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的理解社会学.ppt_第1页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ppt_第2页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ppt_第3页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ppt_第4页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 1920),杰出的德国社会学家,理 解社会学的确立者,社会学的奠基 人。 代表性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 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社会科学方法论,等等。 一、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关于“理解” 3、价值中立 4、理想类型 二、社会行动及社会的理性化 1、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2、对行动类型的解析 3、社会的理性化 三、支配类型与科层制 1、三种支配类型 2、科层制 四、宗教社会学 1、宗教社会学的主题 2、宗教类型 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 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 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 解释。” 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研 究方法是“解释性的理解”。 (1)社会行动的含义 社会行为(包括不为和容忍)是根据行为 者所赋加的意向,以他人过去的、当前的 或预期未来将出现的行为为取向(例如, 对他人过去攻击的报复、对当前攻击的抵 御、对未来攻击的防御)的行为。 “他人”可以是单个个人和熟人,也可以是数 量不定的很多人和陌生人。 (2)社会行动的两个条件 第一,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即行动 者采取行动的动机; 第二,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以他人的行动 为取向。 (3)社会行动的前提 具有某种动机的行动者个人是社会行动的 前提。韦伯把个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 点。 2、关于“理解” (1)理解的基础 一是理性、逻辑。对行动及其意义获得清 晰和理智的把握。 一是再体验。通过移情、亲身的再体验来 把握行动者的主观意义。“理解就是再现你 中之我”。 (2)理解的类型 一是对行动的主观意义的即时(直接观察)理解 。 例如:我们对一个用枪瞄准他人的人的行为的理 解;我们从一个人的脸色、声音中理解他正在表 示自己的愤怒。 一是解释性的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 予行动的意义。 例如:一个人用枪瞄准他人可能是为了报复,可 能是执行命令,也可能是为了“出气”,因此我们 要“理解”他在此种情形下这种行为的意向关系。 如果说即时理解仅仅知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 什么”,那么解释性理解就是要知道社会行动的“ 为什么”。 (3)理解和解释 理解和解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 关联的。 我们把对行动意义的理解视为对行动的实 际过程的一种解释。这就是“解释性理解”。 正是由于韦伯对“理解”方法的重视,他称社 会学为“理解社会学”。 3、价值中立 如何解决涉及主观意义的科学(如社会学 )中研究的客观性问题?对此,韦伯提出 了“价值中立”的解决办法。 (1)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放弃主观价 值观念,严格地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 行观察和分析,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2)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 价值判断的区分。 4、理想类型 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建立理想 类型是为了避免当时流行的历史学派个别化和特 殊化的研究方法的缺陷。 (1)理想类型的特点 其一,理想类型是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后, 突出了经验事实具有共性的或规律性的东西,使 之成为典型的形式。 其二,理想类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不 同于经验事实。从理想类型的角度看,现实中的 各种事实可以看作是对理想类型某种程度上的“偏 差”。 (2)理想类型的运用 借助理想类型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 现实与理想类型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 出解释,得出因果性判断。 韦伯说:“正是通过对现实的过程与理想类 型的过程之差距的比较,对实际动机的认 识才变得更为容易。” “只有从纯粹(理想)类型出发,社会学上 的判例法才是可能的”。 二、社会行动及社会的理性化 1、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韦伯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从理想类型的 方法出发,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 (1)目的理性行动。这种行动把对外界事 物和他人行为的预期作为条件或者手段, 以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经过权衡的理性目 的。 (2)价值理性行动。行动者无视可以预见 的后果,而仅仅为了实现自己对义务、尊 严、美、宗教训示、崇敬或者任何其他一 种“事物”重要性的信念,而采取的行动。 (3)传统行动。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 社会行动。 (4)情感行动。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 决定的社会行动。 2、对行动类型的解析 这四种行动类型是韦伯构造的行动的理想 类型。 (1)理性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和价值理性行动属于理性的 行动。 在目的理性行动中,行动者对行动的目的 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都有清醒的认识和自 觉的选择。 在价值理性行动中,对某种价值的信仰就 是行动者的目的,行动者在自己的行动和 作为行动目的的价值之间建立了某种牢固 的关系。 (2)非理性行动 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不属于理性的行动( 非理性行动)。这两种行动都是行动者在“ 半意识或实际上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 出来的行动,都不包含行动者明确的主观 意义。 3、社会的理性化 除了在个体行动层面分析理性问题,韦伯 还在社会结构层面论述了理性问题,视理 性和理性化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 在韦伯的思想里,理性或合理性被视为与 传统主义相对立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总和 ,或者说是促使现代西方文明出现的那种 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 。 理性或合理性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形式理 性与实质理性。 (1)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事实的) 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判断 ,主要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计 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 (2)实质理性: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和意 义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关 系的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 ,因此又被称为价值理性。 形式理性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而彰显 出来的,这一过程就是“理性化”。在此过程 中,形式理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 导成分,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 实质理性则逐渐被边缘化。 三、支配类型与科层制 1、三种支配类型 韦伯认为支配是一群人会服从某些特定的 命令的可能性。每一种真正的支配形式都 包含着最起码的自愿服从的成分。 每一种支配系统都希望培养其“正当性”(合 法性)基础。由于正当性基础不同,导致 了不同的支配类型。 (1)传统型支配。其正当性基础是“确信渊 源悠久的传统之神圣性,及根据传统行使 支配者的正当性”。 (2)卡理斯玛(charisma)型支配。其正当 性基础是“对个人、及他所启示或制定的道 德规范或社会秩序之超凡、神圣性、英雄 气概或非凡特质的献身和效忠”。 (3)法理型支配。其正当性基础则是法律 法规,它“确信法令、规章必须合于法律, 以及行使支配者在这些法律规定之下有发 号施令之权利”。 2、科层制 韦伯对支配类型的分析为他的科层制理论 提供了基础。 科层制是他所分析的三种支 配类型中法理型支配的最典型、最纯粹的 形式。 “理想类型”的科层制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1)个人是自由的,仅仅在事务上有服从 官职的义务。 (2)有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 (4)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5)专业业务资格基础上的人员任命。 (6)管理者并不因为其所履行的职务而具 有特权,他们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 (7)根据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 这两方面的条件来决定一个人的职务升迁 。 (8)具有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固定薪金,薪 金的多少按等级职位、责任大小等原则分 档划开。 (9)把自己的工作视作唯一的或主要的职 业。 四、宗教社会学 1、韦伯宗教社会学的主题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出现于西方的问题实际 上是一个关于西方文化的理性化的问题。 他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就是试图回答:西方 社会的理性化进程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 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在其他文明中 出现?它最初受着何种力量的推动? 2、宗教类型 韦伯根据宗教对待世界的方式,将宗教分 为“入世的”和“出世的”两种形式;又按照宗 教行为的特点,将宗教分为“禁欲的”与“神 秘的”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宗 教的几种理想类型: (1)入世禁欲主义:把在尘世的劳动看作 是人的天职,努力和勤勉的工作被视为荣 耀上帝的行为。新教是代表。 (2)出世禁欲主义:完全拒绝外部尘世, 抗拒任何世俗的诱惑,认为世俗生活不具 有道德意义上善的性质。天主教是典型代 表。 (3)入世神秘主义:遵从某种圣统,即信 奉千年不变的传统权威,要求顺应世俗, 但带有悲观论和宿命论色彩。儒教是代表 。 (4)出世神秘主义:突出地表现为弃世厌 俗,沉于冥想。佛教和道教是代表。 韦伯认为只有第一类宗教才能促进资本主 义精神的产生。 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 a、资本主义不等于对利润的追求和对金钱 的贪欲。 b、资本主义与追求利润有着一致性,但这 是建立在合理地计算与(形式上)和平营 利机会之上的。西方独特的资本主义是“( 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 组织方式”。 (2)资本主义精神 第一,把营利 、增加资本作为生活的最终 目的。 第二,劳动是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是一 项天职。 第三,企业家精神。节俭、勤勉、信用、 创新。 (3)加尔文教(新教)的天职观和预定论 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天职”概念,给予世俗 职业活动应有的位置,认为世俗的职业活 动是教徒的义务,是上帝的要求,教徒放 弃现世的义务是自私的。 加尔文教继承了这种天职观。并进一步提 出了预定论的宗教伦理观。 上帝是最高主宰,人类为上帝而存在,信徒在尘 世中所从事的世俗活动,都只是为了荣耀上帝。 上帝在宇宙万物中选择了一部分“选民”,只有他 们才能获得拯救,这种选择是亘古以来就决定了 的,任何人类的祈求手段都改变不了上帝的旨意 ,人类无法得知哪些人是选民。如果人们去揣测 上帝的意旨,或以人间的“公正”标准去衡量上帝 的裁定,就是一种“僭越”。 结果只有信徒自己坚信是“选民”的一份子,并且 终身以所有作为(勤勉劳作、节俭禁欲)来荣耀 上帝,他的信仰才是“有效的”信仰,若他有一丝 自我怀疑,或者在行为上偏离了选民应该具有的 德性,那恰好证明他不够资格获得拯救。 (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加尔文教通过天职观和预定论(入世禁欲主义的 伦理观)把履行世俗职业的义务尊崇为一个人道 德行为的最高形式,从而使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 上的合理性和崇高意义。 于是,企业家和工人的经济行为获得了坚实的伦 理基础和精神动力。而这种新教伦理强调的劳动 天职观念、职业成功意识、节俭禁欲倾向的确与 前面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亲 和性”。 因而,新教伦理应该是塑造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 因素,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及整个西方文明 的发展。 (5)铁笼困境 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诞生,但 是资本主义成长起来后,宗教的根逐渐枯 死,让位于世俗的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 形式理性)。 这种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极端发展的后果 是: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理性秩序,像一 只铁的牢笼,将人类囚禁于其中,不能自 拔。 材料分析 清教徒想在一项职业中工作;而我们的工作 则是出于被迫。因为当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的斗室 里被带入日常生活,并开始统治世俗道德时,它 在形成庞大的近代经济秩序的宇宙的过程中就会 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种经济秩序现在却深受机 器生产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今天这些条件 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降生于这一机制之中 的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且不仅仅是那些直接参与 经济获利的人的生活。也许这种决定性作用会一 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巴克斯特 认为,对圣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