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看古蜀国与殷商的文化交流_第1页
从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看古蜀国与殷商的文化交流_第2页
从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看古蜀国与殷商的文化交流_第3页
从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看古蜀国与殷商的文化交流_第4页
从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看古蜀国与殷商的文化交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看古蜀文化与殷商文化的交流 【内容摘要】三星堆所出土青铜器中融合了大量商文化因素,可以佐证先秦时期古蜀国 与殷商王朝之间展开了全方位的交流,通过军事、政治、经济以及直接的文化交流,古 蜀文化主动容纳并加以选择性地吸收部分商文化,不仅为古蜀土著文化增添了新鲜的外 来文化特色,而且促进了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关键词】三星堆 青铜器 古蜀文化 殷商文化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历 经数万年的发展演进,以蜀族为代表的多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共同 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古蜀文明。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皇帝,其子昌意娶蜀山是之女,生子高阳, 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 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幡。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1 古蜀国作为一个独立政权,历经夏、商、周三代,传 1000 年,亡于秦国的统一霸业。根 据考古资料显示,虽然蜀地交通闭塞,但与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联系,交流不曾中断过。 特别是到殷商时期,古蜀国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全面展开,大量的商文化因素被古蜀文化 所吸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对秦统一天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星堆遗址出土 的大批青铜器既体现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古蜀土著文化,又融合进了大量的商文化因 素。因此,这批青铜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蜀文化与殷商文化的交流。笔者拟以三星 堆出土的青铜器为对象,对其中的商文化因素加以探讨,并且进一步了解古蜀文化与同 时代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联系。 三星堆出土青铜器概述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形制精美、工艺高超的青铜器,尤以 1986 年在两个祭祀坑中 出土的青铜器物最为集中。一号祭祀坑共出土遗物 420 件,其中青铜器 178 件,包括人 头像、跪坐人像、面具、人面像、龙柱形器、虎形器、龙形饰件、戈、瑗、尊、瓿、盘、 器盖等。器物入坑时经过大致分类后,将每一类物品按一定顺序随意堆放在坑里,布局 上并没有特定规律,大多数器物出土时,其上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部分器物被完全烧 毁,无法复原。二号祭祀坑共出土遗物 1300 件,其中青铜器 735 件,包括人像(立人像、 兽首冠人像、人身鸟爪足人像、持璋小人像) 、人头像(人头像、金面罩人头像) 、人面 具、兽面、兽面具、眼形器物及饰件(眼形饰、眼形器、眼泡) 、神树及其底座、神坛、 神殿、神树饰件(鸟、花朵、果实) 、礼器(尊、罍、瑗、戚形方孔壁、璋等) 、仪仗 (戈) 、挂饰(太阳形器、龟背形挂饰、铃、龙形挂饰等)等。坑内器物堆放有一定的先 后顺序,根据出土时的堆积叠压情况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小型青铜器和饰件靠 近坑体,中间一层全部为青铜器,分布凌乱,可能是随意抛掷下去的。器物上同样有火 烧痕迹,严重者已无法复原。 2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这批青铜器,集中反映了古蜀国的青铜文明水平,足以与同时 代青铜文明灿烂辉煌的殷商王朝相媲美。这些器物体现了浓厚的地方土著文化风格,同 1 (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 3蜀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113 页。 2 以上资料均参见四川文物考古所编:三星堆祭祀坑 ,文物出版社,1999 年,第 1960 页、157-352 页。 时也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因素,表明古蜀文化并不是一种封闭的地域文化。古蜀国与中 原王朝素有来往,古蜀文化不可避免会或多或少地受中原文化影响,表现在青铜器物上 就是商文化因素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三星堆青铜器中的商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器物形制和纹饰两方面。 从器物形制上看,三星堆青铜器中的大量礼器造型,多是以商青铜礼器为原型融入 本土文化加以改造来的。作为国之重器的尊和罍很显然是来源于中原的殷商文化,其造 型大体上与同时期商王朝的大型礼器相似。其中数量最多的折肩圆尊与殷墟小屯 331 号 墓中出土的铜尊,及湖北沙市、枣阳、湖南岳阳等处的铜尊形制基本相同。另外,一号 祭祀坑出土的大量瓿、盘、器盖等,是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常见的器物。 1由此可见, 古蜀国在礼仪制度上吸收了大量同时代的殷商文化因素,模仿其器形创作了大量带有本 土文化内涵的礼器形制,这也可以看作是古蜀文化容纳并吸收商文化的例证。 从器物纹饰上看,三星堆青铜器大量地借用了中原青铜器纹饰素材。最典型的例子 是三星堆青铜器上有大量龙形器物和装饰物,如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龙柱形器、龙形饰件 以及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龙形挂饰。而以动物造型出现的羽翅兽件、兽面上夔龙的形象也 很常见。 “龙”是中原文化的代表,龙崇拜也是中原文化的信仰之一,在三星堆青铜器中 能见到大量龙的形象,本身就证明古蜀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另外,三星堆青铜器上 绘制了大量的云雷纹,而“云雷纹则是殷商铜器陶器上最主要的一种纹饰” 2。这也可以 证明古蜀文化对商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古蜀文化与殷商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原因 由三星堆青铜器多处采用商文化因素可以看出,殷商时代,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文 化交流是比较深入的,特别是在礼仪制度方面。这既是中原文明向外扩散的结果,也是 古蜀文明积极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然而,比较同一时期其他地区吸收中原文化甚至 被同化的程度可以发现,古蜀国在对待中原文明时采取了自己的方式。经学者们研究认 为,三星堆遗址和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除部分具有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外,主 要反映的是一种土著文化风格。 3也就是说,古蜀人在制造青铜器时只是有选择性地借鉴 了部分中原青铜器文化,其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本土文化。由此就可以发现,古蜀文化在 面对中原璀璨文明时,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吸收并加以改造过的,即反映了一种文化 交流过程中主动吸收与被动接受的差别。这就是古蜀文化与殷商文化交流的特点。简而 言之,也就是古蜀文化自身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外来的中原文明容纳并部分借鉴。三星 堆青铜器中几乎没有一件器物与殷商青铜器完全相同,它们或者器形相同但缀加带有强 烈古蜀文化风格的纹饰,或者在属地特有的器物上装饰以具典型中原文化特色的图案。 连古蜀文化中的龙,其造型也与中原不同,打上了土著文化的烙印。总之,三星堆青铜 器传递给后人一个强烈的信息,即古蜀人在面对中原文化的扩张时,其态度是容纳与吸 收,而不是接受甚至被同化。 古蜀国与殷商的文化交流呈现这样的特点,主要是受地形、政治、文化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 第一,四川盆地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阻碍了中原文化向蜀地的扩散。 隋书地理志 当中对四川盆地的描述为“其地四塞,山川重阻” 4 四川盆地西有青藏高原,南接云原, 1 赵殿增:三星堆与巴蜀文明 ,凤凰出版社,2004 年,第 452 页。 2 赵殿增:三星堆与巴蜀文明 ,凤凰出版社,2004 年,第 180 页。 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 ,文物出版社,1999 年,第 438 页。 4 (唐)魏征:隋书卷 31地理志下 ,中华书局,1999 年,第 596 页。 北接秦岭,东临水流湍急的长江,在交通落后的先秦时期,要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是不无道理的。 史记货殖列传对其描述更为详尽:“巴蜀亦沃野然四塞。 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1古蜀先民面对闭塞的环境,在 河流峡谷与山间隘口处发明了多种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方式,而文献当中记载的栈道即是 其中一种。要与同样高度发达的殷商王朝进行交流,只有走翻越秦岭的栈道或者沿长江 三峡水道东下,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阻碍了两地之间大范围的文 化交流,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原文化传入蜀地的广度和深度,其对古蜀文化的影响 力和渗透力也就随之降低。 第二,政权独立使古蜀文明在面对中原文明的冲击时居于主导地位。林向先生在研 究甲骨卜辞中的蜀并参照三星堆文化遗存后,得出结论:“蜀应是殷商的西土外敷方国。 ”2这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古蜀国在殷商时期,依然是作为西南地区的独立方国而出现的。 不同于殷商的附庸方国,在面对两国之间任何形式的交流情形时,古蜀国都拥有相对较 大的独立自主性。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3由此可见, 古蜀国在殷商时期国力应该还是比较强盛的,才可以在讨伐商纣王的军事行动中发挥重 要作用。而结合三星堆遗址出土实物和文献资料,有学者推论推论, “蜀在早商时期就已 日渐强大,到商代中叶则走向强盛,与商文明比肩而立。 ”4当两个实力相、文化相当的国 家相遇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必定是在一个平等自主的层面上进行的。因此, 面对中原文明的扩张,古蜀文化更多地是吸收借鉴,将其部分文化因素融入主流的本特 文化当中。三星堆青铜器中只采用了尊、罍等部分器形,而排斥了作为商王朝青铜礼器 标志的鼎、簋、爵等器物组合, “可能就是有意识地表明自己与商文化的不同之处。 ”5这 也可以说明政权独立为古蜀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思想观念层面的主导意识。 第三,相对独立而稳定的文化圈的形成,也会促使古蜀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表 现出既容纳又选择性地吸收的主动思维。地形闭塞使古蜀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 是相对独立进行的,在此基础上会形成蜀地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体系。从三星 堆出土青铜器的类型可以看出,古蜀国拥有相对完整的土著文化祭祀礼仪和宗教信仰制 度,他们构成了独立的文化系统,不需要大规模、深度地学习甚至移植外来文化。所以 说,对中原文化的部分借鉴和选择性吸收既体现了古蜀文明的包容性,又体现了两种文 化的融合。 两地文化的交流方式 蜀地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古已有之。 “世本谓:颛顼母,蜀山氏之子,名昌扑。 史记五帝本纪也说:皇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昌意聚蜀山氏女,生高阳。 蜀 之名,最早见于殷代卜辞(尚书牧誓 ):武王伐纣,蜀人预焉。 ”6由于地形等因 素的影响,古蜀文化与殷商文化之间的交流呈现出独特的一面,但从总体上来讲,二者 的交流还是多层面的,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具体来讲,主要是通过战争带来的间接的 军事交流、统治者上层的政治交流、经济交流和直接的文化交流四种方式进行的。 1、军事交流。 1 (汉)司马迁: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中华书局,1999,第 2467 页。 2 林向:巴蜀文化新论 ;转引自李学勤主编:商史与商代文明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年,第 204 页。 3 (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 3蜀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4 页。 4 段渝:略论古蜀与商文明的关系 , 史学月刊 ,2008 年第 5 期。 5 赵殿增:三星堆与巴蜀文明 ,凤凰出版社,2004 年,第 452 页。 6 说文月刊三卷第七期,1942 年;转引自李学勤主编:商史与商代文明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年, 第 204 页。 陕南汉中地区作为古蜀国与殷商王朝的接壤之地,一直是二者军事冲突最激烈的地 区之一。在陕南城洋青铜器群出土的一批青铜器既有古蜀文化特色,又有殷商文化特色, 还带有当地土著文化特色,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今 1000 件青铜器 中,没有一件被用作兵器。其中有一批铜戈“器身边缘保留着浇铸时的范缝毛边,器刃 也没有打磨开口。而且铜戈器身薄平,推测他们并不是实用的兵器,而是为祭祀仪仗专 门制作的武器。 ”1而在山南城固洋县出土的兵器青铜戈与这批礼器青铜戈的形制“又融合 的特征” 2,这就说明虽然古蜀国与殷商的战争并没有深入到蜀地内地,但由两国之间的 战争间接带来了文化交流,并将中原的军事文化通过古蜀的边地陕南汉中传入 国家腹地,成为古蜀文化的一部分。 二、政治交流。 不少先秦史、巴蜀史研究者根据甲骨卜辞和竹书纪年的记载,都曾指出,商代 中原王朝与蜀国的信使往来、馈赠和征战不绝。 3李学勤在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蜀字 卜辞研究之后,也指出“自商王武丁之武乙、文丁时期约 150 年,古蜀国至少有几代人 的若干人在商王朝中供职叶王事 ,同时五代商王也派若干官员前往蜀中办事。 ”4由此 可见,两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应该是比较频繁的。在政治交往中必然会涉及相应的文化交 流,特别是在礼仪制度方面,这一点从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中叶可以得到证明。 3、经济交流。 古蜀国的商业活动很繁荣,特别是依托“南方丝绸之路”进行的国际贸易更是吸引 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由此推断,以商业活动展开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古蜀国与殷商之间并 不少见。 史记货殖列传所谓“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 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5就指的是蜀地与中原的贸易往来活动。有学者甚至考证出, 三星堆用以商品交换的货物“当以丝绸和蜀布为主” 6,进一步证明两国之间确实存在着 经济交流,随之而来的文化交流定然会影响到各自的文化系统。 4、直接的文化交流。 不管是军事交流、政治交流还是经济交流,它们都是间接的文化交流方式。 华阳国 志蜀志中记载:“在诗 ,文王之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同咏,固有夏声也。 ” 任乃强先生在此指出:顾观光校道:“长短经引注作秦豳同诗,秦蜀同分 。 ”7这 就可以说明,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是存在的,只是文献记载较少。但直接的文 化交流对于古蜀文化吸收中原文化的部分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进一步验证了古蜀国与殷商王朝之间的文化交 流。并且为我们解读先秦时期中原地区以外的先进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我们可 以设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