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方剂课件三.ppt_第1页
课件:方剂课件三.ppt_第2页
课件:方剂课件三.ppt_第3页
课件:方剂课件三.ppt_第4页
课件:方剂课件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概述,1、概念: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等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2、适应证:,水湿病,外湿:外感湿邪所致。特点:多伤人肌表,经 络、关节。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重身痛,肢节酸疼或面目浮肿等。 内湿:由脏腑功能失调(肺、脾、肾) 水液代谢障碍 水湿内停。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差,呕吐、泄泻、黄疸、水肿、淋浊等。,19 祛湿剂,3、水湿病的治法,祛湿基本三大法,开鬼门发汗 洁净府利小便 去苑陈痤攻逐水湿、活血化瘀等,根据湿病的病位及寒热虚实论治,水湿,在表在上微汗祛湿 在里在下芳香化湿、苦燥化湿、淡渗利湿,湿从,热化清热祛湿 寒化温化水湿,水湿壅盛实证攻逐水湿,调理脏腑功能以治湿治本之法,肺失宣降,通条水道宣肺以调水 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健脾祛湿 肾虚水无所主温肾化水 三焦气滞,决渎无权宣畅三焦气机 膀胱气化不行温化膀胱,化气行水,治湿常需调理气机,多配理气药使气行则水行, 气化则湿亦化。 水津不布 气主运行布化水液,气滞 水湿内停 湿为阴邪 易阻气机,4、分类: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 祛湿化浊五类。 5、使用注意事项: (1)辨清内湿与外湿,以及邪气之兼夹。 (2)祛湿剂多为芳香温燥或渗利之品,易耗伤阴津, 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孕妇等,均应 慎用。,(二)方 剂,1、平胃散,主治证病机,湿滞 脾胃,湿阻气滞脘腹胀满 脾失健运、湿邪下注不思饮食、常多自利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湿性重滞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湿盛困脾苔白厚腻,治法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药配伍:,君: 苍术专燥脾湿并助运化,使湿去 (重用) 而脾有权,脾运则湿邪易化。 臣: 厚朴行气消满,芳香燥湿 使气行 佐: 陈皮理气化湿醒脾 助湿化 和胃降逆止呕 佐使 甘草 生姜 和中调药 大枣,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变化运用:,1、使用注意:本方性偏苦燥,易伤阴血,对阴虚、孕妇 不宜使用。,2、附方:,柴平汤:即小柴胡汤合用平胃散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苍术、 厚朴、陈皮、甘草。 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藿香正气散,主治证病机,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风寒外束 卫阳被郁 湿阻中焦 运化失职 霍乱吐泻 升降失常 脘腹疼痛、苔白腻 气机阻滞,恶寒发热,头痛 (表证),治法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方药配伍,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辟秽和中止呕,紫苏、白芷助君外散风寒,芳化湿浊。 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厚朴、大腹皮合陈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使 气化则湿化 桔梗宣通肺气 助表邪外散 通调水道 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臣,佐使:生姜、大枣、甘草补中和胃、调和诸药,配伍特点: (1)本方表里双解,但以辛香温燥除湿为主(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治表为辅。,(2)祛湿配理气药,使气行则有助于湿化。,变化运用 使用注意:湿热霍乱吐泻非本方所宜。,茵陈蒿汤,主治证病机,湿热蕴 结中焦,无汗 热不能外越,小便不利 湿不得下泄,湿热熏蒸 于 肝 胆,胆汁外溢 浸染肌肤,黄疸: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阳黄),湿热阻滞:发热、口渴、腹微满、恶心呕吐、 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 舌苔黄腻、脉沉数。,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方药配伍,茵陈 (重用) 山栀子 大 黄,:清热利湿退黄,君:,清 热 降 火 通 利 三 焦 导湿热下行,引湿热下行 从小便去,臣:,: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从大便走,佐:,前后分消 湿热之邪,清热 利湿 退黄,临床运用,1、本方为治湿热黄疸的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者,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为辨。,2、如热毒重者,可加黄芩、胆草、板蓝根以清热解毒;湿重者,加猪苓、泽泻以渗湿;胁肋胀痛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瘀滞重,胁下痞块者,加丹参、赤芍、丹皮以活血祛瘀;如见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以和解少阳。,3、使用注意:寒湿黄疸(阴黄)不宜使用。,治黄疸选方,黄疸,湿热黄疸,湿热并重-茵陈蒿汤,热重于湿-柏皮汤,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 (见利水渗湿剂),寒湿黄疸-茵陈四逆汤,(阴黄),(阳黄),八正散,主治证病机,湿热 蕴结 膀胱,气化失司 水道不利,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或气化闭阻小便癃闭不通 小腹急满。,湿热内蕴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方药配伍,木通、瞿麦、扁蒿 滑石 车前子,利水通淋 清利湿热,山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导热下行 大黄清热降火,泻腑通便以 分消湿热 灯心草清心利水,导热下行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淋痛,利水通淋,清热泻火,五苓散,主治证病机,水湿内停 气化不利,太阳表邪未解头痛微热,脉浮 膀胱受邪,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输布渴欲饮水 饮入之水,无有去路水入即吐 (水逆证),太阳经腑 同病之蓄水证,水溢肌肤水肿 湿浸肠胃,升降失常呕吐,泄泻 (霍乱),水湿内停,水饮停于下焦脐下动悸,饮邪上泛,眩晕 短气而咳吐涎沫,痰饮证,治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药配伍,君:泽泻甘淡渗利,利水渗湿 臣:茯苓、猪苓助君利水渗湿,佐,白术健脾以运水,苦温而燥湿 桂枝走表以外解太阳之表邪 入里能温阳化气内助膀胱气化,使湿从小便而去,一药二用,变化运用 使用注意:本方为温阳化气利水之剂,若属湿热 者忌用。,附方: 1、四苓散 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2、茵陈五苓散。 组成:茵陈蒿、五苓散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3、胃苓汤 组成:五苓散、平胃散、生姜、大枣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实脾散,脾肾阳虚 阳不化水 水气内停,主治证病机,水溢肌肤水肿,身半以下肿甚 水阻气滞胸腹胀满 阳虚湿盛 脾虚失运 手足不温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腻不渴 脉沉弦迟 肾失气化小便不利,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阳虚水肿,(脾阳虚 为主),方药配伍,君,附子温肾暖脾,助肾以化 气行水 干姜温脾阳助脾以运化水湿,温肾暖脾 扶阳抑阴,臣:白术、茯苓健脾除湿,标本同治,佐,木瓜芳香醒脾而化湿,厚朴、木香 大 腹 子 草 果,行气导滞 消胀除满 醒脾化湿利水 使气行则水行,佐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温肾暖脾,行气利水,独活寄生汤,主治证病机,风寒湿痹着日久 损 伤 肝 肾 耗 伤 气 血,营卫气血不畅 经络痹阻不通,腰膝疼痛 屈伸不利,肝肾两虚-腰膝痠软,气血不足,肌肤麻木不仁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止痹痛以治标 补肝肾,益气血以治本,方药配伍,君:独活-祛下焦、筋骨之风寒湿邪 宣痹止痛,细辛-搜剔阴经之风散寒湿邪而 止痹痛,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臣,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佐,使:甘草调和诸药,祛风湿 止痹痛 补肝肾 益气血,临床运用,1、本方为治疗风寒湿久痹,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临床运用以腰膝冷痛,软弱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 2、寒盛痛多者,加附子、或制川乌、制草乌祛风逐寒止痛;瘀滞重者,加炮山甲、白花蛇或全蝎、蜈蚣等搜风通络;湿重加薏苡仁、防己以利湿。 3、使用注意: 上部肩臂之风湿痹痛不宜用,湿热痹痛忌用。,(一)概述 1、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2、适应病证:痰病(痰、饮) 3、痰病的治法:,A、根据痰饮性质论治 湿痰燥湿化痰 燥痰润燥化痰 热痰清热化痰 寒痰温化寒痰 风痰治风化痰,第二十章 祛痰剂,B、治生痰之源,如:外感六淫,肺失宣发 水津不布,痰:宣肺散邪,脾虚失运,湿聚为痰:健脾祛湿,肾虚水泛为痰:温肾行水,火热炼液为痰:清热泻火,阴虚火旺生痰:滋阴降火,饮食积滞生痰:消食导滞,“见痰休治痰”,“善治痰者,治其生痰之源”,C、治痰常须理气,多配理气药使气行则痰行, 气顺则痰消。,气主运行布化水津,气滞,水津布化障碍,聚而为痰,阻滞气机,5、使用注意: (1)辨别痰病性质,根据寒热燥湿之不同分而治之。 (2)辨生痰之源。 (3)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大咯血。 (4)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D、治痰常须祛湿,多配祛湿药,4、分类:五类,(二)方 剂,二陈汤,主治证病机,脾失健运 聚湿为痰,上犯于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痰阻气滞胸膈痞闷 痰阻中焦,升降失常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清阳不升头眩 上凌于心心悸 痰湿重着肢体倦怠 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证,方药配伍,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臣:橘红助君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理气健脾,使气顺则痰消 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降逆化饮,和胃止呕既助“二陈”之用 又制半夏之毒 收敛肺气,配半夏散中有收, 乌梅 使痰去而肺气不伤 敛肝以防肝邪乘脾 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并助健脾和中,佐,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酸平入肝肺),温胆汤,主治证病机,胆失清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 虚烦不宁 胃失和降呕吐呃逆 痰热上扰眩晕 痰蒙清窍癫痫 气郁痰凝化热苔白腻微黄, 脉弦滑或略数,胆胃不和 痰热内扰,治法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木不疏土 湿痰内生 化热内扰 胆胃,方药配伍,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竹茹清胆胃之热而除烦,化痰和胃止呕 佐:枳实、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并制半夏之毒 佐使:炙甘草、大枣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理气化痰 清胆和胃,临床应用,1、使用注意: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 2、加减运用:,风痰:加南星、竹沥、白附子; 热痰:加黄芩、胆星、瓜蒌 寒痰:加干姜,细辛、桂枝; 食痰,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气痰:加枳实、厚朴、香附; 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 湿痰甚:加苍术、白术,清气化痰丸,主治证病机,痰热互结 内壅于肺,肺失宣肃咳嗽痰稠色黄难咯 阻碍气机胸膈痞闷, 气急呕恶,痰热咳嗽,治法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内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药配伍,君: 胆南星清热化痰,治痰热之壅闭 瓜蒌仁清肺化痰 泻肺火,化痰热 以助君药之力 黄芩清肺泻火 枳实 行气化痰,开痞散结,使 气行则痰消 陈皮 茯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源 半夏燥湿化痰 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佐,清热化痰 理气止咳,臣,临床运用,1、使用注意:寒痰证禁用。 2、随证加减:肺热较盛,加石膏,知母 痰多者,加鱼腥草、桑白皮、天花粉 3、附方: 清金降火汤(清气化痰丸去胆星、加桔梗、贝母、 前胡、石膏、甘草) 功用:清肺化痰 主治:肺胃痰火,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证病机,脾湿生痰 肝风内动,肝风挟痰上扰清窍眩晕头痛 痰阻中焦,气机不利胸闷呕恶 痰湿内蕴苔白腻,脉弦滑,风痰上扰证,治法燥湿化痰,平肝熄风,方药配伍,半夏燥湿化痰,降 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止 眩晕头痛,佐,臣:白术补气健脾燥湿 治生痰之源; 资气血生化之源, 培土以植木 茯苓渗湿健脾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姜、枣调和脾胃 佐使:甘草和中调药,二药合用,为治风 痰眩晕头痛要药,君,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临床运用,1、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应用本方。 2、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 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 兼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教学内容,(一)概述,1、概念: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 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统称 为消食剂。 2、适应病证:食积内停证。,第二十一章 消食剂,3、分类,(1)消食化滞 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 常以消食药为主,配伍理气,祛湿、 清热之品 (2)健脾消食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 常以消食药配伍益气健脾药为主组方。,4、使用注意: (1)鉴别消食剂与泻下剂。 (2)不宜长期使用。 (3)纯虚无实者禁用。 (4)积滞内停较甚,须配伍泻下药。,(二)方剂,保和丸,主治证病机,饮食不节 运化不及 食积中阻,阻滞气机脘腹痞满,甚则胀痛 脾胃升降失常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泄泻 胃腐熟不及厌食 宿食内停苔厚腻,脉滑,食积,治法消食和胃,方药配伍,君: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 消肉食油腻之积 神曲消食健脾 臣: 长于消谷面之积 莱菔子下气消食 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佐: 茯苓渗湿健脾,和中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消各种饮食积滞,消食和胃,临床运用,1、脾虚食滞者,不宜使用本方。 2、若食滞较重,加枳实、槟榔、厚朴; 食积化热,加黄芩、黄连。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 兼脾虚,加白术。,健脾丸,主治证病机,脾虚失运 食积内停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脾失健运食少难消 食积阻碍气机脘腹痞闷 湿浊下注大便溏薄 食积湿浊化热苔腻微黄 脾胃气虚脉虚弱,脾虚停食证,治法健脾和胃,消食止泻,兼以清热。,(脾虚食停 生湿化热),方药配伍,君:白术(重用)益气健脾,燥湿止泻 臣 人参、茯苓 助君益气健脾, 茯苓渗湿以止泻 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除已停之食积 佐 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以消痞闷; 补中有行使补而不滞 山药、肉豆蔻助君以健脾止泻 黄连清热燥湿,。,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临床运用,1、若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致积滞者,不宜使用本方。 2、若脾胃虚寒者,去黄连,加干姜、附子等以温中祛寒,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苡仁。,第二十二章 驱虫剂,目的要求,1、熟悉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乌梅丸 3、了解:化虫丸、布袋丸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概念: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 2、适应病证:消化道寄生虫病。,3、使用注意: (1)空腹服,忌油腻。 (2)注意掌握剂量。 (3)脾胃素亏,年老体弱,孕妇等应慎用。 (4)服药后,应适当调理脾胃。 (5)中西结合积极查找病源。,(二)方剂,乌梅丸,主治证病机,(1)肠中素有蛔虫 复因胃热肠寒 蛔虫上窜扰动,上窜胆胃腹痛时作 烦闷呕吐 常自吐蛔 痛甚气机逆乱四肢厥冷,胃热肠寒,(2)又治泻痢失治误治,日久则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之久痢久泻。 治法温脏安蛔,寒热并调。,时发时止,蛔动不安,蛔厥证,方药配伍,君:乌梅酸以安蛔止痛,(“蛔得酸则静”) 涩肠止泻,以治久泻久痢。 臣:蜀椒、细辛辛味伏蛔以安蛔止痛 (“蛔得辛则伏”) 温脏散寒以祛肠寒,附子、桂枝、干姜辛热以助臣药之用 (“蛔得苦则下”) 清热燥湿止痢。 配诸温脏药以温补虚寒 配桂枝养血通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