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pdf_第1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pdf_第2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pdf_第3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pdf_第4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 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 的挑战。下面我将从自然辨证法的创立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 程。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有其历史的来源。 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 古代东方和西方的 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 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 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但是, 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 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 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 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 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 那时的唯物 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 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创立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 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 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 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 1755 年和拉普拉斯于 1796 年提出 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 年 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 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 年、1839 年施 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 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 年汉堡她的比较自 然地理学,1859 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 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 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三大发现,这一切 不断地打击着和冲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 的发展, 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 自然科学为检验辩证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 与日俱增的材料, “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 的”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 进,极大地扩大并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纵观 20 世纪的自然科学, 1905 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 1915 年的广义相对论, 更新了经典物 理学关于物质、运动、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的概念;对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对基 本粒子的相互转化和更深结构层次的研究, 显现了物质的深刻的统一性和深远的无限性; 宇 宙论的研究把演化概念推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演化); 科学的革命 引起广泛的、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引起新产业的不断兴起,旧产业的不断改造,引起社会 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引起人类物质生活、人们社会关系、人们思想方式的巨大变化。自然科 学技术的应用,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使人们 的思维方式与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技术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 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 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 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 自然辨证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内在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主要由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 这部著作所开创的一个广阔 的研究领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词的原义来说, 它是指客观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 就它的广义来说, 就被称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个科学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 它不仅研究自然界本身的 辩证法, 而且研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研究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 的一般方法论。 由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日益被揭示出来的, 所以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是密切相联而不可分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 科学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 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观的研究, 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 来发展和更新人们关 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包括关于自然界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 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 和转化等等);来研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使 人们对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 使它们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 准确 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使辩证的同时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 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科 学认识过程、 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规律; 一个是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来研究作 为社会现象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起作用的规律。 由于自然科学成熟较早,进展较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社会现象来说较为简单,认识的 检验较为直接和明确,它的历史和最新发展,为人们研究认识规律,研究诸如:科学认识从 感性到理性的深化和从理性的较浅层次到较深层次的深化,科学认识中实验和理论的关系, 假设和模型的作用,科学的逻辑结构和语言形式,科学思维的创造性,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和 绝对性,科学理论检验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科学认识的积累、飞跃和革命,新旧科学理论 嬗替的规律,科学争论和科学交流对科学认识发展的意义等等问题,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 自然科学在其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并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加 以深入的分析、总结和阐述,使之得到更为广泛、自觉和正确的运用,这对于人们在各个领 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更加科学化,有很大的意义。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 成为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研究, 要求把自然科学作为认识现象和作为社会现象这两个方面结 合起来, 因为自然科学认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 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决定 (推进和限制)又反作用于社会历史的。 诸如: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物质生产力 转化的规律及其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和科学、经济、社会相互结合和影响的规律及其发 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因素及其增长的规律,自然科学在 社会中发展的规律和这种规律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表现, 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和结 构,学科的分化和整合的规律,科学发展中的生长点和带头学科形成的规律,等等问题,构 成自然科学论研究的多方面内容。 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一方面要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总体和综合上来进行, 只一方面要从各门自然科学的分体上来进行。 分别结合各门自然科学的各种基本理论、 各种 基本概念和各自的研究方法, 分别结合各部门自然科学的思想发展史以及重大的发现史、 重 大创造史的案例, 分别结合各门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哲学上进行细致的 和专门的研究, 构成各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的广阔领域, 展开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丰富多 彩的内容。 3. 科学的逻辑内涵及特征 科学 古代思辨哲学中分化出来。中国古代中庸上用格物致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概念,日本转 译为致知学。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 教育家福泽瑜吉鸿将 science 译成科学 在日本广泛应用。科学这个概念从它产生至今, 有了一百多年。尽管如此但到底何为科学却是一个至今尚无公认统一介定的名词。 科学主要有着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这就是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 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研究活动,科 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首先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知识是关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 来的经验。前引拉丁文 Scintia 一词本身就是知识的意思。前述苏联学者和中国学者也都 一致地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 科学是一种知识是人们所公认的。 科学知识不仅回答怎样进行 的问题,而且还回答为什么正是这样进行的问题。 科学知识的本质在于可靠地概括事实,在于 在偶然的东西后面找出必然的东西、 规律的东西,在个别的东西后面找出一般的东西,并在这 个基础上实现对各种现象、客体和事件的预见。 其次,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我们说科学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不仅是一种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而且还 必须是一种知识体系。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中,包含着能把相应的知识联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当有目的搜集事实和描述事实达到了能把它们纳入概念的系统中、 理论 的组成中去的水平时,知识才能变成科学的知识。 科学的知识体系就是用精确的概念、定律、假说等理论形式表述出来的逻辑系统。在这 个系统中,科学已不只是事实或规律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这些知识单元组成的学科、 学科群以 至一个多层次的学科体系。 再次,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知识体系的研究活动。 科学是一种知识和知识体系,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然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事物固有的,不是幻想的产物,任何本质和规律都不是直接外观和被直接感知的,而是理论 思维重建的结果。科学研究就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工 作。创造知识即是创新、发现、发明,是探索未知的问题,整理知识是对已经产生的知识进行 承知识的部分和创新发展知识的部分。 因而科学就是 研究活动,就是创造性劳动。 最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这主要是就近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科学而言的。 现代科学的对象不仅是物质运动的个别 而且是这些形式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科学在向越来越深入的研究高水平的和复杂的物 质组织 为社会的 社会化。 由于科学是对客观事实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要探索的是客观世界的真实面目,这就决定 了真正的科学必定是面向客观事实、立足于客观事实的。 科学的思想和原则、理论和概念、方法和方式的发展的承续性,乃是内在统一的有目的过 程的对现实的全部认识的不可分离性。 科学就是研究活动,研究活动的核心是创造性的劳动,没有这 种研究活动、创造 就是对这种必然趋势的反映。 是证明. 4. 技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 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涵盖了 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 是生存和生产工具、 设施、 装备、 语言、 数字数据、 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在技术哲学中,关于技术本质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派别,即实证论和超越论。实证论者 认为技术发展是文化进步的驱动机,认为作为技术的未来,才是有意义的未来,是一种技术 乐观主义的观点。而超越者则相反,认为技术文化是一种单向度的文化,必须反对技术万能 论、技术决定论,即反对“那种把科学思想绝对化,并在实际中具有把任何东西都归属于技 术力量的技术癖观点” ,是一种反技术主义的观点。 当然,技术并不是客观上给定的某种东西,而是秉承着人的某种预期的目的,是一种人类的 有预期目的的活动过程。 实证论者和超越论者也都认为技术是由人类创造的, 与人类之间有 着密切的关系, 也必然负荷着人类价值。 如超越论者邦格说:“技术在伦理上决不是中性的(像 纯科学那样),它涉及伦理学,并且游移在善和恶之间。 ” 技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现代意义上的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科学成为技术的工具; 技术是主体变革客体的创造过程, 是人的内在本质对象化的过程; 技术是三种要素构成的活 系统 其特征在于 1) 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自然肌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 是客观自然 界的一部分, 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 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 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 现代技术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 这决定了技术具 有自然属性。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 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在技术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 循社会规律。任何正确可行的技术目的都是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合理和相互协调的。 2)物质性与精神性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 ,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 物质因素,而且还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 ,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方法”或“操 作手段的知识” ,即实践的知识体系。马克思指出,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 素外,还有精神因素,是二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 3)中立性与价值性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 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 一。 4)主体性与客观性。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 的统一。 5)跃迁性与积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 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中又具有积累性。 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 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 促 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 实现两者的统一, 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我们学校的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 ,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 解决“善与恶、美与丑” 、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 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 范畴。人文精神的内涵: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 容性。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 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三是人文精神 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 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 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 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 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 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 “求真”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 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 产和生活实践。 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 必然对立的, 在早期, 他们是和谐统一的.。 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 性等规范, 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 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 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 公有性、 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 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 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精 神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它包含了科学所具有的优秀传统, 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 实验 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坚持精神。总 之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实质是真与善的关。真与善的关系正 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心的核心问题。 首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 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也是具有刨荔能力、适应未 来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的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既 是科学化的人文,又是人文化的科学。再次,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 精神,这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奋斗,为人类的福祉和自由 面努力,所体现的正是最根本的文化精神。 6.论述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 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 一 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 在这两个因素之 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 学 来 实 现 , 而 科 学 的 发 生 和 发 展 是 由 生 产 力 决 定 的 。它 的 产 生 、发 展 源 远 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 然观, 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古代朴素自然观(公元前 7 世纪前 5 世纪中世纪神 学自然观(公元 5 世纪15 世纪)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 世纪末辨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18 世纪末19 世纪末) 一、古代的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 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 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 3。我们把 16 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 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 肯定 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 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 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 但它也有 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 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二、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在中世纪,教会以经院哲学在思想统治民众,比如其中的教父哲学主张灵魂是实体,有 独立的存在。 除此之外, 还设有宗教裁判所, 对违反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的人予以打击迫害。 其中的经院哲学是用推理的方式,对基督教义给出分析和解释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 那。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描绘是一幅“天堂地狱之图” ,他们说:自然界是上帝创 造的;上帝是永恒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上帝是万物的始动者对于上帝的存在的确 信和对上帝的狂热崇拜和信仰是这种自然观的核心特征。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虽然对自然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但由于自身的性质的原因, 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机械性。用力学观点来考察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 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其次,形而上学性。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 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和简单的关系,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再次, 不彻底性。 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 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 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主-客二分的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 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 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 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 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 提供了理论依据。 7.论述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 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 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 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现在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迫在眉睫.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 教训后的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 然界的影响较小, 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 在哲学上, 强调“天道”和“人道”、 “自 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 与 我 为 一 ”, 人 与 天 本 来 合 一 ; 孔 子 提 倡 “天命论”,把“天命” 奉 为 万 物 的 主 宰 , 要人们“尊天命” “ 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 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 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在对待洪水方面, “择丘陵而处之” “ 顺水所向, 迁城邑以避之”进洪, “疏九河”进 行 分 洪 , 在 大 河 两 旁 留 出 足 够 空 间 使 水 “有 所 休 息 , 游 波 , 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 时期,强调“斧 斤 以 时 入 山 林 ,林 木 不 可 胜 用 也 ”,“不 树 者 无 椁 ”,对 于 保 护 植 被 、 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紧密结合起来, 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日 月 运 转 不 止 ,江 河 奔 流 不 息 , 大 自 然 有 其 自 身 运 行 的 规 律 ; 人 类 取 水 、 用 水 、 排水,水进入了人 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 断 发 现 规 律 、 认 识 规 律 , 并 遵 循 规 律 、 利 用 规 律 才 能 取 得 实 实 在 在 的 成 效 首先,我们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即,以 “ 自 然 ” 的 方 式 发 展 。 科 学 发 展 观 不 赞 成 单 纯 为 了 经 济 增 长 而 牺 牲 环境的容量和能力, 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 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建 立生态工业园,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其次,我们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持人与自然和谐 的习惯。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向人类提 供一定的生 产 、 生 活 资 料 和 舒 适 的 生 活 、 休 闲 空 间 。 人 类 需 求 的 增 长 必 须 与 自 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 适应,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解决生产和消费需求。要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 以保证人类社 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无限制的掠夺自然资源,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 减少和破坏,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 恶化。不仅实现不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目标,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更谈不上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善待自然、 合理改造自然、 充分利用自然、 有效保护自然处理好经济建设、 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这时自然就能够成为人类的挚 友,为人类创造幸福,让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博大和优美。 8.生态危机主要形式及内在的相互联系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生命维持系 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条件基础的破坏, 引发的生 命系统与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不和谐。机械、物理和化学等非生命的人工变革活动,是导致 此类问题的原因; 第二类生态问题是人工自然直接导致生命体之间的不和谐。 第二类生态问 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生命的产生。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土地荒漠化: 沙化、 盐碱化等去生命变化; 空气和水资源污染: 生化污染为主; 矿物资源储量减少; 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 人口过度膨胀: 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间接表现:某些 被认为是自然灾害的现象,可能是人为的结果,即生态危机的表现之一. 2.1生态危机的实质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大大增加了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的能力,不断地征服自然,取得了对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是,人们过分强调了 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制约作用,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环 境污染、 生态危机成了全球的一大难题, 于是有些人就想当然的认为科学技术是造成生态危 机的根源。其实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自然界所面对的人,是通过劳 动而占有自然界的人,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不是纯粹的天然状态的自然。 当科学技术介入生产过程之后,生产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通过科学技术实现。 科学技术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并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 科学技术产生后成为一种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有力武器, 人类利用科学技术, 作用于自然,进而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创造具有深远影响的人工自然,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关系向深广方向发展。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自然界,而 被改变了的自然界又反作用于人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2.2 生态危机的根源 人类不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经济根源。 人们在过去的经济发展 过程中把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 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杀鸡取卵、 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式发 展方式,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没有真正的依靠科学技术, 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可 能条件,做到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其 次是认识根源。过去人们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往往对一些可能造成全球性不良后果,缺乏科 学知识和预见,或忽视了对自然界长期影响会出现的消极东西。所以大量所谓出乎意料、难 以预料的事。最后是科技根源。有些问题尽管已经有所认识,但一时找不到科学的、统筹兼 顾的解决办法。 例如世界各地有上亿辆大小汽车每天在不停地排放着热量和废气, 大量有害 农药仍然喷洒在广大田野上, 虽然人们不断地对这些事情提出责难, 但一时还找不到替代物 和解决措施,污染仍在进行。对于这些已经有所认识,但一时不能解决的,充分说明了是由 于科学技术没有高度发达而所导致生态危机问题。 9.科学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