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关于乞讨的研究.doc_第1页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关于乞讨的研究.doc_第2页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关于乞讨的研究.doc_第3页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关于乞讨的研究.doc_第4页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关于乞讨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课 程程 报报 告告 选题名称:选题名称:关于乞讨的研究 学生学生 姓名:姓名: 学学 号:号: 本课程班级:信息检索与利用本课程班级:信息检索与利用 2 班班 完成时间:完成时间:2012 年年 4 月月 23 日日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2 目目 录录 1.课题分析课题分析3 2.检索策略、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检索策略、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3 2.1 选择检索工具选择检索工具3 2.2 选择检索词选择检索词3 2.3 检索式、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检索式、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4 (1) 中文数据库检索中文数据库检索:4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4 读秀学术搜索读秀学术搜索6 (2) 外文数据库检索:外文数据库检索:.7 EBSCO7 (3) 网络搜索引擎:网络搜索引擎:.10 百度百度10 (4) 纸质文献检索:纸质文献检索:.12 馆藏目录馆藏目录(OPAC)12 (5) 学位论文检索学位论文检索 3.资料阅读资料阅读17 4.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资料汇总资料汇总) .27 5.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31 6.课程报告排版提交注意事项课程报告排版提交注意事项29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3 1.课题分析课题分析 (1)选题原因; 乞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它与文明社会形影相伴,是文明社会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当前我国正处在社 会结构转型的加速时期,乞丐群体规模在扩大,乞讨现象具有增多的趋势,特 别是职业乞丐的社会危害性日益增大,严重影响了美好的城市形象,成为城市 管理、社会管理的一大难题。应该说,解决乞丐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 个突出的、迫切的问题。 (2)文献调研目的; 通过研究现代社会中乞丐的来历,思想 遭遇等等,进而让我们能以更正确的 方法去对待他们,为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 2.检索策略、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检索策略、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2.1 选择检索工具选择检索工具 检索工具名称检索工具名称选库理由、访问方式选库理由、访问方式检索年代检索年代文献类型文献类型 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文期刊论文 EBSCO 学术期刊库 http:/web.ebscohost.c om/ 外文期刊论文 读秀图书搜索/中文电子图书 我校图书馆馆藏目录 /g dlisxp/ 纸质图书 学位论文/特种文献 百度网络资源 2.2 选择检索词选择检索词 从课题字面选从课题字面选从课题内涵选(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位词)从课题内涵选(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位词) 乞讨 残疾人 乞丐 丐帮 乞讨小孩 遭遇 思想 目的 犀利哥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4 2.3 检索式、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检索式、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要求:1、用截图展示检索策略(包括检索式、检索途径以及其他限制条件如年 代、数据范围等)和检索结果; 2、若检索结果差强人意,须对检索策略进行调整,本报告只要求提供最 终结果; 3、若检索由较为简单的检索式分步完成,则分步提供截图(一个检索式 一幅截图)并分别标上序号; 4、列出相关度最高的 5 篇文献,并提供其摘要及出处 (1) 中文数据库检索中文数据库检索: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5 1阿峻.“抢劫式乞讨”该当何罪J.公民与法,2011,(11):44-46. 当你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冷不防被突如其来的乞丐抱住了大腿,或紧跟在身后 伸手要钱;当你开车等红绿灯或缓慢前行时,突然有乞丐敲打车窗,或用掸子 狠刷着车玻璃,或追逐着车子死命乞讨,否则就用鸡蛋砸你车玻璃时,你是否 感觉很无奈?面对这样的“职业乞丐”,面对这样的“抢劫式乞讨”,你究竟 该如何应对?这种乞讨又属何种行. 2阿甲.乞讨者三题(随笔)J.青海湖,2011,(11):74-78. 乞讨者(一)一个无助的乞丐已将我彻底击败。我承认,我最害怕面对的就是乞 丐,每每面对他们那双孤苦无告的手,我会满面通红,手足无措,莫名地感到自己 就是一个剥削者,他们的苦跟自己隐隐有关。由于某个生命体先天的缺陷,或某 种命运的偶然安排,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残者、老者、弱者、无助者,甚至许多 神智健全,身体无恙者, 3朱洁.职业乞讨治理与对策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9):224-224. 街头随处可见的乞丐已经不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存在,绝大多数是为了谋取利 益,成为一种“职业”。职业乞丐的日收入高达数百甚至上千元,这已经是很 多人都知道的事实。职业乞丐的现象已经上升到了成为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问 题。本文从职业乞讨者现象的由来现状出发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对策,是否 具有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刘功.甘肃张掖市;救助管理站利用漫画揭开职业乞丐骗讨的面纱J.社会 福利,2011,(9):62-62. 2011 年 8 月份以来甘肃省张掖市救助管理站利用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 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 8 周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 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时机,走上街头,用以漫画和文字为内容制作的宣 传牌和致市民的一封公开信宣传单向广大市民宣传救助管理政策法规, 5朱振.乞讨是一项权利吗?透视城市乞讨现象.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10(4):151-160. 孙志刚案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施行被喻为 2003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6 年中国法治进程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新的救助办法以自愿为原则,来去自由, 只有个人提出申请时,才能进行而且必须进行救助,为保障人身自由,不允许 再进行强制性的收容遣送。然而这部旨在以尊重受助者自由意志和防止国家权 力滥用为核心的救助流浪乞讨人. 6王兴斌.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之思考J.社会福利,2011,(6);44-45.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变强制性收容遣送为关爱性的 救助管理,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社会进 步和法制的完善,也体现了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格尊重。收容遣送制 度废止后,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空间比过去宽松了不少。而职业乞丐利用救助站骗 助及他们成群成批涌上街头的. 读秀学术(图书)搜索读秀学术(图书)搜索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7 1 周德钧.乞丐的历史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07. 乞丐产生的社会文化根由、从个相到共相、庸劣习性 江湖习气与流氓行径、乞 丐文化与国民性、文明的暗影等。 2 张举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研究:以兰州市为例M.青海人民 出版社,2009.05.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综述、当代社会流浪乞讨现象的现状、流浪乞 讨人员的乞讨原因、当代社会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特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 评价、兰州市救助管理站现状等。 3曲彦斌.中国乞丐史图文典藏版M. 九州出版社,2007. 乞丐是什么说起,论及帝王与乞丐、雅士与乞丐、中国丐帮、乞丐与公案、乞 丐与江湖诸流、古今行乞诸生相、乞丐现象与习俗风尚、乞丐与中国文化等方 面。 4 陈晓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手册M. 吉林音 像出版社,2003. 探讨城市中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成因、发展及历史沿革,对新中国成立 以来不同时期对城市流动人口、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论述。 (2)外文期刊论文:外文期刊论文: EBSCO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8 1标题:It is better to beg forgiveness than to ask permissi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 unregulated town. 作者:Ross, Andrew J.1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Nov/Dec2007, Vol. 9 Issue 6, p439-451, 13p, 1 Chart 作者单位:1Winona State UniversityHarvest Moon Advertising, 115 52Winona State University, Recreation, Tourism and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128 Memorial Hall, Winona State University, Winona, MN 55987, USA3Winona State University 8835 Neil Ave. South, Hasting, MN 55033 USA 摘要: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state of a Costa Rican community as it is affected by tourism development. It suggests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and offers potential solutions to remedy this towns issues. By gathering data on loc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interviews with business owners, the issu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versus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exposed. It provides a glimpse into the concept of group dynamics and collective action (or the lack of it), and offers some understanding about collective development in unregulated communities. ABSTRACT FROM AUTHOR Copyright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is the property of John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9 Wiley 7/5/2004, Vol. 25 Issue 27, p14-14, 2/3p 摘要:Comments on the debate that is going on inside cable about whether the industry has run out of bandwidth. Concerns of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on the cable TV industry; Cables business model for HDTV; Reason for the need of cable for additional bandwidth for services that do not make money. ISSN:02768593 3标题:Beg to Differ. 作者:Sheehan, Joe 来源:Sports Illustrated; 7/18/2011, Vol. 115 Issue 2, p26-26, 1/5p, 1 Color Photograph 摘要:The author offers opinions on the baseball statistic of run differentia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 of runs scored and allowed by a team, arguing it provides a strong reason for forecasting a dropoff in performance by the San Francisco Gia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11 season and for predicting improvement by the Cincinnati Reds. ISSN:0038822X 4标题:Sci bigs beg slick pix. 来源:Sciences; Nov/Dec92, Vol. 32 Issue 6, p6, 2p, 1 Color Photograph 摘要:Announces that Leon M. Lederman, Nobel laureate in physics and director emeritus of Fermilab, is leading a charge to cast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a kinder, smarter light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image scientists have in the media. Reasons for Ledermans concerns; Emphasis on romantic side to scientists work; Importance of audience recruitment through television interaction; Comments from Lederman. ISSN:0036861X 5标题:Scroogenomics tells us presents are cash down the drain. This dismal scientist begs to differ.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0 作者:Colm Rapple 来源:Mail on Sunday, 12/27/2009, p77; , 1p 摘要:There is a good economic reason for not giving Christmas presents according to an eminent American economist, Joel Waldfogel. ABSTRACT FROM PUBLISHERCopyright of Mail on Sunday is the property of Solo Syndication Ltd. and its content may not be copied or emailed to multiple sites or posted to a listserv without the copyright holders express written permission. However, users may print, download, or email articles for individual use. This abstract may be abridged. No warranty is given about the accuracy of the copy. Users should refer to the original published version of the material for the full abstract. (Copyright applies to all Abstracts.) ISSN:0263-8878 (3) 网络搜索引擎网络搜索引擎 百度百度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1 1孙建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管理A/OL.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 学报,2010(6):41-43.2012-4-23. /view/a5fcb9124431b90d6c85c7ec. 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与帮扶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环节。鉴于流浪 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政府应制定长效救助政策,补充与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并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分类救助管理。 2杜昌建.对我国城市乞讨现象的探析A/OL.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5): 16-21.2012-4-23. /view/dcb7ff19a8114431b90dd8ba. 近年来,城市乞讨现象日益严重,乞讨人员激增并向复杂化、职业化趋势发展。 “乞讨业”的畸性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市民生活、城市交通和社 会治安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本文在概述乞讨的含义、发展现状、方式、种类的 基础上对乞讨现象激增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城市乞讨所引发的 各种不良社会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城市乞讨问题的管理措施。 3吴丹梅.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成因解析与救助建议J/OL.学理论, 2008,(20):68-69.2012-4-23. /view/460778b8fd0a79563c1e72cd.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2 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 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为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 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解决大量充斥社 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应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即:确立 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 4张云昊. 乞丐人群的分类、形成机制及对策A/OL.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07-5-21.2012-4-23. /view/50fc0e0316fc700abb68fccd. 从是否满足生存和生活需要的标准可以把乞丐人群区分为原生乞丐和职业乞丐。 从整体上看,我国当前的乞丐人群基本上都是属于职业乞丐。职业乞丐又可以 划分为个体型和代理型职业乞丐。代理型职业乞丐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产生, 它是当前职业乞丐发展的新趋势,容易诱发社会问题。个体型职业乞丐则是生 活方式的选择,其解决应该寻求乞讨权和社会秩序的平衡。 (4) 馆藏目录馆藏目录(OPAC)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3 (5)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4 1路学仁. 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2008.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全方位改革和向纵深发展,中国在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内, 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城乡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各方面政策制度的变革 等,引致了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群体结构的重新调整,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弱 势群体增多。在许多领域,相应的新制度、新规范尚未完善和适应新的变革, 而旧有的社会秩序、价值规范、道德体系等因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纷纷失灵或 解组。新旧体制的磨擦,各社会领域改革进度的不均衡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 了一些新的社会冲突、失范现象、社会问题。当前中国城市的乞丐问题就是在 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一个令人困惑而又备受争议的现实问题。 本研究的基本对 象是中国当前的城市乞丐问题,力图透过纷繁复杂的乞讨现象,来探讨其本质 内涵和形成机制。在概念的理解上,我们把城市乞丐问题看作是围绕着乞丐的 产生、存在及相关行动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从整体上看,乞丐问 题内容复杂,既包括乞丐群体的现实生存困境,某些个人、群体在生存道路选 择方式上是否正当、行为上是否越轨的问题,也包括乞丐涌入城市后所引发的 各种社会冲突和城市管理难题。从结构上看乞丐问题还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从个人到家庭,从政府到社会,从物质利益到思想价值,从正式的规章制度、 法律政策到非正式的风俗习惯、文化规范,无不渗透着“问题”的痕迹。换言 之,本研究中把乞丐问题看作一个以乞丐及其乞讨行为为中心、纵横交织起来 的“问题群” 。 结合乞讨行动的特点及其功能,追寻乞讨行动所具有的个人意 义和社会意义,对分析乞丐问题至关重要。乞讨作为一种本能的生存方式,在 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和社会文化所允许和容忍的,是政府和制度在“失职” 、 “失 效”状态下,某些陷入生存困境中的人在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时的“救命稻草” 。 从乞讨行动的运行机制看,乞丐们既不依靠政府和社会组织,也不依靠家族或 朋友等血缘组织、亲情关系,而是他们自己走上街头,主动寻求帮助,这明显 不同于其它正式的社会性救济手段。在原始意义上,可以把乞讨看作是一种特 殊的、自救与他救相结合的生存形式,对于防止某些人铤而走险,维护社会安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5 定,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是,乞讨现象毕竟是一种非正常的、消极的社会 现象,根据不同的标准,文中将对由此呈现出或引发出的种种后果加以“问题 化”分析。 文中主要对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首先根据大量的资料,通过 对乞丐群体的人员构成、乞讨方式、行为方式的分析,对当今中国城市乞讨现 象的表现与乞丐群体的结构特征进行描述、归纳和分析。其次,对所谓的各种 乞丐问题进行澄清。乞丐问题具有复杂的内涵,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 运用不同的角度,都会对乞丐问题做出种种评判。对当前的城市乞丐问题如何 定性,不但会影响社会对乞丐的态度,而且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依据。 遵循客观、公平、独立的原则,借助于对社会各界所反映的问题资料的分析, 试图揭示出当今城市乞丐问题的本质内涵。最后,文中对当今城市乞丐问题的 形成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重点分析了家庭危机与乞丐问题之间的相互 关联。 城市乞丐问题形成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期,在研究逻辑上,我们提 出一个总的疑问: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现在,为什么 城市没有发生严重的乞丐问题?我们知道,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与社会的剧 烈转型,乞丐问题所面临的环境与条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与利益冲突等,从 要素到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的乞丐问题注入了新的 意蕴,大大拓展了乞讨原来所具有的救济功能,丰富了乞丐问题的内涵。按照 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乞讨现象作为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现象,意味着社会运行 系统的不平衡和失调,造成这种失调的条件和动力必定与当时的社会体制、制 度、政策、价值文化有关,比如,计划经济、平均分配、城乡壁垒、思想道德 规范、价值观念、低人口流动、对乞丐的控制性措施等都对乞丐问题的发生起 着某种抑制作用。鉴于上述考虑,文中在对影响乞讨行为产生的各种推动因素、 抑制因素和条件性因素等进行探究时,对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在关系结构、政策 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所发生的种种解组和失范现象给予充分的关注,致力 于从中发掘出社会解组现象在乞丐问题上的作用痕迹,从而试图为当今乞丐问 题的产生机制寻求一个学理上的解释。 本研究运用社会解组的理论框架,从形 形色色的乞讨现象和大量的乞讨案例入手,通过对乞丐与城市在互动过程中所 发生的利益、价值观、矛盾、冲突和事件的分析,试图揭示出当前中国城市乞 讨现象的特征和所谓“问题”的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乞丐问题的制 度性成因。重点论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文化、 价值观念等领域广泛出现的社会失范现象、失调现象,已经对中国的家庭产生 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家庭功能在许多方面出现了危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 胞组织,它处于联系社会与个人的枢纽地位,正是这些功能危机推动着诸多家 庭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乞丐。由此,本文提出,目前解决乞丐问题的切 入点在于,要让家庭负起责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加强监督力度,使家庭有 能力也切实负起相应的责任。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6 1郭贺亭.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客观方面探析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 2010.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的新增罪。本 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与被害人存在亲属关系的行为人在特定情况下能够成为本罪 主体; 主观方面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本罪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 与行为对象,危害行为是“以暴力或胁迫的方式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组 织”的表现形式为“控制”,行为对象须为三人或三人以上,“组织”的行为须 持续一定的时间,本罪中的“暴力或胁迫”须达到令被害人不知反抗、不能反抗 或不敢反抗的程度,“乞讨”的本质在于主动性与无偿性; 本罪的行为对象为残 疾人或者不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行为人针对的行为对象为不满 1 周岁的婴儿 时不需要采取“暴力或胁迫”的手段,只要行为人实际控制了该行为对象即可符 合本罪相对的构成要件; 本罪客体为复杂客体。本罪存在如下缺陷:行为对象规 定过于狭窄,应以普通公民为行为对象,行为人侵害的行为对象是残疾人或儿童 的视为“情节严重”的情形; 规定的行为方式过于单一,应以概括式规定涵盖全 部; “情节严重”的情形在实践中过于模糊,应当以举例的方式明确“情节严重” 的情形; “组织”应修改为“组织或实际控制” 。 2郑晶. 乞讨行为的策略传播透析D.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2009. 乞讨现象是文明社会的伴生物,数千年来,从不间断,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 呈现出不同形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城市街头大 量出现的乞丐和乞讨行为,开始尝试运用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公共管理的知 识探讨乞丐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本文在搜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以广州市 区街头乞讨现象为例,综合使用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掌握了 76 个乞讨有效样本,观 察了 96 名乞丐的乞讨行为,占有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传播学的 角度,以 5W 模式为框架,逐一分析了乞讨传播的传播者、渠道、内容、受众、效 果各个环节,并由此总结归纳出了“勤奋者”形象策略、BD 传播策略、首因效 应传播策略、 “集众”传播策略、多渠道整合传播策略 5 条乞讨者常用的乞讨传 播策略。而且,本文根据乞讨传播者的不同类型和各自的传播方式,按照他们自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7 身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出发,提出了安置残弱者、帮助特殊乞讨者、 规范引导卖艺者等多条管理建议。 3杨京辉. 论乞讨自由的道德边界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2007. 乞讨是乞讨者在公共场合明显表现出困难的生存处境,在得到他人的同情后, 接受其施舍的钱物的过程。乞讨因为其寄生性而伤害到乞讨者本人的尊严,又 因为其被动性,通常不对他人造成伤害。乞讨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解决 生存危机,有的是为了脱离贫困,有的是为了赚取暴利,等等。了解到乞讨者 不同的乞讨目的,人们会给予不同的道德评价。乞讨自由是一种消极自由,乞 讨自由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目的性价值,而在于它的工具性价值,乞讨是实现生 存或其他的利益的工具。乞讨自由权的实质是生存利益。对乞讨自由进行合理 限制的道德理由主要有三个:损害原则、家长原则和集体原则。具体来说,需 要对使用欺诈手段的乞讨进行限制,需要对损害公共利益的乞讨进行限制,以 及出于关心乞讨者的目的而对乞讨自由进行限制。对乞讨自由的限制包括对乞 讨地点、乞讨手段的限制以及通过不直接施舍给乞讨者来对乞讨进行限制。乞 讨过程是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人道主义的观点和社会公正的观点是人们 对乞讨者进行救济的主要道德理念。救济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施舍和社会救助, 在一个乞讨自由的和谐社会里,这两种形式的救济都是不可或缺的。 4徐芳. 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的调查与思考D.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 大学,2004. 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冲突的外化形式。乞丐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在当代的大量 涌现,已构成一种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 普遍关注的社会失调现象;一个客观存在的影响相当数量人群的公共麻烦;一 个违背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探讨研究当前我 国社会乞讨现象,是关注民生,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要求; 是消除两极分化,扶助弱势群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研究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以德治国进程,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诉求。 本文从 历史和现实两条主线,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眼于当代中国国情,运用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 析和思考。在对乞讨群体进行调查以及走访有关部门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献 资料,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社会大众对乞讨群体 所持态度,探讨了乞讨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建议,同时,对乞讨现象进行了更 深层次的思考。 3.资料阅读资料阅读 (1)参考文献列表(指精选的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类型文献,按文 后参考文献著录项目格式提供,至少 20 条):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8 1阿峻.“抢劫式乞讨”该当何罪J.公民与法,2011,(11):44-46. 2阿甲.乞讨者三题(随笔)J.青海湖,2011,(11):74-78. 3朱洁.职业乞讨治理与对策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9):224-224. 4刘功. 甘肃张掖市;救助管理站利用漫画揭开职业乞丐骗讨的面纱J.社会福利,2011,(9):62-62. 5朱振.乞讨是一项权利吗?透视城市乞讨现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10(4):151- 160 6王兴斌.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之思考J.社会福利,2011,(6):44-45. 7吴丹梅.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成因解析与救助建议J.学理论,2008,(20):68-69. 8 路学仁. 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2008. 9 杨京辉. 论乞讨自由的道德边界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2007. 10 徐芳. 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的调查与思考D.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2004. 11彭惠青.当前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及治理对策A.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 35-39. 12杜昌建.对我国城市乞讨现象的探析A.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5):16-21. 13蔡艺生.关于城市乞讨的现实考察及对策思考A.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26(5):65-68. 14王金礼.微博的超议程设置:微博、媒介与公众的议程互动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 童”事件为例A.当代传播,2011,(5): 68-70. 15 孙建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管理A.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0(6):41-43. 16 陈晓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手册M. 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3. 17周德钧.乞丐的历史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07. 18 3曲彦斌.中国乞丐史图文典藏版M. 九州出版社,2007. 19王占国.流浪乞讨青少年现状调查及其成因分析以泰安市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 2012,(1):106-110. 20符致发.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刍议J.广东民政,2011,(11):22-23. 21管健. 城市职业乞丐现象透析 J . 公共行政 , 2000(10) . 22高守杰 ,刘艳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与建议 J .社会福利 , 2004 (3) . 23胡展奋. “丐乡”大起底:皖西职业丐源调查 J .新民周刊 , 2003 (46) . 24刘汉太. 中国的丐帮群落 M .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 1987 . (2)重要信息源: 选用的主要期刊(刊名及 ISSN);(至少 10 种) 1刊名:中国民政 ISSNISSN:1002-4441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19 2刊名:南方人物周刊 ISSNISSN:1672-8335 3刊名:法制与社会发展 ISSNISSN:1006-6128 4刊名:社会福利 ISSNISSN:1009-7724 5刊名:科学与财富 ISSNISSN:1671-2226 6刊名:中国新闻周刊 ISSNISSN:1673-1735 7刊名:公民与法 ISSNISSN:1006-7590 8刊名:当代传播 ISSNISSN:1009-5322 9刊名:乡镇论坛 ISSNISSN:1002-7033 10刊名:民主与法制 ISSNISSN:1003-1723 主要作者的信息(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至少 5 种) 1刘杰 复旦大学 /plus/view.php?aid=20363 2张千帆 北京大学 腾讯微博:/Z622007780/ 3 王思斌 北京大学 预约电话 010 86179777 4 王保庆 新闻出版总署5 方福康 北京师范大学 电话主要的研究机构(名称及网址);(至少 3 种) 1浙江大学 / 2复旦大学 / 3北京大学 / 分别说明选择上述信息源的理由。 因为我们需要乞讨变化研究相关方面的资料,我们选择了具有权威性的一 些刊物和一些国内的经济内院校的校内论文和学报。这些文章都是具有权威性, 作者都具有代表性,这样有利于更了解和学习乞讨方面的研究成果。 (3)阅读笔记(至少 20 条,每条笔记都要提供文章的篇名、作者、 出处) 1老乞丐在社会上出现,并逐步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群体,已经有十分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上朔到到原始社会解体,随着贫富分化和私有制的产生,老弱病残在不能得到 亲族和社会救助的情况下,则可能沦于流浪乞食的境地,形成了最初的乞丐。纵观历史,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虽然曾有几度繁荣的开平盛世,但贫穷与落后却始 终如影随形。中国古代战乱频仍,旱涝频发,这些人祸天灾常常导致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失去生存之本的农民无以为计,只好携妻带子仓皇走上背井离乡的逃难之路,乃至鬻儿卖 女,妻离子散,乞丐群落即成批地收容贫苦落难的灾民,这样,以贫困行乞的本来意义上 的乞丐资源源源不绝,成为一种与文明历史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亘古未绝。 王保庆著.中国乞丐调查 我国城区乞讨群体现状与对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1.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20 2 乞丐群体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内部不断分化变异。形成了一个大社会中光怪陆 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如果从行乞的动机出发。可以将乞丐群体分为求生型和求富型。 也即原生乞丐和职业乞丐两种。而多数研究者通常是以乞讨方式来进行划分的。因为乞丐 利用各种可资借鉴的乞讨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文化传承形态。即行乞习俗惯制。如清 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乞丐类中“丐之种类”中提到七种乞丐。此外还指出男丐与女丐 行乞方式的异同;20 世纪初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的吴元淑蒋思壹。按照行乞方式。将 上海的乞丐划分为 25 种;曲彦斌将古今中外乞丐划分为原始型卖艺型劳务型残疾 型流氓无赖型 5 种类型;池子华在中国近代流民一书中谈到乞丐的种类有 8 种。即 专门于别人家有庆吊活动时前往乞讨者专走江湖之丐挟技之丐劳力之丐残疾之 丐诡托之丐强索之丐卖物之丐;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把乞丐分为 5 类。即 挟技之丐残疾之丐行乞之丐诡托之丐强索之丐。随着时代的发展。乞丐的乞讨方 式也在不断更新。乞丐队伍不断壮大。新的类型也层出不穷。美国的乞丐就颇具“现代” 特点。出现了汽车乞丐绅士乞丐地下乞丐武力乞丐艺术乞丐等新兴类型。印度的 乞丐分为直接乞讨和变相乞讨两种。在直接乞讨者中甚至出现僧侣乞丐和类似于泰国“人 妖”的男扮女装的行乞者。变相乞讨中有卖唱行乞跳舞行乞玩杂耍行乞耍猴行 乞弄蛇行乞乃至专门守候在旅游景点的拍照行乞等。 王保庆著.中国乞丐调查 我国城区乞讨群体现状与对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1. . 3 流浪乞讨人员形成原因的研究 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 。从社会病理学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流浪乞讨问题的凸现 决非是偶然性的,它有其滋生繁衍的土壤,有其复杂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运行机 制长期功能失调的结果。对这种功能失调情况的分析,有着不同的视角。(一)历史习俗及 文化的影响。曲彦斌从历史的角度详细考察了乞丐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他认为, “乞丐的 历史与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乞丐就一直存在着,所不同的是,他 们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悄悄改变着自己的肤色和生存方式。 ” 这种历史习俗的影响一直在 延续。王保庆等指出,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活贫困,一些地区形成了外出乞讨的习俗, 且不以乞讨为耻。 ”他们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之后,虽然经济在不断发展,但 是不少人重操旧业,将乞讨作为提高生活水平的一种方式和有效的致富手段。显然, “已经 形成了一种乞食文化,一种流动着的文化,具有传承性特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至今仍在发挥其驱动作用。 ”王健则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城市职业乞丐产生的原因,他认为, “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里,既有主流文化,同时也存在着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或 次文化 ,而流浪乞讨文化便属于这种性质。在这类群体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在我国某些地区出现的乞丐村里,村 民的流浪乞讨行为不仅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反而为其他人所羡慕和效仿。 ”管健的研究也 发现,中原地区的某些县,父母宁愿让女儿嫁给乞丐,也不愿与修车、理发、种地的人成 为亲家。(二)自身原因造成。王保庆等认为, “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地域环境以及国 有体制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弱势群体的增多,加重了社会负担, 为他们服务保障的压力加大。由于需要社会照顾的人员数量攀升,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和社 会保障政策的不到位,社会出现大量贫困人员,贫穷成为行乞的第一原因。 ”郑功成教授也 指出, “在济贫法时代,上层人士和立法者均不承认贫困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而是将贫困的 责任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并视贫穷为万恶之源 。 ”对于贫困,个体主义的解释认为, 任何人都有同样的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发展的机会,如果一个人陷于贫困,那肯定是由于个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21 人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个人经济上的失败、遗传因素、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不良生活方式、 家庭环境等等。而乞讨者由于自身的穷困、懒惰、素质低下、好逸恶劳等个人因素而造成 自身处于此种生活状况。从整个社会层面看,许多人就是持有这种观点,而且也反映在国 家某些实施救助的人员行为当中。(三)经济和再分配原因造成。有学者从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和社会再分配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来探讨流浪乞讨形成的原因。王健认为, “虽然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 会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日渐扩 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贫困地区农民和城市无业人员大量涌人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 市寻求生路的主要原因。但身无一技之长的他们很难在城市找到工作,一部分人逐渐演变 成流浪乞讨人员。 ”(四)家庭原因造成路学仁认为, “家庭是造成流浪乞讨现象出现的重要 原因。就乞丐自身来讲,他们之所以沦为乞丐,可以说都是被逼无奈的,但在具体成因上 是有天壤之别的,有被家庭遗弃、驱赶出来的;有主动离家出走的;从目的来看,有为家 庭危机分忧的,有逃避家庭矛盾的;从对家庭的态度看,有爱护家庭的,也有憎恨家庭的; 从过程上看,有直奔乞讨主题的,有被迫无奈沦为乞丐的。 ” 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流浪乞 讨人员问题是历史原因、个人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再分配制度不完善、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地域环境以及国有体制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家庭以及文化原因等因素综 合影响的结果。(五)社会原因。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群体的出现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 加剧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同时它也是一个不能回避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乞丐职业化现 象的产生不仅仅是经济贫穷的原因,也有社会文化、政策制度、伦理道德的原因;既有个 人的原因,也有家庭、社区、城市和社会的原因。很多人认为乞丐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就 自然解决了,虽然我国的经济状况不断转好,但是乞丐群体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这种现 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人们追求物质财富手段的多样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传统道 德视乞讨为可耻行为,把乞丐当作“贱民” 。如今这一观念已经发生较大改变,日益宽容的 社会环境使乞丐所受到的道德压力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乞丐致富的示范作用,极大地刺 激了同地区的其他人,于是出现了家庭型、村落型的乞丐群体,他们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组 织,划分势力范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丐帮组织。这些“帮主” ,大部分是地痞流氓、黑帮 头子,主要以暴力掌权,靠帮规约束帮众,同时负责给乞丐们分配活动地盘,调解乞丐间 的纠纷。 张举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研究:以兰州市为例M.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9.05. 4关于行乞权,路学仁认为, “乞讨是一种靠牺牲自己的尊严并赢得人们的同情、帮助而 维持生存的手段。 ”所以,从本质上讲, “它带有浓重的道德命题色彩,这里暗含着一 个对乞讨行为的许可、认可底线,即社会道德只容许那些贫困无助、又无法靠自己的力量 谋生的人去乞讨。换言之,即便法律上没有禁止乞讨权 ,也不能随意地、自由地来行使 这项权利。 ”中共中央党校人权中心林葫教授也认为, “严格地说,乞讨行为从来都不是一 种被社会道德或国家法律所倡导的行为。 行乞权在我国宪法法律中找不到其相应根据。 ” 张举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研究:以兰州市为例M.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9.05.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 22 5 乞讨现象的不同特征对于错综复杂的乞讨现象,大致可以将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