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ppt_第1页
课件: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ppt_第2页
课件: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ppt_第3页
课件: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ppt_第4页
课件: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 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学原著学习方法 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 周耀庭学术继承工作站 周耀庭,温病学是中医学中一门新兴学科。在一般印象中,似乎温病学成熟晚,文字不那么古奥,比较接近现代。因此认为学习温病学会比其它经典原著容易。,实际上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温病学原著,例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读起来不难,然而要真正理解其中深刻含义,并非易事。,第一,温病学理论研究者多,著作多,经验与创见多。 第二,温病范围广。 如 风温 温热 冬温 温毒 暑温 湿温 秋燥 还有 春温 伏暑等 还包括 瘟疫或温疫,关于瘟疫或温疫,其范围更广。且体内容如吴有可所述: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以其所感。” “而为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是气也,气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 注:异气、疠气、戾气、杂气等,皆指瘟疫的病因。,学习温病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指导温病的临床实践 最大程度地减少盲目性 二、当前形势的需要 迫切需要中医介入,病例一: 袁某,女,2岁。咳嗽一周,发热3天,体温最高达39,咳嗽加重并有喘憋,烦躁不安,夜眠不实,曾呕吐一次,舌苔淡黄腻,舌红,脉浮滑数。肺部听诊有中小水泡音,胸部X线透视,两肺纹理增重,并有点片状阴影。 西医诊断: 支气管肺炎。 中医辨证: 肺胃蕴热,宿食停滞, 外感风寒,肺气郁闭 治法: 清泻肺胃,宣肺散寒, 消食导滞,降气平逆。,方药: 麻黄1.5g 杏仁6g 黄芩6g 知母6g 生石膏15g 双花15g 连翘10g 板蓝根15g 苏子6g 葶苈子6g 焦三仙15g 枇杷叶10g 牛黄清热散1g(冲服)3剂 结果: 服药一剂即退热,3剂药后喘止,治疗一周肺部罗音消失而愈。,解读: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本例外邪加里壅,故而发热喘憋;也有夹寒,加重喘憋。治疗当以清肺胃热导滞,宣肺降逆平喘为主。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散寒透邪,黄芩、知母、生石膏清泻肺胃之热,双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苏子、葶苈子、枇杷叶降逆平喘,焦三仙消食导滞,牛黄清热散解热退烧并加强清热解毒之力。,病例二: 金某,男,2岁半。1996年1月2日会诊病例。 患儿因发热2天喘憋1天住院。患儿于3天前突然发热,当天体温即上升至39.6,咳嗽有痰,发病次日又咳嗽转为喘憋,在某院急诊,诊为支气管肺炎而收住院。入院后采用抗生素治疗以及输液等对症治疗,高热喘憋未能控制,大便干燥不畅。故请中医会诊。 中医所见:患儿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喘憋胸高,痰声漉漉,腹胀满而硬,舌苔黄厚腻,舌质红,脉滑数疾有力。 辨证:风寒闭肺,肺胃热盛,痰热郁阻。 治法:清泻肺胃,宣肺开闭,化痰通腑。,方药: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加减。 麻黄1.5g 杏仁6g 枳壳6g 苦桔梗6g 黄芩6g 知母6g 生石膏15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瓜蒌10g 竹沥水10g 酒大黄3g 3剂 结果:3天后复诊,患儿药后大便已通,腹胀顿减,痰鸣已轻,喘憋明显缓解,体温已转为低热,波动在37.5上下,神识清醒,厚腻舌苔减退,舌质仍红,脉滑数。据主管医生介绍,肺部罗音已明显减少。患者已经渡过极期,进入到恢复期。原方去大黄、竹沥水继服,一周后病愈出院。,按语: 此例属痰热闭肺型重症肺炎。时值寒冷季节,无汗喘憋,显然有外寒闭肺;高热烦躁,苔黄舌红,乃肺胃热盛明证;苔腻,痰声辘辘,喘憋胸高,表明痰热阻肺;脉滑疾有力,显然为邪盛实证,正气未衰,正是驱邪的好时机。治疗散寒开闭、清泻肺胃、通下涤痰定喘三管齐下,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此时虽以驱邪为主,但攻邪又不宜太过。否则邪气内陷生变。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开闭;黄芩、知母、生石膏清泻肺胃;枳壳、桔梗、瓜蒌、竹沥水清热化痰;酒大黄泻热通便,并与杏、蒌相配,有涤痰之功;金银花、连翘解毒。,病例三: 董某某,男,1岁半,02年3月3日,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反复发作,痰鸣,纳差,喘时不发热,手心热,指纹青紫在风关,平时寐时汗出,现无汗。舌淡红,苔淡黄,脉浮滑略数。 辨证:宿食停滞 外感风寒 治法:消食导滞 宣肺散寒 处方: 麻黄1.5g 杏仁6g 黄芩6g 知母6g 焦四仙20g 苏子10g 莱菔子10g 葶苈子6g 细辛1g 法半夏6g 厚朴6g 五味子6g 枇杷叶10g 连翘10g 6剂,二诊药后咳喘已止,尿黄,舌尖红苔淡黄,脉滑略数。证治同前,继用上方。后经调理脾胃而咳喘已止,痰鸣已少,手心热减,指纹色泽转为正常。 解读:本病喘息明显而热象不著,为风寒闭肺可知;手心热非阴虚,而是食积郁久化热所致。平时寐中汗出为滞热迫津外泄,今无汗为表有邪郁。方中麻黄与杏仁宣肺散寒,配细辛散寒定喘;黄芩与知母清泻肺热;焦四仙消食化积,苏子、莱菔子消食降逆止咳化痰,葶苈子泻肺热止咳喘;法半夏与厚朴燥湿化痰理气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喘;枇杷叶降逆止咳和胃;连翘清热解毒。,病例四: 佟某,男,14岁,怀柔区人,会诊地址:北京市某医院,会诊日期:2009年11月2日(正当H1N1流感流行期间) 主诉:发热伴咳嗽11天 现病史:患者于10月23日突发高热,体温最高可达39.8,伴周身乏力,肌肉酸痛,痰中带血,经郊区某区级医院诊为“双侧肺炎”,予头孢呋辛等药不效,入院前3天出现持续高热,胸闷,咳嗽咯痰,喘憋,考虑急性左心衰,用西地兰、速尿等,仍不效,遂以“重症肺炎”转至某大医院,CT示“双肺多发片状阴影,并有多个空洞形成”,予阿奇霉素、达菲、头孢曲松治疗,,体温略降,仍咳嗽和咯血性痰,咽拭子培养:甲型流感病毒特异(HA基因)+,猪H1N1病毒+,甲型流感病毒通用(M基因)+, 10月28日转入会诊医院,诊为“甲流重症”,予达菲、甲强龙、抗生素、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10月30日胸部CT示:“双肺均有散在空洞”,考虑不排除霉菌感染,加用伏立康唑,查痰抗酸杆菌(),PPD试验(),痰抗酸染色(),并请结核病医院专家会诊,已排除结核病可能。,会诊所见:发热,体温39,精神略差,呼吸急促,无喘憋,咳吐黄粘痰,量不多,咯血,口唇干燥,舌质不红,舌苔淡黄腻,手足温暖无青紫,左脉弦滑,右脉弦细,重取无力。 辨证:肺胃壅热,兼感外邪, 痰热蕴肺,气阴两虚。 立法:清泄肺胃,解毒透邪, 宣肺排痰,益气养阴。,方药:千金苇茎汤、桔梗甘草汤加减。 桑叶10g 杏仁10g 苦桔梗10g 生甘草6g 黄芩10g 知母10g 生石膏20g 芦根15g 生薏米15g 冬瓜仁10g桃仁10g 鱼腥草30g 败酱草30g 瓜蒌15g 枇杷叶10g 青蒿10g 柴胡10g 桑白皮10g羚羊角粉1.2g(冲服) 西洋参6g与生晒参6g(煎水代茶饮),解读: 患者高热,咳喘,舌苔淡黄,为肺胃壅热之象;咳喘为感受外邪,肺失宣降而致;咳吐黄粘痰,为痰热蕴肺;口唇干燥,右脉弦细,重取无力,喘促,气短,精神萎靡为气阴两虚。 方中桑叶、杏仁宣肺止咳;芦根、生薏米、冬瓜仁、桃仁为千金苇茎汤,具有清肺化痰,消痈排脓之意;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瓜蒌、枇杷叶、桑白皮加强清肺化痰止咳之力;苦桔梗、生甘草是桔梗甘草汤,可加强清热排痰;知母、生石膏有白虎汤之意,清泄,肺胃;青蒿、黄芩、柴胡清热透邪;羚羊角粉清肺化痰,解毒退烧;西洋参、生晒参气阴双补。 一周后了解患儿病情:经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温逐步下降,精神好转,喘促明显减轻,已转入恢复期。考虑肺空洞尚需继续治疗,遂转至其它医院。,病例五 孙某某,男,1岁8个月,1983年会诊病例。 患儿为某院住院病例,来自郊区的烫伤儿童,烫伤面积达84,住院后经该院大力抢救,已安全度过休克期,局部渐趋愈合,但发热持续不退,经用红霉素、青霉素与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均未见效,近一周来体温持续在3840之间,而烫伤面无明显感染现象,近4、5日咳嗽,胸透两肺纹理增重,散在少许片状阴影,面红,神情,唇红而干,舌绛无苔,脉细数。西医诊断:1.烫伤;2.合并间质性肺炎。,辨证:热毒内攻 深入营分 耗伤阴血 阴液大伤 治法:泻火解毒 清营凉血 滋阴救液 方剂:清营汤加减 处方: 青蒿10g 鲜茅根15g 地骨皮9g 银花30g 连翘15g 紫草9g 鲜芦根15g 川连5g 丹皮9g 生地15g 元参9g 石斛15g 大青叶15g犀角面1.5g 安宫牛黄散0.6g分冲 2日后复诊,体温逐渐下降,平均下降1度,精神好转,轻度腹泻,舌绛减。上方元参改为莲子肉9g,去犀角,安宫牛黄散,又服两付,体温转为低热,继续调理而安。,解读: 本病发热唇红而干舌绛无苔均为热入营分,阴血耗伤,阴液大亏之象,依据温病“在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治疗在清营血分热毒养阴生津的同时注意透邪外出。青蒿清营分热透邪外出,鲜茅根清热凉营并导热小便出,地骨皮清热凉血退虚热,银花、连翘、紫草清热解毒,透邪外出;鲜芦根清热养阴生津排毒;川连清泄心胃火热;丹皮、生地、元参清营血分热养阴生津;大青叶清热解毒;犀角面清营凉血解毒。 二诊腹泻说明苦寒较重,去苦寒之安宫牛黄散,元参改为莲子肉取其健脾涩肠止泻。体温转为低热,继续调理而安。,病例六 赵某某,女,2岁半,1977.1.6初诊,于20天前曾因长期发烧入院,诊为变应性败血症,用中药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而出院,出院后第2天,再度发烧,体温在39-40之间,至今已有10天,精神萎靡,躁扰不宁,口渴喜饮,咳嗽有痰,全身红色皮疹,两手有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大便正常,肝脾肿大,血象RBC1.3mm,N84,胸透有片状阴影,心电图示心肌炎改变(T波低平)。西医诊断为肺炎合并中毒性心肌炎,经清营解毒透邪法治疗,发热不退,出血加重,多种抗生素治疗未能控制病情,考虑已合并DIC,舌质红,舌边苔黄褐少津,中心少苔,脉细滑数。,辨证:疫毒入里 气血两燔 热迫血溢 耗伤阴液 治法:清气凉血 活血化瘀 解毒透疹 滋阴生津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 青蒿9g 生石膏20g 连翘15g 银花30g 大青叶15g 赤芍9g 丹皮9g 元参15g 生地30g 石斛9g 广角1.5g 桃仁5g 槐花9g 知母9g 结果:服上药3付,发烧转为低热,口唇渗血和便血已止,皮下未见新的出血点,原有的已逐渐消退,精神好转,渐趋稳定,又经调治,痊愈出院。,解读: 患者发热较重,口渴喜饮,躁扰不宁,可见气分证明显;全身皮疹,两手瘀斑与出血加重的表现分析,血分证亦很突出;结合舌脉为典型的阴液耗伤,虽然有西医佐证诊断,中医辩证仍依临床症状表现定为温病气血两燔,热迫血溢,耗伤阴液。经清营解毒治疗不仅发热不退且出血加重说明血分证未解除,必须结合清气凉血活血论治。青蒿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生石膏与知母清气分热毒,银花与连翘清热解毒凉血,大青叶清热解毒,赤芍、丹皮、元参、生地凉血活血养阴;石斛与生地养阴生津清养肺胃津液;广角清热凉血解毒;槐花清湿热毒邪,桃仁活血通便泄热邪。,病例七 毕某某,男,7岁,1978年4月18日初诊,患儿于三周前发热头痛,头痛较重,伴有呕吐,嗜睡,大便不畅,入院已两周,发热渐退,仍昏迷,角弓反张,喉中痰鸣,多汗,大便数日不行,舌苔黄厚而腻,舌质略红,脉滑数有力。西医诊断:病毒性脑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一度好转,于4月24日后改为三甲复脉汤治疗,症状又见加重,仍神昏痰鸣,项强,角弓反张,全身起皮疹,低热不退,舌苔白腻,舌质略红,脉弦滑。,辨证:温热夹湿 痰阻清窍 肝风内动 邪逼营分 治法:清热化湿 豁痰开窍 清营透疹 平肝熄风 方剂:菖蒲郁金汤加减 处方:菖蒲9g 郁金9g 远志6g 天竺黄6g 胆南星6g 桃仁6g 赤芍9g 二丑5g 大青叶15g 丹皮10g 人工牛黄1.5g冲服 结果:经服上药,病情再度趋于平稳,皮疹消退,并有脱皮,自5月18日已能听懂别人说话,已能进食,停止鼻饲,5月22日苔已脱尽,证明邪尽而阴液大伤,遂用二甲复脉汤治疗而愈。,解读: 从病史分析,病邪为温热夹湿痰,大便不畅为湿热壅阻,头痛为邪犯清窍,嗜睡与昏迷为邪阻清窍,清阳不升,角弓反张为热邪入厥阴,肝风内动,后用二甲复脉汤邪未去反敛邪入里,皮疹为湿遏热伏的标志。故治疗须多法并施。菖蒲与郁金清热化湿清心开窍升清阳,远志交通心肾开窍;天竺黄与胆南星清化痰热;桃仁与赤芍活血;赤芍与丹皮清泄营分热邪兼活血;二丑利水通小便;大青叶清热解毒,人工牛黄清心肝热毒醒神。后邪去用二甲复脉汤滋阴生津液而收功。,病例八 张某某,女,4岁,1978年10月20日初诊,患儿因发热不退于两周前入院,发热已21天,持续不退,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困倦乏力,胃纳不佳,面色黄白,大便溏薄,日1-2次,肝脾轻度肿大,血肥达氏试验“O”,“H”滴度增高,均为1:360。西医诊断:肠伤寒。入院后用氯霉素治疗,体温未能控制,反见腹部逐渐胀大,但无腹水征。 现症:发热,面色黄白,精神软弱,表情淡漠,困倦纳少,腹胀大如鼓,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脉细滑略数。,辨证:中焦湿热,湿重于热, 郁阻气机,升降失司 治法:清热化湿,芳香化浊, 宣畅气机,调中和胃 方药:三仁汤加减 处方: 白豆蔻6g 生薏米6g 淡竹叶6g 法半夏6g 藿香10g 杏仁5g 滑石10g 茯苓10g 黄芩6g 连翘10g 厚朴6g 槟榔6g,结果:10月4日复诊,药后发热已退,昨起体温降至37以下,精神胃纳好转,原方继服,调治而安。 解读:中焦湿热壅阻,气机血脉均受阻,故腹部逐渐胀大,侧重从三焦论治湿热,故用三仁汤加减。杏仁宣上,白豆蔻畅中焦,化湿热健脾,生薏米配合淡竹叶渗利下焦湿热引湿热从小便出;藿香芳香化湿,滑石清利湿热利尿,黄芩清热利湿,连翘清热散郁结;厚朴与槟榔化湿理气消积除胀。,病例九 崔某,男,60岁,住天津。 主症:发热持续3个月,体温于每天下午2-3点升高,下午4-5点到达高峰,于晚7-8点烧退,曾用中西药均不效,现症:恶寒,冷汗自出,自觉发热,T38,饮水减少,寐差,面色黄白,神可,舌质暗红,苔中根黄腻,脉弦细稍减而略数。 西医诊断:变应性亚败血症 辨证:湿热内蕴,阻遏少阳膜原 治法:清热化湿,开达膜原。,方药:柴胡达原饮加减 柴胡15g 秦艽10g 防风10g 羌活3g 黄芩10g 枳壳10g 槟榔10g 炒栀子6g 法半夏10g厚朴10g青陈皮各10g草果10g 炒常山6g 连翘15g 菖蒲10g 郁金10g 滑石10g 荷梗10g (7付) 二诊症见:体温已降至正常,自汗减轻,血象白细胞恢复正常。,解读: 本例患者发热为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呈现典型时间节律,邪伏少阳,阳郁不伸可见恶寒,阳出与阴争可见冷汗,邪在少阳,津液未伤则不见口渴,湿热内阻,热扰神明则睡眠不安,舌脉均为湿热阻滞少阳之象。 治疗重在化湿,疏泄少阳透,达郁邪。切忌大剂清热泻火,以防碍湿,故慎用或不用生石膏之类清气分之品。,柴胡、黄芩和解表里,疏泄少阳,连翘清热解毒散邪;草果、炒常山化湿开达,透少阳郁邪;枳壳、槟榔、厚朴理气破结,炒栀子与郁金清泄肝胆湿热;青陈皮、法半夏理气燥湿;秦艽、防风与羌活散风化湿,菖蒲、荷梗化湿理气;滑石引湿热从小便出。,病例十 郝某某,男,19岁,学生,2008.12.12初诊 低烧两年。患者从小容易感冒。2006年参加运动会因劳累着凉,患感冒当时高烧38多,经中西医治疗后转为低烧,时发时止,烧时体温在37.1-37.5之间,用药后体温暂时下降,最多维持一周。目前已休学两年。 现症:低烧37.1-37.5自感腿软,头晕头痛,疲乏无力,咽痛,易出汗,二便正常。舌淡红,苔淡黄腻。右脉反关,左脉细滑。咽红明显。颈部淋巴结肿大。 辨证:毒热不尽,邪伏阴份。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透邪。,处方 青蒿10g 北柴胡10g 牛蒡子10g 枳壳10g 黄芩10g 炒栀子10g 川连6g 板蓝根30g 草河车20g元参15g 赤芍10g 丹皮10g 夏枯草10g浙贝母10g 地骨皮10g 白薇10g 结果:患者诉服上方4剂后体温即退恢复至36.8。半年后随访,体温平稳。,解读: 低烧的原因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关键要抓住诊断辨证的要点。患者高烧之后出现低热,提示毒热不净。咽红,颈部淋巴结肿大,说明体内有余热,舌脉支持。毒热日久已深入阴分。方中选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黄芩、川连、炒栀子、板蓝根、草河车、元参、牛蒡子以清热解毒利咽;因邪已深入阴分,故用赤芍、丹皮凉血活血,地骨皮、白薇、青蒿、北柴胡清透阴分热邪;夏枯草、浙贝化痰散结,有助于颈部肿大淋巴结消散;枳壳理气散结,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全方辨证分析正确,用药力度够强,则体温恢复迅速。,温病原著学习方法,(一) 主要温病原著举例:,*三时伏气外感篇清叶天士,*温疫论 明吴有性,疫疹一得 清余师愚,伤寒温疫条辨 清杨栗山,*温热论清叶天士,温热经纬 清王孟英,*湿热病篇 清薛生白,*温病条辨 清吴鞠通,*外感温病篇 清陈平伯,伤寒指掌 清吴坤安,*通俗伤寒论 清余根初,(二)主要学习方法: 不要满足于字面上的理解 例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从用麻、桂解膀胱经之邪,到桑菊、银翘解肺经之邪,共走过四个阶段:,1.伤寒论问世至晋隋唐,麻桂用来解一切外感之邪。 2.宋代小儿药证直诀制定人参败毒散,用羌活独活代替麻桂。 3.宋代局方凉膈散,直至李东垣清心凉膈散的出现,是解肺经之邪、治上焦的开始。 4.清代吴鞠通制定桑菊饮、银翘散辛凉解表,解肺经之邪宣告完成。形成辛温辛凉解表并存。,(三)参考各家注解: 例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7条“温毒咽痛喉肿,耳前喉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 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期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叶霖按:“治大头天行,用普济消毒饮甚是,此方有升柴之升散,亦有芩连之苦降,开阖得宜,不得急东垣之误也。取升麻黄连尚可,去柴胡黄芩则不可。” 叶霖之按甚妥,我平时照此实行,并在大量实践中得到证实。,(四)参考其它著作: 古代经典或原著,往往言简意骇,难以一下就洞悉其含义。这时就需要广泛地参考其它著作,加以旁参,往往能获得较满意的结果。我在研究膜原证的时候,读到薛雪的湿热病篇中有关记载:“寒热如虐,湿热阻遏膜原 ”对症状描写仅四个字。于是广泛地参考瘟疫论,广温热论等多种著作,得到了较完整的概念。,(五)联系临床,联系实际: 在原著中受到启发,悟出了某一方面的道理,这只是在理论上理解。但是理解的是否准确,在临床实际能否行得通,那还要在临床实际中得到检验。如果在临床上证实效果良好。不仅证实这条理论的价值,而且会将这一理论所包含的原理,深深地印在你的脑子里,不容易被遗忘。例如关于祛瘀生新、推陈致新的理论,我在临床不止一次地得到证实。,(六)有时要敢于怀疑,敢于纠正不实之处: 中医理论中在长期发展中,在大量精华之中,难免会混杂一些糟粕。这些糟粕应该通过逻辑分析和实践检验,将它从中医理论中加以剔除。比如关于小儿指纹问题,有不少故弄玄虚的地方。但“三关测轻重,淡滞定虚实,红紫分寒热”,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过在做这方面工作的时候,要十分小心。因为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些看似无理,实际上是宝贵的经验总结。比如刚才提到的“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七)从精神上掌握,举一反三,予以扩展 在中医原著中,不乏言简意骇的语言。有时候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含义。例如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原文第五条有一句话:“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就是说,有时发热应该退而不退,可能有不少原因,但津液严重亏损,水火不济是一个重要原因,一定要经常想到。我在治疗一些重症感染多次应用这一原理而获良效。而且我采用更强有力的生津救液的方法,即重用西洋参。,学习举例: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再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