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心理学教案xyz.doc_第1页
[理学]心理学教案xyz.doc_第2页
[理学]心理学教案xyz.doc_第3页
[理学]心理学教案xyz.doc_第4页
[理学]心理学教案xyz.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教学目的 1、从心理的分类引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心理的实质进一步了 解心理现象是什么。 2、了解心理的生理机制,树立“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这一基本观念。 3、介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教学重点: 1、弄清心理学以什么作为研究对象。 2、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实质 教学难点: 1、关于人的心理实质,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揭示 2、心理的生理基础问题 教学时数:6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从心理的分类引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什么是心理现象”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了解心理现象的内容和心理 现象的实质来了解。 一、心理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给予不同的分类标准。 (举例说明) 2 根据心理是发生在个体身上还是发生在团体之间,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 心理与团体心理。 (一)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1、根据心理现象的独特程度,可将心理现象区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两大方面。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形成与活动表现的一般过程。 心理过程有三大领域: 首先是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 联系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多种心理现象。 举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其次是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 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 系的反映。 举例:“触景生情,见花落泪;个性化激励” 再次是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人自觉确定目的,然后以目的支配行为并与 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举例:“延时满足的糖果实验” 认识、情绪情感、意志分别简称为知、情、意,它们是人的三大心理过程, 也是三大精神领域,它们作为人脑反映实现的形式,是人类共有的,相互间互 相制约,互相影响。 举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知之深,爱之切;沈从文的爱情故 事。 心理现象的另一方面就是个性心理。 尽管心理过程是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但知情意都是产生在具体人身上的 都受个人已有的观点、信念、知识、经验的影响,因而各个人在通过心理过程 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个人的不同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构 3 心 理 现 象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 理 活 动 成了人们的在心理风格和心理面貌上的差异,从而把人们彼此区分开来。这种 差异我们称之为个性差异。 个性心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倾向,如每个人在需要、动机、兴 趣各方面不同,在理想、信念、世界观方面也有很大差异。上述差异决定了每 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活动的方向,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原因,属于个性倾向性的 内容。 个性心理的另一方面就是人们表现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个性心理 特征是一个人心理过程的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特点,包括能力、气质与性 格,这三者是人与人之间最明显的个性区别。 能力、气质、性格举例。 个体心理结构如下图: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其中,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方面,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 性格形成举例。 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会反过来影响、制约心理过程的方向、速 度与水平。 举例:性格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2、根据心理现象为人所觉察的程度,可将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与无意识。 对象意识 4 团 体 心 理 心 理 现 象 意识 自我意识 无意识 意识为当事所觉察到的心理现象。举例:恶意中伤 对象意识个人对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的有意识的反映,即对外界事物 的意识。 自我意识个体对于自身的性质、特点的有意识的反映。 无意识当事者所没有觉察到的心理现象。 除精神病患者及其他非正常人可能处于无意识状态外,正常人也有无意识 心理。 举例:无心伤害 3、根据个体心理的健康与否,可将心理区分为健康心理与病态心理。 健康心理 病态心理 健康心理:评价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学家制订了一系列诊断标准。 列举 1-2 条诊断标准并举例说明健康心理。 病态心理人对自身与周围世界的不健全的反映,包括非精神病性的病 态心理与精神病性的病态心理。 举例: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等 健康心理与病态心理的区分是相对的。 (二)团体心理 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与他人共同结成了各种 类型的团体。 团体需要 团体价值 团体规范 5 团体凝聚力 团体目标 举例:班级就是一个团体;组织管理中的非正式群体;从众效应,团体决 策中的趋中反应和极端化反应 个体心理与团体心理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方面团体心理通过个体心理表现出来,其形成发展受个体心理的影响。 另一方面,已形成的团体心理又反过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举例:依附型个性与从众行为 个体心理、团体心理及其关系,共同构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心理的实质 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心理与实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是一种精神现象,这种精神现象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按 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观 点,已获得多方面的证明: 1、从物种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是物种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简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在心理现象出现以前,物质世界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所有的物质都具 有一个普遍的属性反映。 6 所谓反映就是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 物种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其反映的形式与水平也就有低级与高级之分。 无机物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 举例:铁受潮生锈,酒愈就久弥香 生命物质刺激感应性(包括植物和原生动物) 其特点是生物有机体对维持其生命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外界影响作出趋得避 害的反应。 举例:向日葵、含羞草等敏感的刺激感应性 多细胞动物心理反映。 (感受性) 多细胞动物身上有了神经系统,其反映形式和水平便有了质的飞跃。 腔肠动物心理萌芽 无脊椎动物感觉阶段,如蜘蛛 低等脊椎动物知觉阶段,如鱼类 高等脊椎动物具体思维阶段,如类人猿 人类抽象思维 由以上论述可知: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心理的发展水平随 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断提高。 2、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个体心理的发展与脑的的发育完善紧密相关。 举例:与成人相比,婴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与其神经系统发育 还不完善有关,如反映在大脑的重量。 3、现代科学成就证明了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现象由哪个器官产生,古代的认识是心脏、肝、胆、脾等。 举例:主心说和主脑说 18-19 世纪后,生理学、临床医学等科学的发展,证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 器官,并对脑的结构、机能、活动规律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举例:大脑颞叶、枕叶、额叶等及其相应功能。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从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来看,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7 1、客观现实是心理生活内容的源泉 按照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 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 ,客观现象好比是“原村料” ,如果没有客观现 实提供的信息,人脑是不可能产生心理现象的。 举例:梦境中希奇古怪的事物其实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一切非人造的东西。 举例:动物心理受自然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条件等,与自然环境相比, 社会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举例: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心理反映受个体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特征、生活经历、知识经验、个 性等。 心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属性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 如:太阳东升西落,这种表面现象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人通过思维可认识 到。 心理能利用客观规律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如:引水上山,河上架桥。 人通过认识客观世界,将其规律用来改造客观世界。 (三)心理在实践中发生发展。 举例:歌词“在现实中学会坚强,” 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劳动、学习、游戏中,在同别人 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 当然,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心理对人的实践活动也起着支配、调 节的作用。 基于上述三方面关系的考虑,可将心理实质概括为一句话:心理是人在实 践中通过头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 周围神经系统 神 经 系 统 神 经 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方法及手段:图片展示、讲授 第二节 心理的生理机制 我们已知人的心理是人脑的产物,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的主要物质基础。 本节将介绍神经系统最一般的知识和规律。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神经元的结构(结合挂图讲解) 细胞质 细胞 细胞核 细胞膜 树突 突起 轴突 2、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 传递信息 整合信息 (二)神经系统 无数个神经元通过各复杂的连接构成了神经系统,整个神经系统按其结构 和机能可分为两大部分: 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 脊髓 9 脑 中枢神经系统 间脑 脑干 小脑 大脑 1、周围神经系统 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脑神经由脑发出,分布在头面部,与头面部的感觉、运动有关。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分布在躯干和四肢,与躯体感觉、运动有关。 植物性神经是指控制内脏、血管、腺体等的神经。 就对心理活动的作用来说,周围神经系统是次要的,只起联结、传递作用, 对心理活动起决定作用的是中枢神经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 由位于脊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构成。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其功能主要是控制简单的反射和传 导神经冲动。 脑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至整个神经系统中是最重要的部分,复杂的心 理活动都与脑密切相关。 人脑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A、脑干: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 其中延脑是几种关键的生理过程的控制中心,被称为生命中枢,脑桥是角 膜反射中枢。 中脑是光探究反射和声音探究反射中枢。 B、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其中丘脑是皮层下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的皮层下中枢,与内脏活动密切相关。 C、小脑: 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协调随意运动。 D、大脑 10 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中间由胼胝体联结,其表面物质大脑皮层是脑 的最重要部分,心理活动、意识活动就在这里形成。 解剖上通常据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将大脑分为四个脑叶,在这些脑叶 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生理与心理活动的高级中枢: 额叶: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躯体感觉中枢 颞叶:听觉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 此外,还有言语机能区。 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的分工: 左半球:以抽象思维为主,主管言语、阅读、书写、计算、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以形象思维为主,主管空间知觉,形象记忆、音乐欣赏等。 总之,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既分工又全作,彼此协调,共同作用于人体。 举例:人在切除胼胝体后的症状表现,开发右脑的实验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 二、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 “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这个问题已经明确了,但脑是怎校活动的呢?科 学的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一种反射” 。 (一)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举例:火烫手,手缩回。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机构。 反射弧由感觉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组成: 11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在这五个环节中,前三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是接受信 息、进行分析的机构,叫分析器;后两个环节(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是执行机 构。 举例说明每个反射活动是如何具体进行的。 新近的研究认为,最好用“反射环”的概念代替“反射弧”的概念,因为 在通常情况下,效应活动又可成为新的刺激重新传入神经中枢,引起新的反射。 (二)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 定义 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不需要学习和训练生来就有的反射。 举例:膝跳反射等 种类 食物反射 防御反射 性反射 定向反射 内脏反射 中枢 无条件反射的中枢在脊髓 其反射弧的神经通路是生来就有,固定不变的。 类比说明:搔扒反射 2、条件反射(信号反射) 定义 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 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 12 射活动。 举例: 中枢 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其反射弧的神经通路是后天的暂时的。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是强化,即无关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以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为例说明。 条件反射的类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钠) 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食物强化 而形成的条件的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相同之处:二者的基本原理一致,其形 成过程都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前者是通过训练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联系起来建立条件反射; 后者是通过训练将奖赏与操作反应联系起来建立条件反射。对于人来说说, 在社会环境,特别是在教育和学习中所形成的思想行为,实质上也是属于条件 反射,只不过,人类条件反射的形成比动物的更高级、更复杂。 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因为它是将客观世界中的刺激作为某种信号而 建立的反射活动,所以用信号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又叫信号系统。尽管 人脑和动物脑都能形成条件反射,都能实现信号活动,但人脑的信号活动与动 物脑的信号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信号刺激物, 即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第一信号客观现实中的具体刺激物。 第一信号由具体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13 如,望梅止渴。 (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由语词组成的刺激物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言和文字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谈梅生津, (人独有)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则是人所独 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就成了人区别动物条件反射的主要标志。 动力定型(动型) 动力定型定型化、概括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 动力定型的建立减轻了人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提高了活动效率。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大脑皮层神经活动从静止到活跃,或从活动弱到活动强的过程。 抑制大脑皮层神经活动从活跃到静止或从强到弱的过程。 如,工作和学习时,大脑活动以兴奋为主,睡觉、休息时则处于抑制状态。 兴奋与抑制的作用尽管完全相反对立,但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机体的一 切反射活动都是由二者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运动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兴奋或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位产生后,并不停留 在出发点,而是向周围皮层蔓延和扩展,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活动。 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或抑制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点聚集和选 拔的现象。 举例说明:人入眠与从睡梦中醒来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 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 正诱导由抑制导致兴奋的产生或加强的过程。 负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的过程。 14 举例说明:牛顿把怀表放入煮牛奶的壶中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心理学任务、意义与主要领域 方法及手段:讲授兼讨论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意义与主要领域 一、心理学的任务 (补充)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基本任务揭露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并用这些规律为实践 活动服务。 1、理论任务透过纷繁复杂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表面现象揭示心理活动 的本质规律,确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建立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为后人对 心理现象、行为的预测、理解或继续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考察心理现象与脑、客观现实及实践活动的关系。 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追溯心理的历史发展 2、应用任务将理论心理学研究所确定的原理,原则或具体理论移植 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重新选定对象,设计方法,控制因素,进行验证性研究, 在此基础上获得各种实用性的原理、手段或技术,以解决社会生活实践提出的 诸多问题,如儿童教育,心理治疗等。 二、心理学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一切与人的活动相关的领域,都将有着心理学的价值、意义 存在: 1、理论意义就理论建设而言,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将有助于任何学 科的健康发展。 15 2、实践意义从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来看,心理学的学习、研究亦有 着重要的意义。 举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与教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879 年,心理学宣告独立,发展至今,心理学这棵大树已长出 100 多个 分支,大体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心理学领域: 普通心理学入门学科 动物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企业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科研管理心理学 学校管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总体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位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其学科性质直接决定于研究对象的性质。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方法及手段:讲授 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6 每一门科学研究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思想,它对心理学的 研究更加重。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心理学研究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探求心理 现象的本来面貌,并以实践作为衡量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正确与否的标准。 (二)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充分考虑心理学研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 意义,尽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益于学生 身心的健康发展,避免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观察者的言行、表 情等,进而了解、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形式 自然观察法 据观察对象 客观观察法 长期观察法 据观察时间 定期观察法 全面观察 据观察内容 重点观察 3、观察法的优势与局限 4、观察法的条件 5、 (补充)怎样对一定情景中的人的行为进行观察? (二)实验法 1、定义 17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无关变量) ,操作某一或某些 变量(自变量) ,以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因变量)进而提示心理活 动发生发展规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研究方法。 2、特点 对研究条件加以控制,即主动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作出因果推论。 3、形式 实验室实验 举例:巴甫洛夫的实验 自然实验 举例: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研究,霍桑实验。 (三)调查法 1、定义 调查法在不控制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其它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心 理活动的方法。 2、形式 访谈法(口头调查法) 举例:要了解学生对学校新颁布的某项宿舍管理制度的态度反映可直接通 过访谈来进行。访谈可以按个别访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按团体聚焦访谈 的形式进行。 问卷法(书面调查法) 举例:学生对教师教学反映如何可以通过编制学生满意度量表来进行调查 活动产品分析法 举例:如分析杜甫晚年的作品来了解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四)测验法(心理测验) 1、定义 测验法用标准化量表来测定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以及其它个性 倾向、个性特征的方法。 18 据测验目 标或内容 2、形式 一般能力测验 能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 人格(个性)测验 神经心理测验 个别测验 据测验规模 团体测验 文字测验 据测验形式 非文字测验 第二章 认识过程(一)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加深对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理解,熟悉认识过 程包含的全部内容并重点掌握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概念及 注意和感知规律在实践应用特别是教学应用中的作用以及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熟练掌握记忆过程的基本规律,用以指导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熟练掌握影响 问题解决的因素,学会运用思维和想象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第一节中的注意品质及规律,第四节,知觉的基本特性,第五节,感知规 律与教学。 19 心理学研究对象 三、教学难点: 第三节,感觉性及其变化,通过课堂自制小实验,分解学习中的难点;记 忆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思维和想象的本质。 四、课时安排 全章共 21 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第一节 注意 新课导入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 强调:注意是非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全部认识过程中的一种伴随状态。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特征:指向性 集中性 举例:“我的眼里只有你,娃哈哈纯净水” 3、功能:选择功能 维持功能 调节功能 4、注意的生理机制与外部表现 定向反射(探究反射):新异刺激出现对产生的一种相应运动。 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停止 生理变化 举例:目不转睛,心跳加速等 认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注意伴随 20 第二课时 注意的品质 一个人注意力的好坏,可以从注意的品质上进行衡量。 一、注意的广度 数字实验、汉字实验。 (自制实验) 1、总结: 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所把握的对象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2、讨论; 注意的广度受哪些条件制约和影响 对象特点 主体方面特点 实践活动之关系 二、注意的稳定性 稳定性: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品质称注意稳定性 和持久性。 1、广义与狭义之区分; 2、稳定性与注意起伏现象 实验: 1 分钟,听手表声音 1 分钟视图(如右) 3、注意稳定性与分心 三、注意的分配 1、定义: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注意特性。 举例:会场上织毛衣的妇女; 2、条件:同时进行的活动中,最多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 举例:看电视与织毛衣,打篮球,驾车等。 四、注意的转移 1、定义: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物到另一个对 21 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点。 2、影响因素:原注意紧张度 新活动或新对象的特点 3、注意转移与分散的区分 第三课时 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关于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力的参与,我们可 将注意分为无意,有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例:奇装异服的教师,课桌上新颖的教具。 大城市高楼的广告、夜间闪烁的霓虹灯等。 1、定义: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无需经过意志 努力而发生的注意。 例如,教室里的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 2、分析:影响无意注意的原因 强度(如,异味、鲜艳色彩等) 对比(如,鹤立鸡群) 活动与变化(如,霓虹灯、活动教具) 新颖性(如,奇装异服等) 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 1、定义 :顾名思义 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有自觉目的、并经过 一定意志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如学生听课,驾驶员开汽车,财会人员整 理账目,工人操纵机器,都需要把注意力保持在有目的的活动上,都有有意注 意的参与。 2、有意注意的保持所依赖的条件: 客观刺激物特点 22 明确的目的 合理组织活动 培养安排的兴趣 排除内外干扰 三、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注意的一种发展。 第四课时 注意的规律与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注意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把注意集中于教学 活动,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一、无意注意规律的运用 1、优化教学环境,防止分心 2、讲究教学方法,引起有益的无意注意 3、考虑学生的主观状态 二、有意注意的运用 1、明确学习目的 2、培养学生之间找兴趣 3、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4、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三、交替使用两种注意: 对两种注意全面使用特点作用详细分析及举例。 第五课时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概述 23 由 SOR 说开去 例:眼:光波 身:声波 第一层面:只觉得刺激物有在 分辨刺激物的个别原性 简单反 应(跟着感觉走) 第二层面:刺激物的存在:主要原性、意义、相互关系的辨别 复 杂、正确的反应(各分析器之间相互关系:暂时 N 联系的建立) 1、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的客观事物个别原性的反映,知觉是人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 2、感知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感觉是基础、知觉是深入,共同认识过程之初端。 反映内容不同,概念不同,复杂程度不同。 3、感知觉的生理机制 分析四的分析 4、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听) 内部感觉:机体觉 5、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空间、时间、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错 觉 举例:月亮错觉,恋爱错觉等 第六、七课时 第三节 感觉性及其变化 一、感觉性和感觉阈限 物理性质=生理作用=心理反应 24 R 1 人的感觉能力是有差异的。同样是听一首乐曲,有的人能辨别出各种乐 器演奏时声音的差别,有的人却只能听出乐曲的主题旋律;同样是看视力表, 有的人能把下面一行的最小的符号辨别出来,有的人却只能勉强分辩出最上面 一两行的大字。人的感觉能力就叫感觉性。感觉性的敏锐程度是用感觉阈限来 度量的。 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不同的感觉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觉 阈限,差别感觉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性是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则为能够引起感 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生活小常识,视听作例、皮肤感觉作例。 E= .(两者呈反比关系) 2、差别感觉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自制性实验:装有 100g、102g、105g、108g 沙子的小瓶各 1 个 测量两位学生的差别感觉阈限 引伸至生活中其它差别感觉 总结定义: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 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 比关系。 二、感受性的变化 人的感觉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各种刺激的 相互作用以及人的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人的感受性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适应 例:配带眼镜、手表、BP 机等。 定义: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引起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5 2、感觉:相互作用 由于感觉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对比, (同一分析四内部) 不同分析四的相互作用。 三、感受性与生活实践活动 感受性发展及感觉补偿。 第八课时 第四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其规律主要表现在 知觉的特性上: 一、知觉的选择性 1、对象与背景关系原理 借教材上右图分析生活中的诸多相关常识。 2、对象的动静状态 3、刺激物的组合规律 4、人的主观状态 二、知觉的理解性 1、知识注验 2、言语提示 三、知觉的整体性 从完形心理学说起 四、知觉的恒常性 例:无相关背景知识的铁路路轨视觉分析。 第九课时 感知规律与教学 26 一、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三种类型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结合教学实例讲解 为了使学生的感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直观教学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 感知规律。 2、感知规律: 对比律 组合律 协同律 理解律 结合具体图例讲解 二、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1、正义:观察是一种明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则指一 个人观察客观事物的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教给具体观察方法 养成观察的习惯 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观察训练。 第三章 认识过程(二) 一、教学目的 27 1、掌握记忆的定义,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记忆分类的方 法,掌握各种记忆的定义;掌握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特点;记忆 表象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其意义;熟练掌握记忆过程的基本规律,并学会运 用其指导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了解记忆的别差异。 2、熟练掌握思维和想象的本质;了解思维、想象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掌 握常见的思维和想象的类型,了解思维与想象的基本的心智操作;了解概念的 形成与掌握、推理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熟练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 因素。学会运用思维和想象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特 点;记忆过程的基本规律。 2、思维和想象的本质;影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特 点;运用记忆过程的基本规律指导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思维和想象的本质;思维与想象的基本的心智操作;运用思维和想象的规 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记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记忆的定义及分类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为主,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方式在人脑中 的反映。它与感知觉有着明显的区别。感知觉是对当前直接作用着的事物的反 映,而记忆则是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28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 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曾经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结合李清照浣溪纱讲解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中储存容量大小和储存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叫瞬时 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储存。 举视觉后像例子说明。 瞬时记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持时间很短。在视觉范围内最多不超过 1 秒钟,在听觉范围内材料保持的时间约在 0.252 秒之间;二是贮存的方式具 有鲜明的形象性;三是贮存的容量很大,凡是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均有可能进入 瞬时记忆,这些刺激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 会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是指一次经验后,信息保持大约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利用自制材料现场测验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第一,信息保持的时间比瞬时记忆稍长,但最长也不 超过一分钟。这是短时记忆与瞬时记忆的主要区别。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有限的,大约是 7+2 个组块。第三,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 段,是一种直接参与人们当前活动的、实际起作用的记忆,是当前一刻心理活 动的中心。从瞬时记忆中接受的信息,只有经过短时记忆,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29 消 失 痕迹消退 遗 忘 干扰或痕 迹 消 退 遗 忘 干扰或缺 乏 回 收 注意复述 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到短时记忆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分别来 自环境和长时记忆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联合起来,由此支配人们当前的活动。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是: 第一,信息保持的时间超过一分钟,包括数目、数月、数年,乃至终生。这是 长时记忆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最主要区别;第二,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 的,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能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作为三种记忆系统,它们是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引起感觉,它保留下来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 如果不加以注意,痕迹便立即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 忆中的信息,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就进入长时记 忆。同时,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记忆的品质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为主,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记忆的品质 人与人之间在记忆上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记忆品 质的差异上。记忆的品质是我们评价一个人记忆力好坏的主要依据。它包括以 下四个方面: 刺激输入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0 1、识记的敏捷性 指记忆在速度和效率上的品质。人与人之间在识记的快慢上是有显著差异 的。 举例:有些人能“过目成诵” ,而有些人虽经长久而刻苦的学习,识记的 效果也不理想,表现出识记的敏捷性差。 2、保持的持久性 指记忆在保持时间长短上的品质。人与人之间在保持的持久性上也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有的人能把识记过的事物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而有些人却很快 把识记过的事物忘掉了。 3、回忆的精确性 指记忆在对所学材料的回忆是否准确方面的品质。这是记忆品质中最核心、 最关键的品质。没有精确性,或者精确性程度不高,记忆的其他品质便失去了 意义和价值。有些人对于所记的东西的回忆没有任何歪曲和附会,而有些人所 记住的事物则似是而非,错漏严重。可见,在回忆的精确性方面也是存在个别 差异的。 举例:目击者对罪犯面容的确认的差异 4、记忆的准备性 指一个人能迅速而准确地把当时所需要的某些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从记忆 中提取出来,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这一方面,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 差异。有些人记住的东西并不少,就是需要时不能准确迅速地提取出来,而有 些人则能根据当前的需要迅速提取有关知识经验,灵活机智地解决当前面临的 问题。 记忆的四个品质是彼此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良好的记忆应是这四 个品质的完美结合。我们应从整体上结合记忆的四个品质去分析、评价一个人 记忆力的优劣。 第三课时 31 教学内容:记忆表象的定义及种类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为主,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记忆表象 (一)什么是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例如,我们回忆起中学同学的体态、音容笑貌等方面的形象,就属于记忆 表象。 记忆表象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形象性 记忆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历过的事 物的形象,因而,它和感知觉一样,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但和感知觉相比, 记忆表象的形象比较模糊、暗淡、片断和不稳定,它不如感知觉的形象那么鲜 明、清晰、完整和稳定。 2、概括性 记忆表象虽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但它常常是综合了多次知觉的结果, 是同对象的多次印象的概括相联系的,所以它又具有概括性。但是,记忆表象 的概括和思维的概括有质的不同,记忆表象是形象的概括,而思维则是抽象的 概括。 (二)记忆表象的种类 对记忆表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首先,根据记忆表象产生的感觉 道,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以及嗅觉、味觉和触觉表象等。 其次,根据表象的概括性程度,可以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个别表象又称 单一表象,它是人们头脑中呈现出的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一般表象则是在个 别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一类事物的共同的、主要特征的形象。 (三)记忆表象的作用 记忆表象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记忆表象的形象性来看, 32 它与知觉相似;从记忆表象的概括性来看,它又和思维相似。因此,记忆表象 是介于知觉与思维的中介环节,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正是因 为记忆表象的存在,人的认识才可能摆脱知觉的局限性,进而为思维、想象过 程提供基础。对儿童的观察表明,记忆表象贫乏的儿童,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 力的发展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记忆过程的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为主,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一)识记 1、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环节,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印象, 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这一过程又称为编码,即对输入信 息进行加工,使其能被主体已形成的经验体系所接纳。 2、识记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无须经过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 努力的识记。 试叫学生回答今天和谁一起吃的中饭等证明无意识记忆的存在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学习者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据事物的外部联 系,采用多次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充分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材料的内在联系所进行 的识记。 33 举例说明什么是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任务 是否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对识记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识记中,不仅一般性的提出目的任务有重大意义,而且识记的目的任务 如何,对识记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举例说明 (2)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材料的性质影响到识记的效果。一般来说,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的 效果优于抽象材料的识记效果,识记意义材料的效果要优于意义材料的识记效 果。 材料的数量也明显影响着识记的效果。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效果,识 记材料愈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越多。 举例说明 (3)识记方法 对材料的识记,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 记法。整体识记法是将识记材料整篇阅读直到成诵为止。部分识记法是将识记 材料一段一段阅读,到分段成诵后再合并整篇成诵。综合识记法是将整体和局 部材料相结合,即先进行整体识记再进行部分识记,最后再进行整体识记直至 成诵。 一般来说,材料较短且具有意义联系的可采用整体识记法;如果材料意义 联系较少,可采用部分识记法;如果材料具有意义联系但较长又较难,则采用 综合识记法的效果较好。 举例说明 (二)保持和遗忘 34 1、保持 保持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并得到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过 程的中心环节。它不仅为巩固识记所必须,而且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 证。没有保持,也就无所谓记忆。 记忆所保持的材料,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性质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识记内容 的保持量会随时间的推移呈减少的趋势;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显示出记忆灰复 现象。记忆恢复现象常见于儿童而罕见于成人。 其次,保持的内容在性质方面发生变化的特征一般表现为:内容简略概 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内容变得更完美、合理和有意义;内 容变得更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举例说明 2、遗忘 (1)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是指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产生了错误的 再认或回忆。它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爱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进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以 自己做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将识记材料学到恰能背诵的程度, 过了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计算保持量 的指标。实验结果见下表: 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 时间间隔重学时节省诵读时间百分数(%) 20 分钟 1 小时 8 小时 58.2 44.2 35.8 35 1 日 2 日 6 日 31 日 33.7 27.8 25.4 21.1 注:根据表内数字绘制成一条曲线,一般称为爱宾浩斯遗忘曲线见下图: 曲线表明了遗忘进程的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速度是无快后慢,随 后渐渐趋于平稳。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遗忘进程受以下诸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第二,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学习的程度。在学习的程度上,存在着低度学习、适度学习和过度 学习之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过度学习了的材料比适度学习和低度学习的 材料保持得好。但这并不是说,过度学习越多越好。当学习程度超过 150%时, 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所以,学习程度以 150%为宜。 第四,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一样。 一般是,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 举例说明 (3)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的原因,人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咱: 记忆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这种学说假定,遗忘是因为在学习与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 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这种学说获得了关于前摄抑制和 倒摄抑制的实验的支持。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安德 武德的实验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举例说明 36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穆勒 等人进行了倒摄抑制方面的研究。 举例说明 压抑说,又称动机性遗忘说。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 这种学说假定,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所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 解除,记忆就能得到恢复。支持这种学说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 (三)再认与回忆 1、再认 再认虽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再 认是检验记忆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中的选择题、判断题是通过再认来回 答的。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 度,保持越巩固,再认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二是当前的事物与以前经历 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再认困难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不能再认,即对认以前经历过的事 物完全不能认出;一种是错误的再认,即由于识记不巩固、不精确,原有的联 系消失或受到干扰,把没有知觉过的事物错认为经历过的事物,造成了“张冠 李戴” 。 举鲁迅不能再认“圆规”例说明 2、回忆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 过程。和再认比较,回忆相对困难些。一般说来,能回忆的都能再认,但能再 认的不一定都能回忆。 举鲁迅忆“少年润土”例说明 回忆的以联想为基础的。所谓联想,是一种在头脑中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 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在回忆过程中,联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联想具有以下规律: 37 (1)接近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形成接近联想。 (2)相似律。当事物之间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特性时,往往容易由一件 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形成相似联想。 (3)对比律。事物之间相反的特性容易形成对比联想。 (4)因果律。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容易形成因果联想。 举例说明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为主,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怎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