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近两年来的一些观点汇总.doc_第1页
经济学家近两年来的一些观点汇总.doc_第2页
经济学家近两年来的一些观点汇总.doc_第3页
经济学家近两年来的一些观点汇总.doc_第4页
经济学家近两年来的一些观点汇总.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家近两年来的一些观点汇总对经济形势的分析王战观点:1、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中,最让人担心的三个问题是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同时,今年上半年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二三产业的结构有很大变化,出现了两个第一次: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制造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制造业;二是经济运行层面的积极变化是投资结构优化;三是企业结构的优化。2、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是一场结构性危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直面的全球性经济大危机,其预示着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相对繁荣时期已经过去。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复苏的初级阶段,国际分工格局出现逆转,国别贸易与投资竞争加剧,国际经济规则面临调整。全球经济正处衰退与转型的并存期,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组合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长期发展潜力。分析:三者是有内在逻辑的。房地产泡沫如果捅破,那么地方融资平台也会出现问题,然后为房地产提供大量建材、水泥、房屋中介、家电等等所有的产业,它的产能过剩更严重,这三者形成了这个链条,最后坏的钱全部银行来兜。方法:调控中需要三道防线,需要同时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产能问题设置预警、预案。要找到一些新的增长点。首先是通过“营改增”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其次是小微企业和创新。刘世锦观点: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仍然具备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从大的背景来看中国经济目前仍处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期,这个中高速的底在何处,现在还没有探明,或者说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还可能有一个探底的过程。中国力争在今后一两年内能够完成增长阶段的转换,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增长的轨道或者状态,叫做中高速稳定增长期,也可以称之为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在这样一个增长的新常态下应该力争实现“六可”的目标,就是六个可以。具体来讲是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处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这样一个新常态应该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分析:中国无论从短期的稳增长还是通过加快转型进入中高速稳定增长期,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会遇到三个方面的重要挑战。一是如何有效的把控和化解转换过程中的财政金融风险;二是如何有效提升非贸易部门的效率;三是如何挑战新的增长领域,并促进多种形式的创新。方法:要应对上述挑战的关键是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做出了部署,当前的重点是要加以落实,应该以稳增长、促转型来倒逼改革,加快推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改革措施,或者说是一些快变量改革的措施,对增长和转型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一是要分类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建立明确的惩戒机制,在条件具备的城市实行地方发债,规范和重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二是以破除行政性垄断促进竞争为重点,加快基础产业领域的改革;三是以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对外和对内开放。林毅夫观点:中国经济增长仍将由投资驱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投资驱动力的两大组成部分。投资需更多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消费是发展的目的,投资是发展的手段,要把二者的辩证关系理清楚,中国经济发展潜力非常大。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产业差距相当大,所以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上还有不少后发优势。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速取决于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可借鉴或采用发达国家已成熟的技术,从而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因此中国经济能继续高速增长20年。分析:自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虽然已经有所复苏,但是,欧洲、美国、日本都尚未进行必要的结构性改革以恢复经济正常增长的活力,所以,很可能陷入长达10年或更长时间的低增长、高失业、高赤字的新常态。我国需要调整增长模式,从出口拉动的增长转为由内需拉动的增长。不同意中国应该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转向消费拉动型的增长。消费固然重要,但是以消费来推动增长,就意味着每一年都必须要增加消费。唯一能够保证每年增加消费的只有增加收入,也就是说每年都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这些措施都需要投资。如果劳动生产率和收入不提高,只刺激消费,刚开始人们可能会用自己的储蓄来增加消费,但是等到几年之后储蓄用完就需要举债,债务积累多到要还债时就会爆发危机。所以,提高投资效率是必要的,但是认为中国应该放弃投资劳动的增长模式改为消费推动的增长模式则是不正确的。方法: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仍然存在很多经济和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一是产业升级。虽然中国很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仍有机会进行产业升级,这种升级需要吸收大量投资。二是基础设施。中国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投资,但过去投资主要用在城市之间的交通上,如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像地铁、地下管网建设等,仍然需要很多投资。三是发展环保产业。四是城镇化中蕴含的投资机会。李扬观点:1、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2、中国经济现五大隐忧。首先是经济减速;其次房地产行业问题突出;再次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癌症;第四金融方面同时存在货币泛滥、贷款困难、利率偏高的现象;最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3.、当前中国经济有六个关注点,分别是产能过剩、城镇化战略新调整、房地产拐点、金融乱象、地方债以及全球改革竞争下的中国改革前景。方法:投资目前仍是稳增长主动力。要想启动投资引擎,就必须寻找新的领域,同时,要为这些领域的投资创造必要的商业化环境。其一,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应当认识到,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领域的投资力度,不仅增加了当期投资,而且对长期拉动消费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其二,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更新改造投资。其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胡鞍钢观点: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分析:从经济增长来源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条件:第一,中国仍保持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和国内投资率,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率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二,中国仍保持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增长率。第三,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非农业和城镇就业人数持续高增长。第四,保持经济高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全球化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五大引擎”。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五大发动机”还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新型工业化在加速,将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国;新型城市化在加速,将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国家;信息化和知识化在加速,将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基础设施现代化在加速,将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国和领先国,例如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大型航空枢纽、超级港口、超级智能电网等等;全球化在加速,将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将来还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世界最大的贸易服务国,世界最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樊纲观点:1、中国并不会因为产能过剩等问题而爆发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2、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内外部挑战,而能否保持较高增速的潜力,则取决于体制改革、城市化、社会稳定以及社会保障、缓解收入差距、发展教育、吸取国际的知识等多方面。3、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至少还需要2030年的“正常高增长”。就是当前在8%左右、过些年可能保持在7%或者6%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属于高增长。如果没有接下来20-30年的高增长,中国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目标就完不成了,就走不出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的方向。3、中国经济正在“软着陆”。4、从理论、从要素分析看,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再保持2030年的高增长,仍然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分析: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仍然有潜力:人均GDP是欧美的1/10,工业化程度才达到65%,居民储蓄率50%,而消费率35%激发潜力要找到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动力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对工业化的分析胡鞍钢观点:1、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第一次有机会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2、中国的工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绿”的问题。3、中国工业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分析:为了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前瞻性地构想和实施第四代工业发展战略,我们称之为绿色工业化战略。这一战略根本上是“四化”融合,即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城镇化相互驱动,深度融合,而这“四化”又都是基于并促进中国工业发展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工业化是基础,城镇化是驱动力,信息化是主要途径,绿色化是竞争力,全球化是大舞台。樊纲观点:工业化核心是让农民工市民化对城镇化的分析王战观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应当大力发展城市群,促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融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际通勤交通体系是城市群建设的技术前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仅从城市角度着手,也应当同时促进农村的发展进步,使农业成为一项有吸引力的体面工作,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刘世锦观点:一个最基本认识,农民进城并不是索取,首先是创造,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是消费者,更重要的是生产者、创新者。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政府重新定位。政府应支持而非替代市场力量,促进形成新的城镇化格局。在政府战略发展规划框架下,使城市顺应市场力量,更自然、更有效地成长。政府应当减少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配置人口、土地和资本,并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可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高效”、“包容”、“可持续”。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土地、劳动和资本更有效率的流动而得到更好配置,以支持高效增长;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发展成果被更加广泛地分享,特别是被转移到城镇的以及仍然留在农村的居民所分享,更重要的是参与,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能够比较平等地获得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机会;而可持续,既要体现在资源和环境上更具持续性,也要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方法:应集中精力推进六个领域的改革。一是以提升土地配置效率、遏制城市无序蔓延、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为目标,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城乡土地管理的现代化。二是以形成全国统一、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参与并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机会为目标,改革户籍、社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制度。三是以提升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积极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资可持续性,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为目标,重塑城镇融资体系。四是以改善城市的连接性、便利人们生活和工作、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为目标,优化城市规划。五是以合理配置生态环境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实施绿色治理。六是以兼顾粮食安全、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代价和改善农业生产可持续性为目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林毅夫观点: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好的城镇化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且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和环境也不断改善。必须解决“双轨制”问题,只有这样城镇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作用。方法:各地区分析清楚自己的要素禀赋特征,确立起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这样才有可能在全国乃至全球具备竞争优势,最有效、最快速积累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永续收入源,使城市管理从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依靠企业和产业税收实现城市自生,保证足够的财源提供优质、普适的公共服务,吸引和留住人才,使城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城镇化必须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李扬观点:在今后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城镇化。此前中国的城镇化是“失去市场”的城镇化,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支持快速城镇化,快速城镇化反过来又推高产能过剩,形成恶性循环。现在的城镇化是要在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下重新定位城镇化,不再忽略土地要素,因此土地市场一体化具有深远影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彻底打破各种意义上的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方法: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2、城镇化要由产业发展带动,应遵循“产业发展就业增加人口集中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的道路,应严格遵循先有市,后有城的发展逻辑。3、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胡鞍钢观点:中国特色城镇化将是“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中国城镇化之路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具有不断创造性,例如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城市非正规就业,开始进行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了大规模的贫民窟;人力资本投资,基本可以安居乐业,“乐业”目前基本实现,“安居”尚有不足;因而,形成了从二元到三元结构、再到四元结构,为此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依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共同破解四元结构。分析:首先,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与经济社会转型之路,即经历了从二元结构(1949-1977年)、到三元结构(1978-1991年)、再到四元结构(1992年至今)的历史轨迹。其次,中国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都是历史罕见的。再次,与其他发展中大国城镇化过程大为不同的是,中国避免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出现的大规模城市贫民窟。方法: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就是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推动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