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 收入为 76976 元,最低的贵州省为 9187 元,两地差距达 67789 元。 目前全国 4007 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 94.1%。区域 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 地区的 73.5%。中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 持力度,在全国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是“十二五”重大课题。 就业总量压力巨大:每年需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 2400 万人 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 700 万人,总量压 力有增无减。 相关部门预测,我国人口 2020 年将达到 14.5 亿。根据人口结构测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 2400 万人,但在经济正 常增长条件下每年只能安排就业岗位 1200 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 盾相当突出。2011 年将有 660 万名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 30 万人,预 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 700 万人,总量压力有增 无减。此外,我国农村还有 1 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 800 万到 900 万;2 亿多农民工还有很多人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人均 GDP 达 4000 美元后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随着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如果 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治理不完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就会加大。 我国人均 GDP 已约 4000 美元,即将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话题。从国际上看, 从人均 GDP4000 美元迈向 10000 美元,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 台湾地区只用了约 10 年时间;而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和亚 洲的马来西亚、泰国等,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却 陷入了长期的停滞。一些国家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社会 矛盾多发的“中等收入陷阱”。 专家分析,我国正处在人们思想意识开放多元、社会结构深刻变化、 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新 情况、新特点,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 罪活动仍然高发。 国家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公开表示,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社会发展 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分配、环境保护 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利益主体日趋多 元,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如果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治 理不完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就会加大”。 全国政协委员、原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表示,国家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列为“十二五”主要目标之一,全面部署加强和创 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将有利于保持一个非常稳定的发展环 境。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