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doc_第1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doc_第2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doc_第3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doc_第4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学位200829号)和关于做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学位200830号)的精神和要求,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一、上海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分析(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需求及发展战略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未来几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肩负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面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等十分艰巨的使命,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凸现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着的来自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巨大约束,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由此,对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要求在推动“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城市的建设和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能够真正发挥出主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价值与作用。新世纪以来,上海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三二一产业方针和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申办世博会取得成功,“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截至2008 年底,上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方法,以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73124元。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来计算,全年上海人均GDP达到10529美元,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认真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未来几年上海将紧紧围绕全国发展的大局,积极谋划和思考着力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圆满完成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办任务和全面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等多篇大文章,主动做好“三个服务”,力争实现“两个率先”,继续走在发展前列,继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卫,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为:上海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形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生态型城市建设取得全面进展,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城市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率先形成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开放型城市经济体系的框架;市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更加普遍、更加均衡地享受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明显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不断完善,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为此,未来几年上海的工作重点将主要放在如下几个方面:1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营造激励创新的体制环境,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重点推进集成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2. 坚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整体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按照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方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集群经济,实现产业布局结构的转变。加强环保与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 率先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花更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大力促进城市和谐安康;4. 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聚焦突破,率先推进浦东新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体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联动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体制机制;5. 坚持以办好世博会为载体,加快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文明发展环境;提高国际交往的能力,推进城区、郊区协调发展,促进上海与长三角共同发展,实现与中西部互动发展。上海工作重点的确认,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要求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布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等方面自觉地予以呼应,提供有效的支撑:一是以创新为主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求上海教育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知识支撑;二是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结构,要求上海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全球化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功能转型,要求上海教育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提升国际化程度;四是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发展为取向的城市空间布局,要求上海教育增强服务辐射功能;五是以构造文化大都市为主要载体的城市软实力发展,要求上海教育在城市精神塑造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六是以满足市民全面发展需求为宗旨的城市发展理念,要求上海教育提供全覆盖、高素质、多样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二)上海高等教育现有布局、结构上海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轫地之一,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的创立。此后,上海始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以其先人一步的发展模式和卓越优异的办学质量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持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应该说,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其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也堪称一流;而随着“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上海高等教育服务与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在上海市委、市府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市教委正着手在全市高校范围内开展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通过高校、政府与专家间的有效互动,帮助高校在着眼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需求及提供有效服务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学校发展的空间、明确发展的方向,完善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自主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上海高校的新一轮内涵建设步伐,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望明显增强。1已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高等学府云集,现有高等院校62所(其中,“985高校”4所,研究生院高校6所,“211高校”10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高职院校30所,另有独立二级学院5所。在32所本科院校中,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23所,学士学位授权高校30所。其他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有1所市委党校和32家科研院所(其中17家单位的学位工作由其上级部门集中管理,如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中船重工在沪研究所等)。2008年全市在读研究生95498人(不含军事院校),其中博士研究生22713人,硕士研究生72785人,分别占全市在读研究生的23.8%和76.2%(参见表一)。表一 2008学年度上海分学科研究生人数学科门类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预计毕业生数总计25,753 32,142 95,498 35,308 哲学278 304 935 350 经济学1,880 1,964 5,635 2,236 法学2,109 2,733 7,449 2,531 教育学1,080 1,214 3,597 1,440 文学2,430 2,937 8,751 3,455 历史学338 377 1,183 442 理学2,687 4,149 11,853 3,985 工学8,542 11,000 33,600 12,817 农学174 304 812 242 医学2,748 2, 851 8,648 2,734 军事学184 17 8 管理学3,469 4,305 13,018 5,068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统计手册2008上海已经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上海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1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不包括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不包括一级学科授权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涵盖了专业目录89个一级学科中的69个,占77.5%,硕士学位授权涵盖了80个一级学科,占89.9%(学位授权空白的学科主要是受上海地理特征和城市功能定位的限制,如兵器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军事学等)。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一方面,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积极开设了一批新的学科专业,主要分布在数字媒体、金融工程、信息安全、影视艺术及会展经济、文化产业、航空航天工程等新兴学科专业领域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所急需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目前,上海高校已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0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6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8个。上海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已经覆盖了上海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倡导“三区联动”,完成“2+2+X+2”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十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顺应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推进在空间上完成了形态布局调整,目前已基本完成了“2+2+X+2”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参见表二)。其中,第一个“ 2”是指南北两个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的高校集聚地,即杨浦大学城和闵行紫竹科学园区;第二个“2”是指东西两个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建设相结合的大学园区,即松江大学城和南汇科教园区;所谓的“ X”是指建设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特色高校,如在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新校区,在安亭国际汽车城配套建设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等;而最后一个“ 2”是指新建的临港新城教育园区和奉贤海湾大学城。表二“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大学园区主要高校主要优势学科专业杨浦教育园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微电子、金融、材料、城规等闵行紫竹教育园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机电、教育等松江大学城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纺织、外语、法学、会计、工程等南汇教育园区上海电力学院、托普学院、思博学院、工商外国语学院等电力、外语、管理等临港新城教育园区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海洋、水产、航运、物流、制造业等奉贤海湾大学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化工、教育、商贸、旅游等“2+2+X+2”高校布局的完成,使得高校得以更加紧密地贴近和服务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顺应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上,高校空间上的进一步集聚,也提高了上海高等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和共享度,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提供知识服务的“能级”。按照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原则建设的大学园区,在进一步聚集高校资源的同时,更是加大了对社区开放的步伐,破除高校与社会间的樊篱,使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3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率先启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提升上海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宗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增强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全国的能力,2008年以来上海市教委启动和开展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引导上海高校走创新型、开放型和特色型的内涵发展道路,建设若干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院校。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倡导和大力营造“校校获支持,校校有发展,校校有特色”的和谐的学术发展生态和宽松的高校发展环境,鼓励高校依照 “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调整和加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真正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主力军。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实施过程中,上海还将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突破,以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的实效。(三)上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和人才培养需求预测上海很早就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民国初年,当时有一些基督教大学和国立大学陆续开始招收和培养少量的研究生。1906年,圣约翰大学按照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条例在美国注册,从此开始了学位教育;而自1913年后更是专设大学院,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以后,上海交通大学等国立高校也开始相继招收研究生。上海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着相当悠久的发展历史,也一直都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镇,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系,但无庸讳言与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相比,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制定,将紧紧围绕如何有效地增强和提高上海高校知识创新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个重心,结合此次上海着力推进的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重点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1围绕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主线,加快推进上海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受到高度的关注与期盼,上海高校主动适应服务与支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也在显著增强。值得关注的是,“十五”期间结合上海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高校在完成扩招任务的同时按照“三区联动”的思路也顺利地完成了“2+2+x+2”的空间布局,从形态上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联系。近年来,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开门办学,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而始于2008年、涉及全市范围的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则在更高的层面上整体引导全市高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工作,其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但其实际效果的取得还有待时日。事实上尽管近年来上海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上海各高校在破除体制障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努力,但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脱节的问题仍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解决,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数据显示,上海高校将近40%的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外语、管理、会计等热门专业,社会急需的高科技研发、设计专业、新兴学科专业、复合交叉专业和技术应用性专业的创新、产生机制尚未形成;课程数量、内容及教学模式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因体制障碍仍未在整体全局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创新;与中科院等系统相比,上海高校在承接国家与上海各重大战略项目方面的潜力也未充分发掘,我们在诸如“神州”系列载人航天项目、小卫星项目、支线飞机项目、同步辐射系统、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重大项目研究过程中其作用还仅仅局限于在部分领域分散、小型地参与研制,未能组织起集群式、系统性的会战,也未能真正有效地融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体制之中。事实上,上海高校在自主创新国家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城市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被各方寄予了很高的期许,但过去我们高校在这方面回应不够。今后上海将通过整体规划与统筹布局,通过着力加强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着力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上海高校真正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助力器。同时,上海高校在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战略中大有可为。长久以来,上海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专门起草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意见等重要文件,绘制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蓝图,要求依托国内、国际金融机构到2020年上海要逐渐实现以人民币为主体的相对自由的金融市场,基本具备适应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具备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数量充足、机构合理、活力迸发的金融人才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由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为骨干、中外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成为未来资金运营、资产管理、清算中心;使上海具备符合我国实际和国际通行惯例的金融法律、税收以及监管制度的城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人才最为关键,而这恰恰正是上海的软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吸引金融人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上海与许多国际金融中心差距最明显的地方。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瓶颈。上海金融学院发布的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显示,相对于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从业者所占比例高达城市总人口的10%以上,目前上海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8万,仅约占上海总人口的1%。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目前,上海金融人才尤其奇缺行业领军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从事金融工程、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只有四、五十位,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中高层金融管理人才以及高级专业金融人才缺口大,像注册金融策划师、注册财务策划师、特许财富管理师、项目数据分析师等拥有专业证书的高级金融人才紧缺,不利于业务创新;兼具金融、法律、外语、产业等方面知识,又能掌握金融服务国际运作惯例的人才也很稀缺。虽然近年来上海高校金融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行业方面仍表示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究其原因部分也与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比较陈旧等有关。事实上,上海在积极推进国际经济、航运和贸易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等过程中也同样遇到过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应该说,上海高校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但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调整相关学科专业方向。2重点建设与整体提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大对地方高校尤其是其一些特色院校和品牌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完成中央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至关重要上海高校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力量,2008年上海共有在读研究生95498人(不含军事院校),其中高校89778人,占94.01%。部属高校整体水平较高,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占比也较高,相对而言,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尤其是博士生的规模占比更低(参见表三)。表三 2008学年度上海高校研究生分布情况在读研究生总人数部属高校地方高校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合计897786607873.60%2370026.40%博士生201691733685.95%283314.05%硕士生696094874270.02%2086729.98%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统计手册2008毋庸置疑部属院校为全国和上海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长。与中央部委属院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往往更贴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相对更大一些,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也逐渐培育和建设了一批特色院校和品牌学科,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然而,相对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大部分地方院校所能得到的资源和支持还是相当有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影响与制约地方院校发展的瓶颈,整体上不利于上海高等教育营造一种和谐竞争的学术生态和发展环境。 事实上,上海还是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地方院校,他们办学历史相当悠久,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缺乏高一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资格,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例,该校成立于1960年,至今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该校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有经贸、管理、金融、法律四个方面的综合专业素质,能够运用理论研究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事实上,学校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研究方面尤其独树一帜,为中国最终加入世界关贸协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时至今日依旧是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但是,学校目前同样也面临着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困扰,客观上对学校进一步集聚和建设一支顶尖的国际贸易研究教学团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方向带头人较缺,人才培养结构出现断层,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学校作用的充分发挥。3需要认真审视我们传统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变单纯注重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而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重视不够的倾向,真正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与探索步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学科及课程设置等都倾向于单纯的学术型研究人才的培养,而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需要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相对不足。相对而言,在美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高达56%,几乎近80%的硕士生并不要求接受大量的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近年来,上海开始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其中2005年开始的“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尤其关注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机制联合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外,上海近年来也持续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力度,目前上海共有19所高校招收17种专业学位研究生,2008年在读人数接近4万。今后,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将特别关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特别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制度的改革与突破,而在学科布局方面则更需要向应用型领域倾斜,加大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力度,结合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向高端的进一步延伸以适应和支撑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在有条件的高校率先开展高等职业类研究生教育的布点与尝试。二、上海拟新增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全国各区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的精神,20082015年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是:按“需”少量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化学位授权学科的结构,控制高校盲目扩张、趋同发展,突显高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有效增强和充分凸显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对提升上海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与支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的实效。在20082015年期间,上海不再新增科研院所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而是通过加强构建产学研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上海拟在现有的高校中,到2015年之前新增1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2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如表四所示)表四 20082015年上海高校学位授予单位发展动态目标(单位:所)年份类别200820092010201120122015博士单位合计222222222323普通高校191919192020军事院校111111硕士单位合计393939394141普通高校222222222424军事院校111111在本规划期内,上海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如表五所示。表五 20082015年上海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学校授权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授权时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博士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2年上海政法学院硕士法学、社会学2012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硕士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2012年三、上海拟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授权学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上海学位授予体系建设包括近期正在全市高校范围内开展的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其指导思想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进一步提升上海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指导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的依据。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正是瞄准了国家尤其是上海今后一段时间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以及上海学位授权体系建设所要突出解决的几个关键,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很有必要,也已具备了相当的可行性。(一)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1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为主的两所专业性高等院校之一。自1960年建校以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一直是国家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和进行理论、政策研究的基地。特别是1985年以来,学校在我国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为国家做了大量理论和对策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专家级的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专门人才,并为中央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而在上海积极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中,学校也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提供了大批高层次的外贸类实务专才。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对于推进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及多边国际贸易运行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完善上海学位授予体系的关键环节。(1)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学校集聚高层次国际贸易研究专门人才,有效回应世界贸易发展以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建设和发挥国家及区域国际贸易相关研究中心和智库的作用,尽快形成国际贸易研究的人才高地。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了,2007年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贸易国,国际贸易积极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然也由此带来诸多国际贸易间的纠纷与矛盾需要处理和化解。在此过程中,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专家学者们作了大量的工作,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咨询和建议。然而,国际贸易形势发展很快,贸易形式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向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在内的“大贸易”拓展,贸易政策也由此向其他相关领域延伸,并要求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国家管理模式,建立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贸易运行平台;而2008年的金融风暴,更是搅动了整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更有可能带来整个世界贸易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在此其中将无可争辩地处在变革的中心,历史赋予学者们以难得的机遇,并要求他们真正肩负起代表中国参与新的国际经济格局研究与建设的重任,这对研究者的要求是极高的,应该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高度的重视和重点的支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具备了担负起这一重任的基础,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组建的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已成为国家参与多边和区域性贸易谈判的重要技术支撑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研究机构和决策咨询思想库;2007年9月,王新奎校长作为专家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作了“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专题讲解。但是,缺乏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现状严重地困扰着学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去吸纳顶尖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无法吸纳优秀的青年学子去建设和扩大这样一支高层次的研究队伍,真正符合国家的利益去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提供国家需要的决策咨询性意见和建议。(2)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上海学科结构的完善与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包括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既定的国家战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和新的知识储备。应该看到,就学科性质而言国际贸易比较传统,从斯密和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诞生算起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但现代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国内的学科建设并未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国际贸易学科需要随着事业的发展同步扩展。在这方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有其优势,关键在于学校长期以来一直紧紧跟踪着国际贸易事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学校始终占据了学科发展的前沿。依托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原有的学科建设基础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上海国际贸易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新型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的造就。(3)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造就大批新型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就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造就。然而,上海高校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能力有限,目前仅有复旦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两所高校设有两个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每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不足10人,这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得要求是不相称的,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模也是难以真正有效地支撑起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不仅可以扩大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规模,而且也有助于造就新型的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他们是有一定理论素养的、通晓WTO规则、能够解决贸易争端、制订贸易政策、管理贸易企业、开辟贸易渠道的高层次人才,既懂传统的货物贸易,也能够从事服务贸易、知识技术和专利贸易、生产要素贸易的研究和分析;既能从事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也掌握产业内、产品内贸易的新动向;既掌握贸易方面的知识,也了解金融、投资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2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上海政法学院始建于1984年,原为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翌年改组为上海法律专科学校,1993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与原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合并组建上海大学法学院,2004年9月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上海政法学院隶属于上海市委政法委,受上海市司法局领导,是一所专门培养高层次政法干部的摇篮。(1)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符合上海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发展目标与趋势的要求。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进入接轨国际惯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和新阶段,要求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要求,聚焦突破,率先推进浦东新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体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联动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十一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浦东先行先试,有助于推动上海整体实现政府转型,探索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和机制的目标与任务。为此,既需要加强理论探索的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大符合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要求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2)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依托行业支持,造就大批高层次政法人才。尽管近年来上海市政法系统陆续招录了一些高学历人才,但是队伍结构中高学历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06年,上海政法系统有干警6万余人,其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约1.2万余人,占总数的20;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955人,仅占总数的1.5%。这样的队伍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目标不相匹配。随着改革的深入,诸多新型的法律问题首先会在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露头,正确处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上海政法队伍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亟需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上海政法学院具有强有力的行业支撑,有条件与政法系统管辖的监狱管理、社区矫正、禁毒、社区法律服务等实际工作部门紧密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政法人才,以适应上海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需要,体现了上海“四个率先”的要求。3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以多层次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学校先后经历了“树全国半工半读一面旗帜”、“当成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三次历史性跨越,建校48年来为上海乃至全国先后输送了各级各类企业一线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八万余名,培养了以包起帆、李斌、郁竑、唐建平等为代表的150余名市级、国家级高技能劳模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学校被社会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高级技术人才深造的平台。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对于推进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于确保上海“四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上海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立。(1)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符合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对于确保上海“四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未来几年上海的工作重点已经明确,那就是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积极推动上海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大力促进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持续增强上海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上海“四个率先”的目标与任务。伴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高级专业技能人才将日益紧缺,相关人才的集聚与培养成为影响上海能否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2)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助于上海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回应中央关于加强和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总体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甚至已于2005年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技术密集的本质是智能密集,因此后工业化阶段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人才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提出了的更高要求,对生产环节的“一线工程师”不仅提出了数量要求,更提出了高层次技术内涵和质量要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进入技术密集型的后工业时代多层次工程人才培养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需。事实上,为了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和加强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大力发展应用科技大学教育体系,从而形成和建立起与传统大学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元制的高等教育体系,创造了工程类、经济类和社会服务类学士和硕士层次的培养模式。目前,德国社会的工程社会服务类人员中有2/3左右的工程师和1/2左右的企业经济类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都毕业于各地的应用科技大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增长。在英国,上世纪80年代末政府也开始将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培养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这在注重学术传统的英国无疑又是一场高等教育革命。海峡彼岸的台湾,上世纪之所以能够跻身“四小龙”的行列、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其高等技职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台湾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含研究所承担研究生教育)等在内的完整的高等技职教育体系:(1)专科学校:专门办理二年制及五年制专科;(2)技术学院:分为两类第一类技术学院(含大学附设技术院系)以专业系所为特色,以大学部为主,研究所为辅,不设专科部;第二类技术学院系原来专科学校改制而成,保留专科部,原则上只办理大学部及专科部;(3)科技大学:以综合性系所为特色,以大学部及研究所为主力,培养高层次的技职类专门人才,甚至直至博士学位。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还是沿袭了以往偏重学术性教育的传统。以工科教育为例,2007年工学硕士毕业生为10万多名,而工程硕士仅为4万多名,这种教育发展状况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尤其是上海等地的后工业时代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原有的精英化高等教育体系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后工业时代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大力发展以强调高技术、应用技术为主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势所必然,同时也将成为调整与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3)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助于上海高等教育真正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与探索步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上海近年来推出的“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改革试点工作,在面向社会实际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方面继续做出积极的探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将有助于这一改革探索的进一步深入。(二)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为主的两所专业性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已形成了以国际贸易学专业为核心,包括国际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物流管理、国际金融、国际法学、商务外语等新兴应用型专业在内的国际贸易学科群,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综合优势明显。(1)长期从事WTO事务研究,使得学校得以始终占据国际贸易领域发展的前沿,既为学校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同时也为学校学科发展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WTO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使得学校有能力在国内引领相关学科的发展。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国际贸易学科,早在1987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1个研究所、1个国际商务实验中心、1个培养模式实验区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其中,国际经贸研究所是上海市第一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商务实验中心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而外贸经济同时也是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就是因为以往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WTO领域的研究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且其相关研究直接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发挥了重要的影响,2007年9月王新奎校长作为专家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作了“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专题讲解,充分显示了学校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先程度。2004年以来,学校在应用经济学领域承担了各类研究项目93项,科研经费672.20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4项,省部级一般项目13项,获得省部级奖11项。(2)依托政策研究的平台,学校逐渐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队伍。自1986年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