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方案(试行).doc_第1页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方案(试行).doc_第2页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方案(试行).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方案(试行)为进一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落实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原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87)教体字022号精神,决定建立与五年一次的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相衔接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以下简称“监测网络”),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经常性监测。为做好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特制订本方案。一、建立监测网络的目的及时掌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动态,为进行学校体育、卫生方面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客观评价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二、监测网络的组成与管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由中心网站、省级网站、监测站、监测点校组成。中心网站:全国设中心网站。省级网站:承担监测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网站。监测站:承担监测任务的地(市)和高等院校设监测站(分别设中小学监测站、高校监测站)。监测站可设在地(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高等院校校医院或其他体育卫生专业机构内。监测点校:接受监测的学校为监测点校(其中高校监测站即监测点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必须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监测工作。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进行宏观管理与领导;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进行具体管理,并具体负责本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的建立和运行由地方自愿申报,教育部统一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提出自愿承担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的申请,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审核批准后纳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进行统一管理。三、监测站、监测点校与监测对象的确定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中小学监测站1-4个(具体数额由各地自定)、高校监测站两个。每个中小学监测站确定4所小学、4所中学(其中城乡小学、中学各2所)作为监测点校,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2所高等学校为高校监测点校。监测点校原则上应从历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校中选择。每个监测点校的6-22岁学生均为监测对象。四、抽样方法监测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确定监测点校后,以监测点校全部学生为监测样本。如要再进行抽样,可以年级分层、以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构成监测样本;随机整群抽样时,所抽取的班级数以能满足最低监测样本数为限。五、样本分组与样本含量6-22岁汉族学生按城、乡、男、女分为四类,每岁一组,共68个年龄组。鉴于各地小学生入学年龄不一,6岁年龄组学生样本数量不作具体规定;7-22岁大、中、小学学生每个监测点校每个年龄组样本含量原则上为50人以上。六、监测项目监测项目见监测项目表(附表一)。其中,奇数年测血红蛋白,偶数年测粪蛔虫卵。七、检测队伍的组成以各监测站为基本单位组织检测队伍,检测队伍应尽可能吸收历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骨干人员,以当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及学校校医、体育教师和卫生保健人员为骨干队伍。八、实施安排1999年上半年确定第一批监测站和监测点校。以后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增加监测站和监测点校。各监测站应建立健全检测队伍,并在1999年8月底前对检测队员进行一次强化培训。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采用统一监测卡片(附表二),由各省按统一规格自行印制。各监测站应于每年的9月至10月底以前完成现场检测。检测数据实行计算机管理,使用全国统一管理软件。各监测站按统一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于每年的11月20日前将录入监测数据的软盘上报省级网站,由省级网站汇总后于11月底前上报中心网站,并由中心网站进行统一的检查验收和统计分析。九、经费与仪器监测网络的工作要与学校体育卫生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尤其要与日常健康检查、体育达标、体育考试、教育督导等项工作有机结合,尽可能实现一体化,避免重复检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对监测网络的建立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并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保证必要的日常工作经费。各监测站采用统一规定要求的检测仪器,应按照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统一规定要求配备或补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