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的中后期_第1页
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的中后期_第2页
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的中后期_第3页
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的中后期_第4页
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的中后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的中后期,至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十分繁盛,然而在白垩纪末期(万年 前),它却在世界上销声匿迹了。 科学家们注意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目前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在地质时代上,绝大多数产在白垩 纪晚期(尤其是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而在其它时代的地层里却很少有恐龙蛋化石出现。 多年前,德国科学家首先注意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等地的恐龙蛋化石的蛋壳,在白垩纪末期 恐龙时代快要结束的那一小段时间,有变薄的现象。 德国科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与现代鸟类的蛋进行了比较,发现现代鸟类如果生存环境不适 (如缺少食物、过分拥挤、气候恶劣、食物缺钙等)也会产下薄壳蛋,甚到产下软壳蛋,有时则无蛋“停 产”。 据认为,这是由于鸟类体内生物钟受到干扰、新陈代谢能力受到损害所致。蛋壳厚度的不正常会给鸟 类繁殖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把恐龙与鸟进行比较,是由于这两种动物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 近年我国科学家对山东莱阳白垩纪晚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下部层位蛋壳的厚度约 毫米,而上部层位蛋壳厚度明显减少到不足毫米。在正常情况下,恐龙蛋壳的厚度为毫米,最厚可达 毫米。 我国科学家认为,蛋壳过薄是一种病态的征兆。这种蛋因不能孵化而长期遗留在地层中,当条件合适 时就变成了化石。 我国科学家发现,广东南雄地区出土的白垩纪晚期的不同类群的恐龙蛋化石,约有具病态特征。 这说明,当年雌恐龙产下的蛋虽然数量不少,但很多却是不能传宗接代的不育蛋。 看来,大多数恐龙蛋化石产于白垩纪末期并非是偶然现象,这显示恐龙在当时繁殖受挫,致使大量 的蛋成了死蛋,最后变成化石被人发现。 科学家认为,以上情况暗示,恐龙的最后绝灭可能与繁殖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密切关系。而繁殖上之 所以出了问题,又是生存环境恶化引起的。 可以这样认为,恐龙是白垩纪末期的地球环境变化的受害者。但恐龙并非直接被环境杀死,绝灭可 能是通过繁殖这一途径逐步发生的,且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与地质时间相比,恐龙好象是突然消失了。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 3 月 10 日文章】题:科学家确认发现地球内核 伊利诺伊大学的地质学家已确认发现地球最内部的内核,并制作了体现地震各向异性和地球内核铁晶体构 造的三维模型。 伊利诺伊大学地质学家宋晓东(音)说:“多年来,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就像盲人摸象。现在,我们首 次对整头大象有所了解,知道了地球内核的真实样子。” 宋和他的同事、博士后孙新雷(音)利用新获得的资料和世界各地收集的已有资料,精心探查出地球内核 的形状。他们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并贴在该刊物网站上。 地球核的主要成分是铁,由直径 2400 公里的固体内核和直径 7000 公里的液体外核组成。内核在产生地球 磁场的地球发电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固体内核的各向异性是很灵活的,也就是说,地震波沿着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速度。研究人员发现,这种 各向异性是随着半球和半径不同而改变的。在最新的研究中,孙和宋描述了内核里面的另一种不规则球形 构造。 孙和宋在他们的分析过程中使用了三维 X 线断层照相术来转化内核的各向异性。他们把内核的各向异性参 数化,然后使用三维射线绘图技术描绘和回扫反复通过内核的地震波。 他们发现在内核的各向异性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这清楚地说明了内核内部还有一个内核,直径约 1180 公里,略小于内核直径的一半。 孙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层内核是由单一的铁晶体组成,而内层内核可能是由一种不同状态的铁 晶体组成,或有不同的排列方式。” 宋说,虽然内核的各向异性 20 年前提出的,“但这是我们首次能够把所有信息都拼凑起来制作一个三维 图像。这一图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核的特性和演化。” 加州地质断层类似四川引发忧虑-2008 年 06 月 17 日 来自:转载自参考消息 2008 年 6 月 15 日科学技术版 加州地质断层类似四川引发忧虑 【美国华盛顿邮报6 月 11 日文章】题:中国和加州断层系统的类似性令人担忧(记者 乔尔阿肯巴 克)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肯尼思赫德纳特认为,他的窗外可能会有麻烦。他在加州帕萨迪纳工作, 那里的山谷阳光明媚,到处都是棕榈树,古老的平房、菜肴精美的小吃部以及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空间技术 机构。但是赫德纳特知道,这个山谷地处谢拉马德雷断层(谢拉马德雷断层邻近库卡蒙加断层)。 库卡蒙加断层又距著名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不远。赫德纳特担心可能会发生地质学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果一个断层上发生的地震引起连锁反应,那会怎样呢? 他认为,中国上月发生的地震就是如此。赫德纳特说:“破裂的断层系统很像我的窗户外面的断层系统。 ” 使他更忧虑的是,很多科学家对于此次中国地震的震级感到吃惊。四川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但是每 一次都没有如此巨大的破坏性。在任何人看来,四川省不大可能发生大地震。卫星资料表明,四川盆地周 边高低不平的山系前线逐渐形成的应力相对有限。卫星可以跟踪地壳板块运动。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质学家埃里克柯比对中国那个地区的断层进行了全面研究。他说:“我们从此次 四川地震中得到的教训是,我们还无法完全了解地震危险的根源所在。我们以前知道这是一个活跃的山带, 但是我们不完全了解这个山带的能量有多大。” 科罗拉多大学地质学教授彼得莫尔纳同意这一说法。他说:“这不像是个非常活跃的地区。” 圣巴巴拉加利福利亚大学地质学家陈继(音)在谈到中国上月发生的地震时说:“此次地震告诫我们,我 们根据目前的资料和观察给出说法要更加谨慎。” 赫德纳特和他的同事说,根据初歩资料,他们认为至少 3 个不同的断层连续发生了破裂。这种断层连续破 裂的现象鲜有记载。 赫德纳特说:“我们看到了断层连续破裂的现象,所以我们更紧张了。我们认为”洛杉矶地区有可能发生 “比我们曾经认为这个地区蕴藏的能量还要大的地震。我们在这里随时可能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加利福尼亚南部大学詹姆斯多兰制作的一幅地图显示,洛杉矶地区的断层像高峰时段地铁里的很清新乘 客那样相互碰撞。多兰说:“其中的一些断层可以通过我们从来没有想到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引发更大 的地震。” 围绕地震动能否预测的问题,科学家们多年来争论不休。加利福尼亚南部地震中心主任托马斯乔丹说: “我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地球。也许有些断层我们甚至不知道。” 中国确定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1 年 03 月 17 日 来自: 2001-03-17 12:06 华声报 华声报讯:中国确定十一个单位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 3 月 16 日为它们授匾。 这十一个国家地质公园是: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河南嵩山国家地质公 园、江西庐山国家地质公园、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黑龙江五大连池国家地质公园、四川自 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陕西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四川龙门山国家 地质公园和江西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人类都是外星人?-2008 年 06 月 17 日 来自:转载自参考消息 2008 年 6 月 15 日科学技术版 人类都是外星人? 【法新社巴黎 6 月 13 日电】将于 15 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澳大利亚的一块陨石上发现的来自外太 空的遗传物质也许在揭示地球生命起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由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首次证明,这块陨石碎片中含有的核苷碱基确实来自地球以外 的地方。 此前的研究认为,这块大约在 40 年前撞击地球的陨石也许在撞击时受到污染。 领导这项研究的伦敦帝国学院研究人员齐塔马丁斯说:“在陨石碎片中发现的尿嘧啶和黄嘌呤这两种分 子在我们的 DNA 和 RNA 中也存在。” 他在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认识到,45 亿至 38 亿年前,与我们所分析的这块陨石类似的陨石 将生命构件运送到地球上来。” 有理论认为,核苷碱基是在距离地球较近的地方合成的。但马丁斯反驳说,地球早期的大气条件使得这个 过程难以完成,甚至不可能实现。 这个研究小组指出,这块澳大利亚陨石的两种分子中含有碳13。碳13 只能在太空中形成。 马丁斯说:“我们认为,早期生命的遗传编码也许采用了陨石碎片中的核苷碱基,从而使它们能够将自己 的优秀特征传给后代。” 果真如此,这将是进化过程的开端,导致在几十亿年内出现了各种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 这项研究对于了解其它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也有影响。 另一位研究人员马克塞夫东说:“由于陨石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残留物,包括核苷碱基在内的关键生 命构成物质也许在宇宙中广泛存在。”塞夫东也是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人员。 他说:“随着在来自太空的物体中越来越多地发现生命原材料,在发生恰当化学反应的地方出现生命的可 能性变得越来越大。” 科学家排除物种“大灭绝”成因假说-2008 年 03 月 26 日 来自:转载自 2008 年 3 月 26 日参考消息科学技术版 科学家排除物种“大灭绝”成因假说 【法新社巴黎 3 月 23 日电】科学家今天说,他们已经排除了一种解释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的 重要假说。在那次灭绝事件中,95%的海洋物种以及 70%的陆地物种被毁灭。 那次灾难被称为“大灭绝”发生于约 2.5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在历史长河中,该事件也许已经逐歩为人们所了解,还有越来越多的线索证明了其严重程度,包括在全球 范围发现的难以解释的、已石化的、产生了突变的植物种子。尽管如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事件尚不清 楚。 英国研究人员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排除了一种主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海洋变得缺氧, 富含硫化物,至使海洋生物灭绝。 硫化物烟雾从海面升腾而起,在频繁的火山活动释放的副产品甲烷的协助下,破坏了臭氧层。臭氧层相当 于大气平流层中的盾牌,可以过滤掉阳光中紫外线 B 的辐射。 这种理论认为,在地面上,生物遭到了彻底毁灭。生物因硫化物累积到有毒程度而中毒,其 DNA 则因阳光 辐射而被完全破坏。 由英格兰北部设菲尔德大学的戴维比尔林带领的研究小组创建了一种大气化学研究二维计算机模型,来 检验这种观点。 据他们的计算结果,赤道地区的低气压会起到氧化缓冲作用,阻止硫化物严重破坏臭氧层。 该研究报告说:“这些毒气似乎不太可能是偶然发生的地球物种灭绝的原因。” 还有其他多种理论,包括小行星造成的一次影响或是一系列影响。这与人们认为的 6200 万年前造成恐龙 灭绝的事件相似。恐龙发育完成前便可怀孕-2008 年 03 月 11 日 来自:转载自 2008 年 2 月 20 日参考消息科学技术版 最新研究认为 恐龙发育完成前便可怀孕 【法新社美国芝加哥 1 月 14 日电】根据今天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恐龙在发育完成前已早早达到性成熟, 在青春期之初就能怀孕。 研究人员从 8 岁、10 岁和 18 岁的三条不同种类的雌性恐龙化石中辨出了明显的怀孕迹象。 研究人员从食肉的异龙、食草的腱龙及霸王龙的股骨和胫骨中发现了钙质丰富的骨组织,也就是髓心组织。 雌鸟在产卵之前,骨髓腔中会存贮这种组织,这是蛋壳形成所需物质。现代鸟类的始祖是恐龙,而这种史 前动物同样也产卵。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生萨拉韦宁说:“发现这些雌性恐龙化石,我们真是非 常幸运。” “髓骨只在生殖成熟的雌性体内存在 34 周,因此,必须劈开大量恐龙骨,才有可能发现这种物质。” 这些化石提供了研究界长期寻找的有关恐龙生殖成熟的某些线索。它们反映,这些史前动物的性成熟期早 于人们先前的猜想,它们在性成熟之后很久,体形才达到最成熟的阶段。 这篇文章说,在这方面,它们与哺乳动物的想像超过了同其后裔如鸟类的相像程度。大、中体形的动 物,包括人类,也是在发育完成之前就能生殖。 另外,恐龙化石含有髓骨这一事实还反映,这些动物在产卵之前就已死亡。 八、恐龙大灭绝 1、小行星撞击理论 1980 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阿尔瓦雷茨等人提出在 6500 万年前,一个直径十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 撞到地球上,撞击能量相当于几万个原子弹的威力,所产生的尘埃在大气中长时间地笼罩了整个地 球,导致了植物大量枯萎、死亡,使得恐龙食物链最基础的一环被破坏,从而引发恐龙的灭绝。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理论被后来的科学家不断发现给予了支持。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衣阿华州都发现 有行星撞击的痕迹。另外这一假说的证据还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 6500 万年前的地层中存在的一 种富含铱的稀有元素。这种稀有元素仅存在于某些天体里,而地球上仅在地核中存在。这种地层在 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和我国西藏的冈巴等地区都有发现。 2、大规模火山爆发说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灭绝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大规 模的火山爆发,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 3、繁殖受挫理论及其证据 目前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科学家通过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恐龙蛋化石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在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孵化出现了重大问题。 (1)大型素食恐龙的种群 纯化,降低了孵化率。(2)恐龙蛋太重太轻降低了孵化率。(3)恐龙蛋壳太厚太薄降低了孵化率。 总之,在白垩纪末期,有大量的恐龙蛋未能孵化出来而变成了化石 4、气候骤变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 6500 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 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 了最终的灭绝。 5、大气成分变化论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从而在两个方面对恐龙产生了重大影响: (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 (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 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 6、免疫缺陷 通过比较生物学的方法,科学家可以推测当时恐龙的免疫情况: (1)免疫系统是很不完善 (2)体液中的抗体缺乏多样性 (3)冷血性质限制了免疫细胞的增殖速度。 因此它们很难适应不同病菌的侵袭。现代生存的冷血脊椎动物的免疫主要靠天然防御系统去抵抗病 原生物的侵袭。 在白垩纪末期,忽然演化出了多种可突破一般动物防御系统的新型病原生物,造成了疾病大流行, 恐龙等大量免疫系统有缺陷的动物因无法抵御而灭绝了,少数具有强化的天然防御系统冷血类脊椎 动物种类逃过此劫难,而温血的鸟类和哺乳类则因为拥有了完善而高效的免疫系统就更容易避免恶 运,并借此在后来的新生代里脱颖而出,成为了地球上新的主导动物。 7、彗星撞击论 一些科学家认为,太阳有一个围绕着它旋转的伴星,每隔 2600 万年到 3000 万年,这颗伴星就会转 到离某些大型的彗星很近的位置。这些巨大的彗星受到这个伴星引力的干扰就很可能在太阳系内产 生几万多次的彗星风暴,其中的一些彗星风暴袭击了地球。 因此,地球每隔 2600 万年到 3000 万年就会遭到一次洗劫,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每隔 2600 万年到 3000 万年的时间发生一次大的绝灭事件,恐龙的灭绝不过是这种周期性的灭绝中的一次而已。 8、恐龙并未灭绝,鸟类就是它的后裔 视频资料 赫胥黎最先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 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这一观点,最早是由被称为“达尔文的猎犬“的进化论的坚决捍卫者赫胥黎在 100 多年前提出来的。 越来越多的发现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鸟类起源于恐龙 中国辽西发现的古鸟类和带毛恐龙已经使鸟类起源于恐龙以及一些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是热血动物这 样的科学假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侯连海坚持说:鸟类不起源于恐龙 我国著名古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研究员却始终坚持着鸟类起 源于初龙类的观点。 返回顶端 关闭窗口 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2001 年 03 月 03 日 来自:/science/review/neirong/2000 通过对地图的全新观察,发现和创立一个新的地理学思想,这似乎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而这个 奇迹的伟大实践者就是 20 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博士魏格纳,在魏格纳看来南美洲和非洲两个大陆之间尽管 现在还隔着大西洋,然而在远古的时候,他们可能是连成一片的,如果把两个大陆拼在一起,他们之间的 古代岩层就完美无缺了,于是他提出大陆是在漂移的说法。 大陆漂移说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学说,这是魏格纳 1912 年提出的,魏格纳本人不是一个地理学 家,他是个气象学家,他怎么会提出大陆漂移来呢?他在看着地图时,发现非洲凹进一块,南美洲凸出一 块,两个一拼合刚好吻合,他就设想,这两个大陆过去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开来,后来实事证明这个 假说变成了一种学说。 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又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并且找到海底扩张的证据,他们认为如果在 洋底确实存在扩张现象,那么海盆地壳上就应该存在着一系列与中央洋脊完全平行的被磁化地质条带,后 来,人们果然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盆地壳上找到了大致相同的被磁化了的地质条带,现在,人 们看清了位于地壳之下的地曼物质是沿着大洋中脊,中轴部位的洋壳岩石圈裂缝处不断地涌喷出,形成新 的海底地壳,这些滚热的岩浆,源源不断地涌出形成了火山喷发或是引发地震,把原有的洋壳向裂缝两侧 推移扩张,新的洋壳就在这里生成了。 年轻的海底,古老的洋海,对海水来说已经存在多少亿年了,海底则不是这样,海底还是非常年轻的, 为什么呢?海底岩浆喷射以后,促使大洋两旁地壳平行移动,岩浆喷出来形成新的海底,把老的都挤到大 陆上来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海底都是很年轻的。 1970 年前后,一批年轻的海洋地质学家,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又提出大陆板块构造说,科学家 认为,全球的广大板块可能在它们还做为一个整体时就已经形成,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 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它们曾经是一个整体,有时发生分裂漂移,当一个板块离开另一个板块的 时候,这两个板块的后缘部分由于溶岩上涌,在沿轴线部分冷却固结,形成新的物质被填充在轴线上,大 洋中脊就是这种轴线,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是新的洋脊产生的地方,科学家认为海底扩张的中心无凝是大 洋中脊处,在这里板块物质得以补充。在这个过程之中,板块前缘处被造山运动或板块俯冲作用冲击或挤 压,破坏了地壳的动力平衡,因而,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和几乎所有的火山运动都局限于板块边缘,漂移 板块的中央是相对平衡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很少,但是,一些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却有火山活动,夏威 夷群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大陆漂移的进行是十分缓慢的,以致观察者只能通过它所造成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恐龙称霸地球纯属运气-2008 年 09 月 23 日 来自:转载自参考消息 2008 年 9 月 13 日科学技术版 恐龙称霸地球纯属运气 【法新社华盛顿 9 月 11 日电】恐龙时代持续了超过 1.6 亿年,但今天发表的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它们霸 主地位与其生理优越性关系不那么大,更多的是运气。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斯蒂夫布鲁萨特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恐龙在其存在历史上的头 3000 万年 比其他动物更成功是因为它们有什么特质。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说:“如果有任何一个人回到三叠纪并且被问及哪个种群会在未来 1.3 亿年里称霸世界,他的答案会是 恐龙的竞争者:鳄鱼的祖先 Crurotarsan。” 在距今约两亿年之前的三叠纪末期,Crurotarsan 和恐龙很可能争夺同样的资源。由于恐龙存在了那么长 的时间,人们认为恐龙一定进化得更快、比竞争对手更好地适应环境。 但发表在 9 月 12 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报告认为,占据上风的是 Crurotarsan。 研究者研究了 64 个物种的近 500 项骨骼特征之后指出,在体型大小、形体、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方 面,Crurotarsa 具有进化上的优势。 与现代鳄鱼相比,三叠纪时代 Crurotarsan 的多样性惊人地丰富。它们当中有巨大的两足食肉动物,也有 四足动物,例如以食草恐龙为食的恐鳄。 过了大约两亿年之后,地球出现了一次急剧的全球变暖很可能是由于陨石撞击。这导致 Crurotarsan 突然灭绝,但恐龙由于某种原因幸存下来了。 由于竞争对手突然消失,恐龙在接下来的 1.35 亿年间一直是地球上的统治物种,直到又一次的陨石撞击 才终结了它们的霸主地位。但研究报告的另一们作者迈克尔本顿说,关于为何 Crurotarsan 在两亿年前 陨石撞击影响下灭绝而恐龙幸存下来的问题还没有找到具体答案。 中国人可能起源于非洲又有新证据-2001 年 03 月 25 日 来自:/GB/kejiao/42/154/20010325/425079.html 新华社上海月日电(记者张建松) 中国科学家最新的一项科研成果再次表明,中国人极有可能起 源于非洲。中国科学院最新出版的一期科学通报上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人类群体遗传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通过对涵盖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近一万个 男性的染色体进行检测,结果在所有的样本染色体上都发现了一个突变位点而这个突 变位点大约在不早于.万年前产生于非洲,是一部分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 “我们采取了排除法的研究方式,希望能在大范围的中国人群样本中寻找到没有遗传标记的人, 但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一例。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复旦大学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金力教授说: “我们认为这是目前支持中国人非洲起源说最强有力的证据。 ”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人的起源主要有“非洲起源说”和“独立起源说”两种观点, “非洲起源说”认为, 世界各地的现代人(包括中国人)大约在万年至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走出非洲迁往世界各地, 成为现代人的祖先,而原来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直立人则对当地的现代人起源没有任何贡献。 “独立起源说” 则认为中国的现代人是由居住在中国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是中国人的祖先。 年,美国科学家通过对线粒体研究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并向其它地方迁移的学说。 年,北京、上海、湖南、云南等地的位权威的遗传学家,利用微卫星探针系统研究了遍及中 国的个群体,以及五大洲民族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发现亚洲人基因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与非洲人相似, 首次为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此后,我国科学家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等国的多位科学家合作,通过对遍及东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地的个人群样本的染色体进行对比分 析,再次证明了亚洲人类起源于非洲,并具体指出了亚洲东南部是人类走出非洲后大迁移的主要“驿站” , 一部分非洲人从亚洲东南部往北迁移到达中国,越过长江进入华北和东北亚,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人体共有对染色体。其中,染色体是由父系遗传的一种性染色体,由于在人类遗传过程中不会出现 重组,因此能稳定而丰富地记录人类遗传信息,通过对染色体的研究,能较为直接地揭示人类起源和演 化的过程。 “我们目前只研究了中国人群的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并不能完全排除中国人独立起源的 可能性。 ”金力教授客观地分析说:“随着人类基因研究工作的进展和新的遗传标记不断发现,我们将继 续对人体对常染色体和女性的性染色、以及线粒体进行研究,以最终揭示中国人的起源之谜。 ” 新华社 2001 年 3 月 25 日美专家分析汶川周边余震风险-2008 年 07 月 09 日 来自:转载自参考消息 2008 年 7 月 8 日科学技术版 美专家分析汶川周边余震风险 【法新社巴黎 7 月 6 日电】据 3 位地质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震级达里氏 8 级的 中国 5 月 12 日地震加大了沿某些断层发生余震的风险,而这些断层位于一些人口稠密地区。 靠近汶川地震震中所处的龙门山断层,研究人员发现了“压力传输”区,大地震的构造移动在那里导致周 边断层的压力。 地震地区位于西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间的地质交界处,结构复杂,既有能横向移动的断层,又有可纵向移动 的断层。 5 月 12 日的大地震造成约 9 米的地层移动。 据科学家们说,这些移动减轻了对一些断层的压力,包括一个位于成都这个大城市东部的纵向断层,而成 都加上周边共有 1100 万居民。 不过,这个大都市西南面的情况则不同,那里的压力沿着一些断层在加大,特别是在雅安,这个城市有居 民 34 万人,它所在的地区居民达 1500 万。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美国地质勘探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