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计划及提纲.doc_第1页
论文写作计划及提纲.doc_第2页
论文写作计划及提纲.doc_第3页
论文写作计划及提纲.doc_第4页
论文写作计划及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计划及提纲引言.!第一部分我国缓刑制度的缺陷.3一、缓刑适用率低.,.3二、缓刑适用随意性大.3(一)缓刑适用因人因时而异量刑标准不统一.。,3(二)在缓刑适用的尺度掌握上各级法院的标准不统一.,.4三、立法缺陷.4(一)形式条件的缺陷.4(二)实质条件的缺陷,.,.6(三)排除条件的缺陷.7(四)立法上未明确规定未成年犯特殊缓刑制度.7、司法缺陷.,.8(一)对职务犯罪过多地适用缓刑.8(二)缓刑裁量缺乏有效的监督.9(三)将能否缴纳罚金作为决定适用缓刑的条件.,二10(四)以交付缓刑考察费作为适用缓刑的条件.10(五)缺乏缓刑适用的程序性规定.,二11(六)缺乏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性规定.11、考察缺陷.,.11(一)缺乏专门的缓刑考察机关.11(二)缓刑考察内容的缺陷.,.,.12(三)缓刑考验期规定的缺陷.14(四)缓刑撤销制度的缺陷.14(五)缺乏制度化的缓刑考察规范监管.16二部分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18、缓刑适用制度的完善.,.18(一)缓刑适用形式条件的完善.、.18(二)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完善.,.,.24(三)修正缓刑适用的排除条件.、二26(四)建立单位缓刑制度.27(五)增设缓刑适用的程序性规定.29(六)完善未成年人缓刑制度.32二、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33(一)调整缓刑考察主体二,.,.,.33(二)建立缓刑保证制度.35(三)充实缓刑考察内容.37(四)完善考察期限.(五)完善缓刑撤销制度.41(六)建立缓刑和社区矫正相结合的刑罚制度.44(七)建立规范的缓刑考察机制和工作制度.45结语.46参考文献.47引言.1一、缓刑概论.2(一)缓刑的历史沿革.2(二)缓刑的概念.6(三)缓刑制度的性质.8(四)缓刑制度的特征.8二、缓刑根据论.n(一)以刑罚相对主义为归宿.n(二)缓刑制度的人道主义内涵.13(三)缓刑制度与刑法谦抑思想之契合.14(四)缓刑制度的刑事政策角度意义.16三、缓刑功能论.18(一)缓刑制度的惩罚功能.18(二)缓刑制度改造功能.19(三)缓刑制度的整合功能.19四、缓刑适用论.25(一)缓刑的适用.25(二)缓刑的监督.28五、缓刑改进论.32(一)适当扩大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32(二)完善缓刑的监督环节.33参考文献.37砚!.当一11二刁缓刑是现代社会刑罚体制中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监禁刑弊端日益明显得今天,以缓刑、假释等为代表得非渐进性制度愈加受到各国刑事法学专家和立法者得青睐,在各国得刑罚体制中逐渐占据了非常重要得地位。由于其源自新派相对主义刑罚观得理论内涵和得天独厚得与刑事政策学理论的契合型以及对刑法得谦抑性性和人道主义得着重体现,在人权得到重视、对罪犯得改造效果和防卫社会安全得效果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刑罚制度好坏得基本标准得时期,缓刑更加显示出其独特魅力。缓刑的性质、功能和理论渊源都是缓刑现阶段得到重视得决定因素。我国九七刑法把相对过去较为完善得缓刑制度吸收进来,并成为我国刑罚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相结合得刑罚体制中得重要一环。但是现阶段我国缓刑制度得使用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适用率不高,和单位时间内出现和审判得刑事案件总量相比适用数量不大。在实际实施得环节中,又存在标准不统一,监督环节不完善、不规范等等。本文从缓刑制度的理论内涵、历史渊源、基本属性以及功能等角度出发,从缓刑理论本体特点中探求缓刑制度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及实际运用层面得发展趋势,运用了逻辑分析、比较概括等多种研究方法,整理多个国家地区得缓刑制度以及实际适用情况加以比较归纳,从而得出我国实践环节中的长处和不足,并在以上基础上,针对我国缓刑未来得完善和发展方向、以及应该改革的领域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缓刑是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在刑事政策中,与刑罚和保安处分制度并称为三大支柱,并被视为一种具有“多元作用的独立性的刑法反应手段。”它集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于一身,符合刑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因而一经诞生便显露出勃勃生机,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待社会的越轨行为,如果动辄严惩将与倡导理性和宽容的和谐社会产生距离,也有悖于将谦抑性作为品质和德性的现代刑法。孟德斯鸿曾说过:“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从世界范围看,刑罚轻缓化已成为刑罚的发展趋势。缓刑作为体现这一潮流的制度,其适用范围在继续扩大,因而各国缓刑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永无止境。其次,对缓刑的研究还涉及一系列刑罚基础理论问题,如刑罚目的理论、刑罚个别化理论、刑罚价值理论等,这些理论在刑罚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缓刑制度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无疑可以促使它们向纵深发展。此外,缓刑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它是我国刑罚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其在使缓刑犯再社会化、融入社会,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缓刑制度.,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对在司法实践中更广泛的采用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缓刑制度进行研究。1979年刑法颁布后,刑法理论界对缓刑制度的研究进入相对繁荣时期。据粗略统计,从1979年刑法颁布到1997年刑法实施前,共计有110余篇研究缓刑制度的论文在各种影响较大的刊物上公开发表;有5篇专门研究缓刑制度的硕士论文;有1篇专门研究缓刑制度的博士论文;另外,有1本研究我国缓刑制度理论与实务问题的专著中国缓刑制度理论与实务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一本关于缓刑的译著出版。1997年刑法对缓刑制度做出部分修改和完善后,截至2003年,有10余篇研究缓刑的论文在各类有一定影响的刊物上发表;2004年底有1本对缓刑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缓刑制度的比较研究问世;截至2006年底又有20多篇论文在各种影响较大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在这些研究中,早期注重探讨如何理解和适用缓刑制度,后期则侧重于建l!雨沛:比较刑法学大全(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7页。2林山111:刑罚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07页。3苏俊雄:刑法总论(m),台湾:台湾大地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23页。议如何修改和完善缓刑制度,但对缓刑制度的缺陷和完善进行系统论述的比较少。理论基础的薄弱导致司法实践的混乱。目前,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缓刑运用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从我国刑法理论界对缓刑制度研究的现状来看,还是从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促进缓刑理论发展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对这一制度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和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上所述,对缓刑制度缺陷的研究,并探究完善对策,仍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缓刑制度研究-以立法完善为重点作者:吴声 本书结合中外缓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从与缓刑相关的刑事法律关系以及缓刑的价值和功能等角度对缓刑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在对我国缓刑适用现状及其原因实证分析,总结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实体法制度、程序法制度和考察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和司法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结构合理,资料详实,观点新颖,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众所周知,缓刑制度产生于19世纪中期,且广泛适用于罪行轻微的罪犯,是公认的合理而富有成效的刑罚制度。当代法制发达国家其缓刑制度立法亦比较完善,司法适用也较为普遍。相比较而言,我国缓刑制度立法起步较晚,虽有所发展但仍相对滞后,司法适用也不尽如人意。作者在中级人民法院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已20余载,担任副院长并主持审判委员会的常务工作也近10年。在长期的刑事审判实践中所经历的许多案件常令笔者困惑: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是经过“严打”并被予以重刑处罚过的犯罪分子?为什么这些人经过监狱的劳动改造后反而会变本加厉地报复社会?为什么他们会从最初的单打独行地盗窃、寻衅滋事,发展到后来有组织地结伙抢劫、绑架、杀人?为什么管制、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单处罚金刑等相对较轻、重新犯罪率低且节省司法资源的处罚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很少被采用?诸如此类问题常使作者沉于思索之中。作者在攻读刑法学博士研究生时,有幸得到导师高铭暄教授悉心指导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各位教授的辛勤培育。系统的专业学习使作者刑事审判的思路及视野更加开阔,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更加密切。更为重要的是,高教授的“刑罚轻缓化”等理论令人茅塞顿开。教育刑、刑罚个别化、刑罚社会化等现代刑事法律思想让笔者对刑事司法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严打”,惩戒,刑罚,并不是解决刑事犯罪问题的唯一手段;预防,矫正,非刑罚措施等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作者由此对缓刑制度,尤其是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发展与适用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习研究中,作者欣喜地看到一些基层法院正在进行缓刑裁量程序方面的试验性探索,社区矫正制度也正在逐步推行,我国缓刑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这些新景况让作者宽慰。与此同时,作者又为有关法律规定滞后造成缓刑适用障碍倍感焦虑:刑法规定了缓刑制度,但有关规定满足不了司法实践的需要,程序法中亦没有任何保障性规定,强制措施、裁判程序、考察制度中很多内容规定不到位或者与缓刑的正确裁判存在冲突。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缓刑在我国不能得到很好地适用,也给国家司法资源、罪犯矫正、人权保护等方面都带来了不良影响。令人振奋的是,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历史任务提出来;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于2005年12月5日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特别提到要运用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适当地多适用一些缓刑等非监禁刑,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说,缓刑制度已经越来越为权力部门所重视。当前,刑法理论界对缓刑制度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对其法律性质的理解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理论争议和思维局限性。许多学者未能将缓刑作为包容了实体法、程序法、考察制度等内容的综合性刑事制度来进行全面的研究,缓刑制度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和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探讨。作者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引发更多专家学者和司法同仁对缓刑制度给予更多关注和更深入研究,从而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本书重点研究缓刑的法律性质、缓刑类型和缓刑适用条件等缓刑实体法制度,更在调研我国缓刑适用现状的基础上,就司法实践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缓刑程序问题和缓刑考察制度问题进行探讨。因此,作者的研究内容并不囿于理论方面,而更多地注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探索层面上的经验总结和实证分析。为了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适用性,作者不仅在自己工作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各级地方人民法院开展专题调研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而且尽可能地收集了现有公开发布的统计分析资料。本书开篇以缓刑制度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从犯罪原因、矫正可能性、国家与罪犯之间的刑事法律关系以及缓刑的价值和功能等角度对缓刑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犯罪的存在既是个人意志选择的结果,又是个体、自然、社会等客观方面原因所致,对待犯罪人应该针对不同的主客观原因、不同的犯罪心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惩戒和矫正。个人意志的选择来源于犯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要从根本上遏制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就必须消除其犯罪心理结构。对于人身危险性小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人,放在社会上进行矫正无疑更加科学、合理,这是缓刑制度存在的重要价值和功能。现代民主政治理论告诉我们,国家作为权力的拥有者,既对社会缺陷和犯罪人个人恶性的形成有着一定的责任,又对社会正义及秩序的维护存在着保护和恢复的责任,因此国家既有惩罚犯罪人的义务,又有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的义务。而从罪犯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来说,则罪犯既有接受国家对其惩戒的责任,也有接受国家对其犯罪心理结构进行矫正的责任,他所承担的这种责任也就是刑事责任,因此刑事责任的实质就表现为国家与犯罪人因其犯罪所产生的刑事法律关系。后记缓刑研究内容介绍:缓刑研究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缓刑的基本理论;缓刑的类型;缓刑与社区矫正;缓刑与刑事政策;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验期和考察以及我国缓刑的完善问题。其中,缓刑的基本理论、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验期、缓刑的考察和我国缓刑的完善是缓刑研究所要探讨的重点。研究缓刑制度,必须采取科学、正确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进行缓刑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根本方法。缓刑研究采取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等。缓刑制度比较研究刑事法律科学文库内容介绍:通观全书,可以说其具有以下特色:第一,资料丰富,运用和得当。比较研究的难题之一是资料占有的困难。比较研究的另一难题是资料的科学运用。占有丰富的资料只为成功地展开比较研究走好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必须科学运用所掌握的资料,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书在这方面也获得了可喜的成功。第二,立论可取,论证充分。本书在前人研究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更加深入的探讨,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又进行了颇具说服力的论证。第三,注重实务,力求实效。缓刑制度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刑罚制度,而且前我国的缓刑适用情况却不甚令人满意,如果不能圆满地解决缓刑适用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完善建议,关于缓刑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必然大大降低。本书在缓刑适用和缓刑考察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完善建议,对提高我国缓刑适用的质量,充分发挥缓刑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第四,文笔流畅,可读性强。爱研究对象的限制,对刑罚具体制度的研究往往是枯燥管道味的。 作者简介:左坚卫 著左坚卫(1966-),男,湖南双峰人,1989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5年7月毕业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讲师。主要学术成果:危害公共安全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警察执法与人权保障、业务过失犯罪比较研究;另在法商研究、刑法论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江海学刊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2篇。 左坚卫 著 书籍缓刑制度比较研究刑事法律科学文库刑法问题对谈录危害公共卫生和环境资源犯罪司法适用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法适用刑法各论案例分析(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更多. 作者:吴声著出版社:公安大学出版社原价:20.00出版日期:2007-4-1ISBN:9787811096682字数:页数:232印次:版次:1纸张:编辑推荐内容提要本书结合中外缓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从与缓刑相关的刑事法律关系以及缓刑的价值和功能等角度对缓刑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在对我国缓刑适用现状及其原因实证分析,总结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实体法制度、程序法制度和考察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和司法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结构合理,资料详实,观点新颖,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众所周知,缓刑制度产生于19世纪中期,且广泛适用于罪行轻微的罪犯,是公认的合理而富有成效的刑罚制度。当代法制发达国家其缓刑制度立法亦比较完善,司法适用也较为普遍。相比较而言,我国缓刑制度立法起步较晚,虽有所发展但仍相对滞后,司法适用也不尽如人意。笔者在中级人民法院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已20余载,担任副院长并主持审判委员会的常务工作也近10年。在长期的刑事审判实践中所经历的许多案件常令笔者困惑: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是经过“严打”并被予以重刑处罚过的犯罪分子?为什么这些人经过监狱的劳动改造后反而会变本加厉地报复社会?为什么他们会从最初的单打独行地盗窃、寻衅滋事,发展到后来有组织地结伙抢劫、绑架、杀人?为什么管制、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单处罚金刑等相对较轻、重新犯罪率低且节省司法资源的处罚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很少被采用?诸如此类问题常使笔者沉于思索之中。笔者在攻读刑法学博士研究生时,有幸得到导师高铭暄教授悉心指导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各位教授的辛勤培育。系统的专业学习使笔者刑事审判的思路及视野更加开阔,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更加密切。更为重要的是,高教授的“刑罚轻缓化”等理论令人茅塞顿开。教育刑、刑罚个别化、刑罚社会化等现代刑事法律思想让笔者对刑事司法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严打”,惩戒,刑罚,并不是解决刑事犯罪问题的唯一手段;预防,矫正,非刑罚措施等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由此对缓刑制度,尤其是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发展与适用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习研究中,笔者欣喜地看到一些基层法院正在进行缓刑裁量程序方面的试验性探索,社区矫正制度也正在逐步推行,我国缓刑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这些新景况让笔者宽慰。与此同时,笔者又为有关法律规定滞后造成缓刑适用障碍倍感焦虑:刑法规定了缓刑制度,但有关规定满足不了司法实践的需要,程序法中亦没有任何保障性规定,强制措施、裁判程序、考察制度中很多内容规定不到位或者与缓刑的正确裁判存在冲突。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缓刑在我国不能得到很好地适用,也给国家司法资源、罪犯矫正、人权保护等方面都带来了不良影响。令人振奋的是,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历史任务提出来;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于2005年12月5日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特别提到要运用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适当地多适用一些缓刑等非监禁刑,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说,缓刑制度已经越来越为权力部门所重视。当前,刑法理论界对缓刑制度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对其法律性质的理解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理论争议和思维局限性。许多学者未能将缓刑作为包容了实体法、程序法、考察制度等内容的综合性刑事制度来进行全面的研究,缓刑制度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和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探讨。笔者真诚地希望拙作能引发更多专家学者和司法同仁对缓刑制度给予更多关注和更深入研究,从而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本书重点研究缓刑的法律性质、缓刑类型和缓刑适用条件等缓刑实体法制度,更在调研我国缓刑适用现状的基础上,就司法实践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缓刑程序问题和缓刑考察制度问题进行探讨。因此,笔者的研究内容并不囿于理论方面,而更多地注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探索层面上的经验总结和实证分析。为了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适用性,笔者不仅在自己工作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各级地方人民法院开展专题调研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而且尽可能地收集了现有公开发布的统计分析资料。本书开篇以缓刑制度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从犯罪原因、矫正可能性、国家与罪犯之间的刑事法律关系以及缓刑的价值和功能等角度对缓刑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笔者认为,犯罪的存在既是个人意志选择的结果,又是个体、自然、社会等客观方面原因所致,对待犯罪人应该针对不同的主客观原因、不同的犯罪心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惩戒和矫正。个人意志的选择来源于犯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要从根本上遏制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就必须消除其犯罪心理结构。对于人身危险性小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人,放在社会上进行矫正无疑更加科学、合理,这是缓刑制度存在的重要价值和功能。现代民主政治理论告诉我们,国家作为权力的拥有者,既对社会缺陷和犯罪人个人恶性的形成有着一定的责任,又对社会正义及秩序的维护存在着保护和恢复的责任,因此国家既有惩罚犯罪人的义务,又有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的义务。而从罪犯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来说,则罪犯既有接受国家对其惩戒的责任,也有接受国家对其犯罪心理结构进行矫正的责任,他所承担的这种责任也就是刑事责任,因此刑事责任的实质就表现为国家与犯罪人因其犯罪所产生的刑事法律关系。目录前言第一章缓刑制度概论一、缓刑制度的历史沿革(一)英关法系成文缓刑制度的出现(二)大陆法系成文缓刑制度的出现(三)国外缓刑制度的发展现状二、缓刑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分析(一)个体犯罪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惩戒和矫正的对策分析(二)矫正可能性及其途径(三)国家与罪犯之间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刑事法律关系(四)刑事矫正的方式与缓刑存在的价值和功能分析三、缓刑制度的法律性质和概念(一)刑事责任的内涵及其承担方式(二)国内外缓刑法律性质观点述评(三)缓刑与刑罚的本质区别(四)缓刑与缓刑制度的概念第二章中国缓刑制度之现实考察一、中国缓刑制度的适用现状(一)缓刑适用率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低(二)缓刑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适用(三)犯罪类型与缓刑适用关系密切(四)缓刑犯重新犯罪率低(五)缓刑犯的自然情况特点(六)缓刑适用与强制措施关系密切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一)刑事实体法规定的非科学性导致缓刑适用水平低(二)刑事程序法不健全限制了缓刑适用(三)考察制度不健全限制了缓刑适用(四)缓刑制度实体法和程序法合而为一的立法现状及其弊端第三章中国缓刑制度之实体法完善一、缓刑的种类(一)世界各国缓刑种类规定的发展方向(二)我国增加新的缓刑类型的必要性二、缓刑适用的条件(一)各国关于缓刑适用条件的立法比较(二)我国缓刑适用条件的修改与完善第四章中国缓刑制度之程序法完善一、确立以“取保候审为原则、羁押为例外”的审前羁押制度(一)从现有司法实践看取保候审措施之不足(二)取保候审措施的不当适用给审判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三)完善取保候审措施的具体建议二、建立公开透明的缓刑裁判程序(一)我国司法实践中缓刑裁判的做法总结(二)国际上有关缓刑裁判程序的实践和规定(三)建立公开透明的缓刑裁判程序第五章中国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一、目前的改革实践(一)基层司法部门的改革探索(二)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对完善缓刑考察制度的重要意义二、国外的缓刑保护观察制度的成功经验(一)保护观察制度的历史渊源(二)保护观察制度的模式(三)保护观察的主体(四)保护观察的内容三、我国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一)强调缓刑官专业素质(二)完善缓刑官的职责(三)对缓刑犯推行社会化的“保护观察模式” 参考文献后记作者介绍P吴声,山东省聊城人。现为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高级法宦、法学博士。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2001年8月至2003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商法研究生班学习。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刑法学专家高铭暄教授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国内报刊、杂志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两次应邀出席国际刑法学大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 文摘我国刑法中的缓刑,采用的是司法制的缓执行制度。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在一定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缓执行制度在实践中对教育改造罪犯,使之改过自新,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缓执行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种种具体问题,难以达到缓刑的真正目的,确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完善。笔者认为,应结合我国的司法实际,采用暂缓量刑制度,以暂缓量刑来替代现行的暂缓执行。一、暂缓量刑的定义及特点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予以量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暂缓量刑的特点:对被告人有罪宣告。被告人的行为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作出有罪宣告。缓量刑不同于缓宣告制度,缓宣告,是对有悔改希望的人犯暂时不作刑的宣告,在一定期间内,如果没有新罪就不再作有罪的判决。缓量刑是以宣告行为人有罪为前提,而不是不作有罪判决,更能体现罪行法定原则。对被告人暂不处于刑罚。缓量刑只作有罪宣告,而不同时判处具体刑罚。缓量刑不同于缓执行制度,缓执行,是人犯受刑罚宣告后于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暂缓执行。缓量刑是暂缓适用刑罚,而不是暂缓刑罚的执行。考察监管机构和人员健全。对暂缓量刑的人员,由设置的专门机关负责监管,并由专职的考察官进行考察。考察监管程序规范。对暂缓量刑人员的监管考察,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采用暂缓量刑制度,能够真实体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避免现行缓执行制度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发挥缓刑制度的作用。二、暂缓量刑的适用对象。我国现行适用缓刑的条件有三:其一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二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其三是罪犯不属累犯。也就是说,适用缓刑是在犯罪分子已经被判处刑罚的前提下,再考虑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现,认定其放在社会上是否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决定是否执行刑罚。如何准确把握适用,关键在于怎样来认定已被判刑的罪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审判实践中,是否适用缓刑完全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由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没有统一的考量标准,因而有的考虑被告人犯罪的情节和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受害人的态度等等,在认定悔罪表现方面也大都将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情节(如自首、立功、从犯、未成年人)、是否退脏退赔或赔偿受害人损失、是否缴纳罚金等作为考量因素,有的甚至将被告人不适宜监禁的因素(如疾病)、家庭因素(如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一些与被告人相关联的不合法的客观因素作为适用缓刑因素考虑。只注重被告人的悔罪主观意识,缺乏对被告人的平时表现的调查了解,忽略了对适用缓刑罪犯的监管、帮教、改造等客观条件的考虑。正因如此,有些被告人亲属为了能使被告人适用缓刑,免受监禁,表示愿意多交罚金、多赔偿损失,以金钱的付出来体现被告人的悔罪态度,以至使之成为缓刑的交换条件;有些单位组织出于被告人亲属的种种关系,碍于情面,不切实际地乱出证明,一概证明被告人表现良好;有的帮教组织也停留在纸面上,形同虚设,少数帮教成员甚至不知道被帮教的对象;等等。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并不能表明被告人悔罪的真实性,也不能如实反映适用缓刑的客观条件,给法官提供了种种假象,导致了法官在考虑对被告人适用缓刑时出现偏差。因此说,对被告人归案后是否诚心悔过,适用缓刑是否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实质上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有待在日后的考察中予以确定。而现行的缓执行制度将这种待定状态交由法官提前认定,确实难于准确把握,以至缓刑期间重新犯罪的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是报复性犯罪。也容易导致法官滥用职权,盲目地适用缓刑,造成重罪轻判,使得某些罪犯逃避了应得的惩罚,有损法律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应对现行缓刑适用条件加以修改完善,规定为:暂缓量刑的适用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所犯罪行属非恶性犯罪,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过失犯罪的;犯罪后有自首、立功表现的;从犯、协从犯,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或者精神障碍的;赔偿被害者的损失或者被害人请求免予处分的;属初犯、偶犯,因判刑失业,家属无人抚养,陷于失学,受馁状态的;三未受过刑罚处罚,未因同种行为受过劳动教养或者三次以上治安处罚的。对缓刑的适用条件进行完善的理由。一是属恶性犯罪的,即使依法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量刑。这是由犯罪性质所决定,恶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历来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行为人参与了恶性犯罪,说明其主观恶性较大,存在较大的危险隐患,适用缓量刑放在社会上考察,不利于打击犯罪。二是将适用条件具体化加以明确规定,易于把握。能够准确界定适用范围,防止滥用缓刑,并且能够把罪犯是否再危害社会这种不确定状态在考验期间得以实际考察证实,既可以对那些确已改过的罪犯,给予重新做人的机会,体现宽大政策,也可以使那些弄虚作假、无心悔过的罪犯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维护法律的尊严。三是将现行只有累犯不能适用缓刑的限制,扩大为未受过刑罚处罚,未因同种行为受过劳动教养或者三次以上治安处罚,能更有效地发挥刑法的威慑力。行为人因违法行为受过刑罚处罚、劳动教养或者治安处罚后,理应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真心改过,若再犯犯罪或者再实施同种违法行为的犯罪,说明了行为人并无悔过之意,这就有必要进行强制性的改造,不能只强调教育而忽略了惩罚。三、暂缓量刑监管考察的机构设置及管理根据刑法第76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我国现行缓刑的监管机关是公安机关,缓刑犯的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只是配合公安机关实施监管。目前尚没有对考察的具体操作程序、方法作出统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监督机关设置不合理,监管考察没有衡量标准,监管考察程序无章可循,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对缓刑犯的监管流于形式,甚至监管失控。主要原因是:公安机关所承担的任务繁重,警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实施监管考察;监管考察工作在业务上与公安机关的业务并无实质联系,公安干警及缓刑犯的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的人员缺乏专业监管考察素质。表现为:监管机关的工作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由于在对缓刑犯的监管交接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法院宣告缓刑的判决生效后,有的执行通知书不能及时送达执行机关,有的缓刑犯属异地公安机关管辖,执行通知书则送达当地公安机关造成对缓刑犯的监管交接脱节。监管组织设置不合理、不规范。公安机关大都没有设置专职的监管人员,单位或基层组织多数也是由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所组成的帮教监管组织只表现在纸面上,监管考察人员缺乏专业经验和责任心,造成对缓刑犯的监管不严、监督不力、考察监督松懈,有的还处于失控状态。监管考察人员随意组合,也没有组织任何培训,缺乏应有的素质,无法对缓刑犯实施有效的监督考察。监管措施不健全,目前尚未有规范的、可操作的规定,不利于监管工作的开展。监督机关对缓刑犯监管考察的监督流于形式。监督机关难以及时掌握对缓刑犯的考察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笔者认为,对暂缓量刑罪犯监管考察的机构设置,应当设立专门考察管理机构(组成方式),制定规范的考察管理工作制度,由具备一定素质的社工人员作为缓刑考察官,具体负责对缓刑犯的监管考察工作。由检察机关作为暂缓量刑罪犯的监督机关,负责对缓刑犯的考察情况进行监督。人民法院决定对罪犯适用暂缓量刑后,由检察机关通知考察机构,并办理暂缓量刑罪犯的交接手续,考察机构应指派具体缓刑考察官,并报检察机关备案。缓刑考察官应采取一对一的跟踪帮教管理,并以考察机构的名义定期向检察机关报告考察情况。检察机关根据考察机构提出的考察情况报告,及时对暂缓量刑罪犯的处理向人民法院提出具体建议,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决。四、暂缓量刑罪犯的处理根据刑法第76、77条的规定,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对缓刑犯的考察和处理有三种情况: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没有本法第77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