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卷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doc_第1页
2011年全国卷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doc_第2页
2011年全国卷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doc_第3页
2011年全国卷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全国卷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 2011年全国卷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江西 邵国平 浙江谢辉根一、2011年全国卷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国卷“大纲版”和“课标版”的文言文阅读继承了近年来高考文言文命题相对稳定的特点,变化不大。从赋分看,文言文阅读分值19分,占试卷总分的12.6%。从题型看,文言文阅读第一卷一直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3道题,第二卷采用主观题,主要考查句子翻译,1道题。从能力测试点看,依旧是多年不变的常见实、虚词的理解,古今词的辨析,信息筛选,文意把握以及文言句子的翻译等。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试题中赋分最高,达到10分。分析2011年全国卷大纲版和课标版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章,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言”“文”并重。这里的“言”,是指文言知识,如实词词义、虚词用法、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如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等。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的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2.“内”“外”兼顾这里的“内”是指课内,“外”则指课外。“课外”的含义一般指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则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2011年全国卷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如全国卷(大纲版)明史熊鼎传的节选内容,教材没有出现过的,但选文体现的传主其思虑周详,治政有方,处变不惊,正气凛然的特点却可以在课内的阅读中找到依据。这篇选文包含了对阅读者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另外,试题中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也把课外的学习向课内的知识延伸。例如“邓愈镇江西,数延见”一句中“延”,其意义与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发生迁移,就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3“知”“能”结合文言文测试既着重考查考生的文言知识,也注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上。文言文阅读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2011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体现出了这样的特点。二、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文言文试题相对于试卷的其他版块而言,显得相对简单,因此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考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相对不是非常扎实,再加上文言文选材源于课外,主观翻译题分值较大,在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时仍有不少的考生失分较多。因此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考生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能力呢?1、以题知文 “题源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作为“题源”的文言文语段,多出自教材之外的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所选文章往往一般不是节选其中一个现成的片断,而是缀联写人叙事纪传体史传文的若干片断而形成的一篇相对完整的文段。为了能体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因此。作为检测文言文阅读的试题本身,往往会包含着对文章理解的众多信息,而成为阅读文章的重要手段。如2011年年全国卷(课标版)文言文语段选自宋史何灌传,短文不足600字,而关涉的人物和事件却很多。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认知,需要考生对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加以关注。如第6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其选项的内容就涉及到考生对文章的整体的理解。选项C把“灌亦望风迎溃”理解为“何灌阻止溃退未成”,而文章的事实是何灌并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四个选项以“筛选信息”的方式联系起文章的内容,为读懂这篇短文设定了辨认的方向,或者说作出了内容提示。如果说知识储备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的话,就解答高考文言文试题而言,则应该以解答能力题为基础,进而完成知识题的求解。以题知文,知文索解,这正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求解的基本方法。 2、文意索解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什么人做(说)、怎样做(说),对谁做(说)等等,都是前后照应,相互制约,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生联系的,这些联系的方式有条件因果、承接延续、描述例解、手段目的、同位互注等。它们为推断文意提供了线索,成为文意题求解的重要途径。以2011年全国卷(课标版)第5题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索解推断文意来完成文言文阅读能力题的问题。第5题题干的关键词是何灌“行事有成”,提供的例句是: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或著崖石皆没镞;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得善田二万六千顷;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6个句子中,句表明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句说的是有时而非全部的情形;句是奏章的内容,“愿”字表明只是一种请求,而非实际的行为。这3个句子与题干关键词“行事有成”相悖逆,成为判断正确选项,索解文意的最直接因素。3、语法定位 对于文言知识题而言,准确答题必须掌握包含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第一层次是分析语法结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相对固定的位置以及相互搭配关系;第二层次是分析主要词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第三层次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分析文言实词的词类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出现破例的情况,有实词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用法上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以及文言句式上的特殊句式。即使是文言文翻译题,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来答题,难以驾驭的语言操作也会变得有章可寻。比如2011年全国卷(大纲版)翻译句子“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运用第一层次知识模式划分好句子的结构关系:【鼎】至,【鼎】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鼎】【使】列部肃清。运用第二层次知识模式明确这是一个连谓式的复句。涉及熊鼎的动作行为和结果。运用第三层次知识模式判断“有司数十辈”是定语后置句。答案: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数十个官员,使各个部门安定清平。4、词义推断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善于推断实词词义,既是明确文章大意的有效阅读方法,也是解答词义试题的有效解题方法,。 推断词义的方式很多,如可以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如全国卷(课标版)“辽人常越境而汲”一句中“汲”的意义。“汲”的义符为“水”,联系下文“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取水”的意思。 可以利用语法特点来推断词义。汉语的语法是有规律可行的,根据语法推断词义,往往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全国卷(大纲版)“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一句中,“长”放在“龙溪书院”前,处在谓语位置上,很显然,“长”字应作动词。结合上下文考虑,“长”应该是“执掌”的意思。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全国卷(课标版)“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中的“彻”与成语“严寒彻骨”的“彻”意义是否相同呢我们可借助成语“严寒彻骨”由“彻”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穿透”之意。也可以利用文言句法的特点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既简单易行,又准确可靠。 5、落实关键字文言文翻译题是主观题,卷面只给出被译句,内容完全靠学生自己翻译,所以解答翻译题有一定的难度。以往高考中,该小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考生应提高警惕。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既要落实实词的意义,不能忽略虚词的存在,还要组织合理的语言顺序。翻译句子时,考生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拎出关键词,这将直接关系到答题的评分。而对于这一点,很多考生由于文化积累和知识面的限制,难以准确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即不要放过对每一个实词的注译,这样才不至于丢分。2011年全国卷(大纲版)翻译“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一句,评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