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专题.doc_第1页
XX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专题.doc_第2页
XX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专题.doc_第3页
XX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专题.doc_第4页
XX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X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1.1地理位置XXX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012至1153456,北纬280244至283829。全市幅员面积2439.33平方公里,地跨锦江中下游两岸,东界新建县和丰城市;南接樟树、新余二市;西连上高、宜丰县;北倚奉新、安义县。市区筠阳街道办事处、瑞州街道办事处东北距省会南昌市56公里,西南距宜春市153公里。320国道在境内穿过。境内河流主要有锦河、肖江,锦江贯中,夹水而成,山川秀丽,水陆交通方便。图1-1 XXX地理位置图1.2行政区划XXX幅员面积2439.33平方公里,于1993年撤县设市,2005年末总人口78.2万人,现辖2个街道办事处,22个乡镇场,具体包括:瑞州街道办事处、筠阳街道办事处;蓝坊镇、荷岭镇、黄沙岗镇、上湖乡、新街镇、八景镇、独城镇、太阳镇、建山镇、田南镇、相城镇、灰埠镇、石脑镇、龙潭镇、杨圩镇、村前镇、伍桥镇、汪家圩乡、祥符镇、大城镇、华林镇。XXX市区设立在两个街道办事处,建成区(含开发区)涉及瑞州街道办事处,筠阳街道办事处和祥符镇三个乡镇关于城市建成区范围以及城市用地的确定:为了与城市总体规划建成区面积(2003年13.04km2)以及“十一五规划”中的建成区面积(2005年16km2)相协调,将XXX建成区范围确认为:瑞州街道办事处和筠阳街道办事处的所有城市建设用地及原独立工矿用地(含工业园);祥符镇靠西的新世纪工业城园区。并在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中将上述范围计为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总面积修正为14.02km2,与前两者差异在于统计口径上:57.87km2的特殊用地和少量城建范围内的农用地、居民点用地不计入土地利用中的城市用地。1.3自然资源条件1.3.1气候条件XXX地处中纬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特点,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全市年平均气温17.8,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67.2小时,太阳辐射总量多年平均值为102.89千卡/c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67.4mm,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受季风影响,每年46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雨量75%以上,极易导致春夏之交洪涝发生。1.3.2地质地貌条件XXX地处赣中丘陵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属鄱阳湖平原地域边缘,境内地形为北高南低,中间舒缓平坦,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相间的马鞍形地貌,概称四山一水三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属于宜丰高安侵蚀的红岩丘陵盆地区。境内主要地形分布是北部由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群峰对峙、林壑优美;中部由白垩系“红色岩系”组成的连绵蛇丘,垄岗此起彼伏;南部由龙潭煤系及古生代,中生代灰岩组成的波状低丘,起伏连绵,加之溶蚀洼地,溶蚀残山又点缀其中,奇丽壮观。1.3.3水文条件XXX河流较多,大小支流遍及全市。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6条,这些河流分属于锦河、肖江、潦河、袁河四流域,以锦河、肖江为主。锦江两岸土地肥沃,是高产农田。水利设施较好,渠网稠密,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9.1亿立方米,地下水7.6亿立方米,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6.8亿立方米。高安地下水主要分四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锦江两岸;中新生代“红层”裂隙孔隙水,多分布于市域中部;基岩裂隙水,北部分布较多;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全市地下水平均储量7.6亿立方米,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98亿立方米,主要属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溶洞水。1.3.4 土壤条件XXX由于地质构造和地面组成物质属性的差异,在长期的物理风化,流水侵蚀和堆积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种类,土壤共划分为五个土类,十个亚类,四十二个土属和八十四个土种。红壤分布最广,遍及丘陵和山地,面积为122793.87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1.7%。土层厚度不等,坡面发育不明显,除表土颜色较为灰暗外,心土和底土由的为红色的紧实粘土,由的为半风化土层,多为块状结构,在底土有的可见黄、红、白相间的网纹层,全坡面多为酸性反应,pH5.36.0,磷素含量低,钾素高低不一,在侵蚀地区表土流失,底土出露,自然肥力低。有三个亚类:黄红壤、红壤、红壤性土。XXX土壤肥沃,市域土地结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土层疏松的沟谷平原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而丘陵岗地平缓,开发潜力较大,适宜于发展旱地作物和经济林木。1.3.5生物资源高安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市域原生地带性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人类长期影响,原生植被受到破坏,现多为次生林及人工林和灌丛草地。据普查统计,全市共有木本植物80个科,223个属,541种,主要优势乔木种类有杉、马尾松、枫香、木荷、楮类、栎类、檫树、樟树和毛竹等,下木主要有白栎、盐肤木等,主要林木种类有用材林、经济林、竹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等;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花生、油菜、红薯、大豆等,花草有牡丹、芍药等近40种;药材有牵牛子、麦冬等30余种。动物种类也较多,包括天然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水产品和品种繁多的畜禽资源。1.3.6矿产资源高安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矿藏有煤矿、铝矿、水晶矿等。煤矿主要分布于英岗岭、建山、徐府岭、八景、黄沙等地,铝土矿分布于灰埠,水晶矿分布于汪家圩乡、大城一带。还储有丰富的瓷土、陶泥、耐火土、保温泥、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花岗石、青板石、红石等多种矿产资源,特别是含锂瓷石量大质优,市场前景好,资源潜力大,为XXX优势特色矿产;铜、锌、铝、铁等金属矿,矿点虽少,但已有探明储量的矿区,并具有一定的规模。金、银、钴、铀、钨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也已发现有矿点。其中煤炭储量超过2亿吨,瓷土、耐火土的储量在3亿立方米以上,石英石储量达1亿吨。XXX矿产资源的丰富多样,为发展以煤炭、非金属矿为主体的矿业和水泥、陶瓷等建材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3.7风景旅游资源XXX山清水秀,人文荟萃,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300余处。有岛屿星罗棋布,水面波光粼粼的上游湖、华林寨、荷岭、米岭、岳飞点将台、吴有训科教馆等一批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还有被誉为清代三朝“帝师元老”朱轼的陵园、北宋大文豪苏辙登临赋诗“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回”的大观楼等,旅游资源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1.4社会经济条件1.4.1人口2005年XXX总人口为78.2万人,城镇化率水平为31.6%,城镇人口为24.71万人,农村人口为59.05万人。根据XXX公安局提供资料显示,目前XXX农业人口为59.94万人,非农业人口为18.26万人,近十年来,非农业人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人口数量总体上虽有所降低,但其基数大,显示了XXX以农业为主的现实情况。2005年XXX人口密度达到322人/平方公里,这一水平接近全国人口密度178人/平方公里的两倍,约为江西省平均水平的1.2倍。全市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的分布趋势为XXX市区在内的锦江两岸河谷平原地区和部分低山岗埠低地带人口稠密,西北丘陵山区人口较少。人口密度总的分布趋势是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低山和丘陵地区。平原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要高于其他地区。XXX2005年总人口以及各乡镇人口的确定采用的是2005年统计年鉴以及公安局提供的数据,但是2005年总人口与历年人口数据不具有连贯性(见人口情况表1-2),经咨询当地统计部门得知,由于2005年公安局组织全市范围的人口清查,将户籍人口中已死亡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实数据清除造成了这一结果。同时,2005年统计年鉴中乡村人口数据增加趋势没有改变,这次人口清查导致了城镇人口的锐减,城市化率计算结果也就完全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须对2005年基期年人口进行调整。考虑到2005年总人口虽不具有连续性但数据可靠性较高,为保证本次规划预测的合理性与实施的可操作性,故调整时采取了基期年人口总量和各乡镇人口总数保持不变的原则,并考虑XXX实际情况,调整后各乡镇人口分布情况见表1-3。表1-3 调整后的各乡镇人口分布(2005年)总人口农村人口城镇人口XXX782041534101247940两街办15449720415134082田南镇17679143173362建山镇375552256014995相城镇28860235255335灰埠镇458243581110013太阳镇20629166813948独城镇32297262396058八景镇469352310423831新街镇40600327707830黄沙岗镇34086273176769上湖乡26189248481341荷岭镇22346213361010蓝坊镇37904368311073大城镇27651241443507祥符镇25010213463664伍桥镇1632315644679石脑镇40297344285869龙潭镇35563324983065杨圩镇40772354015371村前镇23324195793745华林镇14439133871052汪家圩乡13261119201341注:总人口补充流动人口8000人,全部为城镇人口1.4.2经济发展状况2005年XXX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16亿元(当年价),人均GDP为6414元/人,比2002年增加了近50%,从2000年到2005年间,XXX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8%,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资本投入的扩张和生产率的不断提高。XXX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势头,从2000年的7.05亿元猛增至2005年的1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加促进产业结构出现积极调整变化,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2:33:34调整到2005年的26:40:33,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2000年到2005年间,XXX地方财政收入同样保持增加势头,从2000年的1.84亿元增至2005年的3.68亿元,增幅近100%。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快速、稳定发展。XXX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已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经济格局。农业方面,在锦江以北和锦江以南地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生产粮、棉、油、猪的规模优势和高产优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林果、瓜菜、花卉及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正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快;工业方面,基本形成了以本地农产品和非农产品资源为依托,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建材、食品、轻纺、化工、煤炭、饲料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尤其是陶瓷业的生产产量一直位于全省和全国前茅,号称江西的第二个瓷都;XXX汽车运输业发达,是全国汽运业四强县市之一,据统计,到2003年拥有个体运输车辆8000多辆。1.5XXX土地利用历史变迁高安,素有赣中明珠之称,历史悠久。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1949年7月10日,高安解放。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督查专员公署管辖。1959年1月南昌专员公署改名为宜春专员公署,高安县隶属宜春专员公署管辖。此后,宜春专员公署于1968年2月改为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7月改为宜春地区行政公署,高安县仍隶属于其管辖。1993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高安撤县设市。XXX为县级省辖市,由宜春地区(2000年5月改为宜春市)代管。建国前,高安土地归个人所有,绝大多数土地为剥削阶级占有,农民只有小量土地或无地;解放后,1950年冬季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土改分为两期,第一期为1950年冬1951年5月。第二期,1951年9月1952年3月。没收地主的土地和征收会田和富农,小土地出租者部分土地,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贫雇农所有。经过土改,农村各阶层土地占用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转为广大劳动者个人所有,但其性质属私有制。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1956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为社员所共有,即集体所有。人民公社化后,绝大部分土地山林变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民集体所有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1981年推行了各种生产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土地的使用权由生产队改为农民千家万户经营,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2 XXX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1 XXX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分析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XXX土地总面积为242678.40公顷,其中农用地为212913.13公顷,占总面积的87.73%,建设用地为21825.58公顷,占8.99%,未利用地为7939.69公顷,占3.27%。总体上看,XXX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用地中,农用地的比重最高,建设用地次之,未利用地的面积最少。具体情况见表2-1。表2-1 2005年XXX土地利用现状地类面积(公顷)占一级地类的比例占全市土地的比例合计242678.40100.00%农用地小计212913.13100.00%87.73%耕地94094.3944.19%38.77%园地2814.911.32%1.16%林地88973.0741.79%36.66%牧草地0.000.00%0.00%其它农用地27030.7612.70%11.14%建设用地小计21825.58100.00%8.9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702.2758.20%5.23%交通用地899.674.12%0.37%水利设施用地8223.6437.68%3.39%未利用地小计7939.69100.00%3.27%未利用土地5009.7563.10%2.06%其它土地2929.9536.90%1.21%注 2005年XXX土地统计簿XXX农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四类。其中耕地占农用地的44.19%,园地占1.32%,林地占41.79%,其他农用地占12.70%。耕地与林地为农用地主要的用地类型。XXX耕地、林地面积比例较高的土地利用结构主要是由自然地貌条件和当地的发展政策所决定。XXX建设用地分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三个二级类,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特殊用地五个三级地类,分别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66%、1.86%、40.06%、11.21%、2.40%;交通用地包括铁路和公路两个三级地类,分别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4%、3.08%;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用地两类,分别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8.11%、9.57%。XXX未利用地分为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两个二级类,其中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和裸岩石砾地面积较大,分别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40.11%、10.61%;其他土地中滩涂、苇地面积共占未利用地面积的7.97%。可见XXX未利用地中荒草地为土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而裸岩石砾地面、苇地和滩涂也可作为提供开发利用的土地的来源。但是裸岩地开发利用难度大,如果不适当的开发利用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图2-1 2005年XXX土地利用现状图图2-2 2005年XXX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图对照XXX土地利用现状图,发现XXX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基本特征为:锦河两岸的平原和阶地以耕地和城乡居民点用地为主,集中了全市耕地的精华,是保证全市粮食安全的关键区域。今后面临的主要用地矛盾将是保护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与城乡居民点等建设用地的矛盾;西北部及北部边缘地带以林地为主,是目前全市的森林的集中分布区;市境西南部铁路两侧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同时也含有较多的未利用地分布;东南部地区林地也较为密集,主要呈地带分布状态。从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总体上林地与耕地成互补性分布状态,且林地分布区主要承担着XXX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生态系统较易遭到破坏的地区,因此土地生态保护与加大土地经济产出之间的冲突也将日益突出。2.2 XXX土地质量现状分析XXX土地质量的高低关键是考虑农用地质量的优劣。农用地分等是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等别。其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反映农用地自然因素组合的差异,是农用地分等的基础;农用地利用等集中反映农用地的物质产出,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农用地综合等别侧重于反映农用地因潜在的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的不同,而导致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重点考虑农用地的产出效益。农用地分等是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迈进的基础性工作。根据XXX2005年农用地分等资料,以XXX耕地为分等对象,重点分析其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别状况,为今后农用地的合理有效利用指明了方向。2.2.1XXX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面积分布XXX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从10等到15等都有分布,其中以13,14等分布最为广泛,面积分别为31418.70和31620.74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0.26%;最高等别15等地面积最少,主要分布在村前镇、龙潭镇、建山镇,面积为526.05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56%。XXX利用等别从3等到12等都有分布,其中以10等分布最为广泛,面积为32891.96公顷,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4.96%。最低等别3等地,主要为旱地,其次为菜地和水浇地,主要分布在龙潭镇、蓝坊镇、新街镇、田南镇、八景镇等乡镇,面积为8733.92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28%; 7等和12等地面积较少,都分布在黄沙岗镇,面积为1055.35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22%。农用地各地类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面积分布见图2-3、2-4。图2-3 XXX自然质量等别图 图2-4 XXX利用等别图图2-5 XXX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分布图图2-6 XXX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分布图从上图2-5、2-6可知,XXX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较高,为1015等,但利用等别则较低,为310等。根据XXX分等资料数据,XXX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全市2005年平均复种指数为1.68,低于江西省1.86的平均水平,充分说明XXX耕地的利用水平较低,以粗放经营为主,同时也说明耕地生产潜力还有很大部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潜力巨大。402.2.2XXX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XXX光温水热条件优越,地势平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较好。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总结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为农用地中旱地利用水平不高。农用地分等结果表明,XXX旱地的等级普遍偏低,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和农业投入不足引起的,另外旱地主要种植棉花、油菜等经济价值不高的作物或者经济作物的二次加工不足致使农产品价格低廉从而也影响了农用地的最终等级,在这方面当地政府和农民还需要做的是加大投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行情紧密挂钩。此外,当地大批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修配套不到位,使其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效益提不上去。在很大程度上,XXX农业生产还是处于靠天吃饭的处境。今后要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农用地的分等成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规划,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2.3 XXX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从2001年开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由1984年的八大类转变为2002年的三大类,为了统一在同一口径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将1996年到2000年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重新的归类统计。同时选取了1996到2005年末的土地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地类变化分析。2.3.1 农用地变化分析1、现状分布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2005年XXX农用地面积为212913.13公顷,是三大类用地中的第一大类。其中耕地占农用地的44.19%,园地占1.32%,林地占41.79%,其他农用地占12.70%。农用地在全市各乡镇的分布情况如下表2-4所示。表2-4 XXX2005年农用地面积单位:公顷乡(镇)辖区面积农用地面积农用地占辖区面积比例(%)农用地占全市农用地面积比例(%)XXX242678.40212913.1387.73%100.00%田南镇9244.208182.9688.52%3.84%建山镇11041.079426.7385.38%4.43%相城镇15565.3212565.5580.73%5.90%灰埠镇11894.759974.2883.85%4.68%太阳镇7864.167027.6589.36%3.30%独城镇10448.929009.7886.23%4.23%八景镇9701.858033.8782.81%3.77%新街镇12936.4110813.2383.59%5.08%黄沙岗镇7596.476767.0689.08%3.18%上湖乡4090.123445.5284.24%1.62%荷岭镇7737.577158.5192.52%3.36%蓝坊镇7244.326119.1384.47%2.87%筠阳街办5029.134135.9482.24%1.94%瑞洲街办6872.935648.8382.19%2.65%大城镇15069.1513818.0291.70%6.49%祥符镇11700.5110096.4586.29%4.74%伍桥镇12753.7312054.7594.52%5.66%石脑镇11108.4910143.1391.31%4.76%龙潭镇9219.928068.3187.51%3.79%杨圩镇14582.0813139.2890.11%6.17%村前镇15204.9514294.2094.01%6.71%华林镇16448.3514541.3888.41%6.83%汪家圩乡9323.998448.5590.61%3.97%图2-7 XXX2005年农用地数量分布情况图图2-8 2005年XXX农用地分布图从上图2-7、表2-8可看出XXX的农用地在全市广泛分布,约占XXX土地总面积的87.73%,其中农用地比较多的为华林镇、村前镇、大城镇、杨圩镇等几个乡镇,这些乡镇基本位于XXX西北地区,是XXX重要的生态屏障。而XXX区(瑞州街办、筠阳街办)、上湖乡、蓝坊镇等等几个乡镇农用地面积较少,为XXX城市化建设发展地带。2、数量变化分析1962005年XXX农用地面积共增加了344.88公顷,年均减少34.49公顷,农用地所占比例由87.59上升到87.73。根据历年农用地面积变化表(图2-9)得知,19962001年农用地面积增加最快,共增加399.88公顷;之后到2002年农用地面积减少了118.05公顷;从2002年开始农用地面积基本持平,2005年间农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图2-9 XXX19962005年农用地面积变化图根据1996年和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19962005年农用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和园地面积均有所减少,林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而且耕地减少幅度与林地增加幅度基本一致。3、空间变化分析将各乡镇1996年和2005年的农用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9962005年田南镇农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伍桥镇、八景镇、祥符镇等农用地面积减少较多。其中,市区范围包括瑞州街办和筠阳街办。表2-5 XXX19962005年各乡镇农用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公顷1996年2005年增减面积XXX212568.25212913.13344.88田南镇7664.228182.96518.74建山镇9432.659426.73-5.91相城镇12495.7112565.5569.84灰埠镇9984.839974.28-10.55太阳镇7024.717027.652.93独城镇9017.759009.78-7.97八景镇8097.538033.87-63.67新街镇10826.6710813.23-13.44黄沙岗镇6766.536767.060.53上湖乡3446.733445.52-1.21荷岭镇7158.857158.51-0.33蓝坊镇6121.616119.13-2.48市区9812.319784.77-27.54大城镇13828.4313818.02-10.41祥符镇10156.2610096.45-59.81伍桥镇12099.2412054.75-44.49石脑镇10157.1710143.13-14.04龙潭镇8082.598068.31-14.28杨圩镇13146.1213139.28-6.84村前镇14290.6814294.203.52华林镇14518.5914541.3822.79汪家圩乡8439.058448.559.49图2-10 XXX19962005年农用地变化分布情况根据以上图表显示,XXX市区及其附近地区农用地面积减少较多,可以看出XXX城区建设用地扩张及经济发展对农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同时,西南部相城镇、田南镇等及西北华林镇、村前镇等地区农用地面积增加较多,这与当地近年来加大生态建设,植树造林和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位于XXX西南角的田南镇农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其主要来源为林地面积的显著增加。2.3.2 建设用地变化1、现状分布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2005年XXX建设用地面积为21825.58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的58.2%,占到建设用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交通用地占4.12%,水利设施用地占37.68%。建设用地在全市各乡镇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表2-9 XXX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单位:公顷辖区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占辖区面积比例(%)建设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面积比例(%)XXX242678.421825.588.99%100.00%田南镇9244.2745.028.06%3.41%建山镇11041.071035.079.37%4.74%相城镇15565.321861.611.96%8.53%灰埠镇11894.751297.8410.91%5.95%太阳镇7864.16637.88.11%2.92%独城镇10448.921036.579.92%4.75%八景镇9701.851100.3911.34%5.04%新街镇12936.411366.8410.57%6.26%黄沙岗镇7596.47694.099.14%3.18%上湖乡4090.12441.0910.78%2.02%荷岭镇7737.57550.847.12%2.52%蓝坊镇7244.32795.3110.98%3.64%筠阳街办5029.133333716.7614.25%3.28%瑞洲街办6872.926667971.2714.13%4.45%大城镇15069.151107.437.35%5.07%祥符镇11700.511290.5211.03%5.91%伍桥镇12753.73616.924.84%2.83%石脑镇11108.49723.716.51%3.32%龙潭镇9219.92672.977.30%3.08%杨圩镇14582.08993.556.81%4.55%村前镇15204.95610.634.02%2.80%华林镇16448.351782.7310.84%8.17%汪家圩乡9323.99776.618.33%3.56%图2-18 XXX2005年建设用地数量分布情况图图2-19 2005年XXX建设用地分布图从以上图表可看出XXX的建设用地面积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仅有8.99%。建设用地面积主要集中在相城镇、华林镇,都达到了全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以上。其他乡镇建设用地面积差别不明显,均在辖区范围内呈零星分布状态。2、数量变化分析图2-20 XXX1996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情况图根据1996年和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XXX建设用地共增加面积419.18公顷,年均增加41.92公顷,建设用地所占比例由8.82上升到8.99。其中19962002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快,年均净增加66.88公顷;19952000年面积增加趋势不明显,年均净增加5.98公顷。图2-21 XXX19962005年建设用地三级地类变化图1996年2005年建设用地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净增建设用地419.18公顷。其中城市用地和建制镇面积增加较多,分别增加了857.38公顷,728.09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也比较明显,为133.69公顷,面积减少最多的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面积为1258.51公顷,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也略有减少,为75.59公顷。近几年新增建设用地的变化情况为:XXX市区(涉及筠阳街办、瑞洲街办)、市区周围乡镇以及XXX南部一些乡镇,如相城镇、八景镇等新增建设用地较为明显,而这些地区中很多地方恰恰是耕地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可见XXX的建设用地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根据2005年XXX“四查清、四对照”数据表明,就19972004年间XXX新增建设占用耕地348.18公顷,占用耕地系数为0.23,相当于每新增1公顷建设用地,将占用0.23公顷耕地。以下是XXX各类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分布图。注:来源“四查清、四对照”图2-22 XXX19972004年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情况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建设占用耕地的比例每年都有变化(如图2-23)19972004年间建设占用耕地的平均水平为23.03%,其中,水利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占用耕地的比例较大。注:来源“四查清、四对照”图2-23 XXX19972004年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比例3、空间变化分析根据19962005年XXX各乡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情况来看,各乡镇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有增有减,其中新增面积较大的地区依次为八景镇77.81公顷、市区所在地筠阳街办和瑞洲街办共计71.13公顷、祥符镇65.42公顷。除此之外,其他各乡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77.81公顷到-8.44公顷不等,且只有汪家圩乡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为8.44公顷。可见19962005年来XXX建设用地面积规模得到全面扩展,但扩张的幅度有所差异。表2-10 XXX19962005年各乡镇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公顷单位名称1996年2005年增减面积XXX21406.4021825.58419.18田南镇737.59745.027.43建山镇1026.911035.078.16相城镇1810.431861.6051.17灰埠镇1285.731297.8412.11太阳镇637.50637.800.30独城镇1028.951036.577.61八景镇1022.571100.3977.81新街镇1349.801366.8417.04黄沙岗镇693.83694.090.25上湖乡439.47441.091.63荷岭镇549.70550.841.14蓝坊镇791.65795.313.66市区1616.911688.0371.13大城镇1096.771107.4310.67祥符镇1225.101290.5265.42伍桥镇564.56616.9252.36石脑镇708.81723.7114.90龙潭镇657.72672.9715.25杨圩镇986.62993.556.93村前镇608.01610.632.63华林镇1782.711782.730.02汪家圩乡785.05776.61-8.44图2-24 XXX1996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布情况2.3.3 未利用地变化1、现状分析未利用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2005年XXX未利用地面积为7939.6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7%。其中未利用土地占未利用地的63.10%,其他土地占36.90%。建设用地在全市各乡镇的分布情况如下表2-11所示。表2-11 XXX2005年未利用地面积单位:公顷乡镇辖区面积未利用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例(%)未利用地占全市未利用地面积的比例(%)XXX242678.407939.693.27%100.00%田南镇9244.20316.223.42%3.98%建山镇11041.07579.265.25%7.30%相城镇15565.321138.177.31%14.34%灰埠镇11894.75622.635.23%7.84%太阳镇7864.16198.712.53%2.50%独城镇10448.92402.573.85%5.07%八景镇9701.853567.605.85%7.15%新街镇12936.41756.335.85%9.53%黄沙岗镇7596.47135.331.78%1.70%上湖乡4090.12203.514.98%2.56%荷岭镇7737.5728.220.36%0.36%蓝坊镇7244.32329.874.55%4.15%筠阳街办5029.13176.433.51%2.22%瑞洲街办6872.93252.823.68%3.18%大城镇15069.15143.700.95%1.81%祥符镇11700.51313.542.68%3.95%伍桥镇12753.7382.060.64%1.03%石脑镇11108.49241.652.18%3.04%龙潭镇9219.92478.635.19%6.03%杨圩镇14582.08449.253.08%5.66%村前镇15204.95300.121.97%3.78%华林镇16448.35124.240.76%1.56%汪家圩乡9323.9998.831.06%1.24%图2-34 XXX2005年未利用地数量分布情况图图2-35 2005年XXX未利用地分布图从以上图表可看出XXX的未利用地面积在全市各乡镇均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相城镇、新街镇、灰埠镇等西南部地区。 2、数量变化分布根据历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1996年未利用地面积为8703.75公顷,2005年XXX未利用地面积为7939.69公顷,19962005年间未利用地减少了764.06公顷,年均减少76.41公顷。未利用地所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也由1996年的3.59%下降到2005年的3.27%。其中19962001年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速度较快,共减少622.00公顷;20022004年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趋势渐缓,到2005年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速度又有所回升。未利用地数量的减少,说明全市土地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并主要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利用。如下表2-36所示。 图2-36 XXX19962005年未利用地变化图未利用土地的三级地类包括荒草地、沼泽、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他未利用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和滩涂。其中裸岩石砾地面积减少最多为536.74公顷,其次是荒草地,其面积减少了224.05公顷,再次是裸土地,面积减少了18.95公顷,沙地、其他未利用地和河流水面面积有少量增加,分别为0.38公顷、15.18和0.12公顷。其他地类面积无变化。图3-37 XXX19962005年未利用地三级地类变化图3、空间变化分析选取各乡镇1996年和2005年未利用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9962005年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分,其中田南镇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其主要原因是荒草地和裸岩石砾地经过开发后大部分转变成其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其次为相城镇,其他各乡镇未利用地变化比较小或者无变化。表2-12 19962005年XXX未利用地变化情况单位:公顷单位名称1996年面积2005年面积增减面积XXX8703.757939.69-764.06田南镇843.14316.22-526.92建山镇582.4267579.26-3.17相城镇1262.21138.17-124.03灰埠镇625.3667622.63-2.74太阳镇201.98198.71-3.27独城镇402.96402.57-0.39八景镇593.76567.60-26.16新街镇760.4756.33-4.07黄沙岗镇135.9267135.33-0.60上湖乡203.5667203.51-0.06荷岭镇28.6666728.22-0.45蓝坊镇330.4267329.87-0.55筠阳街办178.1467176.43-1.71瑞洲街办293.9067252.82-41.09大城镇143.7143.700.00祥符镇319.0667313.54-5.53伍桥镇93.2282.06-11.16石脑镇245.1067241.65-3.46龙潭镇479.64478.63-1.01杨圩镇449.38449.25-0.13村前镇306.7467300.12-6.63华林镇124.24124.240.00汪家圩乡99.7898.83-0.952.4 XXX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2.4.1 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是指土地资源的利用强度,包括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其常用的指标有土地利用率、农用地利用率、建设用地利用率、垦殖率、复种指数、林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等。XXX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它从总体上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农用地利用率农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建设用地利用率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林地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表2-14 2005年XXX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率%位次农用地利用率%位次土地垦殖率%位次建设用地利用率%位次林地覆盖率%位次XXX96.7387.7338.778.9932.46田南镇96.581288.521036.78178.061638.347建山镇94.752085.381532.89199.371235.108相城镇92.692380.732337.901611.96323.2715灰埠镇94.771983.851844.11910.91722.8416太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