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4  佘鸥血细胞分析仪的溯源校准及比对课件_第1页
信息与通信4  佘鸥血细胞分析仪的溯源校准及比对课件_第2页
信息与通信4  佘鸥血细胞分析仪的溯源校准及比对课件_第3页
信息与通信4  佘鸥血细胞分析仪的溯源校准及比对课件_第4页
信息与通信4  佘鸥血细胞分析仪的溯源校准及比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细胞分析仪的 溯源、校准及比对 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 佘 鸥 临床检验的目标: 为临床报告准确可靠的结果! 一个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精密度、准确性、可比性所决定 什么是溯源?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 时间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纽约时间 个体时间个体时间 个体时间个体时间 格林威治时间平子夜 父亲 儿子 女儿 1/2 孙子 孙女 外孙 外孙女 3/4 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 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 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 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不确定度 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 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国际参考方法 电子细胞计数仪 血红蛋白分析的国际参考方法 l分光光度计 l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血小板分析的国际参考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CD41 和 CD61,得到红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总 数的比率 再根据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比率,乘以红细胞参考方法所检测的 红细胞真值来间接计算出血小板的真值 红细胞比积测定国际参考方法 l改良精密毛细管法 l从开始操作开始到往精密毛 细管内吸人红细胞的步骤是 相同的 l但是计算时仅取中央部分 l通过国际参考方法测定该部 位的血红蛋白浓度 l其结果与国际参考方法测得 的全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的比 率为 HCV 全球首台商用血细胞计数仪 希森美康首台血液分析仪 临床检验量值的计量学溯源(ISO 17511) 血细胞计数的溯源性 参考计数仪 常规的 其他分析仪 NCCL的F-820 各省检验中心的 F-820 一级标准器 卫生部临检中心 配套质控物比对 二级标准器 湖南省临检中心 新鲜血比对 常规 常规 常规 常规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 常规临床实验 室 湖南省血细胞分析仪量值溯源网络 HNCCL使用Eightcheck-3WP全血质控物室内质控测定结果的年平均CV(%)值 WBC RBC HGB HCT MCV MCH MCHC PLT 2003 0.92 1.50 1.00 2.91 1.11 1.87 2.10 3.40 2004 0.70 1.21 0.60 1.85 1.38 1.26 1.94 2.12 2005 0.84 0.57 0.36 0.66 0.49 0.48 0.65 2.08 2006 0.77 0.47 0.42 0.78 0.64 0.54 0.87 1.65 2007 0.75 0.48 0.35 0.88 0.71 0.47 0.72 1.54 HNCCL二级标准检测系统检测Eightcheck-3WP 全血质控物结果与靶值偏倚的绝对值的年平均值 WBC RBC HGB HCT MCV MCH MCHC PLT 2003 0.96 4.03 0.79 3.71 0.77 4.16 3.79 12.11 2004 0.83 3.28 0.78 3.18 0.87 4.19 3.76 8.08 2005 0.63 0.87 0.80 3.20 5.30 0.86 4.98 4.94 2006 0.63 0.46 0.82 2.11 3.05 0.96 3.53 1.37 2007 0.64 0.66 0.70 2.28 2.10 1.01 3.21 3.87 什么是校准? 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准确测量 仪 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 实 物量具及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 , 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 间 关系的一组操作称之为校准 检测系统 完成检验所需要的仪器、 试剂、校准品和操作程序的 组合为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 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 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 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 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 行校准 完整性:组成检测系统的各要素是完 整的,即仪器、试剂、校准物、检测 程序缺一不可 有效性:由该检测系统测量得到的检 测结果是准确的、可靠的,且与确认 准确、可靠的检测系统的结果具有可 比性 自建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没有批文 没有配套的校准物 怎样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溯源性 存在举证隐患 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对检测系统性能的核实 对检测系统性能的确认 对检测系统性能的评价 对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 1、不精密度(总不精密度) 2、不准确度(方法学比较结果) 3、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 4、分析灵敏度(检测限) 5、分析特异性 6、参考范围 7、其他需说明的性能 NCCLS EP-5文件精密度实验方法 l对稳定的实验样品每天做二批实验,批间 相隔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批对样品做 双份测定,共做20天实验 l一共有80个结果,40对。每对结果间的差 是每批的批内差。在20天共有40批,这些 差值客观地反映了较长时间周期内的批间 不精密度 校准物 含有已知量的欲测物,用以校准 该 测定方法的数值,它与该方法及试剂、 仪器是相关联的 质控物 只用于和待测标本同时测定的, 为了控制标本的测定误差,因此要求保 存时间十分稳定 校准物具有溯源性和不确定度 意思:经该校准物校准的检测 系统检测新鲜血的量值具有溯 源性,其被赋予的校准值具有 不确定度 校准物质控物 决不能用定值质控物代 替校准物校准仪器! 校准物 l来源 配套校准物 定值新鲜血 l新鲜血的定值 直接溯源至国际标准 间接溯源至国际标准 二级标准检测系统 规范操作的检测系统 精密度 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独立测量结果之 间的接近程度 变异系数 不精密度 准确度 一次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接近程度 偏倚 不准确度 总误差 系统误差(SE)和随机误差(RE)的总和 允许总误差 在临床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的总误差 建立校准方法 1、选择合适的校准品:包括数量、类型和浓度 2、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参考物质 3、确定校准频度 校准方法 1、仪器的准备 先用清洁剂对仪器内部各通道及测试室处理 30分钟。确认仪器的背景计数、精密度及携带污 染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时,才可进行校准,否 则须查找原因,必要时请维修人员进行检修 2、校准物的准备 配套校准物: 将校准物从冰箱内(2-8取出后,要求在室 (18-25)条件下放置15分钟,使其温度恢 复至室温 检查校准物是否超出效期,是否有变质或污染 轻轻地将校准物反复颠倒混匀,并置于两手掌 间慢慢搓动,使校准物充分混匀 打开瓶塞时,应垫上纱布或软纸,使溅出的血 液被吸收 将两瓶校准物合在一起,混匀后再分装于2个 瓶 内 新鲜血作为校准物: 用EDTAK2为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取健康人新鲜血 10ml,每ml血需抗凝剂的浓度为1.5-2.2mg。要求 新鲜血的Hb、WBC、RBC、Hct和Plt检测结果在 参考范围内。将新鲜血混匀后分装于3个管内,每 管的血量为3ml。 取其中1管,用二级标准检测系统或规范操作的检 测系统连续检测11次,计算第2-11次检测结果的均 值,以此均值为新鲜血的定值。 其他2管新鲜血作为定值的校准物,用于仪器的校 准。 3、对校准物进行检测 1、取1瓶校准物,连续检测11次,第1次检测结果 不用,以防止携带污染。 2、仪器若无自动校准的功能,则将2-11次的各项 检测结果用手工记录在工作表格中,计算出均值 ,均值的小数点后数字保留位数较日常报告结果 多一位。有自动校准功能的仪器可直接得出均值 。 计算各参数的偏差的百分数 公式: 均值-定值 偏差(%) = 100% 定值 若仪器无自动校准功能,则将定值除以所测均值,求 出校准系数,将仪器原来的系数乘以校准系数即为校准后 的系数,将校准后的系数输入仪器更换原来的系数 新校准系数=旧校准系数定值/均值 仪器校准的判别标准 参 数 百分数差异 一列 二列 WBC 1.5% 10% RBC 1.0% 10% HGB 1.0% 10% HCT 2.0% 10% MCV 1.0% 10% PLT 3.0% 15% 校准前各参数均值及偏差 参数 F-820 BC-3000 偏差(% ) WBC(109/L) 6.85 7.42 8.32 RBC(1012/L) 4.98 5.15 3.40 HGB(g/L) 161 160 0.62 HCT(%) 40.45 42.12 4.13 MCV(fl) 91.10 89.30 1.97 PLT(109/L) 118 134 13.50 校准后各参数均值及偏差 参数 F-820 BC-3000 偏差(% ) WBC(109/L) 6.85 .85 0.00 RBC(1012/L) 4.98 5.00 0.40 HGB(g/L) 161 160 0.62 HCT(%) 40.45 41.12 1.66 MCV(fl) 91.10 91.50 0.43 PLT(109/L) 118 121 2.54 4、校准结果的验证 将第2管未用的校准物充分混匀,重复检测 11次,去除第1次结果,计算第2-11次检测结果 的均值,再次与表中的数值对照。如各参数的差 异全部等于或小于第一列数值,证明校准合格。 如达不到要求,须请维修人员进行检修。 校准文件应包括的内容 1、校准方法 2、校准物 3、校准的频度 4、校准程序 5、校准记录 什么是比对试验? 可比性 不同检测系统或不同检验方法 对一批病人标本测定结果的一致程 度 实现可比性的大体步骤 核实检测系统的主要分析性能 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 检测系统的精密度 检测系统的准确度 方法学比较试验 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 自建检测系统的校准 NCCLS EP9-A 用患者样本进行方法学对比及偏差评估EP - 9-A指南文件(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Approved Guideline, EP9-A) 要 求 实验室使用一台以上的仪器进行 同一试验,须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病人 结果的比对 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5.6.1 实验室应设计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验 证检验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5.6.2 适用且可能时,实验室应确定检验结 果的不确定度 5.6.3 应设计并实施测量系统校准和真实度 验证计划,以确保结果可溯源至SI单 位(溯源性) 5.6.4 实验室应参加如外部质量评价计划组 织的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5.6.5 当确实无正式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可供利用时 , 实验室应建立机制,用于决定未经其他方式评 估程序的可接受性 5.6.6 当同样的检验应用不同程序或设备,或在不同 地点进行,或以上各项均不同时,应有确切机 制以验证在整个临床适用区间内检验结果的可 比性 5.6.7 实验室应文件化并记录比对活动,只要适用, 针对其结果迅速采取措施。对识别出的问题 或不足应采取措施并保留记录 分析质量指标 l 允许不精密度 l l 允许偏差 l l 允许总误差 “建立全球检验医学质量技术要求的策略会议 ” 设定分析质量指标 95%PT成绩在CLIA88允许误差范围内 检测系统间的相对偏差1/2 CLIA88 批内不精密度1/4 CLIA88 日间不精密度1/3 CLIA88 追求批内不精密度、日间不精密度、不同检 测系统间的系统误差 1/6 CLIA88 系统比对质量标准 参 数 总允许误差 1/2允许误差 WBC 15 7.5 RBC 6 3 HGB 7 3.5 HCT 6 3 PLT 25 12.5 CAP认可要求 实验室必须验证或建立每 个 试验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并有记录 精密度性能确认方法 对稳定的实验样品每天做二批实验,批间 相隔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批对样品做 双份测定,共做20天实验 一共有80个结果40对,每对结果间的差是 每批的批内差。在20天共有40批,这些差 值客观地反映了较长时间周期内的批间不 精密度 准确度性能确认方法 l对检测系统进行校准和校准验证 l能力验证结果,分析前次的PT标本,与回报结果比较 l由供应商或制造商提供关于试剂、程序或检验系统溯 源性的声明文件 l应用有证参考物质 l分析病人标本,将结果与参考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 l分析病人标本,将结果与实验室过去确认的方法检测 结果比较 可报告范围核实实验 l分析测量范围(AMR):分析方法能直接测定样本 中的待测物质而不需稀释或浓缩或其它的预处理 l临床可报告范围(CRR):样本可通过稀释或浓缩 或其它的预处理,以扩展其准确测定的范围,可 结合临床要求 分析灵敏度(最低检测限) 分析至少4个浓度水平的校准品或能 力验证标本或线性标准和空白,将结果作 图,分析灵敏度是线性的最低点。如果该 直线通过“0”,灵敏度即为“0”;如果 灵敏度不是“0”,由最低临界值确定该 灵敏度水平 分析干扰(特异性) l参考试剂盒或文献报道给出的特异性指标 l本实验室的PT结果与同行间的一致性以反 映方法的特异性 l可用常见的干扰物质(如血红蛋白、胆红 素、脂肪等)进行干扰试验以确定方法的 特异性 参考范围验证方法 分析至少20例健康自愿者(无已知疾 病、能够走动、无任何用药、重量在健康 范围)的标本,统计分析结果的频数分布 ,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确定95%的参考范 围,若在推荐的参考范围内,或仅有5%的 数据超出推荐的参考范围,该参考范围可 接受 1、熟悉系统的各个环节和评价方案 2、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严格按SOP操作 3、处于质量控制之下并有校准措施 4、实验时间至少5天 5、40份病人标本 6、50%的标本不在参考区间内 7、不要使用有干扰的标本 8、标本应有足够的量 9、按18和81顺序 10、应在2小时内开始实验(当天采集的标本 ) 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 用 1、记录实验结果 2、不采用已明确有人为误差的结果 3、必须有室内质量控制,失控时必须重做 4、对实验数据的初步检查 5、作图 6、目测线性关系 7、 方法间配对结果离群点的检验 8、检查分析物含量分布是否适当 9、线性回归统计 10、可接受低水平: 系统误差(SE)1/2CLIA 88允许误差 11、评估医学决定水平浓度的系统误差 12、r 0.975时,并不代表二个检测系统间 不存在系统误差或偏倚 13、 r 0.975时,应改善数据分布范围或 实 验方法的精密度、目测线性关系 进行比对试验前要做的几点工作 一、分析需要 七、回收试验 二、质量目标 八、检出限 三、方法选择 九、干扰 四、熟悉时间 十、日间精密度 五、分析范围 十一、方法比较 六、批内精密度 高、中、低值批内精密度全血样本的测定均 值 WBC RBC HGB MCV PLT (109/L) (1012/L) (g/L) (109/L) (109/L) 高 值 20.1 5.51 171 91.1 552 中 值 7.9 4.51 146 94.4 275 低 值 2.1 1.53 88 97.5 69 高、中、低值全血样本批内精密度检测结果的 CV(%) WBC RBC HGB MCV PLT 高 值 1.32 1.14 0.83 0.23 2.79 中 值 0.85 0.96 0.92 0.33 2.86 低 值 2.98 1.53 0.90 0.22 4.23 平 均 1.72 1.21 0.88 0.26 3.29 高、中、低值全血样本日间精密度检测结果的 CV(%) WBC RBC HGB MCV PLT 高 值 3.00 2.30 1.72 1.54 4.47 中 值 3.27 2.52 1.46 2.39 6.30 低 值 3.80 1.95 2.34 1.42 12.9 平 均 3.35 2.25 1.84 1.78 7.89 全血样本各参数线性范围 WBC RBC HGB MCV PLT (109/L) (1012/L) (g/L) (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