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第二章 康复评定课件_第1页
医学第二章 康复评定课件_第2页
医学第二章 康复评定课件_第3页
医学第二章 康复评定课件_第4页
医学第二章 康复评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 复 医 学 第二章 康复医学评定 前言 前言 康复医学评定又称康复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 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 重程度和预后。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 的康复治疗的基础。康复医疗过程中可能重复多次康复评定, 且往往以康复评定开始,又以康复评定结束。 康复评定具有以下目的和作用:了解残疾所致功能障碍的 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结局;为制定康 复治疗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观察残疾的发展变化;评定 康复治疗的效果、开发新的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康复评定的方法包括使用仪器评定,或不使用仪器的评分量 表。 第一节 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张力评定 二、肌力评定 三、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四、步态分析 五、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六、心肺运动试验 七、感觉功能评定 第二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 社会功能评定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 定 二、独立生活活动能力评 定 三、生存质量评定 第三节 脑高级功能评定 一、基本概念 二、认知功能的内容 三、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第四节 肌电图与低频电诊断 一、肌电图 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三、神经反射检查 四、诱发电位 五、低频电诊断 一、肌张力评定 1. 概述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其 本质是紧张性牵张反射,正常人体的骨骼肌处于轻度的持 续收缩状态,产生一定的张力即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肌张力的正 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 种支配情况发生改变,就可导致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等问题。因此 ,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要特征。 肌张力的评定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障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而也是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评定的重要内容。 临床上肌张力的检查是以触摸肌肉的硬度和被动牵伸肢体运 动时受限的程度和感知的阻力作为判断依据。肌张力正常时,肢 体极易被移动,评定者可很好地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而不感到异 常阻力,肢体的反应和感觉较轻。 肌张力增高 肌肉组织坚实,屈伸其肢体时阻力增加 ,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分为两种: (1)痉挛,检查者对患者的诸关节做被动活动时,起始 感觉有较大抵抗,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点,突然感到抵抗减 小,又称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痉挛的分布具有一 些特点,上肢易累及的肌群为屈肌群,下肢易累及的肌群为 伸肌群; (2)强直(或僵硬),屈伸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又称 铅管样强直,其特征是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持续的、始终 如一的阻力感,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如帕金森病。 肌张力降低 肌肉松软,屈伸其肢体时阻力低,关节 运动范围扩大,表现为迟缓性麻痹,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小 脑病变等。 检查方法多为手法检查,给患者进行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检查。根据检 查者的感觉做出判断。检查时,最好从检查 者肌肉处于最短的位置开始,速度要快。 临床常用的评定分级法有手法快速 PROM评定法和修订PROM痉挛评定。前者 简单,评定级别较粗,将痉挛分为轻、中、 重三度;后者分为四级,0级为正常,级 和+相当于轻度,级相当于中度,级 和级相当于重度。 2. 痉挛的评定 3. 迟缓性麻痹的评定 分级: 轻度 包括肌张力降低;肌力下降;把肢体放 在可下垂的位置并释放时,肢体只能短暂地抗重 力,然后立即落下;仍有一些功能活动。 中到重度 包括肌张力显著降低或消失;肌力 零级或级(徒手肌力检查);把肢体放在可下 垂的位置并释放时,立即落下;不能进行任何有 功能的活动。 4. 注意事项 除了神经肌肉反射弧上的病 变外,肌腱的挛缩、关节的强硬等都 会影响肌张力的检查。检查时嘱被检 者尽量放松,注意两侧肢体的对比。 二、肌力评定 肌力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的力 量。肌力测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藉以评定 肌肉的功能状态。 肌力测定对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病 损,尤其对周围神经病损的功能评定十分 重要。肌力测定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各种原 因引起的肌肉功能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评 定康复治疗的疗效。 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手法肌力检查 (MMT)、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等 速肌力测试。 1. 手法肌力检查 MMT检查时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处于 不同的受检位嘱患者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做一 定的动作,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根据肌肉活动能力 及抗阻力的情况,按肌力分级标准来评定受检肌肉或肌群的肌 力级别。 通常采用六级分法,各级肌力的标准见表3-3。每一级 可以用“+”或“-”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 ,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号,稍差时加“-”号。 具体见图 在肌力较强(超过3级)时,为了进 一步作较准确的定量评定,可用专门的 器械进行测试。常用的方法有握力测试 、捏力测试、背拉力测试、四肢肌群肌 力测试等。 2. 2. 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3. 等速肌力测定 原理 等速肌力测试仪是为等速运动训练和测定设计 的。等速运动是指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速度 )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的运动方式。等速仪器内部 有特制的机构使运动的角速度保持恒定。如确定角速度 为60/s以后,运动时受试者用力越大,机器提供的阻 力也越大,用力越小,提供的阻力也越小,这样使运动 时的角速度保持不变。 方法 可进行等速向心性收缩测试和等速离心性收缩测 试。测试时先规定运动的角速度,然后将肢体或其他背 测部分固定在仪器的传动杆或机构上,肢体运动时,带 动传动杆绕轴运动,力的大小肌可用力矩表示出来。通 过测得的参数进行评定。 4. 肌力测定的禁忌证 严重疼痛、关节活动极度受限、 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软组织损伤 席刚刚愈合、骨关节不稳定、关节急性 损伤或拉伤等为绝对禁忌证;疼痛、关 节活动受限、亚急性或慢性扭伤或拉伤 、心血管疾病为相对禁忌证。 三、关节活动范围测定 1. 概述 关节活动范围又称关节活动度( ROM)是 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角度)。分为主 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前者为肌肉主 动收缩产生的,后者则完全由外力活动产生,无 随意肌肉活动。 检测ROM是评定运动系统功能状态的最基 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判断病因和预测预后 、制定系统治疗计划、评定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 意义。 2. 关节活动异常常见原因 关节本身的因素 关节内骨折或软骨损伤、关节 内游离体、关节积血或积液、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 、关节先天性畸形均可引起疼痛、肌肉痉挛或软组织粘连 ,导致关节活动度减少。 关节外因素 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腱、韧带等)损 伤及粘连、疤痕挛缩、骨折、肌肉痉挛、严重的肢体循环 障碍均可引起关节活动度下降。周围神经损伤引起关节活 动度下降,中枢神经损伤早期引起关节活动度过度,痉挛 期则导致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少。 3. 测量工具 (1)普通测角计 也称通用量角器,是临床最常用的测 量关节角度的器械。 两个臂:移动臂,标有指针;固定臂,附 有刻度盘,两臂于一端以活动轴固定,轴为测角 计中心。 使用通用测角计时,测角计轴心须与关节 活动轴心一致,两臂与关节两端肢体长轴平行。 (2)方盘量角器 是一个中央有圆形分角刻度的正方形刻度盘是一个中央有圆形分角刻度的正方形刻度盘 ,常用木质、金属或塑料制成。,常用木质、金属或塑料制成。 优点:优点: 1 1、不必以关节骨性标志确定测角的轴心。、不必以关节骨性标志确定测角的轴心。 2 2、操作简便、操作简便 3 3、正确使用误差小、正确使用误差小 4 4、可适于脊柱等难以使用普通测角计的部位、可适于脊柱等难以使用普通测角计的部位 。 4. 主要关节ROM的测量 关 节 运 动 受检体位 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范 围轴 心 固定臂移动臂 肩屈 坐位 肩峰 与腋中线平行 与肱 骨纵轴 平行 0180 伸同上0 50 外 展 与身体中线平行0 180 肘 屈 坐/立/仰卧 位,臂取解 剖位 肱骨 外上 髁 与肱骨长轴平行与桡骨长 轴平行 0 150 伸0 4. 主要关节ROM的测量 关 节 活动体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范围 轴心固定臂移动臂 腕 屈坐/站,前臂完 全旋前 尺骨 茎突 与前臂 纵轴平 行 与第2 掌骨纵 轴平行 090 伸0 70 髋 屈仰/侧卧,对侧 下肢伸直 股骨 大转 子 与身体 纵轴平 行 与股骨 纵轴平 行 0 125 伸侧/ 俯卧,被侧 下肢在上 0 15 内收 仰卧髂前 上棘 左右髂 前上棘 连线的 垂线 髂前上 棘至髌 骨中心 的连线 0 45 外展 4. 主要关节ROM的测量 关节活动体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范围 轴心固定臂移动臂 膝屈俯卧、侧 卧或坐在 椅子边缘 股骨外侧 髁 与股骨纵 轴平行 与胫骨 纵轴平 行 0 150 伸0 踝背屈仰卧,踝 处中立位 腓骨纵轴 线与足外 缘交界处 与腓骨纵 轴平行 与第五 跖骨纵 轴平行 0 20 跖屈0 45 对某些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可以骨 性标志为参考点,以其在关节运动起始 和(或)终末的距离变化坐位评价指标 。 例如,手部ROM测定时,可以拇指、 示指指尖的距离表示拇指外展功能状态 ,以指尖与掌横纹的距离表示手部屈曲 功能状态;脊柱ROM测定时,作直立位 弯腰活动时,以指尖触及下肢最低部位 表示腰椎及髋关节的活动度。 5.评定分析 正常关节有一定的活动方向与范围。同一关节的活动范围可因年 龄、性别、职业等因素而异,因此各关节活动范围的正常值只是平均 值的近似值。不及或超过范围,尤其是与健侧相应关节比较而存在差 别时,就应考虑为异常。 正常情况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要小于被动活动范围。当关节有 被动活动受限时,其主动活动受限的程度一定会更大。 关节被动 活动正常而主动活动不能者,常为神经麻痹或肌肉、肌腱断裂所致。 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部分受限者为关节僵硬,主要为关节内 粘连、肌肉痉挛或挛缩、皮肤瘢痕挛缩及关节长时间固定等所致。 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不能者为关节强直,提示构成关节的骨 骼之间已有骨性或牢固的纤维连接。 临床上以关节活动受限较多见。关节活动超过正常范围亦是一种异 常表现,可见于周围神经病损所致的肌肉弛缓性瘫痪、关节支持韧带 松弛以及关节骨质破坏等患者。 6. 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严格操作,专人负责,提高准确性。 存在一定正常差异,要左右对比检查。 不宜在关节活动锻炼后检查。 同时检查主动和被动两种关节活动度,分别记录。主被动 活动范围明显不一致时,提示神经肌肉、肌腱等方面存在问题,如肌 肉瘫痪、挛缩或粘连等。评价关节本身活动范围时应以关节被动活动 度为准。 不同器械、不同方法测得的关节活动度值有差异,不宜 互相比较。同一单位内所用方法应一致,载入文献资料是 要有说明。 6. 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检查者应熟悉各关节解剖和正常活动范围,熟 练测定技术。 检查前对患者讲明目的和方法,使其充分合作 。 检查时患者应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保持舒适体 位,测定时不得移动,避免代偿活动影响检查结 果。 记录结果应写明关节活动的起止度数。 四、步态分析 步行是指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类 特征性活动。步行牵涉全身众多关节的周期性运动 。步态是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诸多独立性功能的 基本要素之一。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 系列活动,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 上。步态分析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 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 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 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制研究等。 (一)步行周期 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一个步 行周期。其间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相及 离地挪动的摆动相(迈步相)。 以右足为例,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涉及以下环节: 右足跟开始着地;(右足完全着地)左足趾离地;右 足跟离地;左足开始着地;右足趾离地;双足对线 ;右胫骨直立;右足开始着地。其中至属支撑相 ,至属摆动相。 从支撑相到摆动相是加速期,而从摆动相到支撑相是 减速期。 1支撑相 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 60。支撑相又分早、中、末期。支撑相大部分时间为 单足支撑。当两足同时处于支撑相时为双支撑相。双支 撑相的存在为步行的特征,此期消失,出现双足离地为 跑步的特征。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步行 障碍时往往首先表现为双支撑相时间延长,以增加步行 稳定性。 2摆动相 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 占步行周期的40。 (二)步行周期中的常用参数 传统的测定方法为足印法,即在足 底上涂上墨汁,在步行通道(一般为4-6 米)铺上白纸。受试者走过白纸,用秒表 记录步行时间,并通过足迹测量步行空间 。现代实验室也采用数字化三维分析或电 子步态分析系统。 常用的参数有 1步长(步幅) 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 2步长时间 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 3步幅(跨步长) 指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 4步频 指平均步数(步/min),步频=60(s)步长平 均时间(s)。由于步长时间两足不同,所以一般取平均值。若按 左右步长单独计算步频,以表示两侧步长的差异。 5步速 指步行的平均速度(m/s)。步速=步幅步行周期。 6步宽 也称之为支撑基础,指两足中心间的距离。 7足偏角 两足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角,有左、右足偏角 。 (三)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分析 1髋、膝、踝关节的屈伸 行走时双下肢必须交替支撑和摆动,下肢各关节也在 不断屈伸,最显著的运动是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 2重心运动 人体重心位于第2骶骨前缘,两髋关节中央。步行中, 人体重心在矢状面和水平面上不断移动,即上下左右不断 移动。直线运动时,人体重心移动最小,因此最为省力。 3骨盆运动 为了减少重心的上、下及侧向移动, 以使运动更为平稳并降低能耗,骨盆也配合步行周期而 作左右旋转、左右倾斜及侧向移动。步行周期中上肢作 与同侧下肢相反方向的摆动。 4肌肉运动 步行周期中多组肌肉的协调收缩,起到 平衡身体、加速、减速及吸收震动的作用。步态异常与 肌肉活动的异常通常有密切关联。在步态分析中常用动 态肌电图监测步行时肌肉活动与步态的关系。 (四)步态观察要点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 包括前面、侧面和后面。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 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 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 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在自然步态观 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 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 异常;也可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足 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五)常见异常步态 1.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臀大肌步态 臀中肌步态 踝背屈肌无力步态(跨越或垂足步态) 2.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偏瘫 脑瘫 帕金森步态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五、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一)平衡功能评定 1. 定义与分类 人体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 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能维持姿势的 一种能力。 一个人的平衡功能正常时,能够保持体位,在随意运 动中调整姿势、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 人体平衡可分为: 静态平衡 (一级平衡) 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动态平衡 他动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2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 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前者是指从平衡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后者 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 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 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 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 立反应。 除了一般的平衡反应之外,尚有两种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 2)跨步及跳跃反应 3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人体保持静态平衡的能力与身体的重心和支撑面有关 。支撑面是指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 靠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撑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之间 的面积。支撑面的大小影响身体的平衡。身体的重心必须 落在支撑面内才能保持平衡,反之,当重心落在支撑面之 外时就失去平衡。 一般认为人体平衡的维持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躯体输入 感觉输入 视觉输入 前庭觉输入 中枢整合 踝调节机制 运动控制 髋调节机制 跨步调节机制 4平衡功能的评定 评定平衡主要是了解是否存在平衡障碍;找出引 起平衡障碍的环节;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治疗;重复评 定可了解治疗手段是否有效;预测患者可能发生摔倒 的危险性。任何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肌患都有必要评 定平衡功能。 观察法 坐位平衡 站立位反应 主观评定 量表法 Berg平衡量表 Tinetti平衡量表 “ 站起-走”计时测试 客观评定 平衡测试仪 评定方法 (二)协调功能评定 1.概述 (1)协调运动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 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 ,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协调运动包 括二类:粗大运动(如翻身、坐、站、行走)和精细 运动(手指的精细动作)。 (2)协调运动障碍 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 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 髓后索。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中不同的 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 失调。 2.协调的临床评定 判断有无协调障碍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 成指定的动作中有无异常,出现异常即为共济失调。 常用的方法有: 指鼻试验 指-指试验 轮替试验 示指对指试验 拇指对指试验 握拳试验 拍膝试验 跟-膝-胫试验 旋转试验 拍地试验 六、心肺运动试验 (一)概述 心肺功能:氧运输功能(包括血管功能和心脏功能 ) 交换功能(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 心肺功能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也是人体运动耐力的基础, 心肺功能越强,人的运动耐力也越强。 1. 代谢当量(METs) 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 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是评估心肺功 能的重要指标。 1MET相当于耗氧量3.5ml/(kgmin)。其与热卡的对应关系为: 热卡 = METs3.5体重(kg)200。如体重为60kg的人进行跳绳运 动时,其代谢当量为12METs,那么消耗的热量为 123.560200=126卡。 2运动试验的基本原理 人体心肺功能具有强大的储备能力,安静状态时, 轻重度的功能障碍没有异常表现。运动应激时,机体功 能随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步进入最大代偿以至失代偿状态 ,诱发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表现,从而有助于临床诊 断和功能评估、确定机体的最大功能储备,帮助制订运 动训练方案时留出足够的安全空间、保证训练的安全性 等。各种运动试验中,心电运动试验最有代表性。 举例,一个冠心病人的运动量达到4METs时即可诱发 临床症状,那么他的平均运动量应为2METs,最大不能 超出4METs。 3运动试验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活动平板 踏车运动 手摇车运动 (二)心电运动试验 1. 方法 心电运动试验是指通过逐步增加运动负荷,以 心电图为主要检测手段,并通过试验前、中、后心 电和症状以及体征的反应来判断心肺功能的试验方 式。 试验中常选用的运动方式为活动平板、踏车运动, 下肢功能障碍者可采用手摇车运动,运动过程中动 态测定患者心率、血压、两项乘积(RPP)、ST段等 ,并观察患者的表现(如有无出现临床症状)。 2. 心电运动试验的阳性评定标准 运动诱发典型心绞痛 出现典型心电图改变 运动中收缩压下降(低于正常水平) 3应用范畴 (1)辅助临床诊断 (2)确定功能状态 (3)指导康复治疗 对于病情不稳定者应禁用。 (三)代谢当量的应用 b判断体力活动能力和预后 b判断心功能及相应的活动水平 b制定运动处方 b区分残疾程度 b指导日常生活活动与职业活动 七、感觉功能检查 (一)浅感觉检查 1痛觉 用大头针的针尖轻刺被检者皮肤,询问病人有 无疼痛感觉,两侧对比病记录感觉障碍类型(过敏、减退 或消失)与范围。 2触觉 用棉签或软纸片轻触被检者的皮肤或粘膜。询 问有无感觉。 3温度觉 用两支玻璃试管或金属管分别装有冷水(5- 10)和热水(40-50),交替接触患者皮肤,让其辨出 冷、热感觉。 (二)深感觉检查 1运动觉 被检者闭目,检查者轻轻夹住被检者的手指或足趾 两侧,上下移动5左右,令被检者说出“向上”或“向 下”。 2位置觉 被检者闭目,检查者将其肢体摆成某一姿势,请患 者描述该姿势或用对侧肢体模仿。 3震动觉 用震动着的音叉柄置于骨突起处(如内、外踝, 手指、桡尺骨茎突、胫骨等),询问有无震动感觉和持 续时间,判断两侧有无差别。 (三)复合感觉检查 指皮肤定位感觉、两点辨别觉 和实体觉等。这些感觉是大脑综合分析的结果,也称皮质感觉。 1皮肤定位觉 被检者闭目,检查者以手指或棉签轻触被检者皮肤某处 ,让被检者用手指指出被触部位。正常误差:手部3.5mm, 躯干部1cm。 2两点辨别觉 以钝角分规刺激皮肤上的两点,检测被检者有无能力 辨别,再逐渐缩小双脚间距,直到被检者感觉为一点为止, 测其实际间距,与健侧对比。正常时指尖掌侧为2-8mm,手背 为2-3cm,躯干为6-7cm。 用Moberg提出的方法,将回形针掰开,两端形成一定距 离,然后放在患者皮肤上让其分辨。 3 3实体觉实体觉 被检者闭目,令其用单手触摸熟悉的物体,如钢笔被检者闭目,令其用单手触摸熟悉的物体,如钢笔 、钥匙、硬币等,嘱其说出物体的大小、形状、硬度、钥匙、硬币等,嘱其说出物体的大小、形状、硬度、 轻重及名称。先测功能差的一侧,在测另一手。轻重及名称。先测功能差的一侧,在测另一手。 被检者睁眼,用被检者睁眼,用1 1小布袋装入上述熟悉的物体,令其小布袋装入上述熟悉的物体,令其 用单手伸入袋中触摸,然后说出用单手伸入袋中触摸,然后说出1-21-2样物体的属性和名样物体的属性和名 称。称。 4 4体表图形觉体表图形觉 被检者闭目,用笔或竹签在其皮肤上画图形(方、圆、被检者闭目,用笔或竹签在其皮肤上画图形(方、圆、 三角形等)或写简单的数字(三角形等)或写简单的数字(1 1、2 2、3 3等),让患者分等),让患者分 辨。亦应双侧对照进行。辨。亦应双侧对照进行。 第二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 社会功能评定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1定义 ADL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 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需的一 系列基本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 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2 范围 日常生活活动包括运动、自理、交流及家务活动等。 运 动 方 面 床上运动 床上体位; 床上体位转换 床上移动 轮椅上 运动和转移 乘坐轮椅 使用轮椅 使用或不使用专门设备的 室内、室外行走 公共或私人交通 工具的使用 自理方面 更衣、进食、如厕、洗漱、修饰(梳 头、刮脸、化妆)。 交流方面 打电话、阅读、书写、使用计算机、 识别环境标记如厕所标志街道指示牌和交 通信号灯等。 家务劳动方面 购物、备餐、洗衣、使用家具及环境 控制器(电源开关、水龙头、钥匙等)。 3.分类 (1)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PADL) 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自理活动(如穿衣、进食、保持 个人卫生等)和运动活动(如坐、站、行走等)。 (2)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 是指人们在社区中独立生活所需要的关键性的较高 级的技能,如家务杂事、炊事、采购、骑车或驾车、处 理个人事务等,大多需借助或大或小的工具进行。 PADL反应较粗大的运动功能,IADL反应较精细的 功能;PADL常在医疗机构中应用,IADL多在社区老年 人和残疾人中应用;目前部分ADL量表是将两者相结合 进行评定。 4.评定方法常用的标准化的PADL评定为Barthel指数,常 用的IADL评定为功能活动问卷(FAQ)。 (1)Barthel指数评定 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最高分为100分,60分以上 这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残疾,有 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残疾, 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 依赖。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 Barthel 指数评定内容及记分法 ADL项目 自理 稍依赖 较大依赖 完全依赖 进食 10500 洗澡 5000 修饰(洗脸、梳头 、刷牙、刮脸) 5000 穿衣10500 控制大便10500 控制小便10500 上厕所10500 床椅转移151050 行走(平地45m)151050 上下楼梯10500 (2) 功能活动问卷(FAQ) FAQ原用于研究社区老年人独立性 和轻症老年性痴呆,后经修订用于康复评 定。是目前IADL量表中效度最高的,项目 较全面,在IADL评定是提倡首先使用。 FAQ评定分值越高表明障碍程度越 重,正常标准为5分,5分为异常。 二、独立生活能力评定 独立生活能力是指个体在家庭中能否自我照顾和在社区 中能否生存的能力,是日常生活能力更高层次的表现,其 与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区别在于不仅需要评定躯体功 能,还要评定认知和社会交流能力。 1. 评定内容 FIM的内容有两大类,共六个方面。每个 方面又分为2-6项,总共18项。两大类指躯体运动功能和 认知功能。其中运动功能包括自我照料、括约肌控制、转 移、行走四个方面,13个项目;认知功能包括交流和社会 认知两个方面,5个项目。 FIMFIM的的1818项评定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如果每项都是项评定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如果每项都是 7 7分,总分就是分,总分就是126126分,表示完全独立;如果每项都是分,表示完全独立;如果每项都是 1 1分,总分就只有分,总分就只有1818分表示完全依赖。根据评定结果分表示完全依赖。根据评定结果 ,可分为七个等级。,可分为七个等级。 也可以粗分为三个等级:也可以粗分为三个等级:126-108126-108分为独立;分为独立;107-54107-54分分 为有条件依赖;为有条件依赖;53-1853-18分为完全依赖。分为完全依赖。 根据入院和出院的根据入院和出院的FIMFIM评定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公评定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公 式计算出患者的住院效率或康复治疗效果。式计算出患者的住院效率或康复治疗效果。 住院效率住院效率 = =(出院时的(出院时的FIMFIM评分入院时的评分入院时的FIMFIM评评 分)分)/ /住院天数住院天数 2. 评分结果分析 三、生存质量(QOL)评定 1. 概念 在康复医学领域,QOL是指个人的一种生存 的水平和体验,这种水平和体验反映了病、伤、残者在不 同程度的伤残情况下,维持自身驱体、精神以及社会活动 处于良好状态的能力和素质,即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 2.评定内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生存质量的评 定至少应包括六大方面:身体功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 、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每个大方 面又包含一些小方面,共有24个。 3.常用评定方法 访谈法 自我报告 观察法 标准化的量表评定法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量表)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QOL-BREF) 一、基本概念 (一)认知 认知是人们了解外界事物的活动,即知识 的获得、组织和应用过程,它是体现功能和行为 的智利过程,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才智。 (二)感知 感知是指大脑将感觉信息综合为有含义的 认识的能力。 (三)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因脑损伤而致的信息加工障碍 ,这种障碍改变了患者的反应方式并将干扰其 日常生活。 (四)感知障碍 感知障碍是指在感觉信息输入系统完整的 情况下,大脑对感觉刺激的认识和鉴别障碍, 主要表现为失认症和失用症。 二、认知功能的内容 (一)记忆功能 (二)注意功能 (三)言语功能 (四)思维功能 (一)记忆功能 1.概念 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的体验、经验和 事物的反应,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的基本 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环节。 2. 基本环节 识记 保持 回忆(包括再现和再认) 分类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系统及记忆的加工过程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输 入 信 息 未加 注意 遗忘 选择性 注意 成功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