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1课时)1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中国 文学的源头。诗经收集了从 至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 篇,展开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体例:风、雅、颂。风,不同地区的 ,含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n)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 时的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 的,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手法: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以 为主,兼有杂言,多用重章叠唱以加强抒情效果。诗经押韵,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中途转韵。2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氓( )之蚩蚩( )将子无怒( )匪我愆期( ) 乘彼垝垣( )(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 体无咎言( )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 )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 )车帏裳( )咥其笑矣( )隰则有泮(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匪来贸丝:_通_( ) 将子无怒;_通_ ( )于嗟鸠兮:_通_( ) 犹可说兮:_通_ ( )隰则有泮:_通_ ( )1. 现实主义 西周初期 春秋中叶 305 诗三百 民间乐歌 宫廷宴享 歌颂祖先功业 四言3.mng chch qing qin gu yun zi sh ji hu dn c q shng jin chng x x pn 4.匪,通“非”,不是;无,通“勿”,不要;于,通“吁”,唉;说,通“脱”,解脱,脱身;泮,通“畔”,边岸。1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2如何理解“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是女主人公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感叹,是对世间女子的呼吁,饱含辛酸、苦痛和懊悔,是反省之后沉痛的领悟!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女子的反省。女主人公经过痛苦的回忆开始反省:怨恨和痛苦也该有个尽头。作用:为下面变得决绝作铺垫。4阅读全诗,请分析本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女主人公本是一个纯洁、善良的美貌少女,诗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象地写出了这位青春少女的形象。她爱过“氓”,并且对他一往情深,“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嫁给“氓”后,她幻想着“及尔偕老”,过上好日子,因而一心持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直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失去了青春美貌,而此时,“氓”已变心,对她虐待“至于暴矣”!她孤苦无助却被兄弟讥笑,心中的悲苦无人可以诉说。但不幸的遭遇磨炼了她坚强的性格,悔恨之余,她采取了与“氓”决绝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既令人同情又令人佩服的弃妇形象。5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离别中,两人性格已现端倪,请仔细品味语言,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格特点。通过“将子无怒”一句,看出“氓”急躁、任性;通过“匪我愆期”和“将子无怒”两句,可看出姑娘温婉、体贴。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彤管有炜(y)邶风(bi)垝垣(wi)归荑(t)B踟蹰(ch zh)静女其姝(sh)尔卜尔筮(sh)城隅(y)C载(zi)笑载言静女其娈(lun)咥(x)其笑矣说怿(y)D隰(x)则有泮愆期(qin)汤汤(shng)渐(jin)车帷裳2下列对两组句子中的“之”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4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兴的手法,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5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6下列对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B总角之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C至于顿丘(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D淇水汤汤(古义,水势很大的样子;今义,用面做的一种液体,如面汤)7下列文学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赋、比、兴为诗经最主要的表现手法。ABCD8名句默写。(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2)女也不爽,_。_,_。(3)兄弟不知,_。_,躬自悼矣。(4)既见复关,_。(5)总角之宴,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6)_,_。匪来贸丝,来即我谋。9仿照例句,自选两部名著为其写一句书评。例:诗经先民的歌唱颜氏家训位父亲的叮咛(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氓(节选)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请简要概括诗歌第一章描写的三个场景。2诗歌的第一、二章节中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柏 舟诗经邶风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诸,故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注】汎(fn):同“泛”,漂流的样子。柏舟:柏木做成的舟。微:非,不是。匪,非。鉴,明镜。茹,含,容纳。以上两句是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据:依靠。威仪,尊严、礼容。棣棣,犹“秩秩”,上下尊卑次序不乱之貌。选,屈挠退让的意思。悄悄:苦愁状。觏(u):通“遘”,遭遇。闵(mn):痛。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这句是说醒悟的时候越想越痛。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干净之衣污垢长在。1下列有关柏舟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章以“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引出“耿耿不寐,如有隐忧”。B第二章写女子想一吐烦忧,谁料兄弟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C第三章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第四章满腹辛酸,自悲身世。D第五章中,女子把幽怨的目标转向日月,表达自己的怨恨像洗不干净的衣服,没法消除。于是只能一走了之。E本诗塑造了一个忧愁困苦、坚强不屈而又悲愤幽怨的女子形象,全诗是围绕这一女子的悲惨遭遇展开,主要表现社会的不公。2这首诗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其“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寄和州刘使君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D2D【解析】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3A【解析】言,无义;思,考虑。4B【解析】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5C【解析】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顶真的手法。6D【解析】D项,汤汤,古代指水势很大的样子,今天也有这个义项。7C【解析】句中的“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句中的“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大雅”是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8(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3)咥其笑矣静言思之(4)载笑载言(5)言笑晏晏(6)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一)1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解析】注意分析第一章描写的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加以概括。第一章描写了一副忠厚老实样子的“氓”来用布换女主人公的丝,他的真实目的是来商量婚事,然后女主人公把他送到顿丘并且约定以秋天为婚期。由此可以概括出故事的三个场景。 2女主人公:纯真、专一、痴情、温顺迁就、信守诺言。男主人公:表面忠厚、殷勤主动。【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注重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如女主人公,在第一章中,“送”“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等内容表现其专一、温顺等;第二章中,用“见复关”和“不见复关”的神态、动作等表现她的痴情等。而对男主人公来说,“蚩蚩”表现其表面忠厚老实等。(二)1DE【解析】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第四章诗对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从何而来的问题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末章作结,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