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助推“两化”互动发展_第1页
“产城融合”助推“两化”互动发展_第2页
“产城融合”助推“两化”互动发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城融合”助推“两化”互动发展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四川实际出发、推 动全省发展跨越提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坚持不懈推 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就要着力在 产城融合。 一、 “两化”互动和“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 “两化”互动是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四川 “两化”凸显的科学内涵表现为:一是突出特色 搞规划。树立建设精品城市的理念,突出特色个性,科学谋划城市未来。二是围绕特色抓建设。 坚持不求大、 力求精,加快建设特色城市。三是创新机制强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城市实现干净、整 洁、规 范、有序。一是市场化运作,按照“建管分离、权责明确、市场运作、集中管理 ”思路,将城市清扫保洁和园林 绿化管理推向市场,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制度化管理,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使城市管理步入常态化、 规范化轨道。三是人性化服务 。以 “四大创建”活动为载体,营造出全民参与、双向互动的浓厚氛围。 产城融合:产是指生产急相关城市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城指城市;产城融合指将相关工业园区与城市融 合在一起,不在做人为的分离。在许多人眼里,远离中心区的市郊新城建设,可能承担巨大风险:如果新城 建设很漂亮、很现代,却人气不足,这里将沦为一座空城;如果绝大多数的人仅仅看中的是这里良好的居住 氛围和相对便宜的房价,清晨到市区上班,夜晚回市郊新城睡觉,这里只能成为一座睡城。为了解决以上问 题,故产生了产城融合。 二、产业与城市的关系 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和 动力源泉;城市, 则作为产业发 展的载体和依托将产业功能、城市功 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城市宜居宜 业的发展格局。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律 和客观要求。系统谋划和推进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 镇化,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必须把新型工业化、新型 城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 动产城一体、 产城融合,促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同步、整体 推进。 “两化”互动、产城融合, “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要做到同步演进。现代社会,工业化主要创造供给,城 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则创造需求,双方的 发展互为前提,不但缺一不可,而且在 发展步调上也必须协调配合: 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为支撑,才能防止 “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二者必须统 筹规划,协调联动,才能产生互动效应,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所造成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 题。只有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 镇化的辨证关系,以新型工 业 化为“ 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 镇 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 级,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 三、实现“产城融合”的路径 (一)科学编制规划 规划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谋全局的重中之重。推进“ 两化 ”互动、统筹城乡,首先要从统筹规划入手, 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一是着力高标准高水平规划。 规划的水平决定发展的水平。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 发展大格局中进行科学定位,做到 时间上同步演进,空 间上 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 产业上三产融合。 坚持选择“顶级 ”规划设计单位 进行“ 顶层”设计,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 议,确保规划更加符合发展规 律、 发展趋势和发展实际。 二是着力全域全程全面规划。 规划的缺失是最大的缺失。 坚 持“ 不重复、不 遗漏、无死角”的原则,既注 重“十二五”规划等总体规划的 编制,又注重工业、城市、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和控规、详规的编制,横向到 边、 纵向到底,努力实现规划全覆盖。坚持全域规划,实现市、县、 乡镇、村全域规划设计、全域配套资源、 全域配置功能、全域统筹推进 。坚持全面规划,力求使规划涵盖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 把科学规划贯穿重大决策各环节、贯穿重大项目论证、 设计 、实施及验收全过程,做到大事有谋划、工作有 规划、落实有计划。 三是着力多规衔接统筹规划。 规划衔接和匹配的程度,决定了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效率。一方面,突出与 上级规划的无缝衔接,市级规 划主动对接省“ 十二五”规划以及国、省相关专项规划, 县(区)规划主动对接市 级规划,在更大范围、以更宽视野定位发展,在更高层面、以更多资源推动发展。另一方面,突出相关规划 无缝衔接,抓好总体规划与控 规、 详规和专项规划的衔接,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尤其是城乡建设规 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等相互衔接、互融互通、多规合一,确 保规划的超前性、统一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形成中心城区、县城、 乡镇和新农村相互衔接、架构合 理的城乡规划体系,确保交叉不冲突,实施不矛盾,多规合一、互融互通、协调推进。同时,坚持有规必依,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科学发展。 (二)优化空间布局 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引 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城 镇化的聚集效应又为工业化提供发展 依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要通 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产城融合。 一是以构建城市(镇)群来缓解主城区压力。 城市群是多中心的 结构,在一定地域空 间相对集中布局, 既可避免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带来“城市病”,也可防止城市资源分散化增加成本、带来浪费。要在 “两化”互动、 “三化”联动上实现新突破,就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推进、空 间 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 就是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 业向园区集中、 农民向集 镇和村落集中、建设向新区集中。 二是以组团式发展来优化城镇空间。以组团发展形式,建立和丰富各区域的承载功能,在各组团内实 现功能自求平衡,从而增强城市及各 组团的要素吸附力、 资 源转化力和内生增长力。建设内江新城,是落实 省委、省政府“ 两化”互动、统 筹城乡、新城建 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内江按照“一中心、四组团”的总体布 局,编制好新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和专业规划,突出抓好中心组团、城西组团、白 马组团、 稗木组团和高桥组团的起步区建设,加快内江新城建 设步伐,把新城建设为“ 两化”互动发展的载体,提高城 镇发展带动工业发展的能力。 三是以低碳环保来打造绿色城市。 采用发规划原理,科学确定禁止开发区,合理划分“山体绿线”、 “水域 蓝线”,并上升到全面意志 层面,将最宝贵的财富留给世代子 孙。随着循 环经济的推进,废旧商品回收升级 为再生资源产业高端,西南再生 资源产业基地落户内江市市中区 椑木镇。内江 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独特发展 路径和发展理念就是,在坚持 产城融合的基础上,始 终以打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为追求 目标。 (三)大力实施“工业主导”战略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工业 化是核心。 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 两化”互动发展、 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 与突破口,规划建设规模较大的 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大做 强西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国循 环流化床电站节能 环保示范基地、中国 “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国汽 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成渝 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等“ 六基地”。 坚 持推进优势产业、企业、产品“三倍增”计划,以老工 业基地 调整改造为契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 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做大做强 机械制造、冶金建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 电力能源等支柱产业;坚持“ 抓大 促小”总体思路,培育大企 业大集 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品牌 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培育壮大一 批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品牌 产品,努力形成 优势产品链 条,增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同时,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推进成渝经济区商 贸物流中心建设。 (四)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特大城市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城镇 化是依托。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按照“产城一体、园城一体”的要求,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产业 新城,着力推 进规划面积 103 平方公里的内江新城建设,努力实现现代化 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 、特色化的城市文 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四态合一”,建设一个宜居、宜业、 宜商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倾 力打造科学发展示范区、 产城一体 样板区、扩大开放前沿区、体制机制创新先 行区,建设“内江新城 ”,再造 “产业内江”。以 连界、白 马、椑木等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通过优势城镇的率先 崛起,实现产业、人口、资本、 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促 进经济主体间的交流,使产业间形成相互衔接的 链条,提升城镇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集约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 工业镇,促进中小城镇协调发 展。 (五)着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基础设 施是保障。以建 设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统筹规划、适度超 前,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 功能、支撑发展” 的思路,加快建设成渝高铁和内遂、成自泸赤、内威荣、自隆高速等 进出内江大通道,着手 研究川南机场建设,构建高效、便捷、通畅、安全的交通网络,形成南北 贯通、东西相连、通江达海的西部区 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国道、省道内江段和城市环线的改扩建,大力实施“县乡公路上档升级和联网工程” - 3 - 和“康庄惠民”工程,实现市区到县城、 县城到乡镇、 乡镇到村社半小时通达,建设“30 分钟内江”。坚持“蓄、 引、提”并重,大力加强大中型骨干、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建设,加快向家坝灌区 引水工程,着力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 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能源和信息网络建设,构 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同时 ,抓好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 发展。 以上结合内江实际,对如何推 进“ 产城融合”进行了探索。在笔者看来,要坚定不移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