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1页
2011年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2页
2011年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3页
2011年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4页
2011年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1年8月 日在灵川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县长 赵奇玲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县第十二届政府工作回顾县十二届政府自2006年10月任职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职责,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战胜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超额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五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广西双拥模范县、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广西招商引资先进县、广西优秀旅游县、广西科普示范县、全区“两基”1工作先进县、全区新农合工作先进县等荣誉。(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8.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9亿元,年均增长11.24%;其中第一产业由2005年的12.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06亿元,年均增长4%;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15.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27亿元,年均增长14.1%;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10.9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59亿元,年均增长13.76%。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3亿元增加到8.03亿元,在桂林市十二县中排名第二,年均增长21.7%,2010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1%,经济运行质量在桂林市十二县中位列前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05亿元,年均增长31.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09亿元,年均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由32.4:39.3:28.3调整为26.1:45.6:28.3。1. 提升特色效益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六九六”工程7取得显著成效,以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日益突显。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多家,其中较大规模企业60家。全县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8亿元增加到29.9亿元,年均增长10.5%,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县水稻优质率已达98.85%,水果、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前列。全力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粮食、经作无公害栽培覆盖率已达95%以上,比2005年大幅度提高了31个百分点。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工程,全县适宜村屯已基本实现“一村一品”建设,已有1133个自然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和新网建设工程,农机下乡、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深入人心,勘界和发证任务完成情况名列桂林市前茅。2010年农业增加值完成19.06亿元,比2005年增加 亿元,年均增长5.22%;农业总产值完成29.86亿元,比2005年增加 亿元,年均增长10.6%。积极推进城乡饮水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了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小水电建设稳步发展。2.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冶炼、化工、医药、机械制造及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地22.8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3亿元,年均增长 %。2010年工业产业增加值完成33.27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5.6%,比2005年的39.3%提高6.3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由1.84亿元提高到21亿元,年均增长62.7%。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0家发展到75家,比2005年增加35家。县城核心区企业“退二进三”和国企改制工作扎实推进,完成县氮肥厂、县铅锌矿、县矿产加工厂、县红会制药厂、县外贸公司等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做好县罐头厂、县水泥厂、县糖厂破产前期和县汽修厂剩余资产债务的清算工作。引进了中昊力创、大西南汽车城等一大批有实力、上规模的项目。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依法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砖瓦窑及小冶金企业,五年来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8%,超额完成下降20%的目标。坚持长期开展服务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信贷和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态势良好。以旅游、商贸、物流为龙头的服务业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0.59亿元,年均增长13.76%;旅游营业收入3.91亿元,年均增长51.7%。规范了桂黄公路县城至八里街段的建材、家具、汽车和工程机械等专业市场,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和整治力度,重点推进梧桐墅、江岸美城、创业新城、玉柴博望园、水岸新城等项目。旅游及其配套的餐饮服务业得到很大发展,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接待游客537.2万人次,年均增长18.8%;实现旅游总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51.7%;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2亿元增加到25.1亿元,年均增长2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15.3亿元增加到45.5亿元,年均增长24.3%。(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过去五年是我县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1.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2倍,年均增长31.3%。开工建设贵广高速铁路(灵川段)、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灵川段)、桂兴高速公路(灵川段);桂林主电网和县域电网建设扎实推进;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运营;累计投入1.88亿元完成60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工程,通车里程402公里,实现全县92%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完成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290公里渠道三面光防渗,小溶江水库工程顺利推进。完成县城及八里街总体规划编制,改善路网结构和城市功能,启动“大县城”路网规划建设,拉大县城发展框架。完成创业大厦、龙头岭市民广场、灵北步行街、灵西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累计投入2900多万元,对全县的市政公用设施、道路设施和环卫设施进行了维护和更新。完成桂黄公路高速路口至八里街段143栋临街楼宇12万多平方米立面整治改造。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以漓江、甘棠江两岸和主要景区景点周边、城乡结合部、重要公路沿线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成效,改造质量和速度位居全市前列。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建制镇为支撑、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群初步形成,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800万元,惠及农村18万人,完成村屯内道路硬化432条,约880公里,至2010年,全县已完成706个自然村的村屯内道路硬化,占全县自然村的62%;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新农村规划编制900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63个,较好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县氮肥厂、县铅锌矿、县矿产加工厂、县红会制药厂、县外贸公司、县粮食系统等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切实做好了县罐头厂、县水泥厂、县糖厂破产前期和县汽修厂剩余资产债务清算工作。完善和组建了八里街工业园区开发总公司、甘棠江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投融资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改革和农村税费、乡镇机构、林权制度改革。主动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总投资1.3亿美元的桂林康密劳铁合金有限公司锰系铁合金搬迁及产品升级、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桂林电子科大、总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的希望集团中英合资、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大西南汽车城、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的广西医科大学桂林中加护理学院、总投资10.5亿元人民币的桂林市城北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有实力项目,累计引进新建或增资项目561个,协议资金321.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2.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035万美元,到位资金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7%以上,招商引资工作连续5年居全市前三位。(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全县财政科技投入达3595万元,比“十五”期间投入增加1565万元,增长了25.4%。加快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科技服务“三农”水平不断提高,获批成为全区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八个统一”2;“两基”达标工作免检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攻坚全面完成,我县成为全区第一个创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示范县”和全区“财务管理规范示范县”,并顺利通过国家三类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广场文化”、“送戏下乡”、全民健身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投资5000万元改善全县医疗条件,筹资9720万元全面推行新农合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保持全区领先水平,“诚信计生”得到国家计生委和自治区政府高度肯定,全县129个行政村诚信计生开展率达100%,诚信计生工作被列入2010年全国人口计生工作两项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政府投资审计质量和成效得到提升。统计工作信息化、制度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认真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县政府承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建设支持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民族政策。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县财政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民生领域投入达21.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54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12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险待遇大幅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共达 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 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 95.87%,深化医药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得到缓解。 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投资732.5万元,改扩、新建了162所乡镇敬老院、五保村,集中供养对象 人。10.35万人次城市居民和40.38万人次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移民搬迁等工作扎实推进。坚持每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群众最关心的切实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完成农村群众危房改造及“扶残安居”工程568户,解决28万农民看病难、6.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和改造农家店98家。战胜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特大干旱和严重的洪涝灾害,累计救助受灾群众47.4万人次,重建因灾倒塌民房1800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57元,年均分别增长14.1%、11.9%,分别是2005年的1.93倍和1.75倍。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 %,物价基本稳定。认真做好了信访、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深入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治安管控水平,平安创建取得新成效,刑事案件侦破率和治安案件查处率得到提高。;坚持公正廉洁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大接访、大排查、大调解、大防控”活动,集中清理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畅通信访渠道,解决合理诉求,一批信访重点案件和疑难问题得到调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得到依法妥善处置。全面开展行政监察工作,荣获全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五五”普法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县。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事故总起数大幅下降。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整治成效显著。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及双拥工作得到加强,荣获桂林市双拥模范县称号,通过全区双拥模范县验收并着力申报全国双拥模范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实行省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重点建议、政协重点提案和听取意见制度。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 件,政协委员提案 件,办结率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完善重大决策程序和机制。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着力把项目建成优质工程、安全工程、阳光工程和廉政工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执法体制,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大幅削减,政务公开取得明显进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年、企业服务年等活动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建筑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宗教、侨台、消防、保密、统计、审计、工商、税务、金融、保险、质监、药监、供电、石油、邮政、通讯、供销、气象、地震、县志、档案、法律援助、妇女儿童、老龄、机关事务、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上级驻灵川各单位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五年,全区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用激情与拼搏,谱写了灵川发展的新篇章,八桂大地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和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做大做强做优的新时期;城镇化进入快速成长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新时期;交流合作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交通建设进入高峰期,加快由全国交通末梢成为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服务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过去的五年是我区战胜重重困难、取得新突破、实现大发展的五年;是我区化危为机、强基固本、迅速提升实力的五年;是各项事业发展进步、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是我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地位明显提高、作用更加凸显、影响不断扩大的五年。今天,北部湾畔千帆竞发,西江水道热潮涌动,红色土地潜力迸发,千里边疆繁荣巩固,一个崭新的广西正在祖国的南方崛起!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三换”战略思维和“三个优先发展”,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必须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采取“四个非常”,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和坚强意志,办好大事,克服难事;必须坚持深化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坚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历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区内外朋友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驻桂部队和兄弟省(市、自治区),向所有关心支持广西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创新型人才缺乏;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加以克服和改进,把全区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科学研判、克难攻坚、开拓奋进,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比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0.92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1.96番,财政收入翻1.42番,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61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翻1.5番,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翻1.57番,为灵川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广西双拥模范县、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广西招商引资先进县、广西优秀旅游县、广西科普示范县、全区“两基”1工作先进县、全区新农合工作先进县等荣誉。过去的五年,是灵川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8.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9亿元,年均增长11.24%;财政收入由3亿元增加到8.03亿元,年均增长21.7%;三次产业结构由32.4:39.3:28.3调整为26.1:45.6:28.3。以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增加值比2005年分别增长65.5%、52.2%,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水果、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前列。以冶炼、化工、医药、机械制造及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全县工业增加值由12.9亿元提高到29.1亿元,年均增长14.4%;工业技改投资由1.84亿元提高到21亿元,年均增长62.7%。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0家发展到75家,比2005年增加35家。以旅游、商贸、物流为龙头的服务业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累计接待游客537.2万人次,年均增长18.8%;实现旅游总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51.7%;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2亿元增加到25.1亿元,年均增长2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15.3亿元增加到45.5亿元,年均增长24.3%。过去的五年,是灵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的五年。“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1.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2倍,年均增长31.3%。开工建设贵广高速铁路(灵川段)、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灵川段)、桂兴高速公路(灵川段);桂林主电网和县域电网建设扎实推进;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运营;累计投入1.88亿元完成60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工程,通车里程402公里,实现全县92%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完成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290公里渠道三面光防渗,小溶江水库工程顺利推进。过去的五年,是灵川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完成县城及八里街总体规划编制,改善路网结构和城市功能,启动“大县城”路网规划建设,拉大县城发展框架。完成创业大厦、龙头岭市民广场、灵北步行街、灵西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桂黄公路高速路口至八里街段143栋临街楼宇12万多平方米立面整治改造。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以漓江、甘棠江两岸和主要景区景点周边、城乡结合部、重要公路沿线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成效,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建制镇为支撑、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群初步形成,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800万元,惠及农村18万人;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新农村规划编制900个;完成432个自然村880公里道路硬化工程。过去的五年,是灵川推进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的五年。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县氮肥厂、县铅锌矿、县矿产加工厂、县红会制药厂、县外贸公司、县粮食系统等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切实做好了县罐头厂、县水泥厂、县糖厂破产前期和县汽修厂剩余资产债务清算工作。完善和组建了八里街工业园区开发总公司、甘棠江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投融资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改革和农村税费、乡镇机构、林权制度改革。主动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引进新建或增资项目561个,协议资金321.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2.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035万美元,到位资金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7%以上,招商引资工作连续5年居全市前三位。过去的五年,是灵川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五年。加快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科技服务“三农”水平不断提高,获批成为全区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八个统一”2;“两基”达标工作免检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攻坚全面完成。“广场文化”、“送戏下乡”、全民健身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投资5000万元改善全县医疗条件,筹资9720万元全面推行新农合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保持全区领先水平,“诚信计生”得到国家计生委和自治区政府高度肯定。县财政在民生领域投入达21.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54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12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坚持每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完成农村群众危房改造及“扶残安居”工程568户,解决28万农民看病难、6.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和改造农家店98家。累计救助受灾群众47.4万人次,重建因灾倒塌民房1800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57元,年均分别增长14.1%、11.9%,分别是2005年的1.93倍和1.75倍。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强力推进“六个建设”,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全年共统筹推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181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亿元,同比增长31.4%,重大项目建设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以“两铁一高、两校一库、两厂一电网”3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两铁一高”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共征地7616亩,完成年度投资22.1亿元;桂电科大尧山校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累计完成投资9.24亿元;桂康三街新厂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小溶江水库项目完成征地2500多亩,实现主河道截流;电网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550万元;中加护理学院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四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按要求全面完成。县城和八里街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完成甘棠江滨水区综合建设项目(甘棠公园)4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可研、环评、征地和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连接桂林市滨江北路 5的县城东环路完成甘棠江大桥基槽建设和道路前期工作。投入1450万元完成桂黄公路灵川县城至高速路口路段路面、路灯改造及中间隔离带建设。八里七路、银渠路建设基本竣工,福利路(灵川段)开工建设,西二环路(灵川段)、马岭路、朝阳路、绕城一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制定印发了灵川县高层房屋建筑建设优惠办法,规划建设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28栋,有15栋已建成封顶,有13栋正在建设。县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运营。完成龙头岭市民广场建设。城乡清洁工程得到加强,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建设强力推进。进一步优化八里街工业园区规划布局,将八里街工业园区规划为东部建成组团、中南产业组团、中北产业组团和西部物流组团,完成园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园区征地及道路、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工业用地储备2082亩,道路建设3.2公里,给排水管网7.8公里。新引进纽坦宝电动车、中昊橡塑、花桥实木等园区工业项目39个。此外,各工业集中区项目入园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继续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农村交通道路通达通畅工程,大力实施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700万元,新建、续建农村公路、桥梁、客运站项目20个,完成11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145公里的道路硬化。投入577万元,完成桂磨公路至大圩镇路段提级改造工程。城乡风貌建设强力推进。将县境内高速公路沿线、大圩镇核心区、漓江两岸500米可视范围内的村庄,列为我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范围,工程涉及3个乡镇30多个村庄2500多户农房,围绕村庄规划、房屋外立面改造、道路硬化、道路两侧排水沟、村屯绿化等进行综合整治改造,累计投入3270万元完成外立面改造63.2万平方米、绿化5247平方米,新建一批村级卫生、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改造质量和速度位居全市前列。 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推进。切实加强县城和八里街区域社区管理,组建了甘棠和八里街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认真落实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村民小组长补贴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360元,首次将村组党小组长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级干部大培训、大教育活动,培训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主任200多人次,村组干部1500多人次,农村党员9855人次,荣获全区2007至2010年农村党员大培训十佳县。(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继续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深入推行县四家班子领导和县直单位、乡镇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企业,重点做好了桂康公司、金山化工、白云化工、大华药业、铭浩玻璃和新希望饲料等现有骨干企业扶持、服务工作,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新增18家。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退二进三”工作,“七厂一台”6搬迁、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项目稳步推进。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实现全面下降,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5.3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8亿元,同比增长28.8%。(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六九六”工程7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日益突显。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多家,其中较大规模企业60家。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0.4万亩,蔬菜种植28.2万亩,经济作物种植7.5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稳定在200万平方米;完成水果扩种2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14万吨。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出栏肉猪35.2万头、牛1万头,出笼家禽1262万羽。完成10个市级“普惠制”试点村和5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大圩下力脚村被评为桂林十佳魅力新农村。“一村一品”工程取得实效,海洋小平乐村荣获“广西桃子村”称号。新建或修缮水利工程149处,完成投资3341万元,解决了1.36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4.85万亩。新建沼气池840座、农村卫生厕所1525座。累计支出各类支农惠农资金1.36亿元。林改工作扎实推进,完成林地外业勘界212万亩,林权发证120万亩。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9亿元,同比增长4.3%。(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态势良好进一步加快桂黄公路县城至八里街段汽车、工程机械、家具、竹木、建材、医药等各类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扎实推进大西南汽车城等项目建设,新引进汽车4S店8家,区域内汽车销售店总数达81家,工程机械销售店总数达15家。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县房地产建筑面积达70.2万平方米,销售面积59.4万平方米,完成建筑营业税1.28亿元。旅游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桂林盘古度假新天地、桂林漓江天目湖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共接待游客143.7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和87%。深入开展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活动,有效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亿元,同比增长19.7%。(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加强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定向招商和网络招商,精心做好招商项目包装,突出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制定和出台了灵川县八里街工业园区甘棠江城乡一体化建设试验区贵广铁路桂林西站物流区及县城北区土地前期开发暂行办法和灵川县招商引资行政审批暂行办法,着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的开工率。全年共引进中昊力创、桂林八里钢材城、桂林河洋矿业等新建或增资项目155个,协议资金总额达23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2.7亿元,同比增长15%。(六)切实加强财源建设,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加大对财源建设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拓宽财源渠道。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理财,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确保各项重点支出。全年组织财政收入达8.03亿元,同比增长30.98%。其中国税部门完成2.15亿元,同比增长29.25%;地税部门完成4.32亿元,同比增长39.58%;非税收入完成1.56亿元,同比增长13.62%。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1.64亿元,当年财政收支平衡有结余,增加支出部分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为民办实事工程及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等民生重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七)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荣获自治区首个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示范县。深入实施第四轮科技创新计划,被列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单位。文化惠农工程进展顺利,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个、村级文化服务点91个、农家书屋43个,完成570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认真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465人,新增劳务输出5733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人民医院门诊楼投入使用,总投资2700万元的住院综合楼项目开工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县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新农合参合率达96%,公共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有效加强。全民健身运动扎实开展,完成33个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深入推进诚信计生,全县129个行政村诚信计生开展率达100%,诚信计生工作被列入2010年全国人口计生工作两项重要改革内容之一。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建设支持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民族政策。切实加强民政救济救灾工作,荣获全国农村五保供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及双拥工作得到加强,荣获桂林市双拥模范县称号,通过全区双拥模范县验收并着力申报全国双拥模范县。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政府投资审计质量和成效得到提升。统计工作信息化、制度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认真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县政府承诺的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工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刑事案件侦破率和治安案件查处率得到提高。深入开展“大接访、大排查、大调解、大防控”活动,集中清理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畅通信访渠道,解决合理诉求,一批信访重点案件和疑难问题得到调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得到依法妥善处置。全面开展行政监察工作,荣获全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五五”普法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县。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宗教、人事、编制、接待、移民、扶贫、物价、供销、区划、档案、侨台、老龄、地方志、妇女儿童、机关事务、防震减灾、残疾人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上级驻灵川各单位取得新成绩。一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重大事项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通报制度,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76件,县政协提案47件,办结率达100%,办理质量稳步提高。坚持广泛听取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人士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凝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此外,我们还全力推进了一些事关灵川长远发展的重大工作。通过积极争取,我县提出的享受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取消原体制上解已取得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厅的理解支持,并进入研究阶段;成功将贵广铁路灵川镇马岭村段0.83公里5至7米高路基改为桥梁,在湘桂铁路县城至八里街段设置13座立交框架桥,为灵川未来的大发展预留了空间;成功争取灵川成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试点县8、全区首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县9,为灵川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成功争取灵川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全国供销系统综合改革试点县,为灵川改革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启动了工业发展规划和大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着力为推进灵川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理论依据。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砥砺奋进、风雨前行,谱写了灵川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新篇章。成绩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充分表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就能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灵川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积极主动作为紧密结合,努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就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面扩大开放与增强内生动力紧密结合,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战略思维,更加重视打造发展平台,就能为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能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优化政治生态与形成发展合力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在全县上下汇聚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促和谐的强大力量。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和各方面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地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上级驻灵川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灵川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较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城建设有待加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土地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影响发展,因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创业发展的环境还需改善,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二、“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今后五年,是灵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全面建设,一批关系灵川长远发展的重大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并陆续投入使用,灵川已经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起点上,迈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同时必须看到,宏观环境错综复杂,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可持续性矛盾依然突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奋力谱写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篇章!根据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桂林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第三产业,开发甘棠江,建设大县城,打造新灵川”的目标,切实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事,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灵川”中实现新的跨越。我县“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明确提出了坚持“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第三产业,开发甘棠江,建设大县城,打造新灵川”的战略定位。这是基于我县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要求以及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而提出的。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富民强县”,“富民”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强县”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全面增强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以上;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48:31,城镇化率达4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桂林市下达任务指标以内;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11%;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幅提高,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纲要(草案)明确了经济发展与经济总量、结构调整、民生改善与社会事业、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基础设施5大类共27项具体指标,这些指标与以往相比,重点更加突出,目标更加清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体现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把握以下战略重点:(一)更加注重投资和消费拉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项目投资仍然是拉动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着力在关系发展全局、基础产业、创新创业、改善民生、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谋划和建设一批大项目。努力拉动城乡内需,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大力支持创业创新,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发展微型企业,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二)更加注重工业园区建设,做强县域工业经济“十二五”期间,确保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到43%。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紧引进项目和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和投资政策。积极推动完成县城核心区和漓江、甘棠江两岸企业搬迁升级改造工作,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更加注重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做优农业农村经济坚定不移抓粮食、调结构、促增收。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品牌农业,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具有灵川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农业配套体系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继续抓好“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继续实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粮食复种面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做活第三产业经济大力发展服务经济,重点发展旅游、商贸、物流、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产业,不断拓展服务新领域和新业态。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快完善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全县“东、中、西”三线旅游大格局,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休闲产业体系,力争2015年旅游营业收入达7亿元以上。立足区位、政策等优势,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建立健全各尽其职、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的现代服务业工作机制,着力策划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引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完善市场环境,做活商贸、物流产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立便捷畅通的县乡公路网络,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五)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原则,优化完善县域发展布局,构筑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突出抓好甘棠公园项目建设,加快县城片区改造步伐,优化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县城新区规划,理顺城市路网,拓展城市框架,高水平、高档次启动新区建设。加强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六)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竞争软实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培育县域特色人文精神,提升灵川竞争软实力。继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升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的规模和水平,为推动灵川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七)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县全面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科学保护漓江和甘棠江,加强流域内水资源保护,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确保水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构建科学保护漓江、甘棠江的长效机制。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按照低碳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