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1页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2页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3页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4页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以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困境 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科学观念的禁锢、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科 学教育一直存在错误和国家政策体制上对科学自由的限制等方面。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改 变当前我国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应该从科技教育的改进、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国际 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改变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氛围,促进我国科学事业 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对策 一 绪论 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 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步伐。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 元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古代 的科学文化“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 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 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卓越的贡献, “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 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为如果没有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 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萨顿在厚达 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 中,从古代一直研究到公元 14 世纪,他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 学家就有 249 人。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 西方。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 15 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 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 2 世纪公元 16 世纪之间,在 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 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 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 踞时代巅峰。但 20 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 , 孟子 ,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 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所接触 的文化和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的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 品” ,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 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 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 更可能是文化的。 科技落后的现实驱使现代中国不得不开始想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到底 中国科学文化为何陷入困境呢?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繁荣的同时,中 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制度限制等都严 重地束缚着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传统影响和制度缺陷等方面 分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落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中国科技的发 展能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中国科技文明能迅速回归世界主流,为人类的发展 做出贡献。 二 中国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1 传统文化“重政务,轻学术”的传统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虽不绝然否定科学和技艺的作用,甚至还包含了某些科学方 面的知识,但却是贬低科学的实用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是国家政务, 轻视对自然的探索。儒学事实上就是如此,它认为科学和技艺只是“小道” , “雕虫小技” ,解决不了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君子不可沉溺其中,君子应潜 心于仁义道德的研究。 新唐书方技列传说:“凡推步、卜相、医巧皆技也, 小人能之。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而且认为技艺会 使人玩物丧志,于国事无,并把它归于不道德的功利行为,从而也抑制了技艺 的研究发展。而中国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以 来,儒家经典获得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权威,春秋战国时代那种学术自由、 “百家 争鸣”的气氛荡然无存。历来的统治者又都把科学技术诬为“下九流” 、 “奇技 淫巧” 。道学也具有反科学主义的特点。道学追求回归自然,但它不主张探索自 然和改造自然,也就必然不推崇科学技术。可以说道学创始人老子创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反科学、反理性主义体系,他的“无为而治”看似进入超脱一切的境 界,本质上这是一种“绝圣弃智” 、 “绝巧弃利” 、 “绝学无忧”的蒙昧主义的纲 领和“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愚民国策。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蕴涵着一定程度的理性思想,但是,基本上具有非理 性本质。禅宗吸取老子“不言之教”的思想和道家悟性直观思维传统,主张以 悟性思维顿悟本真的佛性并且不立文字地去洞察世界的本质,从而具有浓重的 非科学特质。 2 中国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与他们科学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西方科学注重分析, 在研究一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某一局部时,总要把它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 出来,独立地考察它的实体和属性。中国传统科技则与西方科技截然相反,注 重整体思维缺乏个体逻辑分析,是注重综合,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这一整体思维方式是以忽视部分乃至否认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区别而强调由 整体分解出部分、进而由整体的性质来决定部分的性质,这就必然要以思辨和 直觉来维持。人们往往不通过逻辑推理的过程来看待自然界和自然现象,而是 借助于直觉洞悉自然,而这种直觉往往与日常经验或类比推理联系在一起。一 旦对自然现象提出的疑问与人们的直觉相悖,或者超出了人们所能直觉的范围, 这时人们往往就会否定这一疑问,而不是进一步加以研究。 这种整体性在中国的医学、农学、天文学,甚至中国的逻辑学中,则表现 出一种没有经过逻辑分析的总体观念。所以中国科学文化中对大自然的理论性 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古代科学一直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中国 传统科学研究往往由于缺乏形式逻辑及其分析的研究必然带有思辨性和猜测性, 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古代科学技术向近代科学技术的转 化。 科学的繁荣是应用技术和理论研究的共同兴盛,近代西方科学的兴起很大 程度上与重大的科学理论被发现有关。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等三大理论的发现, 揭起了近代西方科学大发展的序幕。但是中国的研究往往与生产、生活密切联 系,而进一步的理论则是无人问津。中国古代注重对人与社会的研究,忽视对 人、社会以外的大自然的研究。儒家始终抱定一种坚定的态度, “认为只有人与 人的社会才值得研究。 ”道家甚至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在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 不载也。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只有彻底地杜绝机械、 机事、机心,才能使全社会还朴归真。墨家虽然研究了大量的光学、力学、数 学等问题,且这些工作大都是开创性的,但是,它也不重视对自然的一些普遍 问题的研究,而注重的是社会上发生的实际问题,如技术问题,这就是说,它 也没有自己的自然哲学,即对自然界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哲学。同时我国发 达的兵、农、医、艺四大实用科学传统,都是为现实的政治伦理和社会生活服 务的。如天文学的研究,历代王朝都设立专官观测天象,修改历法,而历法的 制定和修改与皇权神授的政治目的相联系,把天象作为社会人事变迁的重要征 兆。科学著作基本上也是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对看到的事可以想些什么就很 少有人去探究了。农学著作主要是记述生产经验,很少提出规律性的认识;天 文学主要是记载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不再追 究,以至于哈雷慧星从春秋到清末被记录 31 次,但发现其出现平均周期的却是 十七世纪科学家哈雷;医药学也是经验的汇编,缺乏自身的理论体系;而齐 民要术 、 梦溪笔谈 、 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实用科学著 作,对科学理论却极少涉及。 实用理性的知识趣味,决定了中国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主要是来自于那 些经验的实用技术,以直接满足日常生活和政治统治的需要,但是并不热心于 没有“急功近利”的公理系统,以及仅仅为证明理论的科学实验,这恐怕不能 不说是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之一。重技术、轻理论的学术 传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学向高级形态的发展。 3 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科学教育怪现象频现。中国的中学生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 获奖,却一直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更为严峻的是中国人科学素养低下是不争事 实。据近期公布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 即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面对可望不可及的诺贝尔奖,令人堪 忧的公众科学素养, 我们不能不对现行的科学教育进行深刻反思。 中国传统教育把教育看作是为满足社会人才需要而进行的培养过程,而把受 教育者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排除在外。这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以整个社会的 需要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表现在科学教育上,从目标制定、课程开发, 到科学 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以至于课外科技活动的进行,无不体现着社会本位的观点。 诚然,科学教育不能不顾及社会需要,但完着眼于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兴 趣爱好,忽视对个人生活有用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以至忽视学生就业的需要等,就 不免失之偏颇。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神圣事业,应该提升人性,培养完美人格,科学 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但是, 我们的科学教育却把这些统统给淡忘了。课堂由焕 发生命活力的场所变成了知识的加工厂、智力的训练所,教师由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变成了教书匠,学生则沦落为盛装知识的 容器。这样,学生虽然掌握了基础 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未必真正地 理解!科学,而对科学以外的东西,如科学、社 会、人的关系等等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显然,这种教育不但没 有促进而是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教育理论来看,长期以来,在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指导 下,形成了高度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狭隘科学教育理论。这种教学理 论长期影响着普通教师的教学思维,把原本属于低层次的知识记忆作为科学教学 活动的最高目标,而科学探究活动的态度、方法、精神等这些更为本质的内核, 反而被沦为一种工具,使其失去了作为教育目的的合理性。叶澜教授指出: 20世 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 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 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 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 是一致的) ,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 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 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课程 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所谓的没有发 生实质性变化就是指教师教学观念仍然局限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之下,以教师 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教给知识而非教会学习,教学方式是注入式 而不是启发式,由此也就形成了以 题海战术!为特色的中国科学教育特有的应试 教育景观。 以分科为主的科学教育课程中国一直采用分科课程模式,即用物理、化学、 生物、地理等课程代替科学教育,这种模式对普及科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 随着科学的发展,从科学的整体性、教育需要、社会实际问题需要等不同的角度 考虑,分科课程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由于长期以分科教育代替科学教育,中小 学科学课程本身就不合理,除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外,缺 乏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中国科学教育除课程结构不合理 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基础课, 其理、化、生、地等课程都普遍存在内容陈 旧,反映学科新进展严重不足的问题。科学教育不关心学科的前沿动态,只是一 味地面向过去, 过分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基本知识。 正如一位科学家指出的那样: 教科书的内容不再代表科学界的观点。科学在前, 而我们的课程仍然以不变应万变, 与科学发展的现状相脱离, 学生学习几年以 后仍然不能获得现代生活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科学常识和科学观念。关于这一点, 可以从20 世纪90 年代中国进行的几次大规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得到相当程 度的反映。 反观中国的科学教育现实,时至今日,中国科学课堂仍停留在传统的赫尔巴 特教学方法观上。在教学中,讲授科学原理、规律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 学生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很少花时间回顾它是怎样从扬弃旧理论中发 展起来的,不指明其适用范围的有限性;让学生做的习题又过于模式化和公式化, 不易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不鼓励学生大 胆猜想、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是让学生循规蹈矩, 靠机械记忆、套用公式来 应付考试。这一注入式教学方法居然成为科学教育中的最常用的方法。这种 非 科学!的教学方法,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事科研工作,也不能利用科 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科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科学教育方法, 窒息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其结果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学失去应有 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做无谓的陪读, 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培养科学素 养的目标背道而驰。 4 科技体制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存在严重缺陷,近几十年来一直在推行体制改 革,但是到目前为止体制上仍然存在下面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管理方式 不支持创新或不适用于创新活动。我国的科技管理体现了这样两种管理方式: 一是通过表达国家意志或国家目标的大规模的中长期规划,或计划、专项等, 有计划地分配资源和使用资源;二是运用科学研究的绩效评估方式,强化对科 技资源的管理和再分配。但是,这种管理方式显然更加适用于对常规时期科学 技术的管理,而并不适用于对创新的管理。因为科技创新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它所表现出的变化无常使得我们很难对它以按部就班的计划推动方式而获得。 二是科技管理体制结构存在缺陷。一般讲,科技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政府的绩效管理;二是科学共同体的内部管理。但在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中, 两种不同功能的管理严重失衡,表现在政府管理的强势与科学共同体管理的弱 势,并且政府管理的强势并非表现在绩效管理方面,而是替代科学共同体的管 理方面。这是一种政府管理上的“错位”现象。 三 推动科技快速发展的对策 1 完善以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教育体系 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比古人更全面客观。尽管现在 人们都知道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但谈起文化的含义,人们或多或少还是首先将 其与人文学科知识体系挂钩,对于科学知识,则更多的归到知识技术范畴。为 此,我们应改变狭义的文化观,将代表人类知识发展最高水平的现代科学知识 体系纳入文化的视野。尤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更是不能缺少科学精神的 培育。 “科技文化所体现的理性,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 精神,是推动近代以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革的基本 因素” 。大学科学教育应重视科学史知识的讲授,强化科学教育理念的传授,关 注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大力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内涵和价值的把握与理解, 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对科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 科学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不足。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将科学 技术的工具理性发挥到极致。科学和技术被认为是一种仅仅为政治、生产和生 活服务的工具,没有发掘出隐藏在技术层面背后的科学精神内涵。当然,科学 精神的培育也应该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科学精神,但不 代表其就没有可取之处。当前不断出现的传统文化热既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个 重要信号,也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 21 世纪强劲的竞争力。如传统文化中强调 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被现代科学话语解读为讲究和谐统一, 注重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后工业化时代,饱受工业和城市发展所带 来的负面效应之后,人们深深的体会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些 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可提供源远流长的理论支持。 此外,吸收西方科学文化中有益养分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我国著名 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说过,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有二:“一 是不晓得利用科学工具,二是缺乏科学精神” 。我们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当在大 力培养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恰到好处地调节科学中的“工匠传统” 与“学者传统” ,改变将科技看成一种纯粹工艺技术的偏颇观点,发掘科技背后 的精神内涵。简而言之,为了更好的振兴我国科技,构建创新型国家科学精神 的培育应成为未来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2 科技发展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揭示了我国近代科技的普遍衰落与缺乏知识产权制度有 关,使得即便有调整科技生产活动的法律法规也未能催生现代意义的科学技术。 适度的经济利益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具有导向作用,当然市场机制的导向 作用离不开相关政策制度的鼓励。当代中国科技政策的革新要通过完善知识产 权制度来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私有产权写入宪法必将赋予民众更多的自由与权 利,必将保障科技创新权利主体的产权利益。另外,科学研究需要有相关法律 政策保障科学研究与言论自由。古代宋明理学使科学赖以生存的自由宽容丧失, 最终令科学技术倒退。西欧的文艺复兴洗礼倡导自由理性精神,相反中国民众 却被儒家思想禁锢了理性科学精神的生长。 “中国把儒学作为官方哲学,主张尊 古读经,限制了思想自由;重文轻理,鄙视技艺,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致 使科学家们不得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青灯面壁,发愤求知” 。 近代中国虽从形式上自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都进行了知识产权立法,但其 实际效果却极其有限。这个例子说明了除重视知识产权立法和严格司法等正式 制度之外,还要重视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科技政策法规固然可进行移植,但 科技法律法规功能的实现必然有赖一个有利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学者就形 象地指出, “科技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就会培育出什么样 的科技文化” 。很多时候,光有制度并不足够,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就是这 个道理。 改革科技管理的重点应包括这样两方面的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结构。前 者的重点在于:探索适用于创新活动的管理方式;后者的重点在于:政府管理 向绩效管理的“正位”和科学共同体的内部管理的“回位” 。 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当前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侧重于科研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和转化能力,单纯的技术引进已经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同时单方面的引进也 与国家国际政治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在各 个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具备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国家综合国 力得到显著提高;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某些领域处于国际 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使得能够有效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促进国际科技合作 与交流等。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条件,意味着中 国要进入科技发展国际合作战略的新阶段5 。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 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科技发展国际合作战略需要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战略全局的思考。中长期规划纲要为科技发 展的国际合作战略提出了目标和方向,但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缺乏实际的实施 规划和方案,当前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经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 况,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内布局和国际布局也经常做到哪里算到哪里,使得国际 科技合作在科技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中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此, 需要组织专门的队伍,按照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要求,从省市自身发展要求出发, 加强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战略全局的思考和政策制定。 二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针对性。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战略要按照规划纲 要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 要促进作用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通过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国家等方式 开展,逐步摆脱中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依赖。 三是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应急机制建设。 (1)深入研究和了解发达国家的国 际科技合作布局及其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看法和应对政策,以便平衡和协调 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2)优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布 局、方式和方法。在“引进”上提高针对性,同时注重引进的策略,通过参与 国际合作、第三方等方式实现。在“走出去”上,要注重长远利益,而不能仅 局限于短期利益或经济利益,要从国家的政治需求和外交战略布局出发,对非 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侧重于技术出口、资本出口、人才培养等,抢 占先机,使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对于发达国家或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国家和地 区,侧重于资本运营和产品的出口,掌握一定的债权,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经 营战略,促进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和增值。 (3)要注重国际科技合作的成效进 行长期监测。一方面要对技术进口对中国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作用进行分析,对技术进口、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以便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针对性和务实性。 另一方面是对技术援助和国际科技合作的其他方式进行跟踪。特别是对发展中 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定期、不定期的国际科技合作成效反馈机制和调研 报告,以便强化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性,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提 高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主动性。 四是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信息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当前的国际科技合 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各部门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缺乏 协调沟通机制,资源共享少,难以形成合力。 (1)要进一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 机制的建设,使之能够适应新时期国际科技合作的要求。 (2)要在形成部门利 益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跨部委、跨地区、跨行业的国际科技信息平台和资源 共享机制。共享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包括国际科技合作国别 研究、领域研究、海外顶尖人才信息等。特别的,要在浦东新区、滨海新区、 深圳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信息平台 建设和资源共享机制的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制度和政策在全国范 围内推广。 五是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智库”建设。应对当前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复杂 局面和提高国际科技合作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中的共享,首要加强科 技发展的国际合作战略全局的思考和政策制定,还需要建立“智库” ,一方面对 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踪、监测和研究,另一方面对国际科 技合作的突发事件提出应急预案和措施。 “智库”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承担国际科技合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更新、完善和维护;二是形成完整的 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队伍,以便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长期的智力支持。 四 结论 纵观中国当前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其主要原因在于漫长的中国文化中关 于科学的观念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同时当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趋势更是让中国 人的科学精神泯灭在萌芽状态,另外体制上的问题也带给科技进步很大的阻力。 因为,本文以为要改变我国当前科技落后的现状,必须从科学教育开始,着重 引导青少年养成科学创新的观念和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创新的能力,同时国 家辅以相应的科技政策,调整体制,营造自由的科学研究氛围。另外加强国际 交流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和方法,共同推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