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期 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六月十六日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近日我们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走访、组织座谈、听取汇报等形式,初步挖掘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做法,找到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继续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办法,供参考。一、农村劳动力基本现状(一)结构状况。全区共有农村劳动力52万人,按性别分:男27.98万人,女24.02万人,分别占53.8%、46.2%;按文化程度分:小学及以下7.07万人,初中29.95万人,高中13.42万人,大专及以上1.56万人,分别占13.6%、57.6%、25.8%、3%;按年龄阶段分:30岁以下20.12万人,3040岁12.53万人,4050岁11.34万人,50岁以上8.01万人,分别占38.7%、24.1%、21.8%、15.4%;按职业技能分:有专业技能7.7万人,无专业技能44.3万人,分别占14.8%、85.2%。(二)富余状况。2008年,我区保有耕地面积为63.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0.61亩,农村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1.225亩。按一个农村劳动力可以承担3.5亩耕地的劳作计算,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3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5%以上。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迫切需要将这部分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寻找新的出路和生活空间。(三)转移状况。近三年,我区年均转移劳动力35.4万人,其中省外转移约23.1万人、省内转移约12.2万人、外派劳务660人,实现劳务收入21.4亿元。全区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特征:一是转移区域向全国各地拓展,主要流向广州、珠海、东莞、深圳、大连、上海、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二是转移行业向多个层次延伸,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承包工程、经商、创办企业分别占外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0.79、10.34、7.41、1.46;三是转移方式向常年输出转变,将农田转包、租赁给他人经营,与用人单位签订35年的长期用工合同,举家外出的农村家庭逐渐增多;四是转移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大多在2145岁之间,约占外出劳动力的70左右。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一)狠抓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增强转移就业能力。从统计情况来看,全区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缺乏,转移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针对此情况,各地各相关部门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有效增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转移能力。一是灵活方式搞培训。着力发展社会办学力量,现有18所社会办学机构,年培训能力达到3.5万人,成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阵地。实行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单独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采取下乡办班、上门培训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满足了不同层次求学者的需求。二是整合项目搞培训。统筹安排“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品牌培训”等培训项目,打捆使用培训资金,招标确定培训机构,近三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三是围绕需求搞培训。针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经济实力较好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仅2008年,就有300余人通过创业培训,开办起小工厂、农家乐等经济实体,带动周边群众转移就业,达到了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双赢效果。(二)发展产业经济,增大容量,搭建转移就业平台。突出发展产业经济,筑牢转移接纳平台,促进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推进工业化,接纳富余劳动力转移。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成为接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截止2008年底,区内54户工业企业接纳农村劳动力8322人,其中,2006年启动建设的前锋工业集中区内企业已接纳农村劳动力2955人。二是加快城镇化,吸引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城镇集聚功能,大力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经济,良好的生活环境、便利的公共服务、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广安城区常住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由2005年的12.07万人、3.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35万人、5.32万人,年均分别增长14%、16%。重点小城镇前锋镇,2008年常住居民达到19748人,第三产业常年从业人员达到8631人,较省级试点小城镇启动建设之初分别增加6498人、1211人,年均分别增长24.5 %、8%。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观塘现代农业园区把分散在各家各户的5000亩土地,集中流转给园区内的15户农业业主规模经营,园区日常生产用工量达500600人,当地群众除按照协议获得700斤稻谷/亩的租金收入外,还可通过入园务工挣到750元/月左右的工资收入。(三)突出劳务开发,架起桥梁,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坚持把劳务开发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促进中介组织、劳务基地、用工企业形成链条,多渠道、多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依托订单,定向转移。将拥有的劳动用工订单作为选择培训学校的重要标准,培训任务优先下达给用工有保障的学校,农民工参训时与培训学校签订就业合同,培训合格后按合同约定转移到企业就业。2008年,区内13所培训学校与省内外40余家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帮助11670名具有职业技能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建立基地,规模转移。积极探索“重点企业带动+基地培训选送”的劳务产业模式,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输出基地,成建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万人。三是用好中介,帮助转移。采取补贴职介机构、借助知名乡友、发展劳务经纪人等方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如八达职业介绍所先后促成600余名农民工转移到湛江市港务局、江苏省华西村就业;广安籍乡友杨爽先后介绍近500名农民工到大连市就业;新桥乡劳务经纪人吴楚生推荐该乡150名农民工在诚信化工公司就业。(四)着力机制创新,破解瓶颈,强化转移就业服务。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力探索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在破解瓶颈制约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建立跟踪服务机制。落实区劳务办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承诺限时服务制、专人跟踪督办制等制度,协调解决急难事件,开展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8年以来,共解决劳动力转移所涉急难事件27件,开展法律援助案件11件,帮助23名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30余万元。二是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开通连接所有乡镇(街道)、劳务办、输出基地、劳务公司、培训学校的“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网站”,及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适宜的工作岗位。三是建立稳定就业机制。全面落实“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政策规定,劳动部门与前锋工业集中区内永帆金属公司等11户企业联合开展在岗培训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危机对企业实体的影响,有效维护区内就业局势稳定。四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开展创建和谐工业集中区活动,启动实施农民工综合保险试点,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在区域内无障碍转移接续通道,有效解除转移到工业集中区的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思想观念保守,富余劳动力不愿转移。受传统思想、体制制约的影响,恋土恋乡意识浓厚,还有相当一部分富余劳动力“思小富,居小安”,不愿“背井离乡”,转移到其他地方工作和生活。一些富余劳动力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只是离乡不离土,季节性、间断性转移较多。(二)职业技能缺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虽然我区很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但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来看显得还比较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抗衡能力还不强,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以“打工者”身份在外谋简单劳动之业,严重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转移。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从而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三)社会保障滞后,富余劳动力害怕转移。现行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和生育等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城镇固定职工设计,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工的保险需求,难以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加之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转移办法与统筹责任相分离的政策,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之间、市、区之间转移接续难,且不能以个体身份自行续保,导致农民工参保人数较低,长远生计缺乏有效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村劳动者害怕放弃土地这一最后保障,转移成为没有生产资料的城镇居民。(四)接纳平台有限,富余劳动力限量转移。近年来,我区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中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底子薄、起步晚、规模小,二、三产业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长对非农岗位的要求。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企业用工需求有所下降,吸纳富余劳动力的速度明显减缓。农村小城镇建设受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发展速度不能适应转移需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不足。(五)制度瓶颈未破,富余劳动力顾忌转移。由于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入城农民碰到个人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房屋居住、子女教育、风险保障及组织保护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不能实现职业和身份的真正转移,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陷入困境。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一)加快城镇发展,增强吸纳能力。城市和城镇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终承接地,必须加快两者建设的总体水平,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在扩大城市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吸纳农村人口转移这一因素,科学规划建设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满足未来农村人口转移的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融资体制改革,采取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围绕构建“一主、两辅、三组团、多节点”城镇格局,加快推进“一心两翼九城镇”建设,着力构筑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平台。着力培育城镇要素市场,促进个体经济聚集发展,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逐步构建区域经济、社会中心。这样既可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集中,又可通过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进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互促共进的格局。(二)壮大产业经济,拓展就业空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除有限地向区外转移一部分外,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区内自行消化,重点在于发展二、三产业。因此,要加快工业化进程,突出产业聚集平台建设,立足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着力打造新兴化工、调峰能源、新型建材、机电配套、农产品加工等基地。围绕打造城市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和构建川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重点加快旅游、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保险、中介等社会性服务业发展,着力在城市和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消费亮点,启动建设枣山、前锋现代物流园区,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群。通过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拓展就业空间,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在当前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仍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仍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高效农业,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三)完善保障体系,促进加快转移。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促进加快转移的重要保障。要在加快城市商品房建设的同时,针对入城农民的实际需求,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入城农民的居住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进城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列入总体规划,努力解决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充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建立入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城民工全面参加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切实把进城农民的风险降到最低点,彻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之在城市立住脚跟,最终实现稳定转移。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在农民还未真正达到和具备离乡离土转移条件之前,不要轻意收回他们的承包权,允许通过土地转租、以地入股、委托经营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在真正达到转移条件而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时,应付给转移人员的“土地转让费”,使之放心地流动和转移。(四)破解制度瓶颈,实现根本转变。改革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权利,把农民工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纳入输入地政府管理;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有固定住所、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的户口予以放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入城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问题。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通过严格的用工合同制度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政治生活及社会保险待遇,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信息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为入城农民就业铺平道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规建设,以形成适应进城农民就业的法规体系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则,以规范市场主体、客体的市场行为,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五)提升综合素质,适应发展要求。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城市的产业日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更需要有一定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