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及竞争力研究.docx_第1页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及竞争力研究.docx_第2页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及竞争力研究.docx_第3页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及竞争力研究.docx_第4页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及竞争力研究.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及竞争力研究 摘要: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依托其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将被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带。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作为经济带上的三大引擎,其战略布局高度和发展定位准确度,直接影响到长江经济带的健康发展。可通过构建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上三大城市群进行横向比较,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模型,综合测度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投入产出效率,试图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形成整体的把握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竞争力;投入产出综合效率 中图分类号:F205;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1-0076-03 一 引言 自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这一崭新的城镇群体概念,城市群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城市体系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热点且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1-4城市群作为区域竞争的载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空间组织形式已得到学术界及政府的重视,上升至国家层面,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实现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 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及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长江经济带因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其建设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而备受关注。但当前研究多将其割裂开来,进行城市群内部区域合作实现一体化,对其经济联系及一体化的测度等方面深入,或者与成熟的城市群就效率和综合水平进行比较,尚无将长江经济带上三大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及城市群城市化综合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尤其在当今,价值链的边界拓展到全球范围情况下,城市圈的发展必须纳入世界的分工体系。唯有不再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具体问题,而是努力增强区域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等自身形态以外的内容(张京详 2001)。这与著名城市地理学者哈维不谋而合。城市群发展效率作为衡量城市群投入要素资源的配置状况、运行态势和经营管理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提高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 鉴于此,应在重新梳理国内外竞争力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借鉴城市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所研究地区的具体情况,构建新的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上三大城市群: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竞争力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软件进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实证分析,与此同时,拟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模型,综合测度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对三大城市群形成宏观全方位的把握。 二、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有关城市效率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具体来说,衡量城市效率的方法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生态足迹法三种定量分析法。Charnes等(1989)应用DEA模型分析了1983和1984年中国28个大城市的城市经济效率,证实了DEA是研究城市效率的有效方法,Byrnes和Storbeck(2002)在其基础上,运用同一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的城市效率有所上升,地区间的合作和城市效率正相关。国内方面,戴永安(2010利用01-07年我国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基于传统的DEA方法和超效率DEA方法从人口、经济和社会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化效率, 考察其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 并对中国城市化的全要素生产率做了动态分析和区域比较。刘爱梅、杨德才(2010)关注了城市群的负外部性, 认为城市群规模的扩张可能导致“效率陷阱”。李胜会等(2012)通过对三大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综合城市化效率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地区综合城市化效率总体有效性不足。城市效率的研究也经历了从某一时间点的静态城市效率测度到不同时间点的、具有“时间”因素的动态城市效率的发展历程。近些年学者尤其加大了对“城市区域”的研究。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城市群区域要素资源创造或增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有效价值量与总投入的比值,作为城市群投入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利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成为关注热点。 城市群竞争力作为“城市区域”问题的切入点同样备受关注。国外学者对其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于1980年在其著作竞争战略-分析企业和竞争者的技术中对于竞争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其后相关研究也迅速从企业部门引申扩展到区域领域,但大多仍然参考了国家、城市等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其中颇有影响力的竞争力基础理论主要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优势理论(这在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分析企业和竞争者的技术、竞争优势-创造和维持优良绩效、国家竞争优势中有详细阐述)。国外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对于竞争力概念及内涵的阐述,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IMD国家竞争力模型、道格拉斯.韦伯斯特(Doug的城市竞争力模型等。 国内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末,主要在于吸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且多集中在城市竞争力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主要是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模型,IUD的城市竞争力“价值链”模型、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三位一体”模型等。 三、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测度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上三大引擎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是: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覆盖范围如下表所示)。在数据选取方面,基于城市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以及避免选取指标数据统计口径不一,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部分数据来自相应省市的统计年鉴。 (二)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 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的优秀研究成果 ,本着科学性、综合性、时效性、潜能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竞争力、社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潜能竞争力、辐射竞争力5个系统层指标,以及6个要素层指标。 在综合测度指标体系中,确定权数的方法有德尔菲法,熵权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城市群竞争力评价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复杂、动态的系统。其指标的择取将直接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指标的选取必须科学缜密,严格合理,遵循一定的原则,鉴于此,本文选取适应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主成分分析法。总所周知,主成分分析法作为一种通过客观手法实现权重赋值的方法,利用线性组合通过降维把多个就指标换成几个新指标,既减少了工作量也剔除了信息重叠的指标,从而使得评估结果更趋于现实,相应的竞争力提升对策也更具有实施效用。 具体分析步骤是:首先将均值化后原始数据构成的向量矩阵标准化,以统一量纲和数量级。其次,由标准化后的矩阵建立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求出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由此确定因子载荷矩阵、主成分的个数、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根据选定的主成分以及各自贡献率可以求出相应的综合评价函数及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即可完成对问题的相关分析。 四、实证分析 按照城市群竞争力指标体系查询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相应省市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数据。借助SPSS统计软件实现基础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模型操作,并对结果进行处理得到12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竞争力得分及排名如下表。 尽管长将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的差距可以预知,而计算结果也证实如此。但由于其共属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长江经济带,且长三角作为发展成熟的城市群其经验模式等极具借鉴意义,故将三者进行横向比较,对于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能有参照意义。 计算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结构竞争力数值差异梯度非均衡,长三角排名首位,得分为1.13,其次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得分为0.39,末位为成渝城市群,得分0.31. 综合竞争力作为经济、社会、环境、潜能、辐射要素竞争力的合成力,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城市群的发展潜力,现实竞争力及城市群整体发展质量。从得分来看,长三角综合竞争力分值优势明显,这得益于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因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相当基础的产业及资源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发展势头强劲,竞争优势明显,但与长三角差距显著。成渝城市群作为我国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群,城市劳动力数量和城市迁移人口规模也较大,空间优化仍有较大潜力,环境竞争力位于首位,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起点,其与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长三角和龙身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群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城市群综合效率研究 (一)指标和数据 城市经济学理论将城市产出视为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函数从城市群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及在以往经济效率研究的基础上更全面的反映城市群效率的内涵,本文构建了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济投入),城市群建成区面积(土地投入),全社会从业人员(劳动投入)组成的投入指标,以城市群GDP总量(反映城市群经济规模和实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社会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市区绿地面积(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组成的产出指标体系(表4)这几个指标虽有相互联系, 但是反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数据来源与前部分相同。 (二)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 和W. W. Cooper 以及E.Rhodes 于1978 年提出,是一种衡量效率相对有效性的重要的非参数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输出不变,借助数学规划方法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DMU 投影到DEA 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各DMU 偏离DEA 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其相对有效性。在处理具有多投入、多产出指标的同类型部门间的效率问题时,DEA 具有明显的优势。借助DEA 模型和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对所选择的三个城市群进行运算,对城市技术效率、城市生产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指数进行分析, 依据DEA模型方法可知,CRS模型与VRS模型中的城市群综合效率指数反映的是城市群要素资源的配置、利用水平和规模集聚水平等,而纯技术效率指数则表示的是城市群要素资源的配置、利用水平,规模效率指数表示的则是城市群规模集聚水平。 (三)结果分析 采用DEA模型及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模型,分别计算2002年,2012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投入产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总体来看,中国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投入产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不理想且呈下降态势,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效率要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但规模效率指数有所增加。这一时期中国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呈下降趋势,主要由纯技术效率下降所致。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在中国城市群发展中的贡献呈减弱趋势,城市群的规模优势也未充分发挥。 六 结论 发挥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形成直接带动近六亿人的发展新动力,也可以促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从而打造新的经济支持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作为经济带上三大引擎,对于其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群综合效率的考察对于其今后区域合作,错位发展,产业转移等提供现实依据。 无论是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还是综合效率,长三角都明显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但在环境竞争力及潜能竞争力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都有很强的发展势头和增长空间。今后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国家战略,三大城市群将有望实现区域深化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Gottmann J. 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seaboardes A,Cooper WW,e programming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2) : 2-11.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3):14-324.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