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德育方法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doc_第1页
《四书》德育方法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doc_第2页
《四书》德育方法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doc_第3页
《四书》德育方法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doc_第4页
《四书》德育方法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书德育方法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李志春 作者简介:李志春(1975.02 ),男,湖南隆回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南财政经济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摘 要】【关键词】“四书” 德育 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美人格、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构建自身丰富的文化精神,才能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相一致。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虽然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专门的著作来谈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很多典籍中却蕴藏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出比较完整的理论和观念。特别是四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出了极具价值的观点。研究和发掘四书的当代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法”一词,原意为沿着一定路径前进,也就是以一定方式或程序开展活动,从而达到目的。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德育方法与德育方式、手段、途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刘湘民. 选好思想工作突破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6.。(一)自我教育的方法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个性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它包括自我认识、体验、控制、监督、评价、自我道德修养、自我批评等一系列主体自己教育的方法。(二)指导教育的方法教育者指导受教育者促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发生预期变化的方式方法。它包括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实际锻炼、情感陶冶、生活指导、心理咨询等方法。一、启发诱导、礼乐结合和寓教于乐的方法论思想社会学家涂尔干虽然以现实主义著称,但他却异乎寻常地强调艺术体验的教化作用,认为艺术具有净化灵魂的力量。他说:“艺术抚慰着我们,因为它能够使我们走出我们的自我。”(12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58)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记乐论日:“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而乐记亦有更精辟的说法:“乐者心之动。”在孔子看来,道德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理性建构过程,更是一个艺术领悟过程。二、因材施教的方法论思想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采取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论语雍也)即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讲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全面了解受教育者接受能力,根据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又如论语先进道: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尽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两个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的答复却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两个学生的思想性格不同。子路莽撞骄傲,所以要抑制他;冉有谨慎怯懦,所以要鼓励他。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不同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从而取得进步。 “因材施教”就是指对不同能力、志向、品德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例如,为政篇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4人同是关于“孝”的提问,而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对象不同:懿子不懂孝道,表现为“违礼”;武伯不懂孝道,表现为常使父母担忧;子游不懂孝道,表现为不能敬重父母;子夏不懂孝道,表现为对父母不能和颜悦色。孔子的不同回答,正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有五:有如及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下)指出适应不同学生的才资,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这种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教育的方法,在韩愈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从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德育的基本方法。因材施教作为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之一,对于我们今天的德育有重要意义。德育是一种“人心工程”,只有对不同年龄、个性和品德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使德育真正入脑,并自觉转化为行动。但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又限制了因材施教的实施。以智力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造成的对“标准答案”的追求,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使因材施教失去了可能性;生师比的过于悬殊,更使因材施教沦为空谈。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因材施教,就必须改变现代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精简过于臃肿的学校体制,缩减非教学人员,扩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德育教师的队伍,这样,因材施教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其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还必须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只有在掌握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才能使德育具有针对性,真正解决学生的道德思想问题。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三、启发诱导的方法论思想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但还未得到解决;“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在这两种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发”。从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学生自觉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倡导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自身的思考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是要诱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去思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就是“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可见,儒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始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着重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目标。诚然,儒家的教育思想把一定社会道德规定作为了人的唯一本质,摒弃了人性的社会性,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但是儒家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启发诱导,是指在德育过程中遵循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培育内在的规律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修养的积极性,以期达到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操、践行道德规范的结果。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论语先进中有:子路和冉有曾分别向孔子请教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对于此问题,孔子对他们分别进行启发诱导,指出不同的做法。他回答子路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而回答冉有则曰:“闻斯行诸。”公西华对此迷惑不解,便向孔子请教,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因为冉有性格温和,谦让,所以孔子启发他应该做事勇敢一些,果断一些。因为子路性格急进,做事毛躁、鲁莽,所以孔子要求他应该多问问父兄,再“行诸”。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二)在德育方法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儒家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不但创造性地提出了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的德育目标,而且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系列十分有效的德育方法。1克己自省、迁善改过的修身自得方法修身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概念,修身意为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儒家道德教育方法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对修身强调了两点:一是克己自省;二是迁善改过。克己自省、迁善改过的修身自得方法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塑造至善道德的重要途径,它倡导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进行反省,不断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凭借内心信念来择涤道德行为,时刻以社会道德规范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己”、“内讼”、“正心”、“诚意”等进行反省内求方法,对于陶冶民族性格和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实践示范方法实践示范系列方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所得到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付诸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是通过教育者本人的示范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道德影响。儒家重视身教示范的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力量,来源于道德理想人格的感召性。为此,孔子提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的榜样标准。这些榜样都是明万物之理,集孝、悌、忠、义、信、礼诸美德于一身,正是在这些榜样的引导下,中国历代志士仁人层出不穷。从方法论的角度抽象继承来看,榜样示范在古代道德教育中效用是十分突出的。3循序渐进、积善成德的持续培养方法这一方法包含了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道德习惯的自然养成及内化接受过程的重要性。儒家对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强调从小开始,至老而不辍,并为这一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积小善成大德的持续培养过程。4环境渗透、制度规约的熏陶管理方法人所处环境的道德状况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家庭教育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其重点在于孝德的培养。儒家文化历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认为孝德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也是一切道德实践的起点。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好的环境,朱熹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以道德教人,教师首先要育人之德,所以,教师必是道德品质十分高尚之人。以上方法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系,缺一不可。一方面中华传统道德修养理论肯定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并与尊重人格价值的思想观念相联系。儒家把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儒家从这一重要观点出发,塑造人的道德观念,实施教育方法。另一方面,重视养正操作,强调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