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_第1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_第2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_第3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_第4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授课教师:龙威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2011年4月实验1 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转换实验设备PC计算机1台(要求P4-1.8G以上),MATLAB6.X软件1套。实验目的 1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了解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的方法;2 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的转换方法。实验内容 1 设系统的模型如式(1.1)示。 (1.1)其中A为nn维系数矩阵、B为nm维输入矩阵 C为pn维输出矩阵,D为传递阵,一般情况下为0,只有n和m维数相同时,D=1。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如式(1.2)示。 (1.2)式(1.2)中,表示传递函数阵的分子阵,其维数是pm;表示传递函数阵的按s降幂排列的分母。2 实验步骤 根据所给系统的传递函数或(A、B、C阵),依据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如式(1.2),采用MATLA的file.m编程。注意:ss2tf和tf2ss是互为逆转换的指令; 在MATLA界面下调试程序,并检查是否运行正确。 例1.1 已知SISO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1.3),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1.3)程序:%首先给A、B、C阵赋值;A=0 1 0;0 0 1;-4 -3 -2;B=1;3;-6;C=1 0 0;D=0;%状态空间表达式转换成传递函数阵的格式为num,den=ss2tf(a,b,c,d,u)num,den=ss2tf(A,B,C,D,1) 程序运行结果:num = 0 1.0000 5.0000 3.0000den = 1.0000 2.0000 3.0000 4.0000从程序运行结果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 (1.4) 例1.2 从系统的传递函数(1.4)式求状态空间表达式。程序:num =0 1 5 3; %在给num赋值时,在系数前补0,使num和den赋值的个数相同;den =1 2 3 4;A,B,C,D=tf2ss(num,den)程序运行结果:A = -2 -3 -4 1 0 0 0 1 0B = 1 0 0C = 1 5 3D =0由于一个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并不唯一, 例1.2程序运行结果虽然不等于式(1.3)中的A、B、C阵,但该结果与式(1.3)是等效的。不防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 例1.3 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编程程序: %将例1.2上述结果赋值给A、B、C、D阵;A =-2 -3 -4;1 0 0; 0 1 0;B =1;0;0;C =1 5 3;D=0;num,den=ss2tf(A,B,C,D,1)程序运行结果与例1.1完全相同。实验要求 在运行以上例程序的基础上,应用MATLAB对(1.5)系统仿照例1.2编程,求系统的A、B、C、阵;然后再仿照例1.3进行验证。并写出实验报告。 (1.5)提示:num =0 0 1 2;0 1 5 3; 实验2 状态空间控制模型系统仿真及状态方程求解实验设备PC计算机1台(要求P4-1.8G以上),MATLAB6.X软件1套。实验目的 1、 熟悉线性定常离散与连续系统的状态空间控制模型的各种表示方法。2、 熟悉系统模型之间的转换功能。3、 利用MATLAB对线性定常系统进行动态分析实验内容 1、考虑由以下状态方程描述的系统求该系统状态对初始状态的时间响应。程序: 得到如下图2.1所示系统状态对初始条件的响应曲线:图2.1 系统状态对初始条件的相应2、考虑以下系统试给出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程序:可以得到如图2.2所示的四条单位阶跃响应: 实验要求1、进行模型间的相互转换。2、试求以下系统在余弦输入信号和初始状态下的状态响应。编程实现,并给出响应曲线。实验3 能控能观判据及稳定性判据实验设备PC计算机1台(要求P4-1.8G以上),MATLAB6.X软件1套。实验目的 1、利用MATLAB分析线性定常及离散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2、利用MATLAB进行线性定常及离散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状态空间方程如下所示,对系统进行可控性、可观性分析。(1) , (2)(3)程序:(以第一题为例)(1)a=-1 -2 2;0 -1 1;1 0 -1a = -1 -2 2 0 -1 1 1 0 -1 b=2 0 1b = 2 0 1 c=1 2 0c = 1 2 0 Qc=ctrb(a,b)Qc = 2 0 0 0 1 0 1 1 -1rank(Qc)ans = 3,系统满秩,故系统能控。rank(obsv(a,c)ans = 3,系统满秩,故系统能观。(2)、(3)两题计算方法相同。2、已知系统状态空间方程描述如下:,试判定其稳定性,并绘制出时间响应曲线来验证上述判断。程序:A=-10 -35 -50 -24;1 0 0 0;0 1 0 0;0 0 1 0;B=1;0;0;0;C=1 7 24 24;D=0;z,p,k=ss2zp(A,B,C,D,1);Flagz=0;n=length(A);for i=1:nif real(p(i)0Flagz=1;endenddisp(系统的零极点模型为);z,p,k系统的零极点模型为z = -2.7306 + 2.8531i -2.7306 - 2.8531i -1.5388 p = -4.0000 -3.0000 -2.0000 -1.0000k = 1.0000if Flagz=1disp(系统不稳定);else disp(系统是稳定的);end运行结果为: 系统是稳定的step(A,B,C,D); 图2.1 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要求1、 判断系统的可控性,求解系统的变换矩阵Qc。2、 判断系统可观测性,求解系统的变换矩阵Qo。3、 判断系统稳定性,绘制时间响应曲线。实验4 状态反馈及状态观测器的设计实验设备PC计算机1台(要求P4-1.8G以上),MATLAB6.X软件1套。实验目的 1、 熟悉状态反馈矩阵的求法。2、 熟悉状态观测器设计方法。 实验内容 1、 某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描述如下:通过状态反馈使系统的闭环极点配置在P=-30,-1.2,-2.44i位置上,求出状态反馈阵K,并绘制出配置后系统的时间响应曲线。程序: A=-10 -35 -50 -24;1 0 0 0;0 1 0 0;0 0 1 0; B=1;0;0;0;C=1 7 24 24;D=0; disp(原极点的极点为);p=eig(A)运算结果为:原极点的极点为p = -4.0000 -3.0000 -2.0000 -1.0000程序: P=-30;-1.2;-2.4+sqrt(-16);-2.4-sqrt(-16); K=place(A,B,P)运算结果为:K = 26.0000 172.5200 801.7120 759.3600程序: disp(极点配置后的闭环系统为); sysnew=ss(A-B*K,B,C,D)运算结果为:极点配置后的闭环系统为a = x1 x2 x3 x4 x1 -36 -207.5 -851.7 -783.4 x2 1 0 0 0 x3 0 1 0 0 x4 0 0 1 0 b = u1 x1 1 x2 0 x3 0 x4 0 c = x1 x2 x3 x4 y1 1 7 24 24 d = u1 y1 0 Continuous-time model.程序: disp(配置后系统的极点为); p=eig(A-B*K)运算结果为:配置后系统的极点为p = -30.0000 -2.4000 - 4.0000i -2.4000 + 4.0000i -1.2000 程序: step(sysnew/dcgain(sysnew)运算结果为: 图3.1 极点配置后系统的阶跃响应2、 考虑下面的状态方程模型: 要求选出合适的参数状态观测器(设观测器极点为op=-100;-102;-103)。程序如下:A=0 1 0;980 0 -2.8;0 0 -100;B=0;0 ;100;C=1 0 0;D=0;op=-100;-102;-103;sysold=ss(A,B,C,D);disp(原系统的闭环极点为);p=eig(A)n=length(A);Q=zeros(n);Q(1,:)=C;for i=2:n Q(i,:)=Q(i-1,:)*A; end m=rank(Q); if m=n H=place(A,C,op); else disp(系统不是状态完全可观测) end disp(状态观测器模型); est=estim(sysold,H); disp(配置后观测器的极点为);p=eig(est)运行结果: 原系统的闭还极点为p = 31.3050 -31.3050 -100.0000状态观测器模型配置后观测器的极点为p = -103.0000 -102.0000 -100.0000实验要求1、 求出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2、依据系统动态性能的要求,确定所希望的闭环极点P;3、利用上面的极点配置算法求系统的状态反馈矩阵K;4、检验配置后的系统性能。实验一参考答案:问: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