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九第二板块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学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九第二板块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学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九第二板块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学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九第二板块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学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九第二板块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学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字音识记1无情有思(s)2.萦损(yn)3困酣(hn) 4.难缀(zhu)5缥缈(pio)(mio) 6.无人省(xn) 二、词语释义1也无人惜从教坠:任凭飘坠,指无人爱惜杨花,任其凋零飘落2抛家傍路:指杨花离开柳枝,飘落路旁3萦损柔肠:形容细长而宛转的柳条4困酣娇眼:形容柳叶5落红难缀:落红不能重新连缀到枝头6时见幽人独往来:隐居之人,隐士7缥缈孤鸿影:高远隐约的样子8有恨无人省:理解三、名句背诵1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2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应学生用书P73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此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44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这首词就是为和章质夫杨花词而作。二、内容提要这首词上片以花为人,以人写花,杨花美人,契合为一。下片抒发伤春惜花之愁。末尾以点点杨花与离人珠泪浑融为一,融情于物,以物体情,神来之笔,令人叫绝。通过杨花随风飘荡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缠绵的思妇形象。三、写法借鉴1作为次韵和作,比原作立意更高章的原作构思新颖,对物象的刻画十分细腻、传神,栩栩如生。苏轼则写物而不滞于物,赋予杨花生命,主观抒情色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全篇可谓以情感为统率,以奇思妙想为筋骨,将原作从“以形写神”提到了“离形神似”的地步。2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为一体上片惜杨花之飘坠,下片抒哀悼杨花委尘之悲恨,表现了思妇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借物传神的境界。本词自出新意,风神绵邈,情韵俱佳,为咏物妙作。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描写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 构思新颖,想像丰富。3借鉴前人,推陈出新化用韩愈、金昌绪诗意,不露痕迹。“抛家”三句化用韩愈晚春诗中的“杨花榆荚无才思”,苏轼这里反用其意,意思是说杨花离家(从树上飘下)而飘落路旁,看似无情,却自有愁思。“梦随”三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中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处以杨花拟人,写了一场恼人春梦,以有形比无形。重点揣摩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一句写出了什么?参考答案: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它“似花非花”,所以就任凭它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它。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2赏析本词是怎样咏杨花的?参考答案:作者没有正面形容杨花的形状动态,而是想像奇特地把杨花比作一个随风万里、梦寻情郎的女子。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形象比喻,又把杨花飘落同伤春之情交织起来。整首词以惜春、惜别的情感为统帅,以物拟人,比喻、构思,乃至数量词的使用都别出心裁。3有人说苏词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得最为精妙,请赏析它的妙处。参考答案: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初居于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苏轼灰心杜口,谢绝交往。而由于牵连甚广,“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因此词人深怀幽居离索之伤。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二、内容提要上片写幽居者在幽冷、孤寂的气氛中惆怅寂寞的心情,下片写孤鸿惊惧、彷徨而又执著的情形。全词借“幽人”和“孤鸿”暗示词人虽遭困厄、寂寞却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三、写法借鉴1托物言志,借孤鸿寄情思本词将人和孤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上片写静夜时分,漏断人定,惟有“孤鸿”与“幽人”独处,暗示了词人以孤鸿咏人的匠心。下片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展现了孤鸿心有余悸的悽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透过“孤鸿”的形象,可以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总之,词中明写孤鸿,喑喻自己,鸿与人合一,令读者从中体会到无穷的韵味。2运用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词人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他贬居黄州时孤苦伶仃、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处境。所咏之物与所寄之情,融洽和谐,既符合物的自然特征,又切合人的思想感情。重点揣摩1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片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参考答案:这两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2“惊起却回头”一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作者借“孤鸿”表达了什么情感?参考答案:孤鸿被幽人惊动,飞起后又回头张望;寂寞忧愁,无人理解。3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下片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下片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主观感情物象化;运用的是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的手法。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参考答案:“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对应学生用书P122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也无人惜从教坠(任凭杨花飘荡、坠落)B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凡和人诗、词,依照原作的韵脚叫次韵,也叫步韵)C缥缈孤鸿影(高远隐约的样子)D有恨无人省(无人反省)解析:选DD项,无人省:无人理解。2下列词句中不能体现苏轼词豪放高旷风格的一项是()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C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解析:选CA句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理解,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表现了词人洒脱、旷达的襟怀;B句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句,气势恢弘,把人们带入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C句出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幽怨缠绵,耐人寻味;D句出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3下面是苏轼的一首咏梨花的诗,填入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_,人生看得几清明!A惆怅东栏一株雪 B春心莫共花争发C只恐夜深花睡去 D昨风一吹无人会解析:选A解答此题,既要考虑诗的内容,又要考虑整首诗的意境。首先排除的是C、D两项,C项写“夜深”,与内容明显不符,D项内容、意境都与下文不连贯。其次排除的是B项,本诗写的是梨花,而“花争发”显然不合文意。而A项的“一株雪”与全诗内容一致,由此可确定答案为A项。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二分尘土,_。细看来,_,_。(2)_,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_。(3)不恨此花飞尽,_。答案:(1)春色三分一分流水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2)惊起却回头寂寞沙洲冷(3)恨西园、落红难缀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宋神宗熙宁七年十一月,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他命人修葺园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这就是超然台。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解析:选ACA项,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_答案:因为寒食后,正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作者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满 庭 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形容雨声。残:残灯。逢逢:形容鼓声。(1)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B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像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C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D下片“,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解析:选CDC项,断章取义,本句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苏轼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D 项,手法错误,不是反衬,而是暗示。 (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答:_答案:第一问: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留恋之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苏轼心中的惜别之情。第二问: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词中词人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 词人与王长官相处中情投意合。词中词人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三、语言表达7下面六个分句打乱了顺序,请重新排序。(只写序号)苏东坡被贬广东,他一到惠州,就赋诗大赞“岭南万户皆春色”。由于广东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树种很多。广东盆景又称岭南盆景。广东盆景的盆栽艺术,也有近千年历史。到了清代,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所以,广东盆景以树桩盆景较为盛行。答:_解析:文段的叙述对象是广东盆景,据此可断定是首句;构成因果关系,叙述广东盆景的特点;叙述其历史。顺序应是:对象特征历史举例。答案:8下面文段有多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任意找出两处问题。当今社会,从小学到高中,择校热有增无减。高考之后,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名校录取。因为只有名校毕业,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不是只有名校毕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_解析: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语段中的“只有名校毕业,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和“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两个推断太绝对,逻辑错误在于条件关系不能成立,即名校毕业与找到一份好工作、获得较高的收入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了较高的收入,未必就能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未必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由此可以得出答案。答案:(示例一)不是只有名校毕业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示例二)不是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示例三)不是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素材一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位既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极尽坎坷的一生,但是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以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对时空和物质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成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甘守“寂寞沙洲冷”,只愿“沧海寄馀生”。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应用角度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笑对困难”“心态”“性格与成功”“挫折”等相关的作文中。素材二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柔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应用角度此材料可用于与“面对挫折”“振作”“战胜自我”“苦难与成就”等作文的写作中。素材三“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应用角度此材料可以用于与“气节”“人格”“坚持自我”“爱国为民”“品格”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素材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应用角度此材料可用于与“乐观”“旷达”“豁达”“豪迈”“积极向上”“宠辱不惊”“自强不息”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苏东坡突围(节选)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