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51 六国论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语文51 六国论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语文51 六国论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语文51 六国论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语文51 六国论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篇目通览】 六国论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 谷偃竹记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l【主题悟读】 l散文的特点在于“散”,“散”指的是“形散”,所 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 ,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既要用墨如泼 ,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 。“不乱”指的是“神不散”,所谓“神不散”,是 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气脉”指 的是文章中贯穿前后的思路,脉络。“气脉中 贯”讲的是思路清楚,脉络分明。 l从散文的抒情性与逻辑 性方面勾勒散文的风 格,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侧重点。本单元所 选文本,都是议论 抒情性的散文。议论 文,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充满了内 在的逻辑 力量。反问、感叹等语言,则给 文 章增添了抒情性。抒情性散文,充满浓 郁的 感情,十分感人。学习时应 仔细体会。 l体会散文的逻辑 性和抒情性,一方面要理解 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诵读 ,注重语感 。阅读 作品,只有通过对语 言的感知和理解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 ,很难进 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 活动。优秀作 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强烈的 明显的“感觉”印象。对于古文,要反复吟咏 诵读 ,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 之中。 l【文本钩玄】 l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当时,北宋王 朝对契丹(辽)和西夏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 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这篇文章 ,警告当局不要用纳银输绢 的办法换取安宁 ,提醒治国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 六国灭亡的覆辙。文章见解精辟,论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纵横捭阖,雄 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l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 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回顾后唐中宗从 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 失败的过程,总结 其得 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忧劳 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讽谏 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 ,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感慨良多,虽议论 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 l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为悼念 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这篇祭文打破了传统 的祭祀文体的固有格式 ,不去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 死者 的品德、业绩 ,而是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 化下笔直书。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 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 的理性思 考。 l文与可画筼筜 谷偃竹记记叙了苏轼 和文 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围绕 画竹,结构全篇 ,阐发绘 画理论与缅怀 悼念文与可结合在一 起,有回忆,有议论 ,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 明显。 l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 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 于家国 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 l【学法导引】 l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六国论伶官传序 属于议论 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 范。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 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 和思绪的流动,把恳挚 的亲情、友情与一些 琐事夹杂 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 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 ,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 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 特点。 l“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 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感 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 读时 ,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 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 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 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渗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选择优 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 ,细心体会 ,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 l1反复朗读,朗读时 ,因声求气,慢慢地将 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 气韵,体会贯穿在文章中的真挚情感。 l2感受文章纵横驰骋 、看似漫不经心的“形 散”与始终围绕 中心、严谨规 范的结构之美 。 l六国论 l l 苏 洵 知识 与能力 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 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 象,背诵课 文 过程 与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借史抒怀、 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 理解如何围绕 中心论点 展开论证 情感态 度价 值观 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学 习以史为鉴 的唯物史观 l泊秦淮 l 杜 牧 l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l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l赏析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 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 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 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 ,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 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 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 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 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l一、古字通假 l(1)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_通 _,_) l(2)然则诸 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通 _,_) l(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通_, _) l三、一词多义 l五、特殊句式 l(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 l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l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l以上句子都是_句。 l(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l以上句子是_型倒装句。 l(3)齐人勿附于秦 l以上句子是_型倒装句。 l(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l较秦之所得,与战胜 而得者 l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l举以予人 l至丹以荆卿为计 l以上句子是_句。 l(5)洎牧以谗诛 l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 l以上句子是_句。 l【自我校对】 l一、(1)暴 曝 冒着 (2)厌 餍 满足 (3) 当 倘 如果 l二、(1)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 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以至”“以至于” (2)那实际 上 (3)祖辈和父辈 (4)智谋和力 量 (5)先例,旧事 (6)可以凭借 l三、(1)动词 ,招致/动词 ,邀请/形容词,快 ,迅速 (2)名词,兵器,武器/动词 ,战争/名 词,士兵/名词,军队 (3)形容词,旧的,原 有的/连词 ,所以,因此/名词,老交情,旧交/ 形容词,衰老的/名词,缘故,原因/副词,仍 然,还/副词,故意,特意 l(4)动词 ,不是/形容词,不对的,错误 的/动 词,非难,责怪/副词,没有/副词,不 (5) 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前“为”,动词 ,治 理;后“为”,介词“被”,表被动/介词,替, 给/介词,向,对/前两个“为”,动词 ,是,成 为;第三个“为”,语气助词 (6)连词 ,和, 同/动词 ,亲近,亲附/介词,和,同 (7)介 词,因为/介词,凭借/连词 ,来/介词,用, 把/介词,往,向/连词 ,并且/连词 ,表示修 饰和被修饰关系/通“已”,已经 l四、1.(1)一天天地 一月月地 按道理 (2)以礼相待 坚持正义 2.使退却,打 败 3.(1)招致 (2)使保全 l五、(1)判断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 省略 (5)被动 l一、作家档案 l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 、苏辙 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 说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 ,经过 十多年的闭门 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 领苏轼 、苏辙 到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 他的权书 衡论几 策等文章,认为 可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 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 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 l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 城(今属河南)县令姚闢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l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 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苏 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 格以 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他的文章语言古 朴简劲 ,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 排比, 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苏洵论文,见解亦 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 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 ;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 l二、背景回放 l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 与契丹、西 夏军队 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 期,军费 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 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 ,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 ,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 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 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 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 二十万两 ,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 十万两,绢十万 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 的结果,助长了契 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 损伤 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l北宋的这种输币 、纳贡 求和的办法,与“六国 ”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 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 进行讽谏 ,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 覆辙。 l一、重点突破 l1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 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作者先否定了历史上 的哪两种看法? l【参考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这个观点,是在否定了“兵不利 ”“战不善”两个普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l2作者在第一段是从哪些方面证明中心论点 的?这两个道理论据对后文有何作用? l【参考思路】 从道理分析的角度来加以证明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 者丧。”它们既是第一段的论据,又分别是第 二、三段的论点。 l3课文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设问 ?有什么作 用? l【参考思路】 因为在六国中,有齐、燕、赵 三国并没有割地事秦,所以作者提出“弊在赂 秦”这一观点后,必然有人表示怀疑,故而作 者自己先把它提出来加以分析,让人信服。可 见作者构思之缜密。 l4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 的? l【参考思路】 通过对比进行论证。先以秦“ 攻取”获得土地与受赂所得土地进行对比,再 以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说明“ 赂秦”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以六国先祖创业 的艰辛与子孙的无能作对比,说明割地赂秦是 有愧祖先的事,同时也反映了诸侯中以地事秦 的情况;接着以“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 无厌”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作对 比,说明以地赂秦对国家安危没有什么好处。 这段论述,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证明了赂秦是不 可取的。 l5从文中的分析看,“赂秦而力亏”表现在哪 些方面?“暴秦之欲无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l【参考思路】 概括地说,赂秦使诸侯的土 地急剧地减少,国力迅速地衰弱,秦的土地急 剧地增加,国力迅速增强。从“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可以 看出秦的无厌。 l6作者在本文中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l【参考思路】 这句古语形象地反映了割地事 秦的严重后果。作者引用古语,使自己的见解 更有说服力。 l7本文是一篇议论 文,但文中使用了不少形 象描述的方法。请简 要分析其作用。 l【参考思路】 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推 理及比喻等论证方法以外,还使用了形象描述 的方法。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 露”“斩荆棘”;写土地得来的不易,用“以有尺 寸之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 。对于割城赂秦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 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 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 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 微。 l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 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 安已不可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 活现,让读者身临其境。 l二、疑难辨析 l 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 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 是完整的。这样 改好不好? l【参考思路】 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而 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 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 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 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 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 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 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 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苟以天下之 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 ,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l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 策的。因此从第三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 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 ,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 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 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 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 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 删去第五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得无的放矢了 。 l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l一、文脉梳理 l二、意旨探微 l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并 非为论 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 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 、西夏的军事 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 劝谏 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 ,不被“积威之所劫 ”,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 其统治。 l议论 精辟 气势磅礴 l苏洵的这篇六国论,见识 深远,眼光犀 利,议论 精辟透彻,气势纵 横磅礴,主要特 色有: l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l分析这篇文章,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 性。本文属于史论,目的是借史立论,以古 鉴今,选择 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 ,持之 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以阐明 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本文从历史与现实 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 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 表明了作者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 宋的社会现实 ,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 ,发人深省。 l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l本文为论说 文,它完美地体现了论证 的一般 方法和规则 ,堪称古代论说 文的典范。文章 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 后以史实为 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 秦” 两类国家加以论证 ;接着通过假设进 一步论 述如果不赂秦六国就不会灭亡,从而得出“为 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的论断;最后借古 论今,讽谏 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逻辑缜 密。此外,文中还综 合运用了例证、 引证,特别是对比论证 的方法,大大增强了 说理的力量。 l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l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议论 文用词准确、言简意 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如:在论证 中穿插“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荆棘”的描述,引古人“薪不尽,火不灭” 之言形象说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 惶恐不安,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而 且文章恰当地运用“呜呼”“悲夫”等感叹词 ,在 夹叙夹议 之中,流露出深沉的感情。这使文 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多种 修辞手法的运用,错落有致的长短句,使文 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l 相关名言 l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l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l3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 也。(欧阳修) l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 仲淹) l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 则徐) l 嘉祐集 l宋代别集,苏洵著。“嘉祐”是宋仁宗年号。此 集,四库全书共收录十六卷,附录二卷 。四部备要本为明校刊本,十五卷。卷 一至卷十四收载:几策、权书 、衡论、六经 论、太玄论、书、谱、记、铭、赞、墓志、 祭文等,卷十五为杂诗 。清代道光年间眉州 刻三苏全集为二十卷。近代罗振常辑 经进 三苏文集事略中的老泉先生文集 十二卷,有宋郎晔注。 l 苏洵教子 l 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 和苏 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 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 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 ,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 和 苏辙 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 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 l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 l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 的 l习惯 ,切切实实 感受到了读书 的无穷乐 趣 , l终成一代名家。 l 关于“论” l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 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 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 ,以断其人之善 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 论,则学士大夫议论 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 史 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 等。 l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l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